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对入院的缺血性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采取ABCDE策略治疗,分析患者出院后能否维持高水平药物治疗的符合率。方法选择2007年8~12月连续收入北京地区21家医院神经内科病房的缺血性脑卒中和(或)TIA患者1166例,记录患者二级预防中抗血小板、降压、降糖及调脂药物等治疗情况,出院后对患者进行随访,分析出院后90d、6个月和1年二级预防中抗血小板、降压、降糖和调脂治疗的符合率。结果 1166例患者中,复发性脑卒中541例,其抗血小板治疗比例为58.4%,降压、降糖和他汀类药物治疗比例分别为82.3%、85.3%和14.2%。出院后,完成90d、6个月及1年随访的患者分别为1012例、1012例和981例,其二级预防中抗血小板、降压、降糖和调脂治疗的符合率维持在较高水平。结论复发性脑卒中二级预防现状不容乐观,采取ABCDE策略治疗,对入院的缺血性脑卒中或TIA患者进行规范干预后,明显缩小二级预防循证证据与临床实践的差距,患者出院后,二级预防治疗的符合率维持在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2.
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治疗的依从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采取有效措施减少缺血性脑卒中再发,对缺血性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采取ABCDE策略,观察患者出院后1年能否维持高水平药物治疗符合率。方法选择缺血性脑卒中或TIA患者178例,采取ABcDE策略进行规范的二级预防。观察患者出院时及出院后1年二级预防中抗血小板、降压、降糖和他汀类药物治疗的符合率。结果 178例患者中既往有缺血性脑卒中或TIA史126例,其住院前抗血小板治疗比例为41.3%,服用降压、降糖和他汀类药物治疗比例分别为89.9%、83.3%和13.5%;155例完成出院1年随访,降压治疗符合率为100%,抗血小板治疗符合率为97.2%,降糖和他汀类药物治疗符合率为98.2%和84.3%。结论采取ABCDE策略对缺血性脑卒中或TIA患者进行规范干预后,明显缩小二级预防循证证据与临床实践之间的差距,患者出院1年药物治疗符合率维持在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卒中单元缺血性脑卒中登记患者正规降压治疗,抗血小板治疗和调脂治疗对其短期与长期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2009年1月~2010年5月在卒中单元病房住院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479例,男1638例,女841例,其中缺血性脑卒中合并高血压1784例,分为联合降压组361例和联合降压调脂组1423例;不合并高血压695例,分为单纯抗血小板组85例和联合调脂组610例,各组分别予抗血小板和(或)调脂和(或)降压药物治疗,均随访3年。比较3个月、1年和3年后,不同治疗方案患者预后不良发生率、复发率和病死率的差异。结果随访1年时,联合降压调脂组患者病死率和预后不良率均低于联合降压组(11.95%vs 24.93%,45.89%vs58.17%,P0.01);随访1年和3年时,复发率亦低于联合降压组(12.23%vs 27.98%,14.97%vs 27.15%,P0.01)。随访3个月时,联合调脂组患者病死率低于单纯抗血小板组(7.87%vs 15.29%,P0.05);随访1年和3年时,联合调脂组患者病死率、复发率和预后不良率均低于单纯抗血小板组(P0.05,P0.01)结论联合强化调脂,长期平稳有效降压和坚持抗血小板治疗可降低缺血性脑卒中的复发率,病死率和预后不良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调查分析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中抗血小板药物的使用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入选海南省10家综合性医院再次住院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300例,调查患者入院时抗血小板药物的应用状况,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对资料进行分析。结果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抗血小板治疗知晓率为60.4%,治疗率为49.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教育程度、医疗保险、健康教育是患者服用抗血小板治疗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中抗血小板治疗现状令人堪忧,临床医师需提高认识,加强对脑卒中患者的健康教育,建议患者长期服药,提高脑卒中后抗血小板治疗的知晓率及治疗率。  相似文献   

5.
代谢综合征与脑卒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代谢综合征(MS)患者是具有多重心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高风险病人.MS与脑卒中密切相关,是独立于传统心脑血管危险因子之外的脑卒中危险因子.MS患者脑卒中风险和死亡率分别是无MS的3倍和5~6倍.胰岛素抵抗可能是联系MS与脑卒中的共同桥梁.控制体质量、调整情绪是预防MS的重要措施,综合治疗是防治MS脑卒中的基本原则,包括降糖、调脂、降压、减肥、抗血小板等.  相似文献   

6.
目的以指南培训为干预手段,考评海南省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二级预防中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状况改善情况。方法调查2011年1月~2012年3月在海南省10家二级或三级综合性医院再次住院的130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抗血小板药物的应用情况;10家医院参与课题研究并对相关医师进行技术培训;2015年再次对该群患者1279例(脱落21例)对比调查、评估抗血小板药物的应用状况;分析干预前后患者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的改善情况。结果干预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二级预防中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的知晓率和治疗率均显著提高,2011年知晓率60.4%,治疗率49.2%,2015年知晓率86.5%,治疗率76.9%(P0.01)。使用剂量过小和中断服药的比例显著降低,2011年剂量过小20.1%,中断服药5.3%,2015年剂量过小2.7%,中断服药3.5%(P0.05,P0.01)。10家医院神经内科医师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知识测试评分显著提高,2011年为(55.6±10.7)分,2015年为(78.2±15.5)分(P0.01)。2015年二级医院与三级医院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差异消失(r=0.092,P=0.405)。结论课题研究和指南培训改善了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二级预防中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的现状,缩小了不同级别医院的差距。  相似文献   

7.
代谢综合征(MS)患者是具有多重心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高风险病人。MS与脑卒中密切相关,是独立于传统心脑血管危险因子之外的脑卒中危险因子。MS患者脑卒中风险和死亡率分别是无MS的3倍和5~6倍。胰岛素抵抗可能是联系MS与脑卒中的共同桥梁。控制体质量、调整情绪是预防MS的重要措施,综合治疗是防治MS脑卒中的基本原则,包括降糖、调脂、降压、减肥、抗血小板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缺血性卒中患者急性期抗血小板、调脂治疗与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自2007年1月~2008年5月在卒中单元病房住院治疗的1016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男630例,女386例,平均年龄64.54±11.60岁。根据是否服用抗血小板的药物和是否应用他汀类调脂药进行分组,分别分为使用组和未使用组。应用N1HSS评分了解各组入院时、随访3月和随访12月后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根据改良Rankin评分(mRs)评价各组患者预后、复发率和病死率的差异。结果:缺血性脑卒中男性患者发病年龄较女性患者早(P〈0.001)。其中使用抗血小板治疗927例,随访3月及12月抗血小板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较术使用者轻,NIHSS评分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使用抗血小板治疗组改善明显(P〈0.05),预后不良发生率和病死率均较术使用背低(P〈0.001),然而,复发率在两组之间比较无差异(P〉0.05)。同样,使用他汀类调脂药者随访3月和随访12月的病死率和预后不良发生率均低于未使用组(P〈0.001),但复发率在两组之间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使用抗血小板药及他汀类调脂药将能改善患者预后,明显降低缺血性卒中患者的预后不良的发生率和病死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压控制及降血压药物使用情况,分析影响降压药物使用的因素。方法选择2014年1~12月连续收住我院神经内科病房的住院且确诊为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总计740例,将360例复发性脑卒中纳入分析,高血压314例(87.2%),糖尿病142例,对入选患者血压控制及降血压药物使用情况进行调查。结果 314例高血压患者中,血压达标率为28.3%;142例糖尿病患者中,血压达标率为9.2%。314例高血压患者,服用任1种抗高血压药物248例,药物治疗率79.0%,有21.0%未服用任何降压药物。2型糖尿病、冠心病、吸烟、饮酒、服用抗血小板药物与降压药物治疗有关(P0.05)。冠心病(OR=0.275,95%CI:0.094~0.804,P=0.018)及服用抗血小板药物(OR=0.547,95%CI:0.310~0.966,P=0.038)是影响患者降压治疗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压控制达标率与指南要求存在差距,伴糖尿病患者血压控制达标率更不理想,应加强脑卒中患者血压控制。  相似文献   

10.
选择2017年10月至2017年12月住院的农村糖尿病患者,统计分析患者的治疗过程中使用调脂,降压,抗血小板,减重和控制血糖情况,结果:入院前只有10. 6%进行调脂治疗,15. 3%患者进行降压治疗,5. 9%进行抗血小板治疗,12. 9%患者进行减重,45. 8%进行降糖治疗。结论,农村糖尿病的管理缺点多,应加强糖尿病健康教育,通过健康合理的饮食,运动,选择适合个体化的药物治疗,良好的血糖监测,可以延缓糖尿病远期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1.
脑心通胶囊在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比较脑心通胶囊和阿司匹林肠溶片在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9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脑心通胶囊组和阿司匹林组各45例。脑心通胶囊组给予步长脑心通胶囊口服,0.4g/粒,2粒/次,3次/d。阿司匹林组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口服,25mg/片,3片/次,1次/d。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血脂者,分别给予降压、降糖和降脂治疗,吸烟者戒烟。随访1年,比较两组患者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率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率、不良反应发生率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心通胶囊在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中的疗效优于阿司匹林,安全性较高,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缺血性卒中的二级预防是防止卒中复发的重要手段。大量研究证实,抗凝治疗在心源性栓塞(特别是心房颤动所致)的二级预防中有效。抗血小板治疗对其他类型缺血性卒中的二级预防有较好的疗效,而且双重抗血小板治疗已被越来越多地应用。降压和降脂治疗对预防缺血性卒中有积极的意义。控制血糖在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中的作用尚不确定。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对狭窄超过70%的有症状颈动脉狭窄患者有益,对无症状患者是否有益仍存在争议。颈动脉血管内支架成形术逐渐成为CEA的有效替代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在降压治疗的同时调脂对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及合并脑卒中的干预作用。对 10 2例高血压病患者应用微粒化非诺贝特进行为期 2 4个月的调脂干预并与 10 5例患者对照 ,观察干预前后患者颈动脉超声及血脂等指标的变化。结果发现 ,干预组调脂 2 4个月后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基本保持稳定 ,内膜中膜厚度 内径比率及颈动脉斑块发生率均比调脂前有明显降低 (P <0 .0 5 ) ;与对照组相比 ,干预组脑卒中的相对危险性降低 34%。提示在有效降压治疗的同时加用调脂 ,对高血压病患者延缓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和降低患者脑卒中的发生有良好的干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脑梗死患者社区二级预防治疗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将入组并完成全部研究的脑梗死患者262例随机分为干预组133例和对照组129例;由二级综合医院神经内科医师对社区医院的医师进行脑梗死一级预防、二级预防指南及相关知识的培训;社区医师负责干预组患者的二级预防治疗12个月。评估2组患者6、12个月的二级预防药物使用和危险因素控制达标比例。结果干预组12个月时抗血小板药、降压药物、他汀类药物的使用比例是86.2%、80.2%、51.9%;对照组分别是40.4%、55.1%、13.8%(P0.01)。干预组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的控制达标比例是67.9%、66.7%、51.9%;对照组分别是41.0%、33.3%、17.2%(P0.05,P0.01)。结论社区二级预防治疗能明显增加脑梗死患者坚持二级预防的用药比例,改善相关危险因素的控制情况。  相似文献   

15.
高龄心房颤动患者抗血小板与抗凝策略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高龄心房颤动(房颤)患者抗血小板治疗与抗凝治疗现状及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 根据高龄房颤患者住院时的治疗情况分为华法林抗凝组(15例)和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抗血小板组(52例)进行分析.每组分别测定用药前后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凝血时间(AC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凝血因子(Ⅱ、Ⅴ、Ⅶ、Ⅷ、Ⅸ、Ⅹ)活性、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和D-二聚体. 结果抗血小板组平均治疗时间(44.2±37.5)个月.抗凝组平均治疗时间(39.0±61.5)个月.抗血小板组有6例发生缺血性脑卒中,1例发生急性右下肢动脉栓塞,3例发生消化道出血.抗血小板组用药前后PT、ACT、INR、APTT、FIB、TT、凝血因子(Ⅱ、Ⅴ、Ⅶ、Ⅷ、Ⅸ、Ⅹ)活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抗凝组共发生2例消化道出血及2例致死性出血性脑卒中.抗凝组华法林用药后PT延长(8.4±7.5)s,ACT下降(0.49±0.22)s.INR升高0.93±0.83,凝血因子Ⅱ、Ⅶ、Ⅸ及Ⅹ活性均较用药前有显著降低(均P<0.05). 结论 抗凝治疗能够有效预防高龄房颤患者的缺血性脑卒中发生,但出血事件发生率可能增多,总体不良事件发生并未显著减少.  相似文献   

16.
<正>脑卒中是重要的死亡和残疾病因,除各种不良生活方式和血管性危险因素外,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史本身就是重要复发危险因素,尤其是近期发生者。因此,为预防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或TIA的复发,抗血小板治疗(APT)是一个重要的预防措施。自2014年美国卒中学会及我国的相关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指南发表,针对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开展了几项重要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和一些系统分析~([1-2])。本研究就此予以介绍。1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APT)我国开展的CHANCE试验证明,对高危轻型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抗血小板、调脂和抗氧化联合治疗(PAS方案)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型脑梗死患者急性期的疗效及预后.方法 收集2008年3月至2010年7月来我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550例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型脑梗死患者,平均年龄(64.54±11.60)岁.入选患者分为三组:抗血小板治疗组、抗血小板联合他汀类调脂治疗组和PAS治疗组.随访12个月,其中10例失访,根据改良Rankin评分(mRS)评价各组患者预后,比较改善率、复发率、预后不良发生率和病死率的差异.结果 PAS治疗组在随访3个月和12个月时预后不良发生率、复发率和病死率明显低于其他两组(P<0.05),而改善率高于其他两组(P<0.05);随访3个月和12个月抗血小板联合他汀类调脂治疗组预后不良发生率和病死率低于抗血小板治疗组,但两者复发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抗血小板、他汀类调脂和抗氧化联合治疗能改善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型脑梗死患者的预后,明显降低预后不良的发生率和病死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调脂治疗对不同年龄组新诊2型糖尿病(T2DM)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AS)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设计,120例(106例完成随访)无AS的新诊T2DM患者根据年龄被分为老年组与中年组,老年组中再随机分为老年A组(26例,强化降糖+降压)、老年B组(26例,强化降糖+降压+调脂治疗),中年组再随机分为C组(34例,强化降糖+降压)、D组(34例,强化降糖+降压+调脂治疗)。干预72周后,随访观察4组亚临床AS的发生情况。结果:A组和B组的亚临床AS发生率无明显差异,D组的AS发生率显著低于A、B、C组(P〈0.05)。结论:对于早期的中年T2DM患者,在强化降糖、降压、治疗外,加用他汀类调脂药物相对于老年患者可获得较明显的预防AS效果。  相似文献   

19.
心房颤动(房颤)是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脑卒中患病危险是无房颤者的5~6倍.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均为房颤患者预防脑卒中的重要措施,但预防效果抗凝治疗优于抗血小板治疗[1-2].我国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率低,抗血小板治疗应用广泛,但阿司匹林剂量多在300 mg/d以下[3-5].国外临床试验结果显示,阿司匹林剂量低于325 mg/d不能显著降低脑卒中的危险.低剂量阿司匹林对房颤患者缺血性脑卒中的预防效果还需要随访研究证实.我们对非瓣膜性房颤患者阿司匹林服用剂量及对脑卒中的预防效果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农村基层医院对高血压病采用降压和他汀类药物联合治疗的降压疗效和临床意义。方法选取近4年来随访治疗的高血压病病人169例,按单纯服用降压药物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ACEI加钙拮抗剂(对照组105例)和联合服用他汀类调脂药物(观察组64例),随机进行分组,干预治疗历时3个月以上。然后对比分析血压控制的达标率。结果观察组的血压达标率为89.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1.4%(P<0.05)。结论对高血压病病人采用降压联合低剂量他汀类调脂药物治疗的降压疗效明显优于单纯给予抗高血压药物的降压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