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的检测及临床意义。方法抽取我院2015-04—2016-02诊治的脑梗死患者42例为观察组,同期选取42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对比2组超敏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水平,分析脑梗死程度、梗死面积与超敏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相关性。结果观察组超敏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重度脑梗死患者的超敏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水平均高于中度脑梗死患者(均P0.05),而中度脑梗死患者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水平较轻度脑梗死患者高(均P0.05)。大面积脑梗死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水平均高于小面积脑梗死患者(P0.05或0.01),而小面积脑梗死患者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水平较腔隙性梗死患者高(均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的病情与梗死面积,与超敏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水平呈正相关,可将脑梗死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作为脑梗死临床诊断的重要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纤维蛋白原(FIB)水平的变化及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我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60例,以同期健康体检的受检者60例为健康对照组,对比2组以及不同面积与分型的超敏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水平。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hs-CRP与FIB水平明显高于健康人群(P0.05);脑梗死面积越大,血清hs-CRP与FIB水平越高(P0.05);脑梗死病情越重,血清hs-CRP与FIB水平越高(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hs-CRP与FIB水平能够有效提示患者发病以及病情严重程度,临床诊断中具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同型半胱氨酸(Hcy)、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纤维蛋白原(Fib)与脑梗死严重程度及复发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4-01—2015-04在我院就诊的140例脑梗死患者,根据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分为轻度神经功能障碍、中度神经功能障碍、重度神经功能障碍患者,检测患者发病24h内Hcy、hs-CRP、Fib水平;另选同期在我院进行健康体检者100例为对照组。所有脑梗死患者随访1a,并记录患者复发情况。结果对照组、轻度神经功能障碍、中度神经功能障碍、重度神经功能障碍患者Hcy、hs-CRP、Fib水平依次升高(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Hcy、hsCRP、Fib水平与神经功能障碍程度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31、0.43、0.29,P0.05;复发患者Hcy、hs-CRP、Fib水平高于未复发患者(P0.05)。结论 Hcy、hs-CRP、Fib水平能很好的反映脑梗死严重程度,三者水平的提高可增加脑梗死复发的风险。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脂、血尿酸、纤维蛋白原和C反应蛋白的变化及意义。方法检测并进行比较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与110例健康体检者血脂、血糖、血尿酸;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依据血尿酸水平,分为正常血尿酸组与高血尿酸组,比较2组甘油三酯(TG)、总胆同醇(TcH)、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同醇(LDL-c)、血尿酸(μA)、纤维蛋白原(Fib)、血糖(GLU)、C反应蛋白(CRP)。结果脑梗死组μA、GLU水平较健康对照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736,P=0·000;t=5·99,P=0·000);脑梗死组依据尿酸进行分组,高尿酸组纤维蛋白原(Fi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79,P=0·025);血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H)、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同醇(LDL-c)、血糖(GLU)、C反应蛋白(CR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尿酸是急性脑梗死重要危险因素之一,血尿酸水平与纤维蛋白原呈正相关,可能参与凝血功能改变。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对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的测定,探讨hsCRP、Fib与无高血压、糖尿病等高危因素的首发腔隙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186例住院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为实验组,根据IMT厚度分为研究A组34例(正常组)、研究B组62例(内-中膜增厚组)、研究C组90例(斑块组)三个亚组。100例健康者为对照组。两组均接收颈动脉超声检查,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并对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纤维蛋白原(Fib)水平与颈动脉硬化程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实验组hsCRP、Fib水平及IMT均高于对照组(P﹤0.01),各实验亚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sCRP、Fib水平与IMT呈线性相关(r=0.955,P=0.008;r=0.968,P=0.000),hsCRP与Fib亦呈线性相关(r=0.828,P=0.000)。结论 Fib及血清hsCRP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并在无高血压等高危因素的腔隙性脑梗死首发者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超敏C反应蛋白与脑梗死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血清中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脑梗死关系及变化规律。方法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90例脑梗死患者入院第1、7、14、21、28天的血清中hs-CRP水平,并与90例健康人作对照。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脑梗死血清中hs-CRP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脑梗死组hs—CRP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hs-CRP可能是导致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血清hs—CRP检测对于脑梗死的临床诊断和病情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是常见的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是脑梗死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增加脑梗死的发生率,急性期病情容易进行性加重,治疗效果差,致残率高严重危害人类健康。脑梗死的重要病理基础为动脉粥样硬化,C反应蛋白(CRP)和纤维蛋白原(FIB)是其重要的危险因素。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C反应蛋是一种慢性炎性反应标志物。本研究通过分析糖尿病脑梗死患者的CRP和纤维蛋白原,探讨其在诊断糖尿病脑梗死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改变及其与病情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检测86例脑梗死患者(CI组)、27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LCI组)和48名健康人(正常对照组)的血浆Fib及CRP含量.在CI患者入院当天和4周时进行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评定.结果 CI组和LCI组血浆Fib、CRP水平和异常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均P<0.01);NDS重型患者血浆Fib、CRP含量明显高于中型、轻型患者(均P<0.01);中型患者血浆CRP含量显著高于轻型患者(P<0.01).血浆Fib和CRP含量异常组患者住院4周时显著进步和进步的比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均P<0.01),而无变化和死亡的比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均P<0.01).结论 ACI患者血浆Fjb和CRP水平均明显升高,病情重的患者升高更明显;血浆Fib、CRP含量升高的患者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进展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检测63例脑梗死患者(25例进展性脑梗死、38例完全性脑梗死)和73名健康对照者(正常对照组)的血清hs-CRP含量。结果脑梗死患者的血清hs-CRP水平[(5.69±3.78)mg/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0.85±0.47)mg/L](P<0.01);进展性脑梗死组血清hs-CRP水平[(7.55±4.25)mg/L]明显高于完全性脑梗死组[(4.52±2.96)mg/L](P<0.01)。结论脑梗死患者血清hs-CRP水平明显升高,进展性脑梗死患者较完全性脑梗死患者血清hs-CRP水平升高更明显;提示hs-CRP参与了脑梗死的发生与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尿酸(UA)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尿酸酶比色法和免疫散射比浊法检测101例ACI患者(ACI组)及40例正常对照者(正常对照组)的血清UA和hs-CRP水平。采用NIHSS评分评价ACI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根据NIHSS评分,将患者分为轻度缺损亚组(≤5分)、中度缺损亚组(5~15分)及重度缺损亚组(15分)。结果ACI组血UA及hs-CRP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均P0.01)。与轻度缺损亚组比较,中度缺损亚组及重度缺损亚组的UA及hs-CRP水平均显著升高(均P0.05)。重度缺损亚组UA及hs-CRP水平均显著高于中度缺损亚组(均P0.05)。结论 ACI患者血清尿酸和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显著增高,与ACI严重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脑梗死合并糖耐量异常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水平及其相关因素。方法131例脑梗死患者按葡萄糖耐量试验(GTT)结果分为糖耐量正常组(NGT,41例)、糖耐量异常组(IGT,47例)、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组(DM,43例)。在发病72h之内测定血清hs-CRP的水平及其他生化指标。采用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测量颈总动脉(CCA)及其斑块。结果3组患者血清hs-CRP水平均升高,分别为0.320mg/L、1.435mg/L、4.305mg/L,经对数转换后进行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hs-CRP分别与体质量指数(BMI)(r=0.257,P=0.031)、腰臀比(WHR)(r=0.379,P=0.001)、收缩压(r=0.204,P=0.044)、空腹血糖(FPG)(r=0.601,P=0.000)、GTT2h血糖(2h-PG)(r=0.675,P=0.000)、糖化血红蛋白(HBAlc)(r=0.558,P=0.000)、三酰甘油(r=0.211,P=0.038)、纤维蛋白原(FBG)(r=0.456,P=0.000)、CCA平均内中膜厚度(MIMT)(r...  相似文献   

12.
脑梗死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及相关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含量变化及意义。方法检测99例脑梗死患者的血清hs-CRP含量,选80例健康人做为对照组。同时测总胆固醇(TC)水平及高密度脂蛋白(HDL-C)含量,计算TC/HDL值。结果(1)hs-CRP脑梗死组为(4.83±2.14)mg/L,健康组为(1.02±0.91)mg/L,有显著差异(P<0.01),(2)TC/HDL值脑血管组为3.82±1.13,健康组为2.15±0.53,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hs-CRP水平升高是脑梗死发生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hs-CRP和TC/HDL联合分析对于脑梗死的预测和干预处理有一定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超敏C反应蛋白与脑梗死后非痴呆性血管性认知障碍的关系。方法测定50例非痴呆性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及50例健康对照组的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CA)量表对50例非痴呆性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及50例健康对照组进行评估。结果非痴呆性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D-二聚体水平是(0.85±0.26)mg/L,纤维蛋白原水平是(3.10±0.85)g/L,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是(11.06±4.15)mg/L。健康对照组的D-二聚体水平是(0.30±0.12)mg/L,纤维蛋白原水平是(2.30±0.31)g/L,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是(3.83±0.76)mg/L。非痴呆性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的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超敏C反应蛋白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超敏C反应蛋白与MoCA评分呈正相关(P0.05)。结论血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超敏C反应蛋白的升高可能是非痴呆性血管性认知障碍的危险因素,降低血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可能可以延缓非痴呆性血管性认知障碍进展为血管性痴呆。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降钙素原(PCT)和白介素-6(IL-6)在急性脑梗死(ACI)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淮安市淮安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00例ACI患者为实验组,对照组为同期来院的50例健康体检者,分别测定2组血清hs-CRP、PCT和IL-6水平,并对实验组不同预后患者的hs-CRP、PCT及IL-6水平进行分析对比。结果实验组血清hs-CRP、PCT及IL-6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与实验组入院当天相比,入院后第1天hs-CRP、IL-6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至入院后第4天hs-CRP、PCT及IL-6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至入院后第7天hs-CRP、PCT水平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与无变化组hs-CRP、PCT及IL-6水平明显高于进步组与显著进步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动态监测血清hs-CRP、PCT及IL-6的水平对ACI的诊断、病情程度判断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5.
急性脑梗死患者C反应蛋白、ApoA1、Fib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载脂蛋白A(ApoA1)、纤维蛋白原(Fib)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测定136例ACI患者、67例正常对照组血清CRP、ApoAl、Fib的水平,观察比较不同类型ACI患者的血清CRP、ApoAI、Fib含量差异,对发病后48h后病情发展变化进行评定,将(ACI)患者分为进展型与完全型脑梗死两组.根据NIHSS评分将临床神经功能损害程度分为:轻型、中型、重型.结果 CRP水平:进展组高于完全组和对照组(P<0.05),NIHSS重型组明显高于中型、轻型组(P<0.05);ApoAl水平:进展组明显低于完伞组和对照组,重型组明显低于中型、轻型组(P<0.05).Fib水平:进展组和完全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NIHSS重型组明显高于中型、轻型组(P<0.05)CRP与ApoAl,Fib均有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是(r=-0.557,r=0.643)P<0.05.结论 CRP、ApoAl、Fib一定程度上是预测ACI患者病情及发展方向的生化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大动脉粥样硬化不同机制所知脑梗死的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中国缺血性卒中分型(CISS)分型方法,对临床诊断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根据发病机制分为4型,比较各组之间血清hs—CRP,并观察其余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以及不同机制类型梗死复发的关系。结果动脉一动脉栓塞型患者血清hs—CRP水平明显高于载体动脉阻塞穿支动脉型和混合型脑梗死组(P〈0.01);低灌注/栓子清除障碍型患者血清hs—CRP水平明显高于载体动脉阻塞穿支动脉型(P=0.016),其他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动脉-动脉栓塞型患者中大于6mg/L的例数明显高于载体动脉阻塞穿支动脉型和混合型脑梗死组(P〈0.01);低灌注/栓子清除障碍型患者中大于6mg/L的例数明显高于载体动脉阻塞穿支动脉型(P〈0.05)。中、重度神经功能缺损患者血清hs-CRP水平高于轻度神经功能缺损患者(P〈0.01);重度神经功能缺损患者血清hs—CRP水平高于中度神经功能缺损患者(P〈0.01)。发病早期NIHSS与动脉一动脉栓塞型患者血清Hs.CRP水平升高成正相关(P=0.01)。动脉-动脉栓塞型和混合型卒中复发率明显高于载体动脉阻塞穿支动脉型(P=0.001,0.022)。结论血清hs—CRP可反映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患者中斑块的稳定性,对早期诊断、病情判断以及复发风险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老年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选取82例老年脑梗死患者和80例健康志愿者,采用循环酶法及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血浆Hcy及hs-CRP水平。结果老年脑梗死组Hcy及hs-CRP检测结果均高于健康志愿者,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功能中度损伤组Hcy及hs-CRP检测结果高于轻度损伤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损伤组Hcy及hs-CRP检测结果高于中度损伤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表明Hcy及hs-CRP检测结果与脑梗死不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组间呈正相关性(r=0.89、0.78,P<0.05)。结论血浆Hcy及hs-CRP水平与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的损伤程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脑梗死急性期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脑梗死神经功能恢复的关系。方法选取发病72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269例,入院第2天测定hs-CRP,按hs-CRP水平分为低hs-CRP组(hs-CRP≤3mg/L)及高hs-CRP组(hs-CRP〉3mg/L),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影响hs-CRP水平的因素;入选患者进行90d随访,比较2组患者90d时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改良Rankin量表评分3~6分为恢复不良),分析影响神经功能恢复的因素。结果 共266例患者完成随访,hs-CRP中位数3.15mg/L(1.12~8.89mg/L)。高hs-CRP组(138例)年龄较大(P〈0.001),糖尿病发病率较高(P=0.001),房颤发病率较高(P=0.004),入院时脑梗死较严重(P=0.003);高龄、合并糖尿病及房颤、入院时脑梗死严重程度与hs-CRP水平高独立相关(P均〈0.05);高hs-CRP组神经功能恢复不良比例高于低hs-CRP组(P〈0.001);hs-CRP升高与神经功能恢复不良独立相关(OR1.213,P=0.001,Logistic分析)。结论 高龄、糖尿病史、房颤病史、脑梗死严重程度重可能是hs-CRP升高的独立危险因素;hs-CRP升高可能是神经功能恢复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脑梗死初发、复发患者血清CRP水平,探讨脑梗死复发与血清CRP的关系。方法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2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及100例非急性脑卒中患者的血清CRP水平,并进行分析。结果各类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RP均高于非急性脑卒中患者(P<0.01);各类型脑梗死患者之间血清CR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复发患者血清CRP高于初发患者(P<0.01),且高血清CRP比率亦高于初发患者(P<0.05)。各类型脑梗死复发患者之间血清CR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复发患者血清CRP高于初发患者提示脑梗死复发与血清CRP升高有一定关系,高血清CRP是脑梗死复发的独立性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厄贝沙坦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含量的影响.方法 将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厄贝沙坦组(30例)和常规治疗组(30例),并以30例非脑血管病患者作为对照组.厄贝沙坦组给予厄贝沙坦150 mg、阿司匹林100 mg,每天1次;常规治疗组给予阿司匹林100 mg,每天1次;两组其余治疗方法相同,连续治疗14 d.在治疗前、治疗14 d抽取静脉血,用比浊法检测血清hs-CRP含量,并评定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结果 (1)两组脑梗死患者血清hs-CRP含量较对照组显著升高(均P<0.01),血清hs-CRP含量与NDS呈正相关(r=0.34,P<0.01).(2)厄贝沙坦组和常规治疗组治疗后血清hs-CRP含量和NDS较治疗前有显著降低(均P<0.01).(3)厄贝沙坦组治疗前后血清hs-CRP含量的差值显著大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 厄贝沙坦能明显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清hs-CRP水平,并有助于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