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提高妇瘤科术后病人深静脉血栓健康教育知晓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成立品管圈,通过头脑风暴法确定提高妇瘤科术后病人深静脉血栓健康教育知晓率为活动主题,根据品管圈活动步骤开展活动,进行现状把握,分析原因,针对原因拟定改进对策并实施,如加强深静脉血栓相关知识培训、优化操作流程、完善健康教育手册并丰富健康教育形式等,比较品管圈活动前后深静脉血栓健康教育知晓率。[结果]实施品管圈活动后,深静脉血栓健康教育知晓率由52.3%提高到85.5%,活动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可显著提高妇瘤科术后病人深静脉血栓健康教育知晓率,同时增强圈员的团队协作精神、护患沟通技巧及质量管理能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对妇科腹腔镜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影响。方法:成立品管圈,确立"降低妇科腹腔镜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为活动主题,进行现状调查、要因分析、拟定对策,运用PDCA循环原则进行对策的实施和效果核查、标准化处置等。结果:实施品管圈活动后妇科腹腔镜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从2.59%降至0.50%,经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品管圈活动可降低妇科腹腔镜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对患者的康复起着良好的促进作用,同时有助于提高护士的主动性和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将品管圈应用于骨创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预防,以降低患者DVT发生率。方法:2012年7月成立品管圈,通过品管圈活动步骤,对2012年7-9月住院患者DVT预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分析,提出改进对策并予以实施,再调查10-12月住院患者DVT发生率,对两者进行比较。结果:开展品管圈活动后,DVT发生率由7.81%下降至3.33%。结论:对骨创伤患者开展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的品管圈活动,能够提高患者DV T预防管理的质量,并切实减少患者DV T发生。  相似文献   

4.
出院前健康教育表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复发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患者的护理和健康教育,以及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症状再发的影响因素。方法将128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一组为实验组,采用口头健康教育附加发放健康教育表;另一组为对照组,采用口头健康教育。结果采用健康教育表的护理方式能够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症状的再发率,提高了生活质量。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给予健康教育表能够有效地减少血栓再发,提高护理效果,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郭玲  马胜华 《护理学报》2017,24(16):66-70
目的 探讨自我管理教育预防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复发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血管外科收治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49例,实施为期12个月自我管理教育.干预前和干预后12个月观察患者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认知情况、凝血功能国际标准化比值,并评估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复发情况.结果 干预后12个月患者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病理基础、高危因素、并发症、抗凝治疗、梯度压力袜治疗、下肢功能锻炼等认知情况优于干预前(P<0.05);干预后12个月患者定期复诊、坚持抗凝治疗、使用梯度压力袜、坚持下肢功能锻炼行为及国际标准化比值均优于干预前(P<0.05);干预后12个月内49例患者中有2例患者复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复发率为4%.结论 自我管理教育可提高患者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相关知识认知水平,改善健康相关行为及凝血功能控制情况,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复发率,值得临床借鉴使用.  相似文献   

6.
徐宝琴   《护理与康复》2017,16(6):664-666
总结PDCA循环在提高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高危患者预防措施落实中的应用体会。成立质量管理小组,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高危患者预防措施未落实的原因进行调查分析,找出存在的主要问题,依据PDCA循环进行相应的改进。改进后患者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认知从59.4%提高到94.2%,对宣教内容理解从45.3%提高到95.9%,功能锻炼的依从性从35.9%提高到91.7%。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妊娠期、产褥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方法。方法:对2011年8月~2014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50例妊娠期、产褥期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给予所有患者针对性护理措施。结果:护理后妊娠期、产褥期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下肢静脉管腔再通率达93.33%,患者对护理质量的满意度达94.67%。结论:对妊娠期、产褥期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给予针对性护理措施效果较好,可明显提高患者的下肢静脉管腔再通率和对护理质量的满意度,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围手术期干预对具有高危因素妇科手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效果。方法将2016年1月~12月在本院实施妇科手术的7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高危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双盲法分为观察组与对比组各35例。观察组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对比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以及护理质量评分。结果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2.86%,对比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14.29%,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各项临床护理质量评分均高于对比组患者,数据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围手术期干预对具有高危因素妇科手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能够产生一定的预防效果,降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提升患者的临床护理满意度,建议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提高门急诊输液患者健康教育率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4年6月该科开展品管圈活动后的输液患者475例作为观察组,选取2014年3月未开展品管圈活动的输液患者456例作为对照组,对2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品管圈活动开展后,健康教育率由75%上升到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品管圈活动的开展,能够有效提高门急诊输液患者的健康教育率,并提高护理质量和护士整体素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预防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对66例妇科恶性肿瘤手术患者给予早期活动、穿刺、循序减压弹力袜、饮食、健康教育等护理干预措施。结果:66例妇科恶性肿瘤手术患者3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4.55%。结论:对妇科恶性肿瘤手术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可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气压治疗仪治疗宫颈癌根治术后下肢水肿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9月~2013年8月宫颈癌根治术患者150例,采用常规护理;选择2013年9月~2014年8月宫颈癌根治术患者150例作为观察组,通过品管圈活动,确定主题,进行现状调查、原因分析、对策拟定和实施、效果评价和护理流程标准化等进行护理,比较品管圈活动在气压治疗仪对宫颈癌根治术下肢水肿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气压治疗的落实率、住院患者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品管圈活动的开展,能增加宫颈癌患者气压治疗的落实率,减轻宫颈癌根治术后患者下肢水肿的程度,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有利于患者早日康复,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品管圈对预防关节置换患者深静脉血栓的效果。方法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根据现状设定目标值,分析影响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护理质量合格率的因素,找出其中的真正原因,制订并实施对策。结果通过品管圈活动预防深静脉血栓护理质量合格率上升(P0.01),圈成员综合素质自我评价提高(P0.01)。结论品管圈活动能够提高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质量合格率和护士的综合素质,有利于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  相似文献   

13.
总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以及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与护理。主要包括护理人员掌握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病机制,高危因素以及临床表现,针对患者实施高危人群预防,认为早期运动功能锻炼及物理预防措施,有利于减轻患者痛苦,减少患者住院率,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剖宫产术后预防下肢静脉血栓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5年4月由我院妇产科工作人员组成品管圈,对预防剖宫产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护理效果不佳的原因进行分析,制定活动目标和下肢深静脉血栓评估标准及护理规范流程,实施对策并观察品管圈活动前后产妇下肢深静脉血栓、下肢肿胀和肺栓塞的发生情况,比较品管圈前后产妇的住院时间和症状评分,同时对其进行问卷调查,评估其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品管圈活动后产妇下肢深静脉血栓、下肢肿胀的发生率低于品管圈活动前(P0.05),品管圈活动前后产妇肺栓塞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品管圈活动后产妇住院时间短于品管圈活动前(P0.05),症状评分低于品管圈活动前(P0.05),产妇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高于品管圈活动前(P0.05)。结论:品管圈活动可有效降低产妇剖宫产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和下肢肿胀的发生率,提高产妇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品管圈在术中深静脉血栓预防措施落实过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成立品管圈团队,根据投票选出以提高术中深静脉血栓预防措施落实率为活动主题,按照品管圈活动步骤开展活动,制定查检表,实地查检术中深静脉预防措施的落实情况,头脑风暴法分析导致术中深静脉血栓预防措施落实率低的要因,再进行实地查检,在要因中找出真因,针对原因拟定改进对策并实施,分析比较品管圈活动前后术中深静脉血栓预防措施落实率。结果:实施品管圈活动后,术中深静脉血栓预防措施落实率由42.9%上升至80.5%,活动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同时筛除出术前存在隐匿性血栓30例。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可以提高术中深静脉血栓预防措施落实率,减少血栓安全事件。  相似文献   

16.
背景:文献报道各种对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方法,但是结合危险度预测评分系统及多种实验室指标对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测诊断率的提高尚不明确。目的:使用Wells评分系统并结合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降解产物提高诊断创伤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敏感性。方法:下肢骨折及脊柱骨折患者82例,排除患病前合并深静脉血栓形成高危因素的患者及曾患有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入院后检测患者D-二聚体、纤维蛋白酶原降解产物、纤维蛋白酶原、凝血酶原时间、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血小板计数、C-反应蛋白及血沉相关指标,并做彩色多普勒下肢超声检测。根据下肢深静脉栓塞评分表(Wells评分表)评分分为低危、中危及高危患者。结果与结论:彩色多普勒下肢超声检测深静脉血栓形成组30例;非深静脉血栓形成组52例,两组患者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的峰值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Wells评分低危患者13例、中危32例、高危37例,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对诊断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正确率:中危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阳性预测值为44.44%,而高危患者的深静脉血栓形成阳性预测值为70.97%。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Wells评分中危及高危组实验室指标与下肢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均为正关联(P〈0.05)。结果表明Wells评分结合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对预测创伤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提高骨科患者踝泵运动正确率,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方法按照品管圈活动步骤,对骨科患者踝泵运动正确率低的现状进行要因分析,制定对策及实施,效果确认等。结果开展品管圈活动后,骨科患者踝泵运动正确率由59.6%提高到8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品管圈活动开展期间患者踝泵运动人数明显多于品管圈活动前。品管圈活动目标达标率为:92.62%,进步率为:53.52%。结论品管圈管理方法的应用提高了骨科患者踝泵运动正确率,患者住院期间足下垂、深静脉血栓、关节僵硬及肌肉萎缩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18.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性治疗与护理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18  
目的 评价对具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患者进行恰当的预防性治疗与护理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近期医学文献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 随着诊断技术的提高,临床发现住院患者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病率逐渐升高,特别是具有各种高危因素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可导致深静脉血栓后综合征,给患者带来痛苦,严重者可发生肺栓塞,危及患者生命。近年来,低剂量肝素和小分子量肝素的应用安全、有效,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性治疗具有重要作用。结论 对于具有高危因素的患者,应加强护理,做好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早期诊断及预防性治疗,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临床护士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相关知识的认识状况,为护士进行有关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采取便利抽样的方法,抽取某医院的内科、外科、妇产科228名护士为研究对象.研究工具包括自行设计的一般资料问卷、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基本知识问卷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危险因素识别问卷.结果 本次调查共发放230份问卷,实际收回228份,护士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相关知识总得分平均分为(13.12±2.65)分,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基本知识中,其临床表现答对率最高为85.1%,而其严重并发症肺栓塞的临床表现答对率最低为53.1%.在危险因素的识别中,卒中及血栓史患者易继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回答正确率最高为98.2%,血型因素最低仅为14.9%.不同科室护士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相关知识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士在科室工作时间,不同的护龄、学历、职称、职务等得分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床护士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知识掌握不全面,护理工作经验的丰富并没有提高护士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相关知识的认知程度,需要通过有效的方法加强对护士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相关知识的继续教育培训.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开展品管圈活动对提高门诊输注青霉素类药物患者健康教育知晓率的效果。方法 2015年10月我科开展品管圈活动,成立品管圈小组,确立以"提高门诊输注青霉素类药物患者健康教育知晓率"为活动主题,对活动前门诊输注青霉素类药物患者健康教育知晓率低的原因进行调查分析,对导致门诊输注青霉素类药物患者健康教育知晓率低的因素进行干预。结果品管圈活动后,门诊输注青霉素类药物患者健康教育知晓率明显提高,由活动前59.41%上升至94.94%。目标达成率为95.56%。活动后圈员能力(沟通协调、解决问题、自信心增强)提高(P<0.01)。结论品管圈活动的开展,有利于提高门诊输注青霉素类药物患者健康教育知晓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