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栓弹力图(TEG)各项参数与血小板聚集率(PAgT)和D-二聚体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10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分为轻度急性脑梗死组(n=41)、中度急性脑梗死组(n=35)和重度急性脑梗死组(n=26);并以50名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均进行TEG参数(包括R值、K值、α角、MA值、CI值)、PAgT和D-二聚体水平检测.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急性脑梗死组患者的R值和K值明显缩短,α角、MA值和CI值明显增大,D-二聚体和PAgT水平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中度和轻度脑梗死组比较,重度脑梗死组患者的TEG参数、D-二聚体及PAgT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轻度脑梗死组比较,中度脑梗死组TEG参数和PAgT水平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D-二聚体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D-二聚体和PAgT水平与α角、MA值、CI值呈显著正相关,与R值和K值呈显著负相关(均P<0.01).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TEG参数与D-二聚体和PAgT水平存在较强的相关性,TEG在急性脑梗死的诊断、严重程度评价以及高凝状态监测中均具有良好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凝血功能和D二聚体(D-D)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以186例ACI患者为对象,以同期180例健康者为对照组。检测患者凝血指标及D-D水平,分析其与ACI患者病情的关系。结果观察组凝血酶原时间(PT)水平低于对照组。纤维蛋白原(Fbg)、D-D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重度组PT水平低于轻、中度组,Fbg、D-D水平高于轻、中度组(P<0.05)。PT预测ACI患者病情的AUC、敏感度、特异性、最佳截断点分别为0.802、92.86%、58.82%、10.27 s;Fbg预测ACI患者病情的AUC、敏感度、特异性、最佳截断点分别为0.871、83.33%、78.43%、3.45 g/L;D-D预测ACI患者病情的AUC、敏感度、特异性、最佳截断点分别为0.954、100.00%、74.51%、3.69mg/L。D-D预测ACI患者病情的效能高于PT及Fbg。结论ACI患者的Fbg及D-D水平升高,PT缩短,并且PT、Fbg、D-D可被用于ACI患者病情的评估,D-D的价值最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检测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和不稳定性心绞痛(unstable angina pectoris ,UAP)病人血浆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 ,TT)、抗凝血酶Ⅲ(antithrombinⅢ,ATⅢ)和D二聚体(D-dimer,DD)水平,以探讨冠心病病人体内凝血―纤溶系统的变化.方法:采用全自动凝血分析仪检测150例AMI和UAP病人,50例健康对照者的TT、ATⅢ和D-D水平.结果:AMI组和UAP患者ATⅢ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AMI组的D-D水平明显高于UAP组和正常组(P<0.01),三组TT水平无显著性差别(P>0.05).结论:ATⅢ活性降低和DD水平增高是监测和鉴别AMI和UAP发生的敏感性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测定髋部骨折患者的抗凝血酶(antithrombin,AT)、D二聚体(D-dimer,D-D)的水平变化,评价其在术后血栓中的预防、诊断及预后判断的应用价值.方法 检测79例髋部骨折手术后患者(22例术后血栓为VTE组;57例无血栓者为非VTE组)及50例健康体检者血浆AT、D-D水平.结果 VTE组及非VTE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AT、D-D水平在术前及术后12 h均有显著异常(P<0.05);抗凝治疗后VTE组与非VTE组AT、D-D水平比较自显著异常(P<0.05).结论 通过动态监测骨折手术患者的AT、D-D水平对于术后VTE的预防、早期诊断及抗凝治疗效果的评价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冠心病患者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小板聚集率和D-二聚体(D-D)水平及其临床相关性。方法选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128例(冠心病组)和健康体检者40例(对照组),分别采用免疫比浊法和自身红细胞凝集法检测血浆hs-CRP、血小板聚集率和D-D水平,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冠心病组血浆hs-CRP、血小板聚集率、D-D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且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急性心肌梗死(AMI)>不稳定型心绞痛(UA)]>稳定型心绞痛(SAP)>隐匿性冠心病,差异有显著性(P均<0.01)。hs-CRP、血小板聚集率和D-D三者有直线相关关系。结论 hs-CRP、血小板聚集率和D-D与冠心病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联合检测有利于冠心病的早期诊断、临床分型、病情判断及指导临床用药。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难治性支原体肺炎(RMPP)患者血小板(PLT)和D二聚体(D-D)的检测价值.方法 以50例RMPP患者为对象,按照病情将患者分为GMPP及RMPP组.以同期25例健康患儿为对象.检测三组PLT、D-D水平.结果 三组PLT水平比较差异显著(P<0.05);对照组PLT水平低于GMPP组(P<0.05),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塞患者的血浆抗凝血酶(AT)、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和D二聚体(D-D)的含量,探讨其与脑梗塞的关系。方法检测急性期发病时的50例脑梗塞患者血浆AT、vWF和D-D的含量。结果脑梗塞患者D-D、vWF表达水平分别为1.19±1.56μg/ml、174.01±33.37%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的0.31±0.15μg/ml、116.40±20.74%(P〈0.01),AT的含量(80.42±26.27%)低于对照组(101.78±11.56%)(P〈0.01)。结论这些指标可以有助于判断脑梗塞患者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受损以及纤溶系统激活的情况,对脑梗塞患者早期诊断和治疗具有指导性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变化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诊断意义。方法:测定15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水平,与健康对照组160例进行比较。结果:急性脑梗死组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含量测定为急性脑梗死患者诊断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中平均血小板体积(MPV)、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imer)与急性脑梗死(ACI)的关系。方法:用血凝分析仪、血小板聚集分析仪分别测定8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MPV、FIB、D-Dimer水平,并选取62例健康对照组作比对。结果:(1)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中MPV、FIB、D-Dimer检测结果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脑梗死组中轻、中、重型患者的MPV、FIB、D-Dimer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脑梗死患者血中的MPV、FIB、D-Dimer水平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呈正相关。结论:MPV、FIB、D-Dimer是急性脑梗死的敏感指标,联合检测患者血中MPV、FIB、D-Dimer对ACI的诊断、疗效观察等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bg)含量及全血血小板5项参数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自2002年9月至2004年1月在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53例。患者在发病后24h内抽肘静脉血抗凝。测定其血浆D—D、Fbg含量及全血血小板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血小板比积(PCT)、大血小板比率(P—LCR),并与50例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患者和对照组均未接受任何止血、凝血药物。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D、Fbg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PLT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MPV、PDW、P—LCR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PCT两组间无明显差异。结论血浆Fbg含量升高和MPV增大是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观察D-D、Fbg、PLT、MPV、PDW及P—LCR的变化对脑梗死的诊断和病情判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噻氯匹定对脑外伤后脑梗死患者血小板最大聚集率(PAGM)和血浆溶血磷脂酸(LPA)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6年10月于我院就诊的100例脑外伤后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及脑梗死组和噻氯匹定组,每组50例。同时选取我院同期进行健康体检的50例正常健康者作为正常对照组。噻氯匹定组患者给予噻氯匹定治疗。比较各组PAGM、LPA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脑梗死组LPA、PAGM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脑梗死组相比、噻氯匹定组LPA、PAGM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对照组几乎不存在脑梗塞病灶,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脑梗死组的脑梗塞灶面积增加(P0.05);与脑梗死组相比、噻氯匹定组的脑梗塞灶面积降低(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PAGM和LPA水平高于正常人,噻氯匹定可以降低脑梗死患者PAGM和LPA水平,降低脑梗塞灶面积。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纤维蛋白原含量(Fbg)、抗凝血酶(AT)活性、血小板聚集率(PAgT)及血液动力学的改变。方法对本院门诊及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及健康体检者各50例,进行了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HCT)、红细胞聚集指数、Fbg、AT含量及PAgT率等检测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2型糖尿病组各主要指标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明显增高,但AT降低。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血液流变学改变是引起糖尿病患者微血管病变的重要因素,联合定期进行血流变学指标、PAgT及Fbg、AT含量的检测,对患者病情的判断、疗效评价、预防并发症的发生等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毛建华 《河北医学》2005,11(2):123-125
目的:探讨血小板聚集率及颈内动脉狭窄与脑梗塞发病的关系。方法:测定120例急性脑梗塞患者及60例正常人的血小板聚集率(1.5min.MAR),B型多谱勒超声断层扫描检测颅外段颈内动脉狭窄程度。结果:脑梗塞组的血PagT1min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PagT5min、MAR与对照组比较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脑梗塞组B超检测颈内动脉中度以上狭窄占62.5%,正常对照组中度以上狭窄占35%,两组比较有非常显著差异(P<0.005)。结论:血小板聚集率升高及颅外段颈内动脉中度以上狭窄,与脑梗塞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抵克力得与川芎嗪对缺血性脑卒中血小板聚集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按 1986年第二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 ,将 5 6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 1组 (川芎嗪组 ) 2 8例 ,其中男 19例 ,女 9例 ;年龄 5 0岁~ 70岁 ,平均 5 8岁。治疗 2组 (抵组克力得 ) 2 8例 ,男 17例 ,女 11例 ;年龄 49岁~ 72岁 ,平均 6 0岁。两组患者均经头颅CT确诊。对照组 :选择正常人 2 5例 ,均排除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症及心脑血管病。男 15例 ,女 10例 ;年龄 48岁~6 5岁 ,平均 5 2岁。1 2 方法用硅化注射器取空腹静脉血 ,迅速注入盛有 0 5ml抗凝剂 (3 8%枸橼酸钠溶液 )的塑料试管中 …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老年急性脑梗死(ACI)患者与健康老年人血小板功能的不同。方法采用玻璃球旋转法、比浊法和流式细胞术检测36例ACI患者和19例对照人群的血小板黏附率(PAgT)以及血小板膜糖蛋白(GMP)CD41、CD62p和CD63的阳性表达率。结果老年ACI患者组PAdT、PAgT、CD41、CD62p和CD63的检测值,分别为31%±13%、40%±14%、12.34%±3.31%、7.82%±2.59%、21.34%±6.63%;对照组上述各项检测值,分别为22%±9%、27%±13%、8.98%±2.5%、4.87%±1.79%、17.87%±4.45%。结论老年ACI患者血小板处于激活状态,血小板黏附、聚集、释放等功能增强,血小板活化与老年ACI的发病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通心络胶囊协同阿司匹林(ASP)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0例急性脑梗死(ACI)患者随机分为阿司匹林组(对照组)与阿司匹林加通心络胶囊组(试验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脑梗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通心络胶囊。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小板最大聚集率(PAGM)、血栓素B2(TXB2)含量。结果治疗1个月后试验组PAGM、TXB2含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ACI患者联合应用通心络胶囊和阿司匹林能显著降低PAGM、TXB2水平,且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小,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脑梗塞患者血浆D—二聚体含量的测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D-二聚体是交联纤维蛋白的特异性降解产物,与血液凝固,纤溶过程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为了研究脑梗塞患者 液中D-地聚体含量的变化并证实脑梗塞时血液呈高凝状态。结束 果:结果发现脑梗塞患者血血浆D-二聚体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8.
简崇东 《医学综述》2011,17(4):569-572
血小板在脑梗死发病前、发病过程及病后都发生变化。血小板计数和体积改变可能是脑梗死形成的一个原因,而不是梗死后继发改变。在脑梗死患者急性期检测血小板参数可作为脑梗死加重的一个危险因素进行观察,同时可作为抗血小板治疗效果的观察指标。血小板的异常变化,与梗死范围的扩展和病情的预后有关,病情越重,梗死面积越大,血小板参数改变越明显。血小板计数减少、平均血小板体积及血小板分布宽度增加是与脑梗死病情相关的病理生理学基础。抗血小板药物能够抗血小板黏附性和聚集性,防止血栓形成,有助于防止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肌梗死。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小板参数、纤维蛋白原(Fh)含量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用SysmexXE-2100全自动血球分析仪、SysmexCA-70001全自动凝血仪分别测定182例脑梗死急性期患者与135例健康对照的血小板参数及纤维蛋白原(Fb)含量。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和Fb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血小板压积(PC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梗死灶直径〉5em的患者与梗死灶直径≤5cm的患者的PLT、MPV和PDW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C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参数和Fb含量的变化,对脑梗死的预防、治疗以及合理用药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检测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血小板(PLT)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诊断与治疗价值。方法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前后组和健康对照组进行hs—CRP、Hcy及血小板联合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急性脑梗死组治疗前血小板明显减少(P〈0.05),Hcy及hs—CRP明显升高;治疗后PLT升高,Hcy及hs—CRP下降,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测定血清Hey、hs—CRP水平及监测PLT,是了解急性脑梗死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重要指标,在临床诊断、治疗与预后判断等均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