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HFMEA)在预防母婴同室院内感染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2年1月起,根据HFMEA方法,成立预防院内感染HFMEA小组,绘制HFMEA工作流程图,进行失效模式与潜在风险原因分析,计算风险顺序数(RPN),找出失效模式及相关原因,根据HFMEA分析结果制定持续改进方案。结果:母婴同室院内感染发生率及产妇和新生儿的感染发生率分别由2011年的5.3%(70/1 314)和6.1%(81/1 321)下降至1.2%(23/1 888)和1.7%(32/1 904),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由2011年的91.5%(1 202/1 314)提高至96.6%(1 824/1 888)。结论:将HFMEA应用于预防母婴同室中院内感染,可降低母婴同室院内感染的发生率,减少护理差错,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母婴同室护理对产妇并发症发生率及新生儿护理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产科于2010年9月~2012年8月收治的42例顺产产妇作为对照组,实施常规产科护理方案;选取我院产科于2012年9月~2014年8月收治的46例顺产产妇作为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开展母婴同室护理。分别记录并比较2组产妇产后出血、产褥病、乳腺感染的发生率以及新生儿哭闹次数、上呼吸道感染、皮炎及腹泻发生状况。结果研究组产妇产后出血、产褥病及乳腺感染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新生儿哭闹次数、上呼吸道感染、皮炎及腹泻发生状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母婴同室应用于妇产科效果显著,可明显降低产妇并发症的发生率,并提高新生儿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3.
杨娜 《妇幼护理》2023,3(6):1300-1302
目的 分析优质护理在产科母婴同室病房中的效果。方法 2021 年 1 月至 2022 年 8 月我院住院的 74 名产妇,采用随机数 表方法分成对照组(36 名)和观察组(38 名)。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高质量护理措施。对比两组的院内感染发生 率,护理质量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的院内感染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 组(P<0.05)。观察组护理质量视频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产科母婴同室病房实施优质护理,能够减少院内感染,提高护 理质量与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护理安全策略对产后24h母婴同室新生儿感染的预防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1800例母婴同室新生儿临床资料,将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行常规母婴同室护理的860例新生儿作为对照组,将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行护理安全策略的940例母婴同室新生儿作为研究组,比较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研究组新生儿总感染率为0.74%,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且研究组产妇对新生儿护理知识掌握程度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护理安全策略可有效提高产妇对新生儿护理知识的掌握程度,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新生儿的感染情况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护理安全管理策略预防母婴同室新生儿感染的实践效果及价值。方法随机选取2018年2月—2019年2月在本院出生的280例新生儿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40例;对照组新生儿及产妇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护理安全管理策略干预;比较两组母婴同室护理干预期间新生儿感染发生情况,并在新生儿出院后对两组新生儿产妇进行护理满意度调查。结果观察组母婴同室新生儿感染总发生率为0.71%,显著低于对照组的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妇的护理满意度为97.1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9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安全管理策略对预防母婴同室新生儿感染具有显著的效果,不仅能够降低新生儿感染的发生率,还能提高产妇的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在产科优质护理服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0年4月410例住院产妇作为对照组,应用传统母婴同室护理模式;将2010年5月410例住院产妇作为观察组,应用母婴床旁护理模式。结果:观察组产妇及家属对健康教育知识、新生儿护理方法的掌握及对护理工作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可有效提高健康教育效果,改善护患关系,增强产妇育儿信心,更适应优质护理服务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使用协同护理模式在母婴同室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分析其注意事项,以供临床护理工作参考使用。方法选择2010年10月至2011年10月在我院母婴同室病房住院的产妇15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7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给予协同护理模式,比较2组产妇产后5d的抑郁状态、婴儿护理知识掌握程度、院内感染发生率、产后护理知识掌握程度和满意度。结果实验组产妇抑郁状态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婴儿护理知识和产后护理知识较对照组掌握更好,院内感染发生率更低,与对照组患者比较有显著差异。实验组产妇和家属对我院护理工作更加满意,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结论使用协同护理模式在母婴同室产妇中应用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值得在护理工作中开展。  相似文献   

8.
人性化护理模式在母婴同室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人性化护理模式在母婴同室病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09年12月~2010年12月我院产科母婴同室病房产妇100例设为实验组,将2008年11月~2009年11月的100例母婴同室产妇设为对照组,实验组采取人性化护理模式,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两组护理效果。结果:实验组护理婴儿的能力、角色适应情况及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且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人性化护理能提高产妇相关哺育知识,增加产妇满意度,使产妇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9.
医院内感染(又称院内感染)是目前感染性疾病的重要问题之一。新生儿免疫功能尚未健全,抵抗力差,容易发生感染。新生儿院内感染已构成新生儿死亡的重要原因。母婴同室虽然有利于母婴健康,但由于基层医院条件所限,母婴同室仍有一些容易导致新生儿院内感染的因素。我院母婴同室病房1995年1~12月共分娩新生儿1584人,发生新生儿院内感染14例,占0.88%。其中呼吸道感染4例,占28.57%;皮肤感染4例,占28.57%,细菌培养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脐带感染2例,占14.3%,细菌培养为大肠杆菌;肠道感染2例,占14.3%;其它2例,占14.3%,…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微信平台对母婴延续护理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7~12月本院产科分娩产妇385例及新生儿385例设为观察组,2015年1~6月本院产科分娩的产妇423例及新生儿423例设为对照组.观察组实施微信平台延伸护理管理.对照组采用传统住院期间母婴护理及出院宣教.比较两组产后42 d产妇复诊率、乳腺炎发生率、产褥感染发生率、科室护理满意度、新生儿脐带感染发生率、湿疹发生率及产科护士节省的工作时间.结果 观察组复诊率及对科室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产妇乳腺炎、产褥感染、新生儿脐部感染、湿疹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产科工作人员微信宣教所用时间少于对照组接听咨询电话时间(P<0.05).结论 出院后对母婴通过微信平台延续护理及宣教,减少了母婴部分不良反应发生率,提升了护理质量,提高了产妇对于科室的满意度,同时也减少了护士在工作时间解答咨询电话的时间,将有限的工作时间充分运用到护理患者中,提升了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1.
徐芳 《妇幼护理》2022,2(7):1527-1529
目的 探讨分析母婴床旁护理对产科初产妇产后焦虑的护理效果。方法 选择 2019 年 1 月至 2022 年 1 月期间本院待产分 娩的初产妇 59 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 30 例接受产科常规护理,观察组 29 例在产科常规护理基础 上开展母婴床旁护理。分析对比两组产妇在入院时、分娩时和出院时的 SAS 评分,护理满意度和并发症。结果 两组产妇入院 当日的 SAS 评分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产妇分娩时、出院时的 SAS 评分指标更优(P<0.05)。 观察组产妇护理满意率(100.00%)明显高于对照组(76.70%)(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6.90%)明显低于对照组 (26.70%)(P<0.05)。结论 母婴床旁护理有助于改善初产妇焦虑情绪,减少并发症,提高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母婴同室护理的措施和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近年来收治的2289例实施母婴同室护理的产妇的临床资料.结果 2289例产妇经母婴同室的护理,对产褥期保健知识基本掌握,母乳喂养率达到97.99%,产妇满意度为96.37%.结论 实施母婴同室护理干预,不仅密切了护患关系,还提高了产科的工作质量及产妇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产科母婴同室一对一床旁护理的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住院产妇148例,按接诊情况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4例。对照组给予产科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母婴同室一对一床旁护理。比较两组产妇产后4天的新生儿护理知识和技能掌握程度、产后护理知识和技能掌握程度、母乳喂养成功率及护理满意率。结果:观察组产妇新生儿护理及产后护理知识和技能掌握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母乳喂养成功率98.6%和产妇及家属满意率98.6%明显高于对照组,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母婴同室一对一床旁护理应用于产科护理工作中,取得了良好的护理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母婴同室强化消毒隔离措施对减少院内交叉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09年1月至2011年7月母婴同室产妇10 659例、婴儿11354例,随机分为产妇A组(5329例)与婴儿A组(5676例)和产妇B组(5330例)与婴儿B组(5678例).产妇A组与婴儿A组采取一般消毒隔离措施,产妇B组与婴儿B组采取强化消毒隔离措施.观察两组产妇与婴儿感染发生情况的差异.结果 产妇B组的感染发生率为0.17%,明显低于产妇A组的感染发生率0.47%;婴儿B组的感染发生率为1.18%,明显低于婴儿A组的感染发生率6.29%,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实施强化消毒隔离措施能够有效减少母婴同室医院感染的发生率,对促进母婴健康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自理模式在母婴同室陪护中的应用效果,提高产科护理质量。方法选择产科住院分娩的产妇81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传统护理模式,由护士及护工按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陪护参与护理模式。结果观察组产妇及家属对护理服务满意度明显提高,母婴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减少,病情变化及时发现,护患纠纷明显减少,健康教育知识掌握程度及母乳喂养率明显提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母婴同室陪护人员在护理人员指导下参与母婴护理,有利于提高产科护理质量,满足产妇的身心需要,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母婴同室消毒隔离情况分析与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为了降低院内感染的发生率,我科逐步制定完善了一套有效的母婴同室院内感染措施并予以严格执行,大大降低了母婴院内感染率.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选择我院2007年1月~2009年11月住院产妇12 706 例.2007年分娩为4 418例,正常产2733例,感染8例;难产1685例,感染16例,其中呼吸道感染5例、切口感染4例、肠道感染1例、皮肤感染14例;感染率0.54%;2008年分娩人数4 903例,正常产3 144例,感染10例;难产1759例,感染14例,其中呼吸道感染8例、切口感染6例、皮肤感染10例;感染率0.49%;2009年分娩人数3885例,正常产2202例,感染2例;难产1 683例,感染7例,其中有呼吸道感染2例、切口感染2例、肠道感染1例、皮肤感染5例,感染率为0.23%.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小组负责制护理在产妇母乳喂养中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母婴同室产妇1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实施责任制整体护理工作模式,观察组实施以助产士为责任组长的小组护理模式,比较两组母乳喂养实施情况。结果观察组母乳喂养宣教实施率100%,母乳喂养知识知晓率100%,母乳喂养技能掌握率95%,院内母乳喂养成功率96.3%,4~6个月纯母乳喂养率91.3%,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以助产士为组长的小组负责制护理能够有效促进产妇母乳喂养成功,提高产妇母乳喂养率,提高产科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8.
母婴床旁护理工作模式的临床应用及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母婴床旁护理工作模式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300对母婴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0对,观察组实行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对照组实施传统的母婴护理模式。比较两组产妇对护理服务满意度、产妇安全感、母婴护理知识技术掌握情况及护士工作满意度、院内感染发生情况的差异。结果:观察组实施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后产妇满意度提高、对母婴护理知识技术掌握程度提高,产妇更有安全感,护士工作满意度提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院内感染发生情况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母婴床旁护理工作模式使产妇享受到家庭化、个性化优质服务,提高了产妇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提高了护理人员综合能力,是提高产科质量的新型护理模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剖宫产后母婴同室产妇睡眠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及护理措施。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8年10月至2019年8月在该院产科病房住院的100例剖宫产产妇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研究对象基本资料及睡眠质量现状。通过单因素分析影响剖宫产后母婴同室产妇睡眠质量的相关因素,并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其睡眠质量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本研究调查结果显示,100例剖宫产后母婴同室产妇中有50例产妇PSQI评分>7分,50例产妇PSQI评分≤7分,PSQI总平均评分为(10.41±1.18)分;其中各因子平均评分为:睡眠质量因子平均(1.95±0.71)分、入睡时间因子平均(0.89±1.27)分、睡眠时间因子平均(2.57±0.77)分、睡眠效率因子平均(2.41±0.92)分、睡眠障碍因子平均(1.34±0.47)分及日间功能因子平均(1.43±0.88)分。对剖宫产后母婴同室产妇睡眠质量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乳房胀痛、切口或宫缩痛及EPDS评分是影响剖宫产后母婴同室产妇睡眠质量的独立危险因素(OR>1,P<0.05)。结论本研究选取的100例剖宫产后母婴同室产妇中,有50例产妇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7分,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乳房胀痛、切口或宫缩痛及EPDS评分是影响剖宫产后母婴同室产妇睡眠质量的独立危险因素,提示医护人员缓解产妇产后抑郁状态,教导产妇通过正确的乳房按摩及挤奶手法缓解乳房胀痛,缓解切口疼痛及宫缩痛给产妇带来的不适感,是改善剖宫产后母婴同室产妇睡眠质量的有效护理措施。  相似文献   

20.
弘扬“五JING”护理文化,打造“三H”阳光病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我院产科在实施优质护理服务中的具体做法及对病人满意度的影响。方法:选择2010年5~10月产科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后在我院分娩的产妇374例作为研究组,选择2009年5~10月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之前在我院分娩的产妇307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产妇对护士、助产士的满意度,及医、护、患对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的知晓率。结果:在优质护理服务活动中提出合理化建议56条,医、护、患对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的知晓率为100%。两组产妇对护士、助产士的满意度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优质护理示范工程活动深入人心,以弘扬"五JING"护理文化,打造"三H"阳光病房为载体,提供人性化的护理服务,使夯实基础护理真正落到实处。因此产科创建优质护理服务示范病房是产妇对护士、助产士满意度提高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