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又简称面神经炎或Bell麻痹,在脑神经疾患中较为多见,这与面神经管是狭长的骨性管道的解剖结构有关。一般在临床上多见为单侧面神经麻痹,而双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则非常少见,占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的0.3%~2%[1]。年发病率约为五百万分之一。本文报道2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五官超短波对面神经麻痹的治疗效果。方法 面神经麻痹 3 4例 ,五官超短波配合药物治疗。结果 五官超短波配合药物治疗面神经麻痹总有效率为 97 1%。结论 五官超短波可促使药物吸收 ,达到神经受损的部位 ,促进血液循环 ,解除血管痉挛 ,减轻神经水肿 ,缓解对神经的压迫 ,改善面神经营养 ,恢复面神经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弥可保治疗急性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单侧)的疗效。方法将80例治疗急性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单侧)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弥可保组)40例,在常规激素、抗病毒药物及理疗的基础上给予弥可保0.5 mg im qd。对照组40例,给予VitB120.5 mg im qd。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4周采用2009年中国针灸《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评估及疗效判定标准方案》(修订案)[1]中面神经功能主观检测评分表进行面神经功能的测评,以评价疗效。结果弥可保组面神经功能评分提高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弥可保及VitB12治疗急性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单侧)均有良好效果,前者疗效优于后者。  相似文献   

4.
<正>特发性面神经麻痹(idiopathic facial paralysis,IFP)亦称面神经炎或Bell麻痹,是因茎乳孔内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所致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1])。目前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常规方法包括:糖皮质激素、营养神经、改善微循环、抗病毒、物理治疗等。目前研究认为约80%的IFP患者常规治疗后可在3 m内恢复,但仍有20%左右的患者遗留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如面部肌肉无力、挛缩、面肌痉挛、"联带运动"等。尤  相似文献   

5.
外伤性迟发性面神经麻痹1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外伤性迟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近两年来收治的12例外伤性迟发性面神经麻痹患的临床资料。患一般采用理疗、高压氧、激素、神经生长因子和中药等治疗。结果经随访6个月,12例典型面神经麻痹患保守治疗,均在两周至四个月时间内逐渐恢复。结论外伤性迟发性面神经麻痹有典型的临床特点,易诊断,经保守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针刀松解法治疗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150例面神经麻痹患者,用针刀松解法进行面部神经卡压点松解治疗,治疗1疗程后统计分析疗效.结果 150例患者中治愈108例,占72%;显效33例,占22%;好转9例,占6%;无效0例.总有效率为100% .结论 用针刀松解法治疗面神经麻痹有显著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Bell氏麻痹复发的病因学、发生率和预后进行了观察。本组117例面神经麻痹中,有14例复发(11.9%),其中9例为同侧,5例为对侧。7例为特发性(占全部特发性面神经麻痹中的10.4%),3例为病毒感染所致(占全部病毒性面神经麻痹中的8.8%),一例伴有糖尿病,一例正值妊娠,一例风湿性血清学试验阳性,一例为Melkersson-Rosenthal综合征。复发性面神经麻痹的发生率和病因的不同,提示一个易致病因素和免疫机制。在那些易使其受害的原因中,如有关骨管的狭窄或极微密的神经周围的连结组织,随着各种不利刺激反应而导致面神经麻痹。  相似文献   

8.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又称Bell麻痹,是茎乳孔内面神经非化脓性炎症所引起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约30%患者预后不良,遗留后遗症,如面肌痉挛、病理性面肌联合运动、鳄鱼泪等[1],给患者造成巨大心理负担和生活影响。笔者应用疏血通注射液治疗本病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面神经炎诊治新进展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面神经炎又称贝尔麻痹 (Bell's palsy) ,是由于茎乳孔内的面神经急性非化脓性炎症所致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1 病因面神经炎的病因尚未完全阐明 ,以往认为一部分病人因局部受风吹或着凉而起病 ,故推测可能是局部营养神经的血管因受风寒而发生痉挛 ,导致该神经组织缺血、水肿、受压而致病。或因风湿性面神经炎 ,茎乳孔内的骨膜炎产生面神经肿胀、受压、血液循环障碍而致面神经麻痹。面神经从桥脑发出以后经内听道及岩骨中狭长的骨性管腔——面神经管 ,最后由茎乳孔出颅腔 ,分布至面部表情肌。因此 ,无论是缺血或炎症所引起的局部面神经组织…  相似文献   

10.
面神经麻痹常导致一系列功能和心理障碍。外科治疗的目的 :重建眼睑的保护功能 ,防止角膜暴露 ;重建口唇至下眼睑间的功能 ;重建微笑功能。决定重建的因素 :面神经麻痹的原因 ,麻痹和功能缺失的范围 ,面神经麻痹恢复的可能性 ,是否合并其它颅神经麻痹 ,麻痹时间的长短 ,是否满足患者生活的愿望 ,患者的要求和面神经功能重建的期望。理想的方式是在面神经中断处恢复面神经的连续性 ,但往往是不可能的。面神经的功能是可以重建的 ,但需要用组合的方式重建面神经的动态和静态功能。动态功能的重建可以通过神经替代、神经桥接和肌肉转移的方法实现 ,静态功能的实现可以眼眉上提、下眼睑缩减、软骨植入等方法。面神经麻痹的外科治疗越早越好 ,上眼睑和下眼睑应分别进行解剖重建 ,应结合动态和静态的重建技术 ,针对每个患者的情况制定具体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1.
周期性面瘫也称面神经麻痹,系茎乳孔内面神经、急性非特异性炎症导致组织水肿、受压、血循环障碍所引起,是一种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针对急性期(即发病2周以内面神经麻痹患者的治疗尤为重要,如患者治疗不及时或不彻底将有可能遗留后遗症状.我科于2005-2008年在我院治疗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进行面肌训练和药物联合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同肾上腺皮质激素应用方式治疗儿童面神经麻痹的临床效果差异。方法将50例面神经麻痹患儿随机分为2组,一组给予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静脉冲击治疗,另一组给予常规强的松口服治疗作为对照,比较2组患儿治疗后恢复时间、治愈率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组患儿平均恢复时间(14.08±5.9)d,而对照组为(19.48±8.32)d,治疗2周后治疗组患儿治愈率68%,而对照组为40%,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儿童面神经麻痹效果明显,症状改善迅速,未见不良反应增加。  相似文献   

13.
新疆汉,维民族Bell氏麻痹与免疫关系的研究杨灵山面神经炎又称贝尔麻痹(Bell'spalsy),是茎乳孔内面神经非化脓性急性炎症,可引起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症因不明确,可能与病毒[1]、受寒、神经缺血[2]、免疫[3]等有关。大多数1-2月可自行恢复...  相似文献   

14.
<正>面神经是混合性神经,由运动纤维、感觉纤维及副交感神经纤维组成,面神经麻痹可分为中枢性面神经麻痹和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其中单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临床常见疾病,病因主要有Bell麻痹、听神经瘤、头颈部肿瘤等;而双侧面神经麻痹(bilateral simultaneous facial palsy,BSFP)在临床较少见,依其病因通常分为先天性及后天性,本文就后天性非创伤性双侧面神经麻痹的病因及鉴别诊断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小儿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小儿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病因、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2009年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儿8例,8例患儿头颈部影像学检查均为阴性,8例患儿均接受糖皮质激素和营养神经药物治疗。结果经过3个月的随访,8例患儿均治愈且无复发。结论小儿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病因与临床表现常不典型,糖皮质激素治疗具有很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盐酸丁咯地尔对面神经损害的保护作用。方法 对 2 7例Bell麻痹患者进行随机分组 ,采用面神经传导速度和面神经功能恢复程度作为观察指标 ,观察盐酸丁咯地尔对面神经的保护作用。结果 盐酸丁咯地尔治疗组在治疗后 30d面神经传导速度恢复明显优于对照组 (P <0 0 1) ;面神经功能恢复程度在治疗后 30d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P <0 0 5 ) ;治疗后 6 0d治疗组恢复程度则显著优于对照组 (P <0 0 1)。结论 盐酸丁咯地尔对面神经损害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瞬目反射对周围性面瘫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瞬目反射(BR)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46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的常规神经电图(NCV)、肌电图(EMG)及瞬目反射(BR)检查结果.结果 在发病早期(1周以内)BR就表现出明显异常,异常率 100%,NCV、EMG异常率低.NCV、EMG在发病6~15d才表现明显异常.结论 BR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早期有重要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家族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以及电生理特点。方法:收集周围性面神经麻痹1家系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先证者及其哥行详细的电生理检查。结果:该家系3代20名成员中共有面神经麻痹患者5例,其中男3例,女2例;右侧面瘫2例,左侧面瘫2例,双侧1例;发病年龄8~31岁;4例多次反复发作;电生理结果示右侧面神经神经性受损;瞬目反射示传出型障碍。结论:面神经麻痹可表现为家族性,临床特点与散发患者类似,电生理无特征性表现。  相似文献   

19.
Bell麻痹的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引起面神经麻痹的疾病多达89种,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在耳鼻喉科门诊多见,其中Bell麻痹发病率最高,据东京大学耳鼻喉科门诊1987~1991年5年的统计,Bell麻痹占全部面神经麻痹的41%,Hunt综合征占15%。Bell麻痹原因虽不明,但因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Hunt综合征的预后比较好,自愈者不少。Bell麻痹治愈率约占70%。还有约30%预后不良,部分可残留联带运动和面肌痉挛等后遗症。目前大致可分为保守治疗和外科治疗。保守治疗:包括药物治疗、理疗、神经封闭及针刺治疗。1.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电刺激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我院确诊为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患者79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试验组采用常规治疗加电刺激治疗,记录治疗前后面神经功能等级评定变化,观察电刺激治疗的不良反应。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但试验组患者的面神经功能恢复效果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刺激治疗能提高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