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中医方剂物质基础现代研究的策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方剂是中医临床用药的主要形式和手段,是中医理论整体观和辨证施治的最佳体现,在整个中医药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开展方剂的现代研究是中医药现代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在总结方剂物质基础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方剂物质基础研究的基本思路和对中医方剂现代化研究的策略。  相似文献   

2.
应用新技术研究方剂药效物质基础的思路和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在方剂现代化的研究过程中,传统的研究方法很难适应方剂复杂的化学成分与效应多样性,使得方剂物质基础及生物效应的研究成为中医药现代化科学研究的关键。本文就方剂物质基础与生物效应研究方面的一些共性问题,结合研究工作的实践与结果,提出应用生物技术领域的若干新技术开展方剂相关研究的一些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3.
方剂配伍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34,自引:2,他引:32  
方剂是中医临床用药的主要形式,是中医实现辨证论治的理法方药4个重要环节之一。方剂又是联结中医与中药的桥梁。在实现中医药现代化的进程中,抓住中医方剂这一环节进行深入研究,对于中医现代化和中药现代化都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那么研究方剂的关键科学问题是什么呢?1 研究方剂的关键问题是配伍,研究配伍目的是揭示方剂配伍的规律首先我们认为,方剂不完全等同于复方。方剂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在辨证的前提下,针对病机的关  相似文献   

4.
谷旭放 《光明中医》2010,25(9):1745-1747
<正>中药方剂是中医药理论的具体体现,方剂研究是中医药现代化、科学化的关键所在,是中医药学基础科学和临床科学研究的契合点,中药复方研究要保持特色,建立中药方法学是中医现代化的关键。现代中医药研究的突出特点是学科前沿的交叉融合和一体化,中医方剂的整体性认识和现代复杂性研究的有机结合将为中医药现代化  相似文献   

5.
应用新技术研究方剂药效物质基础的思路和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在方剂现代化的研究过程中,传统的研究方法很难适应方剂复杂的化学成分与效应多样性,使得方剂物质基础及生物效应的研究成为中医药现代化科学研究的关键。本文就方剂物质基础与生物效应研究方面的一些共性问题, 结合研究工作的实践与结果,提出应用生物技术领域的若干新技术开展方剂相关研究的一些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6.
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盛良多年来主要从事中西医结合基础研究,他在长期的科研教学实践中认识到,中医药与西医药理论虽然不同,但二者对人体的作用机理、物质基础必然相同,其实质主要为化学反应,二者的药化、生化、药理、生理、病理的科学基础主要是现代化学,中医药现代化的关键应是中医药与西医药在化学上的会通。因此,他选择了中药四气五味与化学成分之间的关系作为突破口进行研究。最近他在中药四气五味的宏观化学成分上提出了三点假说,这将对中医方剂配伍、中药质量控制、西药中药化、中医现代化等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7.
方剂是中医临床用药的主要形式 ,是中医实现辨证论治的重要环节 ,是中医使患者从疾病向健康转化的一个重要手段。在实现中医药产业化的进程中 ,抓住中药方剂这一环节进行深入研究 ,对于中医药的现代化和中药产业化都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1 方剂配伍研究的内容与方向方剂是以中  相似文献   

8.
方剂配伍是指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按病情需要和药性特点,有选择地将两味以上药物配合同用。配伍是中医用药的特色和优势所在,配伍规律是揭示方剂合理性的必要反映。通过拆方研究、药效物质基础-化学成分的研究、药理学研究、血清药物化学研究、复方代谢组学研究等,不但可探讨方剂的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更能揭示方剂配伍的内在规律,进一步发扬方剂的整体优势,为现代方剂组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和思想,在药效物质层面上配伍组合研发合乎时代要求的高效方剂。揭示方剂配伍规律,对于继承和发展传统中医药具有重要理论意义。总结了以往方剂的拆方研究、药效物质基础-化学成分的研究、药理学研究等工作,并针对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未来方剂配伍研究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范颖 《辽宁中医杂志》2002,29(5):295-296
中医方剂现代化的研究应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发挥方剂整体调节优势,最大限度地综合运用现代相关技术进行昨方的物质基础研究和生物效应的基础研究,解决多组分,多靶点综合调节的相关理论问题,并使中医制方的理论模式和复方新药研制水平从根本上得到改变。  相似文献   

10.
中医方证代谢组学(Chinmedomics)是近年来兴起的研究中药方剂有效性及其药效物质基础的整合策略,是中医药现代化研究方法学意义上的创新。基于中药复方给药形式的特殊性及方证对应疗效的专属 性特点,中医方证代谢组学以代谢组学技术建立方剂有效性评价体系,揭示证候生物学本质;以中药血清药物 化学方法发现方剂体内直接作用物质,通过建立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来表征与证候生物学本质相关的药效物质 基础,解决中医证候生物标记物、方剂效应评价、中药质量标志物,及方剂创新药物设计等关键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11.
网络方剂学具有将网络科学与中医方剂学特点相结合,借助现代科技,整合中医整体思辨的宏观思维与现代医学生物细胞分子的微观视角,通过知识关联网络构建及分析法,建立一个系统方剂知识库及病症结合网络,重点研究方剂功效物质组整合调节机制、配伍规律的阐明、源自方剂的中药新药创制及类方网络方剂学构建等特征。物质基础研究能揭示方剂作用机制,是中药复方质量控制及安全性的保障;配伍规律是方剂的核心;方剂在治疗复杂疾病方面具备整合调节的优势,是研制多靶点新药的重要源泉;类方的研究有利于对方剂复杂体系的系统认知及对方剂配伍规律等核心问题的理解。以上4方面是方剂现代化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也是网络方剂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及方向。网络方剂学的发展则有助于诠释中药复方的科学内涵,提高临床用药疗效,拓展新药的研发思路。该文对网络方剂学的特征进行总结,对基础研究、配伍理论、新药创制、类方研究4个方面的研究方法及进展进行概述,以期有助于阐明方剂的组方原理、配伍规律及其临床使用方式,促进方剂的现代化研究。  相似文献   

12.
药对研究(Ⅰ)——药对的形成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药对是中医临床遣药组方常用的配伍形式,是历代医药学家长期医疗实践的经验总结,组成简单却具备中药配伍的基本特征,经过临床应用并被证明行之有效、有一定理论依据和一定组合法度的2味相对固定药物的配对,通过这样的配伍组合,从而发挥协同增效或配伍减毒等作用。药对是单味中药与若干方剂之间的桥梁,是许多方剂隐含的规律性特征与辨证施治内涵体现。该文分析并总结了药对的基本特征、发展历程与研究意义,以期引领药对配伍理论的现代基础与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13.
中药十八反配伍禁忌的历史沿革与用药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古今临床医家把十八反的药物视作配伍禁忌,认为合用后会致毒增毒,然而成功运用反药的例证也代有所传。本文通过对中药十八反的历史演变过程以及在方剂中的应用状况进行分析,发现藜芦组方剂应用在宋元时期达到最高,而甘草和乌头组方剂则是在明清时期最多,3组方剂在民国时期和现代应用均较快下降;并且外用方的比例偏高,方剂药味数有增多的趋势,主要集中在8~9味。本文认为十八反配伍与毒性药材密切相关,是有条件的中药配伍禁忌,如不同的生理病理条件,配比剂量的变化,不同的给药途径,与其它药物配伍使用;其配伍致毒/增毒机理的阐明将为保障中医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并有助于推动中药药性理论和中医方剂配伍理论的研究与发展,也将为其他禁忌理论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4.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 is one of the most prevalent malignant cancers worldwide. 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 (EMT), which endows epithelial cells with mesenchymal propertie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early stages of metastasis. Conventional cancer therapies have promising effects, but issues remain, such as high rates of metastasis and drug resistance. Thus, exploring and evaluating new therapies is an urgent nee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 (TCMs) have been acknowledged for their multi-target and coordinated intervention effects against HCC. Accumulating evidence indicates that TCM can inhibit the malignancy of cells and the progression of EMT in HCC. However, studies on the effects of TCM on EMT in HCC are scarce. In this review, we summarized recent developments in anti-EMT TCMs and formulae, focusing on their underlying pharmacological mechanisms, to provide a foundation for further research on the exact mechanisms through which TCM affects EMT in HCC.  相似文献   

15.
中医药完整的理论体系与实践方法成为中医亚健康学科发展的肥沃土壤,也为亚健康的干预提供了丰富的手段.中成药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在亚健康的干预方面也具有重要的创新意义.文章分别从时代背景和学科建设背景分析了中成药在亚健康干预方面的优势,并对中成药干预亚健康的传承与创新做了深入探讨.中成药的创新在亚健康领域大有可为:充分发...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索再生障碍性贫血证药相应规律。方法:在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下载相关再生障碍性贫血数据集,采用基于敏感关键词频数统计的数据分层算法,挖掘中医证候、症状及中药规律。结果:再生障碍性贫血中医证候以虚证为核心,核心症状为发热、乏力、头晕、瘀斑等,中药以补虚药物为核心。结论:文本挖掘技术,结合文献回溯,人工阅读降噪,能够比较客观地总结中医病、证、药的规律。  相似文献   

17.
中药的效应—物质基础研究一直是中药研究重点和难点,细胞膜生物色谱技术近年来在中药中应用逐渐受到关注,本文对细胞膜生物色谱法的原理、特点、应用现状进行了阐述,对其在中药研究的优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应用前景进行了分析和展望。通过该方法在中药效应成分分析中的不断应用,以及在实验过程的对该方法不断的完善和优化,细胞膜生物色谱法一定会在中药效应成分的研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细胞膜生物色谱法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药的效应——物质基础研究一直是中药研究重点和难点,细胞膜生物色谱技术近年来在中药中应用逐渐受到关注,本文对细胞膜生物色谱法的原理、特点、应用现状进行了阐述,对其在中药研究的优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应用前景进行了分析和展望。通过该方法在中药效应成分分析中的不断应用,以及在实验过程的对该方法不断的完善和优化,细胞膜生物色谱法一定会在中药效应成分的研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方剂与复方是中医药学中具有不同内涵的两个概念。方剂是中医运用中药的主要形式,其运用基础是中药药性理论和病证病机及治法理论,以中药的配伍运用为特征,充分体现了中医与中药的紧密关系。复方是中药现代化的产物,其运用基础是中药活性物质和疾病病理及药理学理论,以中药部位或成分的组合运用为特征,体现了天然药物学中的药学与中药的关系。方剂和复方两者虽都涉及到中药运用,但前者"依证显效",后者"据病显用",二者在内涵上有着本质差别。复方与方剂在概念上的混淆,不仅使基于传统学理建立起的方剂学学科面临中医制方学理,临床运用基础等重要理论问题的困惑;也使基于现代药学建立的中药复方学陷入诸如复方的中医药效评价,辨证应用等问题的诘难。基于不同的学科背景,内涵及功能,中医方剂和中药复方理应有各自的研究目标和领域。一方面,方剂的现代研究应谨守辨病/证论治及"方证相关"的经验背景,以探查方药配伍与其所主病证之间的关系,即"方证相关"的规律及其生物学内涵为主要定位,同时基于方剂化学及其调控作用的复杂性,在方药化学成分认识的基础上,探索方证体系中的复方—生物效应模式对于从新的视角认识中医方剂效用原理具有重要学术意义;另一方面,复方的研究似乎没有必要束缚于传统中医药学的经验背景(基于病证和方药配伍的经验),即利用中药化学分析及分离的最新技术,跟踪系统生物学及合成生物学的进展,建立起中药成分配伍的生物效应评价体系,发现治疗现代疾病的中药化学部位或组分或成分的新配方,可能更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