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6 毫秒
1.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使用30 ml对比剂在肺动脉成像中的成功率及获取良好肺动脉图像的关键。方法搜集42例使用30 ml对比剂进行肺动脉成像患者的图像资料,31例通过预试验法,11例通过智能阈值触发技术,对图像进行评分和测量左右上叶前段和下叶前基底段肺动静脉CT值差值。结果两种不同方法确定的肺动脉峰值时间,对比剂预试验法较对比剂智能阈值触发技术更准确,获得的图像优秀率有增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智能阈值触发技术两下叶肺动脉与伴行肺静脉CT值差值较预试验法缩小(P〈0.01,P〈0.05),其图像良好率高于预试验法(P〈0.05)。对于不能配合扫描的患者使用对比剂预试验法两次扫描峰值时间不一致,易造成不合格图像;影响肺动脉成像的其他因素,包括对比剂浓度、流率、总量、放置留置针部位、后注入生理盐水总量、扫描前屏气等。重组肺动脉选用多种后处理技术,尤其旋转法最大密度投影能显示肺动脉分支的全景且图像数少,但须注意层厚、窗宽、窗位对病变显示的影响。结论 64层螺旋CT采用预试验法和智能阈值触发技术中以30 ml对比剂进行肺动脉成像检查,根据不同个体情况选择不同的峰值时间测定,可获取高成功率及满意的肺动脉图像。因智能阈值触发技术法样本量较小,结果评价尚有一定局限,有待进一步扩大样本量进行观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腹部增强CT动脉期最佳强化时间的扫描时机。方法选取400例行腹部增强CT扫描的受检者,分为A、B两组,每组各200例,均使用对比剂追踪技术,选择降主动脉肝门水平自动监测,Ct值达到100 HU,A组直接触发扫描,B组触发延时20 s开始扫描。两组受检者实质期扫描均于动脉期扫描结束后延时30 s扫描。分别测量两组动脉期和肝实质期门脉分支层面肝实质、腹主动脉和门静脉主干Ct值,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受检者的图像质量均可满足诊断要求。A组,动脉期肝实质Ct值为64.08±6.55,门脉主干、腹主动脉明显强化,肝实质少量强化。B组,动脉期肝实质Ct值为88.93±8.99,肝动脉、腹主动脉的明显强化,肝实质强化明显。两组受检者的动脉期肝实质测量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受检者动脉期、实质期的门静脉主干、腹主动脉的Ct值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部增强CT扫描中,利用对比剂追踪技术,监测阈值达到100 HU后,延时20 s进行扫描,可获得满意的更利于影像诊断的实质脏器动脉期强化图像。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能谱CT不同能量成像条件下实验小型猪肝血管影像图像质量,以确定最佳延迟扫描时间和单能图像。方法 对9头小型猪均行常规宝石能谱成像(GSI)扫描,而后注入对比剂,应用智能追踪(Smart Prep)技术对肝脏行动脉期扫描,延迟35、50、70 s分别釆集能谱CT增强图像。测量各延迟时间肝动脉、门静脉、肝静脉、肝实质CT值,计算门静脉与肝实质CT值的差值、肝静脉与肝实质CT值的差值,获得上述差值的峰值,比较不同延迟时间门静脉、肝静脉、肝实质CT值及其差值,确定小型猪门静脉期及静脉期最佳延迟时间。以5 keV为间距,选取40~140 keV的21个单能图像,测量三期图像的SNR、CNR和噪声,确定三期实验小型猪的最佳单能量图像。2名医师在盲法下对重建图像进行主观图像质量评分,一致性评估采用Kappa检验。结果 不同延迟时间门静脉CT值、肝静脉CT值、门静脉与肝实质CT值的差值、肝静脉与肝实质CT值的差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不同延迟时间肝实质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门静脉与肝实质CT值差值的峰值出现时间为延迟50 s,肝静脉与肝实质CT值差值的峰值出现时间为延迟70 s。在65 keV水平,三期图像SNR和CNR均较高,噪声较低。2名医师对三期重建图像的各项评分均≥3分,且均具有中等以上的一致性(Kappa=0.769、0.609、0.727)。结论 动脉期扫描后延迟50 s是能谱CT观察实验小型猪门静脉期的最佳延迟时间,延迟70 s是观察静脉期的最佳延迟时间;65 keV图像是观察实验小型猪肝动脉期、门静脉期及静脉期的最佳单能图像。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低剂量对比剂(碘克沙醇270 mg I/m L)联合宝石能谱CT在正常肝脏中的可行性研究。方法 :选择200例正常肝脏入选者,根据不同的扫描模式分为两组,其中100例应用常规扫描模式(常规扫描组),对比剂使用碘海醇(350 mg I/m L);另100例应用GSI扫描模式(GSI扫描组),对比剂使用碘克沙醇(270 mg I/m L)。GSI扫描组数据重建得到70 ke V单能量图像,从中选出肝实质与腰大肌之间具有最佳对比噪声比(CNR)的单能量图像(最佳单能量图像)。对比分析GSI扫描组及常规扫描组图像中肝实质CT值、CNR及DLP。结果:常规扫描组及GSI扫描组动静脉期DL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动静脉期两组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动静脉期常规扫描组平均CNR均高于GSI扫描组,且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低剂量对比剂(碘克沙醇270 mg I/m L)联合GSI扫描单能量图像下CT值可以达到与常规扫描组的图像质量标准,但低剂量对比剂(碘克沙醇270 mg I/m L)联合GSI扫描组CNR低于常规扫描组(碘海醇350 mg I/m L)。故碘克沙醇在肝脏实质中的应用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5.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16):3052-3053
选择2015年4月~2017年4月在我院进行CT平扫与增强扫描的患者90例,所有患者均无患有严重影响血液动力学分布的疾病,以及并未对CT对比剂检查过敏,并排除各种有腹部占位性疾病的患者。根据CT对比剂浓度和注射速度的不同分为三组,每组30例,比较不同CT对比剂浓度和注射速度对肾脏增强扫描的影响,观察相同浓度不同注射速度对比剂碘海醇下肾脏增强扫描的CT值,以及相同注射速度不同浓度对比剂碘海醇下肾脏增强扫描CT值。结果 C组患者的肾脏增强扫描CT值均明显高于A组(P0.05);A组患者的肾脏增强扫描Ct值均明显高于B组(P0.05)。CT对比剂采取高浓度以及高注射速度能有效提高肾脏增强CT扫描的效果,值得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6.
不同介质对CTA测量血管模型管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不同介质对血管模型CT值、CT后处理技术容积重建(VR)显示阈值、血管模型管径的影响.方法 建立9个血管模型,即空气、清水、对比剂浓度递增的介质A~G;在9种介质中分别测量血管模型CT值;VR重组调节图像显示阈值以测量9个血管模型的标准管径,记录标准阈值;分析介质密度、血管模型的CT值、标准阈值间的相互关系及对血管模型管径测量的影响.结果 介质密度与血管模型CT值呈明显负相关(r=-1.000,P<0.01);介质密度与标准阈值呈完全负相关(r=-1.000,P<0.01).介质对血管模型CT值及阈值均有影响,介质密度每增加1 HU , 血管模型CT值和标准阈值各降低0.09个单位.以B介质为例,血管模型CT值与标准阈值呈明显正相关(r=1.000,P<0.01);标准阈值和血管模型管径呈明显负相关(r=-0.780,P=0.01).结论 血管模型CT扫描VR重组图像血管管径测量受周围介质密度、血管内对比剂密度、VR重组显示阈值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液态氟碳(perfluorooctylbromide,PFOB)纳米脂质微球超声对比剂作为CT对比剂对正常大鼠各脏器的增强显像效果.方法 采用高压均质技术制备PFOB微球,用光镜观察微球形态、分布,用激光粒度和电位分析仪测定微球大小.分别于注入对比剂前后不同时间点对大鼠进行胸腹部CT扫描,同时监测大鼠生命体征变化.肝脾实质为感兴趣区,测量感兴趣区造影前后CT值,绘制时间-密度曲线(time-density curve,TDC).结果 PFOB微球粒径极小,分布均匀.体内造影表明,作为超声对比剂的PFOB微球也能有效增强大鼠肝、脾及脉管系统的影像密度,造影前后感兴趣区C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脾实质较肝实质强化效果更显著,持续显影时间长达8 d.实验过程中大鼠生命体征未见明显变化.结论 PFOB微球超声对比剂可同时用于CT显像,这一多功能的对比剂将具备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估等渗对比剂碘克沙醇在腹部增强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中图像质量及安全性。方法:纳入2019年7月—2020年6月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481例准备行腹部增强CT扫描的肾脏和/或肝脏病变患者。由资深影像医师对图像质量进行双盲评估,并分为Ⅰ级(优)、Ⅱ级(良)、Ⅲ级(差),随后,在所有图像中,选择影像质量最高的影像作为此患者的图像质量。CT扫描前和扫描结束后48~72 h进行肝肾功能检测。结果:共有86.9%图像Ⅰ级患者,13.1%图像Ⅱ级患者,无图像Ⅲ级患者。多元逻辑回归分析发现,体重和血红蛋白是影响图像质量的独立相关因素。此外,患者CT检查前后肝、肾功能指标变化较小。结论:碘克沙醇作为腹部增强CT的对比剂可得到质量较好的图像,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与分析低辐射剂量联合低剂量对比剂扫描技术在甲状腺CT增强扫描中的可行性。方法:在2017年1月-2019年1月内开展此次研究。此阶段内于我院接受甲状腺CT增强扫描的100患者作为病例样本分析对象进入研究。将辐射剂量及对比剂量的不同为划分标准,将其分为A、B、C、D四组。所有患者接受甲状腺CT增强扫描检查。A组:120kV,180mA,对比剂用量1.2ml/kg,B组:120kV,180mA,对比剂用量1.0ml/kg,C组:100kV,100mA,对比剂用量1.2ml/kg,D组:100kV,100mA,对比剂用量1.0ml/kg。对甲状腺CT值、背景信号及背景噪声、CT容积质量指数、剂量长度乘积及有效辐射剂量进行观察记录。结果:四组图像的甲状腺CT值、背景信号及背景噪声、CTDIvol、DLP、E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甲状腺CT增强扫描中,低辐射剂量联合低剂量对比剂的使用可以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同时降低辐射带来的危害及对比剂导致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在临床应用及推广具有很大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用峰值跟踪法行胰腺动脉期cT增强扫描对排除影响扫描延迟时间因素的作用。方法先作cT平扫,选定清晰显示胰腺的一层图像,在图像上用圆圈对腹主动脉进行标记,在注射对比剂10~15s后,每1s、2s或3s各进行扫描一次,当腹主动脉CT值超过100Hu时,立即按下扫描开关,3s后进行扫描。并与用胰腺动脉期常规延迟时间扫描48例图像作比较。结果对所有增强扫描图像进行腹主动脉CT值测量,36例峰值跟踪法图像腹主动脉CT平均值为292Hu,48例胰腺动脉期常规延迟时间图像腹主动脉CT值平均为266Hu。用峰值跟踪法行胰腺动脉期CT增强扫描的图像胰腺显示满意度100%。结论胰腺动脉期增强扫描延迟时间,用腹主动脉峰值跟踪方法比原先人为估计延迟时间的方法精确,扫描效果好。  相似文献   

11.
孤立性肺结核球薄层动态CT扫描及病理对照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目的 对薄层动态螺旋CT扫描诊断孤立性肺结核球 (SPTM )的价值进行评估。方法 对 2 8例SPTM进行了平扫及薄层动态增强扫描 ,层厚及间距为 2~ 3mm。分析总结了SPTM的强化特点及形态学特点 ,并与病理学改变进行对照研究。结果  2 8个SPTM主体均无明显强化 ,CT差值均 <2 0Hu ,且无明确强化峰值。病灶环行强化 14例 ,病理显示为干酪病灶周围有肉芽组织包绕 ;索状强化 3例 ,病理为残存的血管强化影 ;轻度强化 1例 ,为结核球坏死不均匀或不彻底则实质内有血供 ;完全无强化 10例 ,病理学显示病灶为干酪坏死。以CT差值小于 2 0Hu为域值 ,敏感性及特异性均为10 0 %。薄层扫描能发现常规扫描未能显示的细小钙化、小空洞及病灶包膜 ,后者具有特异性。结论 薄层动态螺旋CT扫描是诊断SPTM的最敏感和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胰腺癌瘤体CT强化程度与其恶性度的关系。方法42例胰腺癌患者术前均行螺旋CT增强扫描,扫描延迟时间分别定为30s(胰腺实质期)、70s(门脉期)和180s(延迟期),以2.5~3.0ml/s速度团注对比剂100ml,观察胰腺癌胰实质期瘤体强化的程度和形式,结合胰腺癌病理组织学分级,对胰腺癌胰腺实质期的CT强化情况和病理级别作对照分析。结果胰腺高分化腺癌14例,平均胰腺-瘤体CT值差为(9.64±2.84)Hu,中分化腺癌16例,平均胰腺-瘤体CT值差(31.44±5.98)Hu,低分化腺癌12例,平均胰腺-瘤体CT值差(44.08±5.33)Hu,胰腺实质期病灶基本呈等密度强化13例,稍低密度强化15例,低密度强化伴小囊样改变9例,低密度强化伴大片坏死5例。胰腺癌实质期强化程度和形式与其病理分级有显著相关性,其秩相关检验结果为r=0.664(P<0.001)。结论胰腺癌实质期可以得到肿瘤的最大胰腺-瘤体密度差值,其瘤体强化程度和形式与其病理分级有显著相关性,即胰腺癌恶性度与其瘤体强化程度成反比。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肾嗜酸细胞腺瘤(RO)的CT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8例RO的影像及临床资料。结果 CT平扫8例RO均为单侧、单发,呈类圆形4例,分叶状4例,均突出肾轮廓外。8例肿瘤实质部分CT值约22~36 Hu,平均31 Hu。增强扫描8例均为富血供,皮髓质期肿瘤实质CT值103~187 Hu,平均强化幅度较平扫上升94 Hu。实质期强化减低,CT值82~151 hu,平均强化幅度较平扫上升74 Hu。排泄期稍下降,CT值86~117 Hu,排泄期平均强化幅度较平扫上升70 Hu。2例肿瘤见星状瘢痕,2例节段性强化逆转,1例轮辐状强化,1例肿瘤内出血、1例点状钙化,1例少量脂肪。结论 当CT平扫表现类圆形或分叶状突出肾轮廓外的等、低密度影,增强表现富血供,皮髓质期肿瘤明显不均匀强化,肿瘤实质明显强化,实质期、排泄早期不同程度的下降,皮髓质期肿瘤内不均匀强化的低密度区,在实质期、排泄期逐渐减小或消失,呈进行性填充,同时肾静脉及下腔静脉内无瘤栓,肾门及腹主动脉旁未见肿大淋巴结,肾嗜酸细胞腺瘤是可供选择的鉴别诊断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椎动脉螺旋CT血管造影的最佳增强时相,准确触发CT增强扫描,提高椎动脉三维显示率.方法 87例椎动脉CTA检查,由足背静脉团注350 mgI/ml的Omnipaque造影剂后,应用SmartPrep软件实时监控,当感兴趣区造影剂浓度达阈值后触发增强扫描序列完成数据采集,经图像重组和三维重建显示椎动脉.结果 87例椎动脉CTA的增强时相均处于最佳和较佳的扫描时期内,增强扫描的实际启动时间为15~43 s不等,个体差异明显,而动脉期靶血管浓度均持续>100 Hu.结论利用SmartPrep软件实时监控造影剂浓度并及时触发增强扫描技术不受个体差异因素的影响,(尤其是足背静脉注射途径影响因素颇多),不需做预扫描测量相关时间-浓度曲线即可保证正确实施增强扫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肺硬化性血管瘤(PSH)CT表现特点,提高PSH的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分析经病理确诊为PSH的10例患者的影像检查资料。10例患者均行胸部CT平扫,6例行增强CT。结果 10例患者共11个病灶,左肺6个,右肺5个,病灶均呈类圆形肿块或结节,边缘清楚,直径1.2~8.6cm,9个病灶直径小于3.0cm,3例周边有分叶,3例与胸膜粘连,7例密度均匀,CT值26~53Hu,平均32.6Hu,3例可见点状钙化,2例周边见空气新月征。注射造影剂后,6例病灶强化明显,大小3.2~7.5cm,平扫呈稍高密度,增强扫描轻、中度强化(CT值59~86Hu),2例见贴边血管征。结论 PSH多呈球形或类圆形,密度偏高且较均匀,边缘光滑锐利,病灶内可见空气新月征,增强扫描强化明显,并可见贴边血管征;多数病灶术前可以诊断,少数确诊仍需病理检查证实。  相似文献   

16.
肝脓肿的CT征象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肝脓肿的CT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经皮穿刺确诊的肝脓肿的临床资料和CT征象,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25例肝脓肿CT平扫呈不均匀低密度病灶,边缘欠清晰,增强显示环靶征,部分呈多房簇集征和脓肿内气体。13例不典型肝脓肿多为早期肝脓肿,CT平扫无特征,增强扫描见花瓣征及持续强化征等。结论肝脓肿不同阶段具有不同CT表现,结合CT表现和临床表现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7.
多层螺旋CT肝脏血管成像最佳扫描时间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对比传统方法与自动团注追踪法在确定肝脏多期扫描动脉早期时间上的价值,探讨多层螺旋CT肝脏血管成像的最佳扫描时间.方法将66例行腹部CT扫描的患者(男50例,女16例,年龄15~73岁,中位年龄49.5岁)分为三组,均行动脉早期、动脉晚期及肝实质期三期扫描,动脉早期的扫描时间分别采用常规延迟方法(20 s)及两种不同阈值/间隔时间(100 Hu/3 s;75 Hu/6 s)的团注追踪延迟方法确定.利用动脉早期及晚期数据分别进行肝动脉及门静脉的CT血管成像(CTA),并评价三组间图像质量的差异.结果两组团注追踪法及一组传统方法扫描获得的肝动脉及门静脉CTA三组间无显著差异.肝动脉及门静脉CTA质量最佳组延迟时间分别为(23.74±4.32) s及(41.78±3.68) s.结论团注追踪法确定扫描时间在获得血管成像方面与传统方法间尚无显著差异,传统延迟方法仍然是一种简便、可行的方法.动脉早期及动脉晚期的扫描时间可分别定为注药后22~25 s及41~43 s.  相似文献   

18.
The objective of this investigation was to assess the effectiveness of four iodinated X–ray contrast media for abdominal computed tomographic (CT) examinations. Fifty–three patients were prospectively randomized to receive iohexol 300 mgl/ml (100 ml, n= 17), ioversol 320 mgl/ml (100 ml, n= 13), iopromide 300 mgl/ml (75 ml, n= 12), or iopentol 300 mgl/ml (100 ml, n= 11) to perform a 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abdominal CT. Imageenhancement profiles for the liver, aorta, and vena cava were studied. The maximum liver enhancement, the time to maximum liver enhancement, and the area under the hepatic enhancement–time curve (AUC) were determined for each examination. Liver–enhancement profile show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four contrast agents, with lower values for iopromide towards the final part of the CT examination (P < 0–05). Hepatic peak values were attained earlier for iopromide, although these were lower than those produced by any other of the agents evaluated in this study. Iopentol produced fast and intense hepatic peaks. Consequently, high AUC values were obtained with iopentol, low values were obtained with iopromide (P < 0–05), although this can be explained by the lower amount of contrast medium contained in the commercial vial and administered to the patient (75 ml vs 100 ml). When normalized to a 100 ml dose, the AUC value for iopromide becomes even higher than the average of the other three agents (P= 0–05). Ioversol, although available and administered as a more concentrated solution (320 mg/ml), was comparable to the less concentrated iohexol and iopentol (300 mgl/ml). In an attempt to measure overall radiographic efficacy, data were normalized per gram of iodine administered. Iopentol and iopromide showed higher liver CT enhancement capacity and lower cost per gram of iodine. We conclude that there are no striking differences in image–enhancing ability of the four contrast media to recommend one over another. Nevertheless, other factors should be considered when selecting a low–osmolality contrast agent, especially iodine content and volume of the commercial formulation, and the cost per gram of iodine.  相似文献   

19.
SPN的CT强化效应与鉴别诊断:不强化肺癌的病理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在增强CT扫描中肺癌不强化的病理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不强化肺癌患者的术前CT和术后病理,男性27人。女性5人;年龄在46~74岁,中位年龄57岁。CT检查采用病灶中心层面同床位增强前后动态扫描,依据定位片上病灶的大小决定层厚和层距(2~10mm)。使用非离子型对比剂优维显80—100ml(300mg/ml),压力注射器给予,流率为2~3ml/s。测量注射对比剂前和注射后即刻、1分钟、2分钟、3分钟时病灶同一位置CT值,以两者之差≥30Hu作为病灶有强化的下限:手术标本先裸眼解剖观察,然后用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或/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获得组织学诊断。结果病灶位于两肺上叶者11例.右肺中叶者6例,两肺下叶者15例。病灶长径在18—56mm之间,平均37mm。病理组织分型中鳞癌19例,腺癌5例,腺鳞癌2例,大细胞未分化癌4例.肺泡细胞癌2例。增强扫描CT强化值在29—213Hu间者17例。19—10Hu间者11例,9Hu以下者4例。结论增强CT扫描中肺癌不强化主要与病灶大小和组织类型有关,多见于癌灶大于3cm者和鳞癌、大细胞未分化癌及腺癌(包括肺泡细胞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