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1 毫秒
1.
脑出血立体定向引流术后再出血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2年至2010年我科采用经颞枕部横切口立体定向钻孔引流术治疗脑出血共232例,所有病例术后立即行CT扫描,了解血肿清除情况,残留血肿的量,引流管的位置,根据病情制定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索长时程亚低温(MHT)治疗颅脑创伤(TBI)大鼠的最佳持续时间,并观察其对颅内压(ICP)变化和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48只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温治疗(NT)组、MHT4 h组、MHT24 h组和MHT48 h组,每组12只。制备大鼠TBI模型并植入ICP监测探头。造模完成后NT组给予常温(37℃)维持,其余组分别给予低温(33.0±1.0)℃治疗4 h、24 h和48 h。监测各组MHT治疗结束后的ICP并计算脑组织含水量(BWC);伊文斯兰(EB)染色测定血脑屏障透通性;免疫荧光染色检测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神经元核抗原抗体(NeuN)和白细胞分化抗原86(CD86)表达情况;Western blot法检测B细胞淋巴瘤-2(Bcl-2)、Bcl-2相关X蛋白(Bax)、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iNOS)、白细胞介素(IL)-10和精氨酸酶1(Arg-1)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与NT组相比,MHT4 h组、MHT24 h组和MHT48 h组BWC、ICP、EB水平、CD86阳性细胞数,Bax、iNOS表达水平降低,海马区BrdU阳性细胞数和... 相似文献
3.
4.
目的比较两种不同的手术方法在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的临床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以我院2010年6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111例病患为研究资料。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其中A组58例行立体定向穿刺引流术,B组53例行常规开颅术,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损伤评分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术后神经功能损伤评分均有所下降(P<0.05),但术后2周立体定向引流穿刺术组下降更为显著(P<0.05);两组患者的生存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也存在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与常规开颅手术相比,立体定向引流穿刺术对血肿的定位更为精确,能有效缩短血肿的清除时间,降低神经功能的损伤,且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也大大减低,是治疗脑出血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少量基底节高血压脑出血内科保守治疗与CT引导立体定向穿刺引流术预后疗效。方法 选取2011年5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72例基底节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出血量20~30 mL),分为保守治疗组和手术治疗组各36例,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1.4% vs 22.9%,P > 0.05),均无死亡病例。手术治疗组平均血肿消除时间(4.8±1.9)d明显短于保守治疗组(15.2±4.5)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手术组住院时间(19.6±4.2)d明显短于保守组(23.3±5.3)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后2周、1个月、3个月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两组均明显低于治疗前,且手术组术后2周、1个月的NIHSS评分均明显低于保守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但3个月后NIHSS评分比较,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立体定向穿刺引流术治疗少量基底节高血压脑出血,创伤小,可以缩短血肿消除时间、减少患者住院时间,促进神经功能早期恢复,临床疗效优于内科保守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亚低温疗法护理在CT定向钻孔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将2006年10月至2010年10月外科住院的62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护理组及亚低温疗法护理组,亚低温疗法护理组术后采用一般护理、病情观察、并发症护理、引流管护理及亚低温疗法护理等措施;常规护理组采用常规治疗及护理,降温采取物理及药物降温。结果两组患者恢复情况比较,常规护理组恢复良好3例,中残8例,重残8例,死亡12例;亚低温疗法护理组恢复良好7例,中残12例,重残5例,死亡7例,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亚低温疗法护理在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中具有多方面的积极作用,降低患者致残率和病死率,明显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符合高血压脑出血的主要宗旨,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血肿穿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方法对2001年3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231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采用立体定向血肿穿刺引流术治疗,并对结果进行总结分析。以日常生活能力(ADL)作为疗效评价指标,恢复良好为1级,扶拐行走、生活自理为2级,生活自理较困难为3级,卧床靠他人护理为4级,植物生存为5级,死亡为6级。结果全组患者住院时间为17~75 d,全组存活者均随访半年以上,ADL评级1级46例(19.9%),2级94例(40.7%),3级29例(12.6%),4级16例(6.9%),5级5例(2.2%),6级41例(17.7%)。结论应用立体定向血肿穿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具有创伤小、速度快、省时省力、血肿排出较彻底、病死率低、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8.
微创立体定向置管引流术包括微创立体定向血肿清除和微创脑室体外引流术,立体定向血肿清除术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HICH)的有效手术方法,可使HICH的治愈率提高,死残率显著下降[1];脑室体外引流术是治疗脑室出血的首选方法。我院于2001年11月~2002年11月行微创立体定向置管引流术治疗HICH10例,效果较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脑出血患者白细胞介素-1β(IL-1β)、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的变化及头部亚低温对其的影响。方法 86例脑出血患者根据是否加用头部亚低温治疗分为头部亚低温组(45例)和对照组(41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7d血清1L-1β、ICAM-1、TNF-α含量,并与正常组(30例)进行比较。结果头部亚低温组和对照组治疗前1L-1β、ICAM-1、TNF-α明显升高,与正常组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1);治疗前头部低温组和对照组间1L-1β、ICAM-1、TNF-α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7d,头部亚低温组1L-1β、ICAM-1、TNF-α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对照组降低不明显(P>0.05),头部亚低温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1)。结论脑出血患者早期血清1L-1β、ICAM-1、TNF-α含量明显升高,头部亚低温组可有效降低其含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亚低温技术在脑复苏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16例院内心肺复苏的患者 ,随机分为常温组与亚低温各 8例 ,在基本治疗相同的条件下 ,给亚低温组病人降温处理 ,使其脑部温度控制在 32℃~ 34℃之间 ,维持 72小时后复温 ,3个月后对两组病人神经功能预后进行评定。结果亚低温组与常温组第 3天时平均脑温为 33 1± 0 3℃和 37 4± 1 8℃ (P <0 0 5 ) ,血氧饱和度(SaO2 ) ,血酸碱值 (pH) ,平均动脉压 (MAP) ,意识障碍评分 (GCS)等基本相近 (P >0 0 5 ) ;3个月后两组神经转归良好率分别为 75 %与 2 5 %(P <0 0 5 ) ,神经功能预后评分分别为 12 9± 1 8和 9 9± 1 9(P <0 0 5 )。结论 亚低温技术在心肺复苏后的脑复苏中具有显著的神经功能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局部亚低温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66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局部亚低温治疗组36例和对照组30例。在给予脑出血常规治疗的同时,局部亚低温治疗组加用局部亚低温治疗仪(电子冰帽)治疗。观察脑内血肿体积、血肿周围水肿体积及神经功能缺失评分的变化。结果入组后7d两组的血肿体积、血肿周围水肿体积及神经功能缺失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入组后14d时,局部亚低温治疗组颅内血肿体积(20.54±16.41ml)和对照组(22.26±13.20)ml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肿周围水肿体积(22.01±12.08)ml较对照组(28.21±10.02)ml有显著缩小;神经功能缺失评分(20.15±10.02)分亦较对照组(26.18±11.26)分有显著改善。结论电子冰帽局部亚低温治疗能促进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血肿周围水肿的消退,改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同启始时间应用颅脑降温治疗仪(电子冰帽)致头部轻度低温(亚低温)对高血压性脑出血预后的影响。方法72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每组再分为脑出血后第6、12和24h亚组,每亚组12例。在给予脑出血常规治疗的同时,治疗组使用电子冰帽。观察血肿体积、血肿周围水肿体积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变化。结果治疗后第7d与第21d的第6、12、24h开始致头部轻度低温的治疗组与相应时间的对照组血肿体积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第21d的第6、12、24h启始的治疗组与相应时间的对照组血肿周围水肿体积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后第21d的第6、12h启始的治疗组与相应时间对照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第24h的两组间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第6、12和24h启始应用电子冰帽使头部轻度低温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均能减轻血肿周围水肿,改善神经缺损功能,但对血肿的大小无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不同时期启始头部轻度低温对高血压脑出血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不同启始时间应用颅脑降温治疗仪(电子冰帽)致头部轻度低温(亚低温)对高血压性脑出血预后的影响。方法72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每组再分为脑出血后第6、12和24h亚组,每亚组12例。在给予脑出血常规治疗的同时,治疗组使用电子冰帽。观察血肿体积、血肿周围水肿体积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变化。结果治疗后第7d与第21d的第6、12、24h开始致头部轻度低温的治疗组与相应时间的对照组血肿体积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第21d的第6、12、24h启始的治疗组与相应时间的对照组血肿周围水肿体积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后第21d的第6、12h启始的治疗组与相应时间对照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第24h的两组间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第6、12和24h启始应用电子冰帽使头部轻度低温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均能减轻血肿周围水肿,改善神经缺损功能,但对血肿的大小无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用颅脑降温治疗仪 (电子冰帽 )使头部轻度低温 (亚低温 )改善血肿周围缺血及水肿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效果。方法 60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 ( 3 0例 )和对照组 ( 3 0例 ) ,在给予脑出血常规治疗的同时 ,治疗组加用电子冰帽 ,观察血肿体积、血肿周围水肿体积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变化。结果 入组后 7d及 2 1d血肿体积无差异 (P >0 .0 5 ) ,2 1d时治疗组和对照组血肿周围水肿体积分别为 ( 13 .3 6± 11.5 8)ml,( 19.5 6± 12 .0 9)ml,有显著差异 (P <0 .0 1)。入组 7d治疗组和对照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无显著差异 (P >0 .0 5 ) ,入组 2 1d两组间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有显著差异 (P<0 .0 1)。结论 用电子冰帽使头部轻度低温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 ,能促进血肿周围水肿的消退 ,改善临床神经缺损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亚低温对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traumatic subarachnoid hemorrhage,TSAH)患者的治疗作用及临床疗效分析。方法TSAH患者136例,随机分为亚低温组(n=70)及对照组(n=66)。亚低温组接受32℃~35℃亚低温治疗,对照组除无亚低温治疗外,其余治疗相同。比较2组患者的颅内压(intraeranial pressure,ICP)及脑血管痉挛(cerebral vasospasm,cvs)发生率的差异。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亚低温治疗组ICP,CVS发生率显著降低(P〈0.05)。结论亚低温对TSAH患者具有治疗作用。它可以降低TSAH患者的ICP以及CVS的发生率,从而改善TSAH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亚低温脑保护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术后的治疗效果。方法:130例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随机分为亚低温组和常规降温对照组。两组术式均选择小骨窗手术,亚低温组66例,均于术后2h内进行亚低温治疗,持续72~120h,肛温维持在35~35.5℃。对照组64例,体温维持在37~37.5℃。两组其他治疗相同。监测降温期间患者的体温、呼吸、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颅内压、血糖、血电解质和血气。两组患者均于术后3个月按日常生活能力(ADL)分级标准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亚低温组患者术后高颅压、高血糖、消化道出血及术后再出血发生率均显著下降(P〈0.05);无严重并发症,病死率明显降低,预后显著改善。结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适时恰当应用亚低温治疗,可降低术后病死率。有利于提高患者临床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简易颅内压(ICP)、脑灌注压(CPP)监测在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治疗中的意义。方法对高血压脑出血57例患者术后进行回顾性分析,随机分为监护组(28例)和对照组(29例)。监护组将ICP的变化分为〈2000Pa,2000~3000Pa,〉3000Pa3组,并随时调整治疗。对照组根据常规经验进行术后治疗。结果监护组ICP与GCS成负线性相关性,P〈0.05。预后情况监护组优于对照组(P〈0.05),且不同ICP、CPP之间预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监护组甘露醇的应用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于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进行ICP、CPP监护有利于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持续颅内压监护在自发性脑出血破入脑室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将60例自发性脑出血破入脑室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30例.治疗组行侧脑室穿刺引流,并持续性对其颅内压监护;对照组患者单纯行侧脑室穿刺引流,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治疗1周后,治疗组评价GCS评分(10.2±1.8)分,对照组GCS评分(8.4±2.7)分,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038,P〈0.05).治疗组GCS评分3~5分,6~8分患者比例均显著低于对照组,9~12分患者比例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04、4.81、10.80,均P〈0.05).随访6个月,治疗组病死率为3.3%,重度残疾率为6.7%,再出血率为10.0%,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其预后良好率为80.0%,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04、21.60、4.32、4.81,均P〈0.05).结论 在自发性脑出血破入脑室治疗中实施颅内压监测,可以指导临床诊疗,对提高患者生存率,改善患者的预后均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9.
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联合亚低温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联合亚低温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诊治的6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采用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术后联合亚低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ESS、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治疗后ESS、BI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重残、植物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实验组恢复良好、中残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病死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治疗1个月后、3个月后NHI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在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治疗基础上联合亚低温治疗效果理想,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