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CT血管造影诊断慢性脑供血不足及灌注成像诊断慢性脑供血者的差异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3-05-2014-05接收治疗的30例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为观察组,选取同期健康体检30例为对照组,在诊断过程中使用CT血管造影及灌注成像技术检对比分析2组最终检测结果。结果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中颅内段前循环狭窄是常见症状,观察组大脑中动脉皮层支供血区的TTP值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灌注成像对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诊断效果较好,而CT血管造影技术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氯吡格雷与丹参粉针治疗慢性脑供血不足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实践依据。方法选取我院2009-05—2012-12收治的120例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A组与B组各60例,A组给予氯吡格雷治疗,B组给予丹参粉针剂治疗,连续治疗2周为1个疗程,比较临床疗效及血液流变学水平变化。结果治疗1个疗程后,A组总有效率91.7%,B组68.6%,A组明显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063,P<0.01)。2组治疗前各项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组患者各项指标均较治疗前、B组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出现轻微牙龈出血3例,给予减量后消失;B组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氯吡格雷治疗慢性脑供血不足效果更加理想,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MRI与CT在多发性脑梗死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2-01—2014-01我院180例多发性脑梗死患者,均常规行CT与MRI检查,按脑梗死的发生时间、梗死灶大小、梗死部位以及是否发展为血管性痴呆等分组,对比CT与MRI对多发性脑梗死患者的诊断准确率及效率。结果本组患者的CT检查总检出率为60.0%,MRI为95.6%,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6.04,P0.01)。24h以内组及24~72h组MRI的检出率明显高于CT(分别为89.6%vs43.8%,96.6%vs 5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2h组MRI和CT的检出率分别为100%、90.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梗死灶2mm以内组,MRI的检出率明显高于CT(P0.05),而梗死灶≥2mm组,CT和MRI的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RI对脑干及小脑梗死的检出率明显高于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多发性脑梗死的诊断,MRI检查较CT检查更具优势,但费用较高,临床应对患者的梗死部位及其他具体情况作初步判断,以便采取更合适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4.
TCD、EEG、BAEP、CT在小儿脑性瘫痪诊断中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目的探讨彩色经颅多普勒(TCD)、脑电图(EEG)、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CT在小儿脑性瘫痪诊断中各自的作用及与临床的关系。方法对2001~2006年采用TCD、EEG、BAEP、CT检查的资料数据完整的40例小儿脑性瘫痪病例,进行统计学处理及分析。结果TCD阳性率为72.5%、EEG为75.0%、BAEP为80.0%、CT为57.5%。TCD、EEG、BAEP之间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TCD、EEG、CT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仅BAEP阳性率与CT阳性率有统计学意义χ^2=4.1,P〈0.5。结论TCD、EEG、BAEP、CT在小儿脑性瘫痪诊断中各自均有一定的价值,对脑性瘫痪的诊断如采用多种检查,将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综合分析意义更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SPECT局部脑血流断层显像,对发作间期癫痫灶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1例癫痫患者于发作间期进行SPECT99mTC-ECD局部脑血流断层显像,并与同期CT和(或)MRI、长程脑电图(AEEG)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31例患者SPECT脑显像均异常,低血流灶占84%(26例),局限性高灌注灶16%(5例).阳性病灶79个,额叶25,颞叶26个,顶叶17个,枕叶17个,基底神经节4个,旁中央小叶1个.单个病灶5例,单侧病灶19例.CT和(或)MRI阳性率50%(15/31),10例显示局部病灶,AEEG阳性率93%(29/31),单侧病灶8例,其余为弥漫性病变.病灶阳性检出率SPECT与CT和(或)MRI比较差异显著,P<0.005,而与AEEG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SPECT局部脑血流显像是诊断癫痫的有效方法,SPECT对癫痫灶检出的灵敏度优于CT和MRI,定位价值优于AEEG.手术前SPECT检查是为了确定手术范围,而精确的癫痫灶的定位还要皮层EEG.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银杏叶提取物一金纳多治疗脑梗塞的疗效和SPECT脑血流灌注显像对慢性脑功能不全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2例眩晕患者和20例正常对照者进行SPECT脑血流灌注显像检查,用金纳多20ml治疗疗程一周,金纳多片1片一日三次共30天,治疗前后进行疗效评价和SPECT脑血流灌注显像检查。结果52例患者全部出现脑血流量下降,多数分布在左颞,额叶;40%患者的脑缺血程度与健侧相比下降20%以上.60%患者脑血流量减少程度低于20%,39例患者表现为大脑两侧之血流量减低。金纳多治疗后脑血流量灌注显像结果显示大部分脑血流低灌注区恢复或不同程度改善。临床症状消失。全部患者脑CT/MRI及TCD检查均正常。结论金纳多对慢性脑供血不全治疗是十分安全有效的药物,SPECT脑血流量灌注显像有助于眩晕患者的病因学诊断,和治疗效果的评价。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脑弥漫性轴索损伤行CT和MRI诊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07—2016-02收治的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47例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经CT、MRI影像学诊断结果,分别比较两种方法检测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病灶数量、检测阳性率。结果 47例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经CT扫描,共检出阳性患者28例(59.57%),病灶40个;经MRI扫描,共检出阳性患者44例(93.62%),病灶74个,无论是在检出阳性率还是病灶的检出数量上,MRI显著高于C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MRI均可在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诊断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但MRI的检测灵敏度相对更高,更有利于病情的评估和治疗方案的确定,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磁共振成像(MRI)在急性颅脑损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103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于入院72h内均进行CT和MRI检查,比较2种影像学检查方法的异常阳性率和异常部位检出情况。结果MRI检查的异常阳性率为90.29%(93/103),高于CT检查的63.11%(65/1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检查的各异常部位检出数也多于C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MRI应用于急性颅脑损伤的诊断,诊断价值明显优于CT。  相似文献   

9.
椎-基底动脉系统TIA患者的TCD与SPECT对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脑梗死患者经过 CT、MRI可获得正确的诊断。椎 -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椎 -基底动脉系统 TIA或 VBI)是指某一区域脑组织因供血不足而发生的短暂性脑功能障碍 ,一般持续数分钟至几小时 ,最多在 2 4 h内完全恢复。头部CT或头部 MRI检查常获阴性结果 ,临床诊断有一定困难 ,易漏诊。经颅多普勒 (TCD)则能直接对脑血流速度进行探测 ,已广泛用于本病的诊断。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对诊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有重要价值 ,但少见于VBI诊断的报告 ,为进一步证实 TCD对本病的诊断价值和确定病变的部位 ,本文对临床诊断为 …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dl-3-正丁基苯酞软胶囊(恩必普软胶囊)治疗慢性脑供血不足的临床疗效及对慢性脑供血不足病人认知功能改善的影响。方法:将60例慢性脑供血不足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口服dl-3-正丁基苯酞软胶囊,每次200毫克,每日3次;对照组口服复方丹参片,每次4片,每日3次,疗程为8周,治疗前后进行疗效评价和P300数据采样,同时给予同步MMSE、HDS量表评分。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3.3%,2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MMSE和HDS量表得分情况比较,均有明显改善(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P300波潜伏期及P300波幅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dl-3-正丁基苯酞软胶囊对慢性脑供血不足病人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1.
氙气-CT在慢性脑供血不足诊断中的应用初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评价氙气-CT(Xe-CT)对慢性脑供血不足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5例临床初诊为慢性脑供血不足的患者进行TCD等血管检查及Xe-CT脑血流检测,以明确诊断.结果 9例患者Xe-CT检查提示存在局部或全脑血流量减低,可明确诊断为慢性脑供血不足,6例患者Xe-CT脑血流检查未见异常,还需结合其它检查,以进一步明确诊断.结论 Xe-CT能够判定患者脑缺血区域、范围及程度,可以为慢性脑供血不足的诊断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长春西汀治疗慢性脑供血不足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总结临床经验以提高治疗及用药水平。方法将2014-01—2015-08我科收治的140例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观察组给予长春西汀治疗,记录相关临床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LVA、RVA、BA血流速度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2组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结论长春西汀治疗慢性脑供血不足的临床疗效明显,安全性良好,能够明显改善LVA、RVA及BA的血流速度,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经颅多普勒(TCD)在慢性脑供血不足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4-01-2016-01中国平煤神马医疗集团总医院收治的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96例为观察组,取同时期脑梗死患者84例为脑梗死组,另取同期进行正常体检的健康者51例为对照组。对3组患者行TCD检查,对测量的血液流速,血管狭窄情况进行对比,同时对3组的血管阻力指数(RI)、血管搏动指数(PI)及收缩峰/舒张末流速(Vs/Vd,S/D)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对照组血流异常率为7.84%,血管狭窄率为5.88%;脑梗死组分别为79.76%、53.57%,观察组分别为64.58%、15.63%;观察组与脑梗死组的血管阻力指数(RI)、血管搏动指数(PI)及收缩峰/舒张末流速(Vs/Vd,S/D)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脑梗死组的血管阻力指数(RI)、血管搏动指数(PI)及收缩峰/舒张末流速(Vs/Vd,S/D)高于观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颅多普勒对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检查可有效了解脑血管功能状态,对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的病情诊断及预后评估,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细胞表面抗体相关的自身免疫性脑炎(sAE)短期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9-06—2022-10首次被诊断为sAE的患者98例,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对sAE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特征、脑脊液检查及短期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比较,起病状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血-脑屏障通透性明显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预后良好组脑脊液寡克隆蛋白和IgG商与预后不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多因素分析后,起病状态(OR=5.303,95%CI 1.225~22.961,P<0.05),血-脑屏障通透性改变(OR=4.485,95%CI 1.063~18.922,P<0.05)与sAE患者预后相关。结论 起病状态、血-脑屏障通透性是影响sAE患者短期预后的因素。  相似文献   

15.
SPECT脑灌注显像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探讨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脑灌注显像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ertebrobasilar insuf-ficiency,VBI)的临床应用价值,并与其他对VBI的研究方法相比较,力图找出一个研究VBI较客观理想的临床方法。方法 将临床确诊VBI的患者50例,全部进行了经颅多普勒超声(TCD)、颈部血管彩色超声多普勒(CDFI)、SPECT检查,将其中普通SPECT显示正常的19例患者,48 h后予以口服乙酰唑胺2 g,2 h后再行SPECT检查。50例患者中26例进行了核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检查,其中1例还进行了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ET)检查。结果50例患者TCD阳性率为66%,CDFI阳性率为56%,普通SPECT阳性率为62%。三种方法阳性率无明显差异,加用乙酰唑胺后的SPECT检查阳性率提高到86%,与TCD和CDFI比较有显著性差异。SPECT显示缺血部分多在枕颞叶等椎基底动脉(VBA)系统供血区域。26例患者MRA显示有2例椎动脉狭窄。其中1例患者MRA、SPECT显示正常,口服乙酰唑胺后SPECT检查及PET检查显示有颞枕叶缺血。结论 TCD和CDFI在VBI的诊断上可作为粗略的筛选手段,MRA在VBI的诊断价值可能不大,加用乙酰唑胺后SPECT阳性率明显提高,我们认为其对VBI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颈动脉超声检查对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非常常见,包括TIA、脑梗死、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脑供血不足等,本研究应用超声技术检测144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颈动脉,了解其硬化程度,并探讨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意义。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05年4月29日~2005年8月10日住院或门诊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44例,其中男99例,女45例,年龄19~83岁,平均年龄66.5岁;其中诊断TIA者18例,单灶脑梗死30例,多发性脑梗死50例,脑供血不足30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16例,诊断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并经头颅CT及MRI检查证实。其中合并高血压…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的客观可靠的辅助诊断方法。方法 对临床确诊VBI患者40例,进行SPECT,颈部血管彩超、TCD检查,并对SPECT结果正常的部分患者进行了乙酰唑胺(Diamox)介入SPECT检查,对26例患者进行颅脑MRA检测。结果 VBI患者普通SPECT阳性率为52.5%,Diamox介入SPECT后阳性率提高至79.4%,TCD阳性率为62.5%,CDFI阳性率为42.5%,MRA阳怀率为7.69%。结论 TCD、颈部血管彩超可作为简单筛选VBI的检查手段。MRA可能对VBI诊断帮助不大,SPECT及Diamox介入SPECT可能是目前VBI诊断较实用的客观可靠的检查手段。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比MRI与CT在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急性颅脑损伤患者96例,入院治疗后均采取颅脑MRI与CT检查,观察两种检查手段的检出情况及异常部位的发生情况,对比其不同类型颅脑损伤患者检查的一致性。结果 MRI的检出敏感度为83.33%(80/96),漏检率为16.67%(16/96);CT的检出敏感度为70.83%(68/96),漏检率为29.16%(28/96),MRI的检出率明显高于CT检查,漏检率明显低于CT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对脑内损伤(额叶、颞叶、额颞叶、顶枕叶)、脑深部挫伤及轴外损伤(蛛网膜下腔出血、硬膜外血肿或硬膜下血肿等)的病灶检出数量分别为42(43.75%)、26(27.08%)、28(29.17%)、18(18.75%)、32(33.33%)及28(29.17%),CT的检出病灶数量分别为22(22.92%)、11(11.46%)、12(12.50%)、14(14.58%)、4(4.17%)及29(30.21%),MRI的病灶检出数量明显高于CT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对脑叶挫裂伤、脑深部挫裂伤的检出率明显高于CT检查,两者对硬膜外血肿、硬膜下血肿的检出率相当,CT对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断较敏感。结论在颅脑损伤的临床诊断中,MRI的检出敏感性明显优于CT检查,尤其对于脑叶挫裂伤、脑深部挫裂伤的诊断价值较高,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平扫诊断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0-01—2014-09于我院就诊的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60例,均经临床脑静脉窦血栓形成诊断金标准DSA明确诊断,为DSA组,同时采取CT平扫诊断方法,与DSA组相对比,即为CT组。分析比较DSA和CT两种检查方法诊断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阳性率及患者的满意度改善情况。结果 CT组患者脑静脉窦诊断阳性率与DSA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CT组患者满意度明显优于DS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平扫诊断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准确性高,与其金标准DSA诊断无明显差别,可靠性高,且比较安全、创伤性小,患者满意度高,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CT灌注成像(CTPI)对早期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应用价值。方法45例早期急性缺血性脑血管患者中(发病时间≤24h),行头部常规CT平扫后,立即行CTPI及TCD检查,24-72h后复查颅脑CT。对所得灌注扫描源数据用Adw 4.2软件行后处理得CT灌注参数图并进行诊断,最后对灌注及CT、TCD结果进行分析并行统计学处理。结果CT平扫:敏感度44.44%,特异度68.97%。CTPI:敏感度91.11%,特异度95.35%。TCD:敏感度71.11%。四格表χ2检验证明CTPI较CT平扫、TCD检出早期脑内缺血病灶均敏感(χ2=9.257,χ2=5.874,P〈0.01);而单纯TCD检查与CT平扫对检出早期脑内缺血病灶无明显差异(χ2=0.458,P〉0.05)。结论脑CT灌注成像的敏感度、特异度及诊断率均明显高于CT及TCD,能很好地评价脑血流动力学改变,准确显示缺血脑组织的部位和范围,可早期诊断急性缺血性脑梗死,并评价其血流灌注情况,为临床早期诊断、预防及治疗脑梗死提供影像学依据,同时对于早期选择治疗方案、指导临床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