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析25例患者形成静脉窦血栓的病因、影像学特征及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自2010年10月~2013年10月期间所收治的25例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病因形成、影像学特征及临床治疗效果等进行回顾性的分析。结果回顾分析25例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患者中,有9例患者为急性发病,有8例患者为亚急性发病,8例患者为慢性发病。主要首发症状以头痛、抽搐、肢体无力、意识障碍及视力障碍为主。25例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均做了影像学的检查,证实有静脉窦血栓形成。25例患者在接受相关治疗后,有18例患者痊愈,5例患者好转,2例患者治疗无效死亡。结论静脉窦血栓无明显的特异性,应尽早的进行影像学的检查,治疗静脉窦血栓的最有效方法是采取抗凝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治过程,减少误诊率及改善预后。方法对2002年—2009年住院的13例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治疗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3例中首诊误诊10例。11例患者行头颅核磁共振及磁共振静脉血管显影检查,其中5例又经脑血管造影明确诊断为静脉窦血栓形成。所有患者均行降颅压及抗感染治疗,1例行血管内介入治疗,1例好转,3例死亡。结论脑静脉窦血栓形成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确认有赖于影像学检查,尤其脑血管造影。  相似文献   

3.
静脉窦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与影像学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提高对静脉窦性脑梗死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已确诊的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209例,总结了其中17例脑静脉窦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的(包括影像学检查等)特点.结果 静脉窦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表现、神经系统体征及脑脊液等辅助检查无特异性.头颅MRI表现水肿范围大,而梗死灶相对较小,时间上相对延迟;脑梗死部位不是按动脉走行分布,形状呈片状;脑梗死常位于皮质和皮质下较表浅部位;多伴有出血等特点.结论 头颅MRI检查有助于诊断,但静脉窦性脑梗死确诊还需要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检查.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低场MRI对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影像学资料。结果受累的静脉窦有上矢状窦4例,横窦1例。常规MRI可见受累静脉窦血液流空信号消失,静脉窦内信号高低不一,2例脑实质内出现静脉性脑梗死表现,其中1例合并出血。增强扫描3例静脉窦内出现充盈缺损及静脉窦壁强化表现,1例脑实质内出现脑回样强化。结论低场MRI对诊断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有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总结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对2003年1月~2006年1月住院的23例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资料、影像学特征、脑脊液检查、治疗经过及预后结合文献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多急性或亚急性起病。(2)早期多表现为头痛、呕吐、视乳头水肿、癫痫、意识障碍,伴或不伴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3)影像学表现为非动脉分布区多发性脑梗死,有的伴有出血。(4)颅压明显升高,脑脊液白细胞及蛋白升高。糖及氯化物正常。(5)病因治疗及脱水、抗凝、溶栓等治疗效果佳。结论 CVST表现多样,缺乏特异性,临床以颅内压增高为主要表现,伴或不伴有局灶性症状、体征的病人,应考虑到CVST,及时行头颅CT、MRI、MRV或DSA检查,早期明确诊断,及时治疗,依据病因抗凝治疗为首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脑静脉及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选择100例老年脑静脉及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对其临床表现,MR、CT、血管造影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是否有脑实质损伤分为继发脑实质损伤组与无脑实质损伤组,并对两组患者一般资料、起病形式及病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治疗及转归等方面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00例老年脑静脉及脑静脉窦血栓患者中继发脑实质损伤59例,无脑实质损伤41例;继发脑实质损伤组患者性别、平均年龄、住院时间等与无脑实质损伤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继发脑实质损伤组患者发病至就诊时间与无脑实质损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继发脑实质损伤组患者乏力、呕吐、意识障碍、癫痫发作等临床表现明显多于无脑实质损伤组,且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0例老年脑静脉及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中继发脑实质损伤组与无脑实质损伤组实验室检查异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100例老年脑静脉及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中59例继发脑实质损伤者均有脑实质改变。两组痊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45,P<0.05)。结论老年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应尽早进行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后进行积极有效的临床治疗,并纠正病因,提高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资料,总结其早期诊断和治疗的经验。方法收集2005年4月至2007年4月收住我科的13例确诊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本组13例病例中84.6%,有明确的病因,其中非感染性因素占61.3%;84.6%的患者以头痛为首发临床表现,所有病人均有脑脊液压力升高;CT和MRI检查的阳性率分别为33.3%和80%,而MRV阳性率达到100%;D-二聚体升高者60%。所有患者确诊后即予抗凝治疗以及控制癫痫、降颅压等对症治疗,治愈6例,好转6例,死亡1例,再通率46%。结论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易被误诊,头颅MRI与MRV结合检查是诊断CVST的最好方法;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可以改善CVST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脑静脉窦血栓及静脉窦狭窄血管腔内操作相关并发症.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2000年1月至2021年6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神经内科明确诊断的脑静脉窦血栓或静脉窦狭窄且接受脑静脉系统血管腔内操作的患者456例,腰椎穿刺示脑脊液压力≥250 mmH2 O,全脑DSA检查证实存在静脉窦狭窄(狭窄两端压力差≥10 m...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与研究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T)的早期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将我院近10年来收治的30例CVT病人的临床特点、影像学特征、脑脊液检查、治疗及预后等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急性或亚急性起病;早期表现为头痛(87%)、恶心呕吐(60%)、视力障碍(33%),伴有或不伴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影像学表现为静脉窦闭塞及局限性脑梗死(67%),其中20%伴有出血;颅内压明显升高,脑脊液白细胞及蛋白定量正常或升高;病因治疗及脱水、抗凝、溶栓等治疗有效。结论临床以颅内压升高为主要表现、伴或不伴脑局灶性症状、体征的年轻病人,应考虑到该病,可及时行MRI或MRA检查,以尽早明确诊断、尽早治疗,抗凝治疗为首选方法 。  相似文献   

10.
妊娠及产褥期脑静脉和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妊娠及产褥期静脉血栓形成性疾病,尤其是深静脉血栓形成疾病已引起了重视,但对妊娠及产褥期脑内静脉血栓形成尚缺乏研究。而妊娠及产褥期既是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主要危险因素,同时脑内静脉血栓形成也是妊娠及产褥期妇女严重的可危及生命的并发症。由于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症状复杂多样,缺乏特异性,往往延误诊断。而及时正确的诊断和治疗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1.
黄德波 《内科》2013,8(4):377-379
目的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的临床特点及诊治策略,加深认识,降低其病死率及致残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4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16例颅内静脉窦血栓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颅内静脉窦血栓女性多见,多数为急性或亚急性起病,临床表现主要为颅内压增高、癫痫、局灶神经功能缺失、意识及精神障碍。治疗后15例患者完全康复。1例患者放弃治疗。3—6个月后,11例患者返院复查MRI,颅内病灶均消失,6例患者复查DSA,原闭塞静脉窦均开通。结论颅内静脉窦血栓多见于育龄期妇女,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影像学检查诊断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具有较高的临床意义;经积极脱水、抗凝治疗,必要时联合介入溶栓治疗,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2.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特征和诊断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Zhou W  Wei G 《中华内科杂志》1999,38(5):323-325
目的 评价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T)的临床特征及影像诊断。方法 详细分析65例CVT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结果 大多数病人表现有头痛、视乳头水肿等颅内压增高征象(91%)。近半数病人(49%)伴有局灶神经功能异常如肢体无力、癫痫发作、视力下降等,51%的病人仅表现为单纯颅内压增高,磁共振成像(MRI)和磁共振血和成(MRA)能直接显示肺静脉窦闭塞及其血栓栓子。结论MRI和MRA对脑静脉0窦血  相似文献   

13.
<正> 脑静脉窦血栓是指颅内静脉窦形成血栓,引起窦腔狭窄、闭塞,脑静脉血回流和脑脊液吸收障碍,导致颅压增高及相应局灶症状的一组疾病。分为炎性和非炎性两类,以矢状窦、海绵窦、横窦血栓多见。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sinus thrombosis,CVST)最早于1825年由Ribes报道,是一种较少见的脑血管疾病(每年发病率为2/200万~7/  相似文献   

14.
周勇 《临床肺科杂志》2014,19(4):723-725
目的总结老年性结核性脑膜炎(结脑)的诊断方法。方法结合临床表现、脑脊液、影像学检查以及免疫学,分析125例老年性结脑临床资料。结果结合临床症状、体征、脑脊液、影像学及免疫学,125例患者临床诊断为结核性脑膜炎,给予诊断性抗结核治疗,大部分病例好转出院。结论老年性结脑发病缓慢,早期临床症状不典型,诊断困难,误诊率及死亡率高。对结脑的患者均应反复行脑脊液及头部核磁共振检查,排除其他颅内感染性病变、脑血管疾病及肿瘤性疾病,尽早做诊断性抗结核治疗。结核性脑膜炎是中枢神经系统的重症结核病。目前,随者人口老龄化,老年结核性脑膜炎患者呈逐年增多趋势,老年患者因其特殊体质关系,导致临床症状不典型、并发症多、误诊率高,治疗困难。使其病死率及后遗症发生率高。  相似文献   

15.
该指南概述了脑静脉窦血栓形成并为其诊断、管理和治疗提供建议,其目标读者为负责脑静脉窦血栓形成诊断和管理的医师和其他医疗工作者。专家组成员为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由美国心脏协会卒中委员会的科学声明监督委员会委任。专家小组重点回顾了1966年之后发表的相关文献,并按照美国心脏协会的证据分级方案对证据进行分级,并制定建议。该指南经专家小组批准,且进行了同行评议并获得美国心脏协会科学咨询与协调委员会批准。该指南为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断、治疗及预防提供了基于证据的建议,为妊娠期脑静脉窦血栓形成和儿童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提供了评估和管理的建议,对临床并发症(如癫痫、脑积水、颅高压和神经功能恶化)的管理进行了总结,描述了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诊断和管理流程。  相似文献   

16.
<正>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是一种少见的脑血管疾病,约占所有脑卒中的0.5%-2%[1,2]。CVST患者通常以中青年多发,临床表现从头痛、视乳头水肿到昏迷或意识丧失,程度各异,缺乏特异性,造成临床诊断困难,致死率高达15%[3]。研究发现[4]CVST患者从入院到正确诊断耗时3天左右,且延迟诊断与患者预后及死亡风险有较高的相关性。因而通过回顾性分析本院脑静脉窦血栓患者的影像学特点,提高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断率,对  相似文献   

17.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是一种并不少见的脑血管病,任何年龄均可发病,病因多种多样,症状错综复杂,缺乏特异性。以往由于缺乏影像学的证据,极易误诊,死亡率据文献报告在20%~78%。近年来,我科通过MRI+MRV检查及抗凝、降纤、抗血小板聚集三联抗栓疗法使该病的诊断率和治愈好转率大大提高。现结合有关文献将我院2003年至2006年收治的16例脑静脉窦血栓患者的临床资料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皮质静脉血栓形成( cortical vein thrombosis, CoVT )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方法纳入2010年9月至2015年9月住院治疗的13例CoVT 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分析CoVT 的病因、临床症状、影像学特点和鉴别诊断。结果患者中男性6例(46.15%)、女性7例(53.85%);年龄(34.23±12.08)岁(18~59岁)。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头痛(9例)和癫痫发作(9例),13例均有脑实质受累,所有患者均接受抗凝治疗。结论 CoVT 临床症状多样,癫痫发作和头痛是最常见的症状,大多伴有脑实质损害和静脉窦血栓形成。当患者出现头痛和癫痫发作,头部影像提示出血性梗死时,建议完善脑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影像学检查。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D-二聚体检测在复发性脑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6月在我们门诊随访期间复发的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症状、危险因素以及血清D-二聚体数据,并以同时期健康体检人员的D-二聚体数据作为比较。结果所有复发性CVT患者均出现新发症状或原有头痛症状加重,新发症状头痛症状或原有头痛症状加重是CVT复发最常见的症状,占70%。复发性CVT患者中有90%呈血浆D-二聚体水平增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出现新发症状包括原有头痛症状加重是CVT复发最主要的临床特征。血浆D-二聚体升高在诊断CVT复发中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作为脑静脉窦血栓形成复发的敏感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20.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是一种少见的脑血管疾病,主要是指静脉窦血栓形成,而静脉窦血栓形成很罕见,按病变性质分为非炎性颅内静脉血栓形成和炎性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近年随着高分辨放射影像技术的应用,使该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成为可能,笔者复习了国内外的有关文献,对11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分析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