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跟骨是足部诸骨中最大的一块跗骨,跟骨骨折占跗骨骨折的60%,占全身骨折的2%[1-2]。其中85%~90%以上为跟骨关节内骨折,跟骨骨折的诊治在过去100多年里经历了  相似文献   

2.
跟骨骨折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跟骨骨折是最常见的跗骨骨折,多因从高处跌下所致。其合适的骨折分型、治疗选择、手术指征、手术入路和术后处理仍存在争议。跟骨骨折分为关节外骨折和关节内骨折。sanders的分型方法对跟骨骨折治疗方法的选择及预后的判断有重要意义。跟骨骨折的治疗具有挑战性,目前尚无理想的治疗方法,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保守治疗适合于移位小的骨折,对于移位大或粉碎的骨折可应用手术治疗。跟骨骨折的并发症有张力性水疱,筋膜间隙综合征,伤口裂开,伤口感染,疼痛,距跟关节炎等。本文对跟骨骨折的损伤机制、分型、评分、治疗方法及并发症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2007年7月~2009年8月,我科采用跟骨外侧弧形入路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24例跟骨骨折患者,效果满意,报道如下。1材料与方法1.1病例资料本组24例(25足),男16例,女8例,年龄21~52岁。其中双侧1例。合并伤:胸腰椎骨折2例,骨盆骨折1例,胫腓骨骨折2例,外科颈骨折  相似文献   

4.
目的:讨论跟骨骨折手术切口的处理。方法:随访采用跟骨外侧弧形切口,皮缘不牵拉技术,以及生物蛋白胶的应用处理跟骨骨折切复内固定术切口观察临床效果。结果:对其中48例随诊平均5个月,切口全部愈合未发生皮缘坏死,创口感染。结论:本方法简单易行,伤口愈合率高,经济实用,是处理跟骨骨折切口可供选择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跟骨骨折手术治疗进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跟骨骨折手术治疗难度大.一般认为明显移位的关节内外骨折即有明确的择期手术指征.手术治疗时机取决于骨折类型、骨折周围软组织条件、患者全身状况和是否有并发症.外侧入路,特别是扩大的外侧入路是目前临床上最流行和应用得最多的手术入路.手术时应在认真保护好软组织套的前提下,充分显露跟骨距下关节,直视下解剖复位骨折块,尤其是后关节面骨折块,尽量恢复Gissane角和Bohler角,矫正跟骨内外翻畸形.根据骨折复位的具体情况,进行稳定的内固定,并对后关节面下方骨质缺损区进行植骨.满意的手术疗效主要取决于精细的手术技术、关节内外解剖结构的恢复、骨折的牢靠固定及有效的术后处理.微创手术技术由于对移位的跟骨骨折采用间接或闭合复位,并经皮骨折内固定,有效地减少了软组织相关并发症的发生,近年来日益受到重视.但该技术主要适用于简单类型骨折,实际应用时应避免手术适应证的扩大.  相似文献   

6.
探讨跟骨骨折手术L形切口的改进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在行跟骨骨折内固定时改进L形切口,探讨其疗效及理论依据.方法 收治64例跟骨骨折,手术时切口起始于外踝尖上2~3cm,在跟腱前方平行于跟腱方向向下,至跟骨下方足底平面转90°向前,在足背外侧正常皮肤与增厚的跖底样皮肤交界处的下方1.5~2.0 cm处.即恰在足背与足底平面交界处向前,末端至第5跖骨底,切开皮肤皮下组织直至深筋膜,向足背锐性剥离皮瓣逐渐显露跟骨外侧面(改进组).与改进前手术的126例(对照组)的切口边缘坏死、感染率进行比较.结果 改进组无切口周围皮肤坏死、感染.对照组坏死感染率为25%.结论 改进后的L形切口不易出现切口边缘坏死、感染现象.  相似文献   

7.
跟骨骨折开放复位切口感染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自1997年3月~2003年6月开放复位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47例49足。其中切口感染13例,占26.5%。现对切口感染的原因进行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8.
跟骨骨折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跟骨骨折手术的相关技术,提高手术效果。方法对56例58足跟骨骨折进行手术治疗。结果随访10个月~5 a,平均随访2年4个月。56例58伤足骨折愈合,Bhler角平均为32°,Gissane角平均为116°,跟骨宽度双侧基本一致。采用Maryland Foot Score评分标准,优(90~100)22例,良(75~89)30例,中(50~74)5例,差(<50)1例。优良率为89.6%。结论跟骨关节内骨折手术治疗,取得良好临床疗效的关键在于距下关节的解剖复位,围手术期应注意皮肤的准备,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注意:表皮坏死、血肿形成、切口不愈合、感染等并发症的防治。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皮瓣间断牵开技术在跟骨骨折“L”形手术切口中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采用”L”形手术切口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Ⅳ型跟骨骨折患者48例,根据术中皮瓣牵拉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4例。观察组男17例,女7例,年龄20~60 (45.12±9.56)岁;SandersⅡ型7例,Ⅲ型10例,Ⅳ型7例;Tscherne-Gotzen软组织评估C0级3例,C1级16例,C2级5例;采用间断牵拉技术治疗。对照组男19例,女5例,年龄20~60(47.32±10.67)岁;SandersⅡ型7例,Ⅲ型11例,Ⅳ型6例;Tscherne-Gotzen软组织评估C0级2例,C1级18例,C2级4例;采用静态牵拉技术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皮瓣牵拉时间,比较术前和术后3d两组B?hler角、Gissane角变化情况及切口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48例患者获得随访,时间3~6(4.52±1.01)个月。两组手术时间、手术前后B?hler角和Gissane角变化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皮瓣牵拉时间与对照...  相似文献   

10.
王震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3,21(14):1402-1405
[目的]对比研究跟骨骨折在小切口和"L"型切口术后疗效及并发症。[方法]2007年10月~2011年6月间,本院收治跟骨骨折病例71例,其中SandersⅡ型41例,Ⅲ型30例,分为小切口组(A组)和"L型"切口组(B组),A组SandersⅡ型21例,B组SandersⅡ型20例,A、B组SandersⅢ型各15例。小切口手术方法采用直视下复位距下关节,撬拨复位,观察跟骨长度、宽度、高度、Bolher角及Gissane角,螺钉固定;"L"型切口手术方法采用标准AO切口,直接复位距下关节面,植骨加钢板固定。术后随访评分参照美国骨科足与踝关节协会的足踝临床后足评分系统(AOFAS)。[结果]平均随访时间35个月(18~68个月),术后两组间Bolher角及Gissane角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较术前有明显好转(P<0.05)。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A组AOFAS后足平均评分(88.3±7.6)分,高于B组(81.4±5.3)分,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SandersⅢ型跟骨骨折A组与B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SandersⅢ型跟骨骨折术后AOFAS评分(74.4±6.7)分,低于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评分(84.6±4.3)分,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采用小切口术后并发症为皮肤浅表感染1例换药后恢复。"L"型切口术后6例出现深部感染,其中2例形成慢性跟骨骨髓炎,4例局部转移皮瓣后治愈。[结论]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采用小切口术后疗效优于"L型"切口,而SandersⅢ型跟骨骨折术后疗效与手术切口及方式无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对56例跟骨骨折术后伤口的回顾性研究,探讨跟骨骨折术后伤口并发症的预防策略。方法本文通过对2008年10月至2012年10月治疗的56例跟骨骨折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伤后24h内给予冰敷,脱水消肿,抬高患肢并且制动,等待肿胀消退,调整血糖、血压,纠正营养不良,皱褶试验阳性时手术治疗,术中锐利刀片切割软组织,避免使用电刀以及止血带时间过长,术后常规负压引流,使用抗生素。结果所有病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7个月,平均4.5个月。3例伤口出现皮缘坏死,未出现钛板外露,通过伤口换药治愈,6例伤口出现渗液,均为植人人工骨患者,通过伤口换药治愈,最长伤1:3渗液时间6周。结论控制血糖、脱水消肿、宣教戒烟等合理的术前准备,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术中注意对切口皮肤以及术区软组织的保护,术后伤口引流,适当加压包扎伤口,预防性使用抗毕素等均对术后伤口并管癖的m观右而防作用.  相似文献   

12.
跟骨骨折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2001年3月~2004年10月,笔者采用手术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36例,效果较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梯形切口治疗跟骨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法及优点。方法我院自2010年7月至2013年5月采用梯形切口跟骨解剖板治疗跟骨骨折8例9足,男5例6足,女3例3足;年龄21~53岁。结果本组8例9足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36个月,切开均一期愈合,骨折愈合良好。结论梯形切口较"L"形切口与斜切口术后皮瓣坏死率低,术中显露满意,术后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14.
跟骨骨折围手术期的处理   总被引:35,自引:1,他引:35  
目的 介绍跟骨骨折围手术期的临床经验。方法 运用重建钢板、可塑形钢板、“Y”型钢板和“T”型钢板对69例77侧跟骨骨折进行治疗。骨折分型采用Sanders分型法,77侧骨折中73侧获随访,随访时间2个月一4年3个月,平均14.2个月。结果 按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评价术后功能。本组73侧骨折中,优29侧,良40侧,可4侧,优良率94.5%。结论 对跟骨骨折围手术期的正确处理直接影响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应用跟骨外侧改良L形和U形切口入路治疗跟骨粉碎性骨折的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对119例(141足)跟骨粉碎骨折采用外侧改良L形切口或U形切口显露,复位后采用钢板内固定。术后对跟骨进行放射学评估。结果119例平均随访15.4个月。切口并发症发生率为9.22%。术后Bohler角和Gissane角均恢复至正常范围。疗效根据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标准评定:优58足,良71足,可10足,差2足,优良率91.5%。结论应用跟骨外侧改良L形和U形切口入路均可以充分显露术野,保证骨折的良好复位和固定,减少切口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跟骨外侧U形切口入路治疗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跟骨外侧U形切口暴露治疗30例累及跟距关节、跟骰关节的单侧闭合跟骨骨折患者,术前术后测量Bhler角和Gissane角,按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评价疗效。结果 Bhler角:术前-6°~20°(6.35°±10.34°),术后3个月20°~36°(28.32°±5.29°);Gissane角:术前71°~110°(89.76°±11.32°),术后3个月112°~140°(122.45°±7.89°);两项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30例均获随访,时间9~23(14.23±2.23)个月。患者骨折均愈合,时间为8~11(9.2±1.5)周。关节面复位满意,跟骨高度恢复正常。无创伤性关节炎发生,无内固定物折断等相关并发症。术后34~80(46.2±8.98)周取出钢板。按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评价疗效:优15例,良12例,中3例,优良率为90%。结论跟骨外侧U形切口能很好暴露骨折部位,利于恢复跟骨解剖形态,对累及跟距关节、跟骰关节的跟骨骨折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7.
2017年1月~2019年1月,我科采用扩大跗骨窦切口治疗10 例跟骨骨折合并外踝骨折患者,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 本组10 例,男8 例,女2例,年龄 20 ~55 岁.骨折 Sanders 分型:Ⅱ型2 例,Ⅲ型6 例,Ⅳ型2 例.均为新鲜闭合损伤.伤后至手术时间5~9d.  相似文献   

18.
目的在行跟骨骨折内固定时改进“L”形切口,探讨其疗效及理论依据。方法收治64例跟骨骨折,手术时切口起始于外踝尖上2~3cm。在跟腱前方平行于跟腱方向向下,至跟骨下方足底平面转90°向前,在足背外侧正常皮肤与增厚的跖底样皮肤交界处的下方1.5—2.0cm处.即恰在足背与足底平面交界处向前,末端至第5跖骨底,切开皮肤皮下组织直至深筋膜,向足背锐性剥离皮瓣逐渐显露跟骨外侧面(改进组)。与改进前手术的126例(对照组)的切口边缘坏死、感染率进行比较。结果改进组无切口周围皮肤坏死、感染。对照组坏死感染率为25%。结论改进后的“L”形切口不易出现切口边缘坏死、感染现象。  相似文献   

19.
延长的外侧入路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11  
目的:评估延长的外侧入路治疗有移位的跟骨关节内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4例跟骨关节内骨折,按Sanders分类法进行骨折分类。采用延长的外侧入路进行切开复位内固定。随访时间6-28个月,平均12.5个月。结果:按“跟骨关节内骨折评分标准”对患足功能进行评分。本组优17侧,良19侧,可2侧,差1侧。优良率为92.3%。结论:采用延长的外侧入路治疗有移位的跟骨关节内骨折能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0.
临床上对SandersⅡ~Ⅲ型骨折采用手术治疗已成共识,其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是切口皮肤坏死,继而导致切口感染、内固定外露,使治疗复杂化.通过对2004年6月~2010年10月经手术治疗的35例跟骨骨折进行分析,认为经过认真的术前准备,术中微创操作,术后严密观察和及时处理并发症,可取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