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伴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P波最大时限(Pmax)及P波离散度(Pd)的影响。方法 老年原发性高血压伴阵发性房颤患者12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65例和对照组63例.治疗组用氯沙坦50mg/d,对照组用氨氯地平10mg/d,在治疗前及治疗6、12个月后分别测量Pmax和Pmin,计算出Pd(Pd=Pmax-Pmin)。结果 治疗前两组Pmax和Pd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6、12个月后治疗组的Pmax、Pd显著降低,与对照组同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前与治疗6个月,12个月后比较Pmax,P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房颤发作次数明显减少,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ARB治疗高血压病伴阵发性房颤患者可明显减少房颤发作次数,降低Pmax、Pd。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β-受体阻滞剂对慢性心力衰竭伴阵发房颤患者P波最大时限(Pmax)及P波离散度(Pd)的影响。方法慢性心力衰竭伴阵发性房颤患者64例被随机分为美托洛尔治疗组(A组32例)和对照组(B组32例),慢性心力衰竭基本治疗两组相同,A组加用美托洛尔12.5~75mg/d,在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12个月分别测量Pmax和Pmin,计算出Pd(Pd=Pmax-Pmin)。结果治疗前两组Pmax和Pd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6个月、12个月A组的Pmax、Pd显著降低,与B组相同时间比较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A组治疗前与治疗后6个月、12个月比较Pmax、Pd相差有显著意义(P<0.01);而B组间相差不显著(P>0.05)。A组房颤发作次数明显减少,与B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结论β-受体阻滞剂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伴阵发性房颤患者可明显降低Pmax、Pd,减少房颤发作次数。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β-受体阻滞剂对慢性心力衰竭伴阵发房颤患者P波最大时限(Pmax)及P波离散度(Pd)的影响.方法慢性心力衰竭伴阵发性房颤患者64例被随机分为美托洛尔治疗组(A组32例)和对照组(B组32例),慢性心力衰竭基本治疗两组相同,A组加用美托洛尔12.5~75mg/d,在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12个月分别测量Pmax和Pmin,计算出Pd(Pd=Pmax-Pmin).结果治疗前两组Pmax和Pd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6个月、12个月A组的Pmax、Pd显著降低,与B组相同时间比较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A组治疗前与治疗后6个月、12个月比较Pmax、Pd相差有显著意义(P<0.01);而B组间相差不显著(P>0.05).A组房颤发作次数明显减少,与B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结论β-受体阻滞剂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伴阵发性房颤患者可明显降低Pmax、Pd,减少房颤发作次数.  相似文献   

4.
步长稳心颗粒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步长稳心颗粒治疗阵发性房颤的临床效果。方法90例阵发性房颤患者随机分成稳心组和对照组各45例。两组均接受常规治疗,稳心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步长稳心颗粒9g,每日3次,治疗3个月后进行疗效评价。结果对照组房颤发作次数(10.2±3.2)次/周与治疗前(11.3±2.6)次/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稳心组房颤发作次数(7.3±3.4)次/周与治疗前(12.2±2.7)次/周及对照组比较均显著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步长稳心颗粒对阵发性房颤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5.
李新玲 《现代保健》2014,(9):117-119
目的:探讨步长稳心颗粒联合小剂量胺碘酮治疗阵发性房颤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收治的84例阵发性房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观察组给予步长稳心颗粒联合小剂量胺碘酮治疗,对照组常规给予胺碘酮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同时治疗期间对P波最大时限和P波离散度,以及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情况进行记录,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6个月后,两组痊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Pmax和Pd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但观察组治疗后Pmax和Pd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且症状较为轻微。结论:步长稳心颗粒联合小剂量胺碘酮治疗阵发性房颤临床疗效满意,不良反应少且较轻微,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石红梅 《现代预防医学》2014,(21):4011-4013
目的观察稳心颗粒联合美托洛尔对高血压并阵发性房颤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1月-2012年11月门诊及住院的90例60~90岁老年高血压并阵发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稳心颗粒治疗)30例,B组(美托洛尔治疗)30例,C组(稳心颗粒+美托洛尔联合治疗)30例,观察3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症状、动态心电图比较、Pd(P波离散度)的改变。结果临床症状比较,治疗后A组与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C组与A、B组比较无论是显效率还是总有效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态心电图比较,治疗后C组较A、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Pd水平比较,三组治疗前Pd水平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三组在治疗后其Pd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并且C组治疗后其Pd水平与A、B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美托洛尔与稳心颗粒联合应用能起到相互增效的作用,控制血压的同时增强了抗心律失常的效果,防止阵发性房颤的发生和复发。  相似文献   

7.
《临床医学工程》2015,(10):1281-1282
目的研究原发性高血压合并阵发性房颤患者血清脂蛋白磷脂酶A2(Lp-PIA2)、左房内径(LAD)、P波离散度(Pd)的变化及与高血压患者房颤发生的关系。方法将119例原发性高血压合并房颤患者设为试验组,194例单纯高血压患者设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患者Lp-PLA2含量,并分析患者各项指标之间的差异。结果试验组CRP、LDLC、Lp-PLA2、LAD、Pd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p-PLA2与CRP、LDL-C、SBP、DBP、LAD、Pd呈正相关(P<0.05)。结论原发高血压合并阵发性房颤患者较单纯高血压患者血清Lp-PLA2、LAD和Pd水平显著增高,提示血清Lp-PLA2可作为房颤发生的一个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阵发性心房颤动与最大P波时间(Pmax)和P波离散度(Pd)的关系.方法 观察39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和39例无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的Pmax,Pd.结果 2组Pmax(124.34±18.54),(108.21±9.89)m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Pmax延长和Pd增加是预测阵发性心房颤动简便,无创,有价值的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胺碘酮和伊贝沙坦对特发性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心电图P波离散度(Pd,ms)和最大P波时限(Pmax,ms)的影响。方法90例特发性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随机分成胺碘酮加伊贝沙坦组31例,伊贝沙坦组29例和胺碘酮组30例,健康对照组30例,观察药物治疗2个月前后心电图Pd和Pmax的变化。结果特发性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Pd和Pamx明显延长;胺碘酮加伊贝沙坦治疗能明显改善Pd和Pmax;伊贝沙坦治疗对Pd和Pmax有改善倾向,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胺碘酮能改善Pd和Pmax,但对Pd和Pamx的改善少于胺碘酮加伊贝沙坦组。结论胺碘酮加伊贝沙坦能显著缩小特发性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的P波离散度及P波最大时限。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P波离散度(Pd)及P波最大时限(Pmax)的临床意义,探讨Pd、Pmax与房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分别分析83例正常人(A组)、64例偶发房早患者(B组)、56例频发房早伴阵发房速患者(C组)、39例阵发房颤患者(D组)的Pd、Pmax。结果A组与B组之间Pd、Pmax无显著意义,A组及B组与D组之间Pd、Pmax有显著意义(P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器质性心脏病患者伴有阵发性房颤患者动态心电图的形态、临床表现,为减少患者发生危险提供帮助。方法选择天津北大医疗海洋石油医院2018年1-8月收治的器质性心脏病患者伴阵发性房颤55例为观察组,选择同期不伴有器质性心脏病阵发性房颤患者55例为对照组,分析两组患者的动态心电图结果和临床资料。结果两组平均心率、房颤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房颤频发时间段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房性早搏引起的房颤明显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器质性心脏病伴阵发性房颤患者有房性早搏引发的情况较多,主要的器质性病变是冠心病和高血压性心脏病,在临床中要加强对这类患者的病情监测,减少患者发生危险的几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12导联动态心电图在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本院54例阵发性房颤患者和56例无房颤的对照组的12导联动态心电图,测量两组的最大P波时限和最小P波时限,计算P波离散度。统计房颤组和对照组的单个房性早搏的总数、短阵房性心动过速的阵数,观察房颤组房颤发作前的触发因素,并测量触发性房早的联律间期及对照组的联律间期。结果两组患者的P波最大时限[(121.11±7.50)msvs(114.55±8.16)ms]、P波离散度[(43.80±8.06)ms vs(39.55±6.89)Ins]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阵发性房颤组的触发因素以房性早搏最多见,占83.97%,房颤的起源部位以左房上部最为多见,占79.63%。房颤组的触发性房早联律间期[(0.418±0.069)s]明显短于对照组[(0.624±0.168)s](P〈0.01)。结论12导联动态心电图是确定阵发性房颤发生的重要检查方法之一。Pmax及Pd是预测发生阵发性房颤的可靠指标。阵发性房颤绝大多数由房早诱发,且触发性房早的联律间期越短越容易诱发房颤。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缬沙坦与抗心律失常药物胺碘酮联合应用是否可以减少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心房颤动的复发。方法将原发性高血压合并持续性或阵发性房颤经电转复或药物恢复窦性心律的80例患者随机分为缬沙坦组(ARB组)与氨氯地平组(CCB组)。两组恢复窦律后均选用胺碘酮维持窦律,ARB组以缬沙坦80~160mg/d作为基础用药,CCB组以氨氯地平5~10mg/d作为基础用药,疗程为1年。观察两组患者1年内的房颤复发率。比较治疗前后左心室舒张末期室间隔厚度(IVST)、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T)、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房前后径(LADd)、计算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及治疗期间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ARB组房颤复发率较CCB组明显降低(P<0.05)。治疗后ARB组IVST、LVPWT、LVEDd、LADd、LVMI较治疗前均有明显下降(P<0.01),CCB组只有IVST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P<0.01)。两组治疗后IVST、LVPWT、LVEDd、LADd、LVMI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治疗期间ARB组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明显低于CCB组(P<0.01)。结论缬沙坦能够逆转原发性高血压引起的左心室肥厚,可以延缓左心房扩大,进而改善心房的电重塑与结构重塑,从而减少原发性高血压合并房颤的复发,降低房颤患者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江艳芬  姚乐  周学春 《上海预防医学》2013,25(6):326-327,331
[目的]观察小剂量胺碘酮联合比索洛尔治疗阵发性房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60例器质性反复发作的阵发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常规服用胺碘酮,治疗组服用小剂量胺碘酮和比索洛尔,观察治疗结果。[结果]两组患者中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76.5%,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6.9%,两者疗效相近。在心室率的控制、房颤的复发次数及左室收缩功能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胺碘酮联合比索洛尔治疗阵发性房颤疗效与胺碘酮常规量相当,值得临床大样本推广研究。  相似文献   

15.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许多持续性房颤常由阵发性房颤发展而来,无论是阵发性房颤还是持续性房颤都具有致血管栓塞的危险,因此维持窦性心律致关重要.有研究发现: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参与房颤的电重构和结构重构,导致心房不定期缩短及离散,传导速度下降和传导的各异向性,心电图上主要表现为P波离散度(P wave dispersion,Pd)增加,最大P波时限(Pmax)增加,,而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ngiotensin receptor blockers,ARB)可抑制这种电重构而减少房颤发生[1].本研究就48例阵发性房颤患者给予坎地沙坦治疗,观察其Pd的变化,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缬沙坦联合小剂量胺碘酮对特发性心房颤动患者P波离散度(Pd)和左房内径(LAD)的影响. 方法 将96例特发性心房颤动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联合应用缬沙坦和胺碘酮)和对照组(单用胺碘酮),治疗12个月.研究的一级终点为心房颤动复发.比较两组治疗前和治疗后6、12个月的Pd、LAD及窦性心律维持率. 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P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6、12个月两组患者Pd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少(P<0.01);两组患者治疗后6个月LA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12个月对照组[(37.7±1.6)mm]显著高于观察组[(35.9±1.3)mm](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6个月窦性心律维持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12个月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联合应用缬沙坦和胺碘酮治疗特发性心房颤动较单用胺碘酮能更有效地减少心房颤动复发,此种效应可能与缬沙坦改善心房重构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缬沙坦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ick sinus syndrome,SSS)患者植入起搏器后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5年2月本院收治的SSS患者62例作为研究对象,均植入双腔起搏器,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干预组各31例。对照组不进行药物干预,观察组给予缬沙坦口服治疗。比较干预3、6、9、12个月两组左房舒张末内径,计算每3个月的累积房颤发作频率及房颤发作总时间。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干预6、9、12个月,干预组房颤频率分别为(36.1±2.4)、(33.2±3.0)、(31.0±2.8)次/3个月,均低于对照组的(38.6±3.5)、(37.9±3.5)、(37.1±2.9)次/3个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6、9、12个月,干预组房颤持续总时间分别为(420.6±45.3)、(410.5±37.6)、(385.6±46.0)min/3个月,均短于对照组的(450.6±51.7)、(467.2±40.2)、(479.5±54.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缬沙坦可降低SSS患者植入起搏器后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发作频率及持续总时间,值得进一步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rrjk》2017,(2)
目的:探讨冠心病伴高血压患者住院期间的优质护理价值。方法:收集我院冠心病伴高血压患者,随机进行分组:研究组(接受优质护理)和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对比(1)两组护理前后明尼苏达心力衰竭评分。(2)两组护理前后心绞痛、心悸发作次数。结果:(1)两组护理前明尼苏达心力衰竭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护理后明尼苏达心力衰竭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护理前心绞痛、心悸发作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护理后心绞痛、心悸发作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优质护理可以帮助冠心病伴高血压患者减少心绞痛、心悸发作次数,提高心脏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体表心电图P波离散度(Pd)及最大时限(Pmax)在阵发性心房颤动(PAF)发生电生理机制中的作用,评价Pd、Pmax对PAF发生的预测价值.方法 48例PAF患者(PAF组),根据有无器质性心脏病分为无器质性心脏病组(PAF1组)20例及合并器质性心脏病组(PAF2组)28例,另选择同期非心房颤动患者46例作为对照组.分别行常规12导联体表心电图检查,记录窦性心律心电图,计算并对比分析相应的Pd、Pmax及其对PAF发生的预测价值.结果 PAF组Pd及Pmax显著高于对照组[(41.11±4.97)ms比(27.77±4.72)ms,(111.43±8.01)ms比(95.57±9.01)ms](P<0.05).PAF2组较PAF1组Pmax明显延长(P<0.05),但两组P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Pd≥40 ms联合Pmax≥110 ms作为预测PAF发生的指标,其特异度为95.65%,灵敏度为81.25%,阳性预测值为95.12%.结论 Pd、Pmax在PAF患者中均较非心房颤动患者明显增加,Pd≥40 ms、Pmax≥110 ms可作为预测PAF发生的有效指标,以Pd≥40ms联合Pmax≥110ms对PAF发生的预测更为可靠、准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十二导联体表心电图P波参数对起搏器植入患者房颤预测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60例起搏器植入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进行十二导联体表心电图检查。根据是否出现房颤分为A组(出现房颤,25例)与B组(未出现房颤,35例)。比较两组的P波离散度(Pd)及P波最大时限(Pmax),使用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价P波参数Pd、Pmax对起搏器植入患者房颤预测的价值。结果A组的Pd、Pmax均高于B组(P<0.05);ROC曲线结果显示,十二导联体表心电图P波参数Pd、Pmax预测起搏器植入患者发生房颤的AUC分别为0.865、0.842。结论对起搏器植入患者进行十二导联体表心电图Pd、Pmax监测,能够较好地预测患者是否发生房颤,以便及时采取治疗措施,利于患者预后的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