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综述了间歇性导尿在神经源性膀胱中的应用进展。包括间歇性导尿术的分类、时机、指征、间歇时间、操作流程、宣教管理、导尿管的选择、与留置尿管相比的优点、并发症及注意事项,旨在尽可能地帮助患者减少神经源性膀胱引起的泌尿系统并发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回顾分析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应用间歇性清洁导尿治疗的状况并评价护理干预对其疗效的影响。方法将93例应用间歇性清洁导尿法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随机分为护理干预组46例和对照组47例,随访8周,分析总结护理干预对疗效和患者依从性的影响。结果 2组疗效均显著,但护理干预组较对照组膀胱残余尿减少显著,疗效更明显。结论护理干预在间歇性清洁导尿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应用无菌性间歇导尿在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中的护理体会。方法对64例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实施无菌性间歇导尿,观察患者排尿反射,尿路感染,残余尿,评估无菌性间歇导尿的效果。结果 64例患者中,43例(67.19%)治愈出院,16例(25.00%)好转出院,5例(7.81%)仍需间歇导尿解,1例(1.56%)需抗感染治疗。结论采用无菌性间歇导尿简便、有效、感染率低,是解决神经源性膀胱排空障碍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对32例神经源性膀胱患实施间歇性导尿及配合膀胱功能康复训练,2个月后能自控排尿或完全控制为叩击或压腹后排尿的16例,部分自控的13例,改善不明显3例。提示神经源性膀胱患通过实施间歇性导尿及配合膀胱功能康复训练可改善患的排尿功能,解除患心理的压力及预防泌尿系统并发症,有利于患整体的康复。 相似文献
6.
神经源性膀胱是由于控制排尿功能的中枢神经系统或周围神经受到损害而引起的膀胱尿道功能障碍,是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常见的合并症之一[1]。在美国,总计有超过20万的SCI患者,每年新增病例约1万人[2],而我国每年新增病例达5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便携式膀胱扫描仪结合间歇性导尿在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康复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本研究为病例对照回顾性研究,将68例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按时间段以及患者需求分为两组,对照组20例,实验组48例。其中,对照组单纯使用清洁间歇导尿和饮水计划等膀胱管理措施,实验组配合使用便携式膀胱扫描仪结合间歇导尿和饮水计划等膀胱管理措施。比较两组的临床结局和患者对饮水计划和规范进行间歇导尿的依从性。结果患者导出尿液在安全容量以上的膀胱过度膨胀发生率(对照组15%,实验组2.1%),因导出尿量少需延迟导尿时间的发生率(对照组15%,实验组0),夜间膀胱过度膨胀而未执行正确导尿的发生率(对照组15%,实验组0)。患者对遵循饮水计划和开展规范化清洁间歇导尿技术的依从性(对照组80%,实验组97.9%),以及实施前后尿路感染的阳性率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便携式膀胱扫描仪结合间歇性导尿在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康复护理管理中有明确的应用价值,可增加患者对导尿时机选择的正确性,增强患者对规范膀胱管理的依从性,更进一步保护肾脏功能。期待与展望:进一步研究更简易、更轻便、更智能化的膀胱容量监测报警器的开发与应用,让患者出院后在家中、在社区即可随身携带和监测提醒。 相似文献
8.
9.
神经源性膀胱的康复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神经源性膀胱是控制排尿功能的中枢神经或周围神经受到损害后引起的膀胱尿道功能障碍。神经源性膀胱常常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而且极易引起泌尿系感染。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间歇导尿配合中药穴位贴敷治疗神经源性膀胱的疗效。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4年12月在我院康复科住院的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在知情同意的情况下,纳入对照组30例,采用间歇导尿4周;干预组30例,采取间歇导尿配合中药穴位贴敷4周,比较2组疗效的差异。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配合中药穴位贴敷组患者干预前后的膀胱残余尿量的差值高于对照组(P<0.05),且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间歇导尿配合中药穴位贴敷治疗神经源性膀胱,能明显改善症状,改善膀胱残余尿量,疗效优于单纯间歇导尿。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膀胱扫描仪指导下间歇导尿术治疗脊髓损伤合并截瘫病人膀胱功能障碍的康复效果。方法将80例脊髓损伤合并截瘫伴膀胱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0例,对照组40例。观察组在膀胱扫描仪指导下进行间歇导尿训练,对照组进行常规间歇导尿训练,观察并比较两组病人膀胱功能障碍恢复情况及临床护理疗效。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病人膀胱容量显著增加,残余尿量减少,尿路感染率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对照组为55.00%,观察组优于对照组( P<0.05)。结论膀胱扫描仪指导下间歇导尿术,能显著提高脊髓损伤合并截瘫病人伴膀胱功能障碍的排尿功能,降低尿路感染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膀胱扫描仪联合间歇导尿在脑卒中后神经源性膀胱病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就诊的80例脑卒中后神经源性膀胱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在常规处理基础上,对照组采用清洁间歇导尿术,观察组给予膀胱扫描仪联合间歇导尿。记录并比较分析两组最大膀胱容量、残余尿量、膀胱功能重建时间、尿路感染发生率及临床疗效。结果:干预后两组最大膀胱容量较干预前升高(P<0.05),残余尿量较干预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最大膀胱容量高于对照组(P<0.05),残余尿量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膀胱功能重建时间及尿路感染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疗效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膀胱扫描仪联合间歇导尿应用于脑卒中后神经源性膀胱,能改善膀胱功能,降低尿路感染发生率,促进膀胱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清洁间歇性导尿技术在神经源性膀胱排空障碍疾病中的应用。方法将我院2011年12月至2014年4月收治的60例神经源性膀胱排空障碍的患者按照导尿技术的不同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2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留置导尿管法,观察组采用清洁间歇性导尿技术法,比较两组的排尿效果、泌尿系统感染、漏尿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第2周、第4周的膀胱容量大于对照组,尿残余量少于对照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自主排尿时间短于对照组,漏尿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第2周、第4周的白细胞计数、细菌计数均少于对照组,在生理、心理、社会环境、文化方面的舒适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清洁间歇性导尿技术有利于促进神经源性膀胱排空障碍的膀胱功能恢复,减少泌尿系统感染,提高舒适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低频电脉冲治疗联合间歇性导尿在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康复中的疗效。方法:将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4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21例,2组患者均实施间歇导尿,观察组采用膀胱治疗仪进行低频电脉冲治疗,对照组进行假性低频电脉冲治疗。每天1次,共8周,治疗前后行排尿日记、尿流动力学检测、尿常规检测。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日排尿次数(DUF)、残余尿量(RUV)、尿路感染数(MOUTI)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少(P<0.05),日单次最大尿量(DMUV)、日平均单次尿量(DASUV),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5),对照组仅DUF、RUV较前明显减少(P<0.05),DMUV较前明显增加(P<0.05);组间对比,观察组DASUV、DMUV均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DUF、RUV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但2组间MOUT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低频电脉冲治疗联合间歇性导尿可显著改善脊髓损伤患者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降低尿路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观察路径化健康教育在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间歇导尿自我护理中的效果。方法:将65例脊髓损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3例和对照组32例,对照组按传统的健康教育方法进行护理,观察组采用健康教育路径表进行护理和指导。分别在干预前、出院时对2组知识知晓率、遵医率和住院天数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干预后知识知晓率、遵医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平均住院日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路径化健康教育可提高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间歇导尿的自我护理能力,缩短住院时间;明显优于传统健康教育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开展品管圈活动,降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家属清洁间歇性导尿的不规范率。方法成立品管圈小组,确定降低患者/家属清洁间歇导尿的不规范率为活动主题,对病区从2013年3—8月在本科住院患者100例进行自我间歇导尿现状调查,找出病区患者/家属间歇导尿不规范率的真正原因为:护士巡视督导少,宣教形式单一;针对原因,加强护士巡视、督导力度;采取多样化形式完善清洁性间歇导尿资料,规范操作流程;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持续质量改进。结果患者/家属间歇导尿不规范率由原来70%下降到1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可降低患者/家属清洁间歇性导尿不规范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探讨延续性护理在神经源性膀胱行清洁间歇导尿(CIC)患者中的应用方法及效果。方法:将47例神经源性膀胱行CIC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3例和观察组24例,对照组给予出院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以专科护士为主导的延续性护理服务,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出院后3个月CIC依从性优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出院3个月残余尿量少于出院当天及对照组出院后3个月(P<0.05)。两组患者出院后1、3个月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延续性护理可提高神经源性膀胱行CIC患者的依从性,减少膀胱残余尿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