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植入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疗效、安全性及并发症。方法5例脑供血动脉狭窄分别为:颈动脉起始部狭窄1例、优势椎动脉开口部狭窄1例、优势椎动脉颅内段狭窄3例。行血管内支架植入术治疗。结果1例颅内段椎动脉狭窄的病例由于手术径路差,支架无法到位而中止手术,其余4例均获得技术上的成功,残余狭窄率小于10%。术申颈内动脉支架植入术患者出现一过性心率减慢,经使用阿托品后恢复正常,术后该患者48h内出现血压下降,经使用多巴胺后血压逐渐恢复正常。1例椎动脉支架患者术后穿刺点部位出现假性动脉瘤,经局部压迫而治愈。所有患者均无手术相关的严重并发症出现。手术成功病例术后随访3个月无症状复发。结论对存在严重血管狭窄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管内支架植入术可能是有效的、安全性高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脑动脉狭窄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对33例症状性脑动脉狭窄患者进行了37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其中颈内动脉颅外段狭窄14处,颈内动脉颅内段狭窄3处,大脑中动脉狭窄3处,椎动脉颅外段狭窄13处,椎动脉颅内段2处,锁骨下动脉2处。结果本组33例患者行37处支架置入术,其中成功置入35枚支架,手术成功率94.59%;1例手术中并发脑血管痉挛,1例手术中并发造影剂过敏,1例手术后并发高灌注综合征。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脑动脉狭窄是安全有效的,其远期疗效尚待进一步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3.
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安全性及疗效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分析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内外症状性动脉狭窄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对28例颅内外动脉狭窄患者进行了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其中颈内动脉颅外段狭窄10例,大脑中动脉狭窄2例,椎动脉颅外段狭窄9例,椎动脉颅内段狭窄4例,基底动脉狭窄3例.结果 28例患者支架成形术均获成功,术后狭窄率<15%,28例患者术中未发生脑血管痉挛,其中1例患者发生偏身感觉障碍,1例术后两周发生脑出血死亡.结论 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内外症状性动脉狭窄是安全有效的,其远期疗效尚待进一步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糖尿病性脑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植入术的基本方法.总结21例治疗经验及并发症的发生与防治.方法 21例脑动脉狭窄患者行腔内支架成形术,共植入支架30个,其中锁骨下动脉3个,颈总动脉3个,颈内动脉起始部12个,颈外动脉1个,大脑中动脉3个,椎动脉8个,应用脑保护装置16只.结果 21例支架全部置入成功,18例狭窄减少>80%.3例减少>70%.16例脑保护装置均成功释放及回收,4例患者术中出现急性血栓形成,经救治恢复.结论 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治疗糖尿病性脑动脉狭窄新的有效方法,在严格掌握适应证和有经验的医生操作下,治疗是安全的.使用脑保护装置可明显减少神经系统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总结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9例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的疗效.方法 9例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DSA显示:4例大脑中动脉M1段狭窄,4例椎动脉颅内段狭窄,1例基底动脉狭窄,平均狭窄78.2%,选用球扩式支架.结果 9例患者血管内治疗获得成功,支架释放后平均狭窄从术前的狭窄率78.2%下降到10.5%,未发生严重并发症.9例患者术后随访2~20个月,未发生卒中事件.结论 采用血管内支架置入技术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疗效可靠,操作简单安全,术后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Apollo支架在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病变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采用Apollo支架植入术对我院30例(33支)症状性颅内狭窄动脉血管患者进行治疗,包括:颈内动脉末段狭窄7处,大脑中动脉狭窄6处,椎动脉颅内段狭窄12处,基底动脉狭窄8处。观察治疗患者的手术成功率、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围手术期并发症、治疗后支架内再狭窄概率、再发脑卒中概率及其病死率。结果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经Apollo支架植入术治疗,其成功率为96.97%(32/33),狭窄程度术前为76%~98%,Apollo支架植入术后狭窄程度明显下降(25%),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Apollo支架植入术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临床疗效明显,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颅内大动脉狭窄和闭塞的血管内介入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颅内大动脉狭窄和闭塞的临床诊断方法,评价颅内大动脉狭窄和闭塞血管内介入治疗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我院神经内科2003年6月至2007年3月46例症状性颅内大动脉狭窄和闭塞患者的临床表现、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TCD)、全脑血管造影和血管内支架成形治疗等相关资料进行系统回顾.结果 ①TCD诊断颅内大血管狭窄的阳性预测值为84.8%;②对46例患者的50支狭窄血管进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其中大脑中动脉(MCA)狭窄26支,颈内动脉颅内段狭窄19支,颈内动脉颅内段闭塞1支,大脑前动脉狭窄2支,椎动脉颅内段狭窄2支;③46例患者支架成形术成功44例(95.7%),术后即刻DSA显示狭窄程度0%~5%,围手术期严重并发症3例(6.8%);40例患者术后6~12个月随访,无短暂性缺血发作及新发脑梗死.结论 TCD在颅内动脉狭窄的诊治中有重要价值;血管内介入治疗是治疗症状性颅内大动脉狭窄安全、有效的方法,手术成功率较高,其长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有效性,安全性,以及近期临床疗效及围手术期并发症的防治.方法 对入选的68例颅内动脉狭窄的患者,于颈内动脉颅内段、大脑中动脉、椎动脉颅内段及基底动脉狭窄处行支架置入治疗,手术前后对患者行经颅脑多普勒超声(TCD)检查,评估颅内血流动力学情况;临床症状体征变化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血管狭窄采用华法令-阿司匹林症状性颅内动脉病变(WASID)标准计算术前术后狭窄率;对术后所有病例进行短期(3~6个月)随访.结果 68例患者共置入73枚支架,手术成功率为95.59%,其中3例因颅内血管过度迂曲,支架未能达到狭窄部位,余支架置入均一次成功,支架位置准确,膨胀良好,血流通畅.1例术中出现血管痉挛,2例出现新发颅内缺血事件,2例出现颅内出血,余患者均反应良好.结论 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颅内动脉狭窄安全性高、创伤性小,近期疗效明显,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支架辅助血管成形术在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Miao Z  Ling F  Li S  Wang M  Hua Y  Guo D  Dong Y  Song Q 《中华医学杂志》2002,82(10):657-660
目的 探讨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支架治疗的适应证和操作技术及疗效。方法 7例颅内血管狭窄患者,有反复发作与血管狭窄有关的神经功能障碍,内科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无效。其中大脑中动脉3例,颈内动脉末段1例,基底动脉1例,椎动脉颅内段2例。使用冠状动脉支架,采用经皮支架辅助血管成型术使狭窄血管扩张。结果 7例患者在血管造影上狭窄程度明显改善,从术前平均狭窄83%下降到5%。其中1例随访3个月,临床症状明显。支架置入部位未见再狭窄。1例在手术过程中有颅内出血,6例在0-3个月内没有出现神经功能障碍或中风发作。结论 经皮支架辅助血管成型术可以有效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动脉狭窄,但这一结果还有待长期随访以及其技术和应用材料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0.
王秉尧  朱景华 《中外医疗》2009,28(28):57-58
目的分析颅内支架结合弹簧圈治疗颅内宽殒动脉瘸的临床疗效及应用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其中3例动脉瘤位于颈内动脉海绵寞段,2例位于颈内动脉眼动脉段,2例位于殒内动脉后交通段,1例位于前交通动脉,2例位于大脑中动脉分叉部,1例位于椎动脉,1例位于基底动脉,绝对宽颈(瘤颈〉4mm)动脉瘸9例,相对宽颈3例,瘤颈/瘸体均〉0.7。术中将颅内支架引至动脉瘸处并释放支架虔互动脉瘤颈,然后行弹簧圈栓塞术。结果7例采用Neuroform自膨式支架,5例采用Leo支架,12枚支架全部成功释放。其中100%栓塞8例,95%栓塞3例,1例支架释放后动脉瘤不显影未行弹簧圈栓塞。1例术中出血经迅速填塞弹簧圈及支持对症治疗后患者治愈。本妞病人无死亡。5例术后3个月随访造影,动脉瘸腔完全闭塞,载瘤动脉无狭窄。结论颅内自膨式支架辅助弹簧圈闭塞颅内宽颈动脉瘤既可保护载瘤动脉通畅又可提高宽颈动脉瘤拴塞的致密程度,效果较好,并且可降低穿支血管阻塞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皮腔内血管成形和支架植入术治疗椎基底动脉狭窄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2003年4月至2004年6月,对28例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进行了经皮腔内血管成形和支架植入术治疗;随访观察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结果 28例患者,18例为优势侧椎动脉狭窄,4例为双侧椎动脉狭窄,3例为一侧椎动脉狭窄、对侧椎动脉闭塞,1例为串联狭窄,2例为基底动脉狭窄.狭窄段位于椎动脉开口9例,位于颈部椎动脉2例,位于颅内段17例.Mori A型病变24例,B型病变3例,C型病变1例.全组技术成功率100%,术前28例平均狭窄率为81.3%,术后残余狭窄率均<10%.所有病例在围手术期内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本组随访17例患者,时间为6个月,Malek评分为1分者15例,2分者2例.其中3例经DSA脑血管造影复查均未见支架内再狭窄.结论经皮腔内血管成形和支架植入术是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预防椎基底动脉系统卒中的安全和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姜微   《中国医学工程》2013,(4):43-44
目的通过比较脑血管支架成形术前后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查的参数指标,评价支架成形术后脑血流动力学改善情况。方法选择行脑动脉支架成形术患者44例,术前及术后1天行TCD检查,记录颅内外各支血管的血流速度、血管搏动指数。结果本组患者大脑中动脉支架成形术6例,术后狭窄部位血流速度减慢(P〈0.01)。颈内动脉支架成形术17例,术后颈动脉狭窄侧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增快(P〈0.01)。椎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19例,术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增快(P〈0.01)。结论支架成形术有效改善颅内血流动力学,TCD可作为术后简单、快捷的评价手段。  相似文献   

13.
颅内动脉狭窄支架血管内成型术并发症的原因及预防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Zhang QZ  Miao ZR  Li SM  Zhu FS  Hua Y  Wang ML  Song QB  Ling F 《中华医学杂志》2003,83(16):1402-1405
目的 探讨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支架血管内成型术并发症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对48例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手术并发症进行分析。48例中择期手术40例,均有至少一次发作与血管狭窄有关的神经功能障碍,内科治疗效果不明显。8例患者性动脉内血栓形成,经动脉内溶栓再通后发现重度血管狭窄,遂行支架置入术。其中大脑中动脉17例,颈内动脉末段5例,基底动脉8例,椎动脉颅内段18例。结果 48例患者中46例术后即记得血管造影显示狭窄程度,从术前平均83%下降到5%左右。4例出现与手术有关的并发症,病变分别位于颈内动脉末端1例,大脑中动脉1例,基底动脉1例。原因包括微导丝穿破皮质动脉致颅内出血1例;1例在手术过程中血管破裂出血,破裂后经开颅夹闭破裂血管,术后未遗留明显神经功能障碍;1例术后出现与穿支动脉闭塞有关的症状,对症治疗后恢复。支架术后24h血栓形成1例,溶栓后再通但症状加重,最后死亡。结论 经皮支架辅助血管成型术为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动脉狭窄提供了一个新的治疗方法,但是有待长期技术探索和评价,以提高操作技术减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经皮血管内支架植入术(PISI)治疗头颈部血管狭窄的可行性、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对112例患者的115条血管实施了PISI,男性76例,女性36例,年龄45-80岁,平均年龄68.8岁。所有病人术前均行主动脉弓、头颈部血管及全脑血管造影。支架植入前不用球囊进行预扩张,植入后再用球囊进行扩张。所用支架为wallstent支架,颈内动脉虹吸部或颅内动脉选用AVE支架。87例病人3个月后做血管造影随访,以后每6个月随访1次。结果 在112个病人的115条血管中,一次性成功植入血管内支架113个,成功率98.3%。支架植入前狭窄程度50%~99%,平均78.5%,支架植入后狭窄程度降至2.7%。并发症发生率为3.6%,死亡率为O.9%。87例进行了平均27.3个月的造影随访,发现支架闭塞1例,支架塌陷变形1例,原狭窄处再次出现狭窄3例。后4例均再次成功实施球囊扩张。整个随访期间无1例出现新的神经症状。结论 PISI治疗头颈部血管狭窄从技术上看是可行的,其创伤小,安全性大,再狭窄率低.可以有效地解除血管狭窄和防止由此所造成的缺血性脑血管病。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急性脑栓塞取栓失败和神经介入术中发生医源性脑动脉栓塞后补救性支架植入术的开通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11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6例脑栓塞取栓失败和4例医源性颅内中远端动脉栓塞、接受补救性支架植入术的患者临床信息,总结患者术后血管开通情况、术后24 h支架内血流通畅情况、出血转化和预后等情况。结果:6例急性脑栓塞取栓失败,补救性支架植入后闭塞血管全部开通(modified thrombosis in cerebral infarction score,mTICI 2b~3),术后3例出血转化(1例PH2型,2例HI2型),术后24 h支架内血流通畅5例(83%),1例未行血管造影复查;3例患者住院期间死亡。4例医源性中远端动脉闭塞中,1例为原发病为椎基底动脉高度狭窄,支架置入术中发生右侧小脑前下动脉闭塞,补救性支架置入后完全开通,术后24 h复查所有支架通畅,无脑出血,3个月预后良好,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ore,mRS)评分1分;3例原发病为大脑中动脉栓塞,取栓术中出现同侧大脑前动脉分支闭塞,补救性支架...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血管内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回顾分析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本院卒中中心收治的69例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并接受血管内治疗的患者的临床资料。临床资料包括患者既往史、术前mRS评分、血管狭窄情况等。所有患者均行血管内成形术,比较分析各量表评分情况、狭窄部位(颈内动脉狭窄、大脑中动脉M1、大脑中动脉M2、基底动脉等)的数量、狭窄程度、术后狭窄恢复情况及术后3个月随访情况等。结果 69例患者均成功进行血管内形成术,术前患者的mRS评分中位数为1、NIHSS平均分为1,术后患者的mRS评分中位数为0、NIHSS平均分为0;术后64例患者达到了TICI3级;34例患者颅内血管狭窄恢复至原血管直径的100%;随访3个月后,69例临床随访患者中,3例出现死亡、2例出现症状性出血、5例出现脑梗死、3例出现穿支事件。结论 血管内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但仍需进一步降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7.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内动脉狭窄的临床疗效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评价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内动脉狭窄的初步效果。方法  39例颅内动脉狭窄患者 (19例后循环狭窄 ,2 0例为前循环狭窄 ) ,应用球囊膨胀型支架行腔内成形术治疗。结果 支架均一次成功植入 ,无手术相关并发症。术前术后平均血管狭窄程度分别为 73 5 %± 6 7%、11 2 %± 4 3%。临床随访 4~ 2 4个月 ,无脑缺血再发作或中风 ;脑血管造影随访 2 9例患者 ,均无血管再狭窄。结论 血管内支架成形治疗颅内动脉狭窄是安全、可行的 ,有助于降低中风的发生率。长期疗效需要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颈动脉狭窄支架植入术前及术后检测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 对16例颈动脉狭窄患者支架植入术前及术后分别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双侧颈总动脉及颈内、颈外动脉、椎动脉的形态学特点及管腔内血流情况,并进行血流动力学检测.结果 在16例颈动脉狭窄患者中,术前共检查出狭窄血管25支,小于70%的狭窄血管9支,大于70%的狭窄血管16支,其中16支大于70%的狭窄血管行支架植入术,术后超声检查支架位置正常,管腔内血流充盈良好,管腔未见明显再狭窄.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可以作为颈动脉狭窄支架植入术前筛查及术后复查和随访的方法和手段.  相似文献   

19.
目的:报告采用多支架治疗肌纤维发育不良笥颈内动脉狭窄1例。方法:采用2个球囊膨胀支架及1个自膨胀支架治疗1例肌纤维发育不良性颈内动脉狭窄,串珠样狭窄从颅外颈内动脉起始部到颅内海绵窦段,长约82mm。结果:一次性植入3个支架,成功进行血管成形,患症状消失,临床短期随访无脑缺血事件发生,5个月血管造影随访显示支架植入段血管通畅,无再狭窄。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肌纤维发育不良性颈内动脉狭窄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0.
左峰  杨威  李正光  郑铁晋 《北京医学》2002,24(4):225-227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的脑血管病变基础及治疗方法.方法对47例颈动脉系统TIA患者行全脑血管造影,了解血管病变的程度.7例颈动脉狭窄>70%的患者行自膨式支架置入治疗,37例行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结果本组患者脑血管造影显示大脑半球供血减少3例,大脑中动脉狭窄22例,大脑前动脉狭窄1例,大脑后动脉狭窄1例,颈内动脉狭窄10例,颈总动脉狭窄4例,未见血管异常影像6例.应用自膨式支架治疗颈总、颈内动脉狭窄>70%的患者7例8处病变,共置入自膨式支架12枚,残余狭窄均<30%,随访6~23个月,无再狭窄发生;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37例,溶栓后脑血流明显改善3例,好转28例,无明显改善6例.37例溶栓治疗者中3例再次出现TIA发作,溶栓后对侧陈旧梗死灶出血1例,无死亡病例.随访3个月~3年,未见治疗血管发生脑梗死者.结论 TIA患者多已存在血管器质性病变,应尽早行相应的有效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