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评价替罗非班对伴缺血性J波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期间心电图的影响并对其近期预后进行评估。方法:将45例12 h内发生的伴缺血性J波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并行急诊PCI的患者分为替罗非班治疗组(治疗组)和非替罗非班治疗组(对照组),疗程24~48 h。观察围手术期心电图缺血性J波、ST-T的变化和心律失常的发生及MACE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心电图出现的J波在术后2 h内全部消失,抬高的J点与ST段较对照组在术后早期即明显回落,术中及术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结论:替罗非班可以明显改善心电图上出现的缺血性J波,显著降低术中及术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提高介入治疗成功率,降低术后近期死亡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目的观察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术前后血清心肌肌钙蛋白Ⅰ(cTnⅠ)的变化并分析其相关因素.方法按不同临床类型分成室间隔缺损(VSD)组35例,动脉导管未闭(PDA)组31例,房间隔缺损(ASD)组24例,于介入治疗术前、术后6小时、12小时、24小时、5天测量血清cTnⅠ浓度.又按cTnⅠ是否超过0.48 mg/L分为cTnⅠ升高组68例,不升高组22例,分析不同类型的先心病与升高组和不升高组的影响因素.结果各组术后6小时、12小时、24小时cTnⅠ水平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高峰均出现在术后6小时;血清cTnI峰值水平与年龄、肺动脉压力、手术时间、释放封堵器次数、造影剂量具有相关性;VSD组6小时、12小时、24小时血清cTnⅠ水平明显高于其他两组(P<0.05),ASD组最低(P <0.05).结论 先心病介入治疗术可以引起可逆性的心肌微损伤,因此先心病介入治疗术是安全、有效、创伤小的治疗方法 ; cTnⅠ升高程度与年龄、肺动脉压、手术时间、释放封堵器次数、造影剂量、临床类型有关.  相似文献   

3.
血清肌钙蛋白Ⅰ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患者血清心肌肌钙蛋白Ⅰ(cardiac troponin I,cTnⅠ)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 根据入院时血清cTnⅠ检测结果 将218例CHF患者分为cTnⅠ阳性组(cTnⅠ≥0.05 ng/mL)108例和cTnⅠ阴性组(cTnⅠ<0.05 ng/mL)110例.2组患者均行24 h动态心电图监测.结果 cTnⅠ阳性组平均每小时单个室性异位搏动的个数、平均每小时成对室性异位搏动的个数、24 h室性心动过速的次数均明显高于cTnⅠ阴性组(P均<0.05).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显示,cTnⅠ阳性是CHF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预测因子.结论 cTnⅠ阳性与CHF患者室性心律失常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患者血清心肌肌钙蛋白Ⅰ(cTnⅠ)的动态变化,探讨血清cTnⅠ对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心肌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光化学法检测34例行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患者(观察组)术前,术后6、12、24、48、72h和32例开胸非心脏手术患者(对照组)术前,术后12h的血清cTnⅠ水平,同时采用免疫抑制酶动力学法检测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的活性。结果观察组术前血清cTnⅠ水平和CK—MB活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2h血清cTnⅠ水平和CK—MB活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观察组血清CK—MB活性术后6h开始升高,术后12~24h达高峰,术后48~72h基本恢复至术前水平;血清cTnⅠ水平术后6h开始升高,术后12h达高峰,术后72h有所降低,但仍高于术前水平。对照组术后12h血清cTnI水平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CK—MB活性较术前显著升高(P〈0.01)。结论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可引起心肌损伤。血清cTnⅠ水平检测优于血清CK—MB活性。血清cTnⅠ对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心肌损伤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前后QT间期、Tp-e和Tp-e/QT指标变化及预测恶性心律失常的价值。方法: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观察组)54例,12 h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测算梗死相关导联和非相关导联校正的QT间期、校正的Tp-e、Tp-e/QT比值,随访1 a内恶性心律失常发生情况。同期健康体检心电图正常者60例为对照组,并与观察组进行相关指标比较。结果:(1)观察组心肌梗死12 h内校正的QT间期较对照组明显延长(P<0.05),但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恢复正常(P<0.05);梗死相关导联12 h内校正的Tp-e间期和Tp-e/QT比值较非梗死导联和对照组均明显延长(P<0.05),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逐渐恢复正常(P<0.05),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观察组以校正的QT间期440 ms为节点,发生恶性心律失常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心肌梗死12 h内校正的Tp-e 100ms和Tp-e/QT比值0.25为节点,发生恶性心律失常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校正的Tp-e,Tp-e/QT比值可能是预测急性心肌梗死后恶性心律失常的新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并分析儿童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患者接受介入封堵治疗前后肌钙蛋白Ⅰ(cTnⅠ)变化的原因及相关因素,提高临床医师对介入封堵技术治疗儿童房间隔缺损相关适应证及手术风险的了解。方法收集146例2009年9月至2012年4月在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心内科介入封堵的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患儿的临床资料、辅助检查、介入封堵资料及术后随访情况。分别于介入治疗前1d、术后即刻、术后6h、术后24h、术后3d采集外周静脉血2ml,测定cTnⅠ数值,并进行对照分析。选取患儿年龄、身高、体重、体表面积、封堵器腰部直径(封堵器型号)、封堵器腰部直径与体表面积比值等指标与上述结果进行Spearman秩相关分析及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入组患儿介入术后6h及24hcTnⅠ相对术前均显著升高(术后6h cTnⅠ值对比术前,Z=-3.410,P=0.005;术后24hcTnⅠ值对比术前,Z=-1.879,P=0.012),而术后第3天cTnⅠ值与术前无统计学差异(Z=-0.332,P=0.74);Spearman秩相关分析显示所用的封堵器腰部直径越大或封堵器腰部直径与患儿体表面积比值越大,术后cTnⅠ升高幅度越大(相关系数=6.692,P=0.011);患儿手术时年龄、身高越大,术后cTnⅠ所受影响越小(年龄相关系数=-2.215,P=0.038;身高相关系数=-5.874,P=0.017)。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封堵器腰部直径与患儿体表面积比值对于术后6hcTnⅠ的影响最显著(相关系数=0.31,P=0.022),而其余因素并无相关性,回归方程:cTnⅠ=-0.28+0.31×(封堵器型号/体表面积)+0.17×封堵器型号-0.13×年龄。结论经皮导管介入封堵术术后可存在一过性cTnⅠ增高或心肌损伤。只要严格掌握手术指征,介入封堵对于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患儿仍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入院时肌钙蛋白Ⅰ(cTnⅠ)水平对无复流发生的预测价值。方法:140例行直接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的AMI患者,根据入院时cTnⅠ水平分为cTnⅠ升高组和cTnⅠ正常组,比较两组PCI后心电图ST段下降幅度(STR%)及梗死相关动脉(IRA)的心肌梗死溶栓研究(TIMI)血流级别、校正的TIMI帧数(CTFC)。结果:cTnⅠ升高组STR%较cTnⅠ正常组低(45.09±32.18vs65.45±32.18,P<0.05),STR%<30%者较多(25.4%vs12.3%,P<0.05)。cTnⅠ升高组PCI后TIMI<3级者较多(31.3%vs13.7%,P<0.05),CTFC较高(35.71±19.22vs27.65±14.23,P<0.01);CTFC≥30帧者较多(40.3%vs20.5%,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AMI患者入院时cTnⅠ升高者,无复流发生率高,心肌灌注不良。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入院时肌钙蛋白Ⅰ(cTn Ⅰ)水平对无复流发生的预测价值.方法140例行直接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的AMI患者,根据入院时cTn Ⅰ水平分为cTn Ⅰ升高组和cTn Ⅰ正常组,比较两组PCI后心电图ST段下降幅度(STR%)及梗死相关动脉(IRA)的心肌梗死溶栓研究(TIMI)血流级别、校正的TIMI帧数(CTFC).结果cTnⅠ升高组STR%较cTnⅠ正常组低(45.09±32.18 vs 65.45±32.18,P<0.05),STR%<30%者较多(25.4% vs 12.3%,P<0.05).cTn Ⅰ升高组PCI后TIMI<3级者较多(31.3% vs 13.7%,P<0.05),CTFC较高(35.71±19.22 vs 27.65±14.23,P<0.01);CTFC≥30帧者较多(40.3% vs 20.5%,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AMI患者入院时cTn Ⅰ升高者,无复流发生率高,心肌灌注不良.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血清心脏肌球蛋白结合蛋白C(cMyBP-C)、肌钙蛋白Ⅰ(cTnⅠ)、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红蛋白(Myo)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中的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该院就诊的AMI患者80例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期于该院进行体检健康者8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cMyBP-C浓度,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cTnⅠ、CK-MB、Myo浓度,分别对观察组入院时与对照组、观察组发病小于4h患者与大于或等于4h患者、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12h患者与入院时的血清cMyBP-C、cTnⅠ、CK-MB和Myo浓度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的血清cMyBP-C、cTnⅠ、CK-MB、Myo浓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大于或等于4h的患者与小于4h的患者相比血清cMyBP-C、cTnⅠ、CK-MB、Myo浓度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小于4h的患者,血清cMyBP-C、CK-MB、Myo浓度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cTnⅠ浓度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行急诊PCI术后12h与入院时相比,血清cMyBP-C、CK-MB浓度下降,血清cTnⅠ、Myo浓度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cMyBPC、cTnⅠ、CK-MB和Myo在AMI患者中的水平较健康者明显升高,血清cMyBP-C、CK-MB、Myo浓度在AMI患者发病4h内即开始升高,故可以为AMI的早期诊断提供依据,行急诊PCI术后12h血清cMyBP-C、CKMB浓度较入院时下降,故可以为PCI术后效果评价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房间隔缺损介入治疗相关心律失常发生的情况,探讨介入治疗对心律失常的影响。方法对2005-01-2010-09抚顺市矿务局总医院36例行房间隔缺损介入治疗患者术中及术后并发的心律失常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6例患者发生心律失常11例,发生率30.6%。其中术中出现的心律失常为8例,6例频发房性早搏,2例短阵房性心动过速。术后发生心律失常3例,1例Ⅱ度Ⅰ型AVB,1例阵发性房颤,1例心房扑动。结论在ASD介入治疗过程中,较多的发生一过性房性心律失常,也可合并房室传导阻滞等心律失常,一般预后良好,无严重的恶性心律失常发生。  相似文献   

11.
危重病人心肌损伤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证实非心源性疾病的危重病人在低血压事件后会发生心肌损伤,并寻找心肌坏死指标。方法:综合ICU脓毒症及脓毒休克的病人按预后分为两组。发生低血压事件后4~12小时内检测心肌肌钙蛋白-Ⅰ(cTn Ⅰ)、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动态观察ECG。结果:32例病人死亡18例,存活14例,死亡组cTnⅠ阳性率显著高于存活组(100%VS 35.7%,P<0.01)。32例病人cTnⅠ阳性率显著高于ECG阳性率(71.9%VS 31.3%,P<0.05)。另外,发生低血压的28例病人cTnⅠ阳性率与低血压持续时间呈正相关。结论:急性非心源性疾病的危重病人发生低血压后可以出现心肌损害,表现为cTnⅠ阳性,且心电图大多并未表现出心肌坏死特征。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介入治疗前后心肌肌钙蛋白Ⅰ(cTnⅠ)的变化特点。方法选取接受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UAP患者49例,按照病变特征分为三组,术中测定球囊扩张时间、球囊最大充盈压(MIP),并于术前.术后1.6、24、48小时检测cTnⅠ水平。结果A型病变组球囊扩张时间、MIP均明显小于B、C型病变组。24小时后A型病变组cTnⅠ水平明显低于B、C型病变组。结论UAP患者介入治疗后cTnⅠ水平升高,其中C型病变升高明显.需进一步给予改善心肌代谢的药物辅助治疗。  相似文献   

13.
对110例食管癌切除颈部吻合术患后连续心电监护72h以上,发生心律失常27例,发生率为24.6%。术后27h心律失常发生率96%。其发生与术前心电图异常、心功能异常、手术创伤和应激反应、疼痛、缺氧、低血容量及高热反应有关。加强术后连续心电监护及采取积极有效预防措施对减少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提高围手术期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肺癌肺切除术后发生心律失常的相关因素。方法对86例肺癌患者肺切除术后第1天行12导联心电图检测,分析心包内肺切除和常规肺切除、术式(全肺和肺叶)、术前心电图、年龄、肺功能对心律失常的影响。结果术后发生心律失常43例(50.0%),其中窦性心动过速31例、房性早搏和交界性早搏5例、房颤7例,分别占心律失常的72.1%、11.6%、16.3%。心包内肺切除心律失常22例,占62.9%,与常规肺切除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年龄≥60岁术后心律失常21例,房颤7例,发生率分别是63.6%、21.2%,与年龄﹤60岁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全肺和肺叶切除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率比较无差异(P>0.05),术前心电图、肺功能异常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率与术前心电图、肺功能正常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心包内肺切除、年龄≥60岁患者肺癌肺切除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率较高,60岁以上患者术后更易发生房颤。全肺切除、术前心电图和肺功能异常,术后房颤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对冠心病接受介入治疗围术期患者并发症及情绪变化的影响。方法将2016年3月—2017年3月本院收治的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144例冠心病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72例。观察组给予循证护理,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两组患者的术后常见并发症发生率,术后开始床上活动、床下活动的时间、首次下床活动的距离以及术后6、12、24 h的患者舒适度及术后情绪变化情况。结果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在局部血肿、迷走神经反射、腰痛、排尿异常及心律失常方面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心源性休克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开始床上活动的时间为(7.1±1.4)h、床下活动的时间为(13.7±0.6)h,明显早于对照组的(15.9±1.9)h和(26.5±1.1)h(P0.01),观察组患者首次下床活动的距离为(207.56±18.43)m,明显长于对照组的(198.29±22.14)m(P0.01);观察组患者术后6、12、24 h的舒适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患者的不良情绪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循证护理可降低PCI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提前早期活动时间,改善患者舒适度,并降低术后不良情绪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周赛君  肖志容  邓婧 《全科护理》2021,19(19):2664-2666
目的:探究膜周部室间隔缺损(PMVSD)患儿行介入封堵治疗后并发症危险因素及预防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2017年1月—2018年6月收治行PMVSD介入封堵术的200例患儿临床资料.根据PMVSD介入封堵术后是否有并发症将所选患儿分为并发症组和非并发症组.统计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并通过单因素分析法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PMVSD介入封堵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相关因素,并提出预防措施.结果:200例行PMVSD介入封堵治疗患儿术后共32例出现并发症(占16.0%).单因素分析显示:体重、PMVSD直径、术中主肺动脉收缩压(PASP)、距主动脉瓣距离、封堵器直径是PMVSD介入封堵治疗患儿术后并发症的相关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MVSD直径(OR=10.341)、距主动脉瓣距离(OR=4.440)、封堵器直径(OR=6.050)为PMVSD介入封堵术后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PMVSD介入封堵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受PMVSD直径、距主动脉瓣距离、封堵器直径等多种因素影响,临床应针对性采取预防护理措施,防止疾病进一步迁延发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综合性监护室(ICU)心脏术后患者心律失常的发生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综合性:ICU收治的72例心脏术后患者1-3天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及其相关因素。结果:72例患者中术后出现心律失常23人。发生率为31.94%;其中感染性心内膜炎、风湿性心脏病患者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率较高;严重心脏疾病、主动脉断流时间长、高龄患者较易出现心律失常。结论:综合性ICU心脏术后患者较易发生心律失常。应注意密切监测与早期防治。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对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入院时心电图QRS波群形态进行缺血分级,探讨缺血分级对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发生严重心律失常的预测意义.方法 为前瞻性观察研究,选择2003年7月至2008年4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急诊科收治STEMI患者223例,纳入标准:(1)缺血性胸痛≥30 min.(2)心电图可见相邻两个或两个以上导联ST段抬高.(3)发病时间≤12 h.排除标准:(1)有束支传导阻滞;(2)有左室肥厚者.根据入院时心电图QRS波群形态进行缺血分级:2级缺血组(134例):ST段抬高但QRS波终末部无改变;3级缺血组(89例):除ST段抬高外,QRS波终末部扭曲且常伴R波增高与S波消失.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冠心病危险因素等方面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在发病12 h内均行溶栓治疗,观察心电图ST段变化;住院期间观察严重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结果 入院时和溶栓后2h,3级缺血组ST段抬高的幅度(∑ST)均显著大于2级缺血组(P<0.01),溶栓后2h,ST段回降率显著低于2级缺血组(P<0.01);3级缺血组肌酸激酶MB同工酶峰值显著高于2级缺血组(P<0.01);两组患者严重心律失常如室早、室速或室颤、Ⅱ度或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窦性停搏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3级缺血组严重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有高于2级缺血组的趋势;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从发病到溶栓的时间和入院时心电图∑ST是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发生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的独立预测因素,而3级缺血的预测意义最强.结论 STEMI患者入院时心电图呈3级缺血,溶栓后易于出现ST段回降不良,是发生严重心律失常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9.
刘永年 《中国急救医学》2001,21(12):708-709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过程中再灌注损伤的心电图及心肌酶(CK、CK-MB)的变化,从而进一步探讨心肌再灌注损伤的临床意义,方法:对27例急性心肌梗死发病时间在12h以内的患者给予链激酶150万U/h溶栓治疗,每30min行心电图检查,每2h查心肌酶,并严密观察患者的临床表现,结果:21世纪患者于溶栓治疗后2h出现胸痛减轻和各种心律失常,CK-MB峰值出现于8h;4例患者在4h出现胸痛减轻及各种心律失常,CK-MB峰值出现于12h;2例患者则于6h后仍无任何改变,为溶栓治疗无效者,结论:AMI溶栓治疗后发生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结合CK-MB的变化和临床表现,可作为判断冠状动脉再通及必要的药物治疗的重要参照指标。  相似文献   

20.
食管癌切除术后心律失常相关因素分析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院自 1992 - 0 1~ 2 0 0 3- 0 1共行食管癌切除术 4 2 0例 ,术后发生心律失常 6 4例 ,发生率 15 .2 %。现结合国内外有关文献 ,就食管癌术后早期心律失常相关因素和防治措施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男 4 9例 ,女 15例 ,年龄 4 2~ 76岁 ,施行开胸探查术 1例 ,食管下段癌切除 9例 ,中段癌切除 39例 ,上段癌切除 15例。术前 ECG异常者 32例 ,窦性心动过缓 11例 (阿托品实验排除病窦综合征 ) ,房颤 1例 ,房性早搏 2例 ,室性早搏 2例 ,右束支传导阻滞 2例 ,心肌缺血 14例。术后常规连续心电监护 4 8~ 72h,发生心律失常者延长监护时间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