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依据中国缺血性卒中亚型(CISS)分型法对后循环梗死人群进行亚型分析,探讨其构成比。方法后循环梗死患者144例,经CT或MRI、CTA或CE-MRA等影像学检查及其他检查,根据CISS分型标准确定每个患者所属亚型。结果本组患者CISS亚型的构成比例为:大动脉粥样硬化49.31%,心源性卒中8.33%,穿支动脉疾病18.75%,其他病因6.94%,病因不确定16.67%。结论本组后循环梗死患者的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所占比例高于其他4个亚型。  相似文献   

2.
后循环梗死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后循环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16例急性后循环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头颅MRI的表现,将患者分为近段组、中段组、远端组、混合组以及单灶组、多灶组、单侧病灶组、双侧病灶组、腔隙性梗死(腔梗)组与非腔梗组;分析各组的危险因素.同时与同期住院的前循环梗死患者的危险因素进行对比.结果 216例后循环梗死患者中,有高血压为76.9%、糖尿病为36.6%、高脂血症为30.1%、既往有卒中史为26%、心脏疾病为22.2%;近段病变为6%,中段病变为24.5%,远段病变最高为49%;近端组的平均年龄[(57.92±12.81)岁]显著低于其他组(P<0.01),高脂血症发生率(61.5%)显著高于其他组(P<0.01);既往卒中史在多病灶组、双侧病灶组及腔梗组中明显高于单病灶、单侧病灶及非腔梗组(均P<0.01),而高脂血症在单病灶组中高于多病灶组,单侧病灶组高于双侧病灶组(均P<0.05).后循环梗死组平均年龄[(69.42±11.25)岁]大于前循环梗死组[(65.93±11.22)岁](P<0.01);高脂血症、糖尿病、既往卒中史发生率高于前循环梗死组(分别为20.7%、16.9%、14.6%)(P<0.05~0.01),而吸烟率(18.5%)低于前循环梗死组(38.5%)(P<0.01).结论 后循环梗死常见的危险因素是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与既往卒中史.与前循环梗死组相比,后循环梗死组年龄较大、血管危险因素患病率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烟雾病合并后循环病变患者发生枕叶脑梗死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2003年5月至2013年5月收治烟雾病患者846例,合并后循环病变的患者258例,其中在后循环病变基础上伴发枕叶梗死107例,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烟雾病合并后循环病变时发生枕叶脑梗死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吸烟史以及左、右侧前循环铃木分期和左、右侧后循环Magikura分级是烟雾病合并后循环病变致枕叶梗死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循环magikura分级和年龄是其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烟雾病合并后循环病变继发枕叶梗死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正确、全面地认识这些因素的作用有助于降低枕叶梗死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后循环梗死危险因素的分布特点。方法选取新疆自治区人民医院住院的180例后循环梗死患者,分析危险因素在性别、不同年龄组别及族别间的差异。结果与NEMC-PCR研究比较,高血压在本研究中常见(P<0.001),而心脏疾病则少见(P<0.05);后循环梗死患者中:女性较男性更常伴有高血脂(P<0.001),冠心病(P<0.05);>45岁较≤45岁更常伴有高血压(P<0.05)、糖尿病(P<0.05);维族较汉族更常伴有高血脂(P<0.001)。结论新疆自治区后循环梗死患者的危险因素分布与西方人存在一定差异,且危险因素的分布具有性别、族别及年龄差异。  相似文献   

5.
目的阐明后循环梗死常见临床症状、体征及危险因素。方法分析2008年10月-2011年10月在本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后循环梗死患者61例资料。结果患者常见的症状头晕(54.1%)、偏侧肢体无力(45.9%)、恶心及呕吐(39.3%)和言语不清(31.1%);少见症状为视物成双(4.9%)、抽搐(4.9%)及记忆障碍(4.9%)。常见的体征为单侧或双侧肢体运动障碍(45.9%)、共济失调(29.5%)、交叉性瘫痪(3.3%)和眼球活动障碍(4.9%)。在所调查的危险因素中,高血压(72.1%)、高脂血症(63.9%)、糖尿病(36.1%)、既往卒中史(31.2%)及心脏病(27.9%)。结论后循环梗死临床表现复杂,常见的症状为头晕、偏侧肢体无力、恶心及呕吐、言语不清,常见体征为肢体运动障碍,高血压为后循环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特征性临床表现及体征有助于后循环梗死的诊断及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估后循环梗死患者的预后并分析其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2006年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且发病时间<7 d的急性后循环梗死并且随访资料完整的病例156例。所有患者在入院时均进行头颅MRI检查,证实在后循环供血区存在缺血病灶。在病后2年内(平均随访时间13.4±5.0月)对患者进行残障量表(mRS)、Barthel指数(BI)评估,了解患者的预后情况。评价危险因素、病变部位和预后的关系。结果 156例后循环梗死患者中,病后2年内无残障及轻度残障(mRS 0~3分)者占76.3%,严重残障(mRS 4~5分)者占19.9%,死亡者占3.8%。mRS和BI两种评估方法一致性较好(P<0.01)。BI评估的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 1.079,95%CI 1.034~1.125,P <0.01)、多病灶(OR 3.463,95%CI 1.294~9.267,P=0.013)、卒中史(OR 2.505,95%CI 1.103~5.685,P=0.025)与病后2年的预后相关。结论 后循环梗死患者的总体预后良好,死亡率低。年龄小、单病灶、既往无卒中史者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中国缺血性卒中亚型(CISS)分型与不同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连续登记的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记录其危险因素,并按CISS分型标准将急性缺血性卒中分为5种类型并分析相关因素对其发生风险的影响。结果在纳入标准的212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大动脉粥样硬化型99例(46.7%)、心源性卒中型35例(16.5%)、穿支动脉疾病45例(21.2%)、其他病因型5例(2.4%)、病因不确定型28例(13.2%)。吸烟者、高血压病、冠心病、心房颤动者在5亚型间比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和回归分析显示冠心病、心房颤动与心源性卒中亚型有正相关性(β=1.34、2.206,P〈0.05),高血压病与穿支动脉疾病亚型有相关性,为正相关性(β=1.074,P〈0.05)。结论不同类型缺血性脑卒中与不同的危险因素有关,心房颤动、冠心病是心源性卒中亚型的危险因素,高血压病是穿支动脉疾病亚型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基于CISS分型的进展性卒中(SIP)危险因素及短期预后分析,为优化进展性卒中的诊疗方案提供参考。方法选取自2016年11月至2017年2月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SIP患者共58例,观察并记录入组患者在发病时、发病后48h、72h、7d的SSS评分。根据临床资料得出患者的CISS分型,依CISS分型分为五组:大动脉粥样硬化组(LAA),心源性卒中组(CS),穿支动脉疾病组(PAD),其他病因组(OE),病因不确定组(UE)。结果对基于CISS分型的SIP患者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高龄、房颤在CS组占比最大,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在PAD组占比最大,吸烟史在LAA组占比最大。对早发型、迟发型的SIP的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入组患者发病时、发病后48h、72h、7d的SSS评分进行分析,PAD组SSS评分均最高,即症状较轻,CS组SSS评分均较低,即症状较重。结论高龄、房颤者易患进展性心源性卒中;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者易患进展性穿支动脉疾病;有吸烟史者易患大动脉粥样硬化型SIP;SIP的患者,穿支动脉疾病组短期预后良好,心源性卒中组短期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的方法,分析2017年5月-2018年9月就诊于西北大学附属医院脑病医院,经全脑血管造影术(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确诊为前循环大动脉闭塞的患者,采集患者入院时的基线资料及干预措施,随访患者治疗90 d后mRS评分,采用单变量逻辑回归分析筛选预后不良的相关因素,将P<0.01的因素纳入多变量逻辑回归方程中进行分析。结果 1)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的预后与以下方面有关:①年龄; ②入院NIHSS评分; ③ASTIN/SIR评分; ④入院CT-ASPECT评分; ⑤房颤; ⑥高血压病; ⑦是否使用rt-PA; ⑧是否进行介入治疗; 2)多因素分析显示与以下方面有关:NIHSS评分(OR=6.115,95%CI=1.051~35.580,P=0.044),ASTIN/SIR 评分(OR=0.214,95%CI=0.061~0.755,P=0.017)。结论 入院时高NIHSS评分以及DSA下的低ASTIN/SIR评分是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脑干梗死的危险因素。方法根据脑梗死部位将193例脑梗死患者分为大脑半球梗死组(128例)和脑干梗死组(65例),比较两组间性别、年龄、吸烟、合并症、血脂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以及两组患者基底动脉和椎动脉狭窄度、基底动脉弯曲分级、椎动脉优势的比率;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脑干梗死危险因素。结果与大脑半球梗死组比较,脑干梗死组年龄明显降低,吸烟、合并糖尿病的比率明显增高,血低密度脂蛋白及HbA1c水平明显增高(P<0.05~0.01);基底动脉和椎动脉狭窄率、基底动脉弯曲≥2级率及椎动脉优势比率明显增高(P<0.05~0.01)。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伴有糖尿病(OR=4.018,95%CI:1.796~8.992;P=0.0006)、基底动脉狭窄(OR=1.003,95%CI:1.018~1.048;P<0.0001)和基底动脉弯曲≥2级(OR=1.377,95%CI:1.008~1.059;P=0.0087)与脑干梗死的发生独立相关。结论伴有糖尿病、基底动脉狭窄和基底动脉弯曲度是脑干梗死的重要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1.
缺血性脑卒中的病因分型与危险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病因分型与不同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连续登记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记录其危险因素,并按急性卒中治疗试验(TOAST)标准将缺血性卒中分为5种类型分析相关危险因素对其发生风险的影响。结果在纳入分析的205例患者中,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LAA)100例(48.9%)、心源性卒中(CE)17例(8.3%)、小动脉闭塞性卒中(SAO)38例(18.5%)、其他原因所致卒中(SOE)12例(5.8%)、不明原因卒中(SUE)38例(18.5%)。分析显示,高血压与LAA的发生有关(OR=2.40,P=0.0028);心房颤动对CE发生有显著作用(OR=365.90,P〈0.0001);饮酒与SAO的发生可能有一定关联(OR=2.73,P=0.036),而白细胞则在CE患者显著升高(OR=8.00,P=0.0013)。结论不同类型缺血性脑卒中与不同的危险因素有关。该结果对临床个体化预防与治疗有一定提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青年缺血性卒中的病因分型以及危险因素,以期对青年缺血性卒中的防治有所帮助。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12月于我院脑病中心住院的共52例青年缺血性卒中患者(青年卒中组) 的临床资料,随机抽取同期住院的中老年缺血性卒中患者50例作为中老年卒中组,进行中国缺血性 卒中亚型(Chinese ischemic stroke subclassification,CISS)病因分型以及危险因素分析。 结果 ①青年卒中组男性46例(88.46%),女性6例(11.54%),与中老年卒中组差异存在显著 性(χ2=5.573,P =0.018)。②青年卒中组CISS分型分布依次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large artery atherosclerosis,LAA)46.15%,穿支动脉疾病型(penetrating artery disease,PAD)36.54%,病因不确定 型(undetermined etiology,UE)11.54%,心源性卒中型(cardiogenic stroke,CS)5.77%,无一例其他病因 型(other etiology,OE)。其分布与中老年卒中组差异无显著性。③青年卒中组患者危险因素暴露率依 次为吸烟、高血压、血脂异常、饮酒、糖尿病、卒中家族史;具有3个以上的危险因素者超过半数,该 数量与中老年卒中组相比差异存在显著性(χ2=7.186,P =0.007),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 水平较中老年卒中组增高(t =1.250,P =0.038),叶酸水平较中老年卒中组下降(t =2.106,P =0.007); 吸烟(χ2=7.993,P =0.005)、饮酒(χ2=17.005,P =0.000)的暴露率较中老年卒中组升高;LAA亚组 Hcy水平高于PAD亚组(t =2.046,P =0.004)。 结论 青年缺血性卒中患者在性别分布、危险因素、卒中病因分型方面具有一定特点,Hcy水平可能 与缺血性卒中的发生年龄以及病因分型有关。青年缺血性卒中患者危险因素较中老年患者多,控制并 减少危险因素,尤其是纠正高Hcy,对青年缺血性卒中的预防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徐州地区缺血性卒中OCSP临床分型及M-TOAST病因分型及其相关危险因素,为该地区缺血性卒中的治疗及预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运用卒中注册软件,采用前瞻性单中心登记方法,登记566例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研究缺血性卒中的亚型分布,并以卒中登记中96例出血性卒中患者为对照,研究缺血性卒中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566例缺血性卒中患者中,脑梗死505例,TIA61例.部分前循环是最多见的缺血性卒中亚型,共243 例(48.12%).脑梗死病因学分型M-TOAST分型中,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形成(AT)最多,共248例(49.11%).高血压、吸烟、饮酒、高同型半胱氨酸是缺血性卒中最常见的危险因素.相对于出血性卒中,与缺血性卒中关系更为密切的是房颤、高同型半胱氨酸(OR=3.854,2.922).结论 本研究中缺血性卒中OCSP分型中部分前循环梗死最多见,其病因学分型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形成 (AT)最多.相对出血性卒中,与缺血性卒中密切相关的是房颤、高同型半胱氨酸.  相似文献   

14.
170例急性脑梗死CISS分型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按照中国缺血性卒中分型(China Ischemic Stroke Subclassification,CISS)标准,观察各类型脑梗死在住院患者中的分布,探讨常见危险因素在各类型脑梗死中分布的差异性。方法 2011年3月至2011年7月住我院急性脑梗死患者完成超声、影像学及相关实验室检查,按照CISS进行病因和病理机制分型,回顾性分析住院患者不同病因脑梗死的比例,分析高血压、糖尿病、脂代谢紊乱、心脏病、吸烟等常见危险因素在不同脑梗死类型中分布差异性。结果 入组病例170例。经CISS病因分型,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128例(75.3%),心源性脑梗死25例(14.7%),穿支动脉病变14例(8.2%),其他原因1例(0.6%),不明原因2例(1.2%)。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病理机制分型:载体动脉阻塞穿支87例、动脉-动脉栓塞24例、低灌注/栓子清除障碍17例、多种机制0例。在病因分型中各组患者合并高血压的比例最高,平均为81.1%,但在各组之间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合并脂代谢紊乱比例高于心源性卒中组(58.6% vs 32.0%,P=0.015)和穿支动脉疾病组(58.6% vs 28.6%,P=0.032),后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2.0% vs 28.6%,P=1.000);另外,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吸烟史的比例明显高于心源性卒中组(47.7% vs 20.0%,P=0.011)及其他各组;心源性脑梗死合并心脏病比例高于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组(100% vs 32.0%,P=0.000)及其他各组;穿支动脉病变患者合并糖尿病比例显著高于心源性卒中组(57.1% vs 12.0%,P=0.007),但与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7.1% vs 29.7%,P=0.067),而后二者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68)。而上述危险因素在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病理机制分型各亚组中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CISS分型中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是急性脑梗死最常见的病因类型,其中以载体动脉阻塞穿支为最常见的病理机制。脂代谢紊乱、吸烟与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关系密切,而糖代谢异常与穿支动脉病变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急性后循环梗死患者血管病变特点及与危险因素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南京卒中注册系统中自2007年1月至2010年6月首发急性后循环梗死患者337例的临床资料,患者均行CT血管造影、MR血管造影、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等相关检查,明确血管病变的部位和机制,并对其与危险因素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本组337例急性后循环梗死患者中有血管病变者195例(57.9%),共394处,其中以椎动脉起始部病变最为常见,其次为椎动脉V4段、基底动脉、大脑后动脉等.后循环梗死患者最常见的危险因素是高血压(64.9%),其次为吸烟、糖尿病、饮酒、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等.有血管病变患者中高血压患病率明显高于无血管病变患者,心脏疾病发生率明显低于无血管病变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我国后循环梗死患者中发生血管病变的比例较高,尤其是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危险因素的患者更有可能出现血管病变.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后循环梗死的临床特点.方法 选择后循环梗死219例,根据年龄分为青年组(12例)、中年组(105例)、老年组(102例).对比分析后循环梗死各年龄组临床症状、体征、梗死部位、责任血管、并发症.结果 后循环梗死各年龄组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为头晕/眩晕,其后依次为行走不稳、言语不清、肢体无力等,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年龄组最常见的临床体征为肢体共济失调,其后依次为肢体瘫痪、延髓性麻痹、脑神经麻痹,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年龄组最常见的梗死部位为桥脑,次为小脑、中脑、延髓、枕叶、丘脑、颞叶内侧,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PCI责任血管发生动脉硬化狭窄、闭塞显著高于中、青年组(P<0.05~0.01);老年PCI肺炎发生率最高,显著高于中、青年组(P<0.01).结论 老年后循环梗死时责任血管更易硬化狭窄、闭塞,同时也更易并发肺炎,应针对性治疗、护理与康复措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不同部位后循环梗死的临床特点.方法 根据MRI所示的梗死部位,将170例后循环梗死患者分为近段组(20例)、中段组(70例)、远段组(58例)和混合组(22例);分析各组的临床表现特点.结果 近段组最常见临床表现为恶心呕吐(70.0%)、眩晕(60.0%)、共济失调( 70.0%)和眼震(70.0%);中段组为言语不清(71.4%)、偏身肢体无力(77.1%)、偏身运动障碍(74.3%)和中枢性面舌瘫(77.1%);远段组为头晕头昏(48.3%)和偏身感觉障碍(48.3%);混合组为言语不清(63.6%)、恶心呕吐(63.6%)、偏身感觉障碍(54.5%)和共济失调(63.6%).交叉性损害及脑干综合征19例(11.2%).结论 后循环梗死最常累及中段和远段;不同部位梗死的常见临床表现不同;具有定位价值的交叉性损害及脑干综合征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估后循环脑梗死患者的预后并分析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对274例经头颅MRI确诊且资料完整的后循环脑梗死(PCCI)患者进行随访,评估残障量表(mRS)、Barthel指数(BI)以了解患者的预后情况,并分析预后相关因素。结果274例后循环梗死患者中,无残障或轻度残障(mRS0~3分)占87.6%,严重残障(mRS4—5分)占9.9%,死亡占2.6%。mRS评估的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发病至就诊时间、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既往卒中史、高同型半胱氨酸(Hcy)(P〈0.05)与预后相关。结论后循环梗死患者的总体预后良好,病死率低。发病至就诊时间长、入院时NIHSS评分高、既往有卒中史者、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者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对30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和300例非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资料进行单因素t检验和多因素非条件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病例组的BMI、吸烟史、被动吸烟史、膳食结构中的多食豆类,家族史中的糖尿病史,纤维蛋白原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相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的饮酒史、睡眠障碍情况、膳食结构中的多食肉类、少食鱼类、少食水果,既往史中的高血压史、TIA史、糖尿病史,颅内狭窄、颈内斑块情况,SBP、DBP、白细胞数、中性粒细胞比例、红细胞比积、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尿酸、同型半胱氨酸、叶酸、维生素B12、C反应蛋白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相关,差异具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收缩压、低密度脂蛋白、餐后2h血糖、血尿酸、同型半胱氨酸、中性粒细胞比例、既往TIA史、吸烟史、颅内血管狭窄与缺血性脑卒中呈正相关(OR1),其中TIA史、颅内血管狭窄、餐后2h血糖是显著的独立危险因素(OR分别为68.537、22.444、12.819、11.404)。而维生素B12、睡眠充足程度与缺血性脑卒中呈负相关(OR1),是缺血性脑卒中可能的保护性因素。结论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深入探讨其危险因素对有效控制其发病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对三亚本土青年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病因分型TOAST(Trial of Org 10172 in Acute Stroke Treatment)分型进行初步探讨及分析。方法 回顾分析2012年6月-2018年6月于解放军总医院原海南分院神经内科和三亚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90例本土青年缺血性脑卒中(18~45岁)患者青年组,随机抽取同期于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分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本土中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98例中老年组,对2组患者的危险因素及病因分型进行分析。结果 青年组男71例(78.9%),女19例(21.1%),与中老年组性别构成比较有明显差异(P=0.039)。青年组主要危险因素依次为吸烟(40%)、高血压病(40%)、饮酒(35.6%)和脂代谢异常(14.4%)。青年组TOAST分型分布依次为小动脉闭塞型(51.1%)、大动脉粥样硬化型(42.2%)、心源性栓塞型(3.3%)、其他原因型(3.3%)、无不明原因型,与中老年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三亚本土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人口学特征、危险因素及病因学分型方面有其独有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