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刘云志 《海峡药学》2013,25(2):113-114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2型糖尿病伴高脂血症患者脂质代谢及颈动脉粥样斑块影响。方法选择80例2型糖尿病伴高脂血症患者,分为阿托伐他汀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均予以严格控制饮食、适当运动锻炼及控制血糖治疗。阿托伐他汀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20mg,每晚1次,口服,连用6个月。结果治疗6个月后,阿托伐他汀组患者TC、TG、LDL-C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HDL-C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上升(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血脂水平比较均无明显变化(P>0.05),且阿托伐他汀组患者治疗后TC、TG、LDL-C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HDL-C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阿托伐他汀组患者斑块大小和IMT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少(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斑块大小和IMT比较均无明显变化(P>0.05),且阿托伐他汀组患者治疗后斑块大小和IMT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可明显降低患者的血脂水平,可降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膜中层厚度,减少颈动脉斑块大小,具有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结构及功能的作用,是治疗2型糖尿病伴高脂血症安全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存在有不同程度的颈动脉粥样硬化并有斑块形成的患者118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56例,服用阿托伐他汀20mg,每晚1次;对照组62例,服用阿托伐他汀10mg,每晚1次,疗程4个月(16周).观察治疗前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以及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变化.结果 阿托伐他汀10mg、20mg均能明显减轻颈动脉粥样硬化,降低TC、TG、LDL-C水平,升高HDL-C水平.治疗组较对照组能更进一步降低降低IMT(P<0.05)、TC、LDL-C(P<0.05)和升高HDL-C水平(P<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可以明显减轻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有效降低血脂水平,可作为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常规用药.  相似文献   

3.
目的利用超声评价荷丹片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疗效,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将108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54例,2组均给予阿托伐他汀口服,20 mg/次,1次/d;治疗组加用荷丹片口服,2片/次,3次/d。于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用高频超声检测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平均斑块数、斑块总积分及斑块声学密度(AD)的变化。结果治疗前2组颈动脉IMT、平均斑块数、斑块总积分及斑块AD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2组颈动脉IMT、平均斑块数、斑块总积分较治疗前均下降(P<0.05),且治疗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低回声斑块声AD值较治疗前均显著提高(P<0.05),且治疗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超声能准确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情况,评价药物治疗效果,荷丹片联合阿托伐他汀可以进一步降低颈动脉IMT,稳定斑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冠心病合并颈动脉粥样斑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萍乡市中医院确诊的冠心病合并颈动脉粥样斑块硬化患者75例,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n=37)和观察组(n=38),对照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20mg/d,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40mg/d,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和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4.7%)高于对照组(8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9,P<0.05)。治疗后观察组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低于对照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两组患者IMT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IMT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40mg/d阿托伐他汀治疗冠心病合并颈动脉粥样斑块硬化患者的临床疗效更佳,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影响无显著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颈动脉超声观察阿托伐他汀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作用。方法将80例经超声检查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予阿伐他汀10mg/d口服治疗及饮食控制,观察时间为6个月,观察治疗前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变化。结果治疗组中血脂降低水平同治疗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颈动脉斑块IMT在治疗后比治疗前有明显的减少(P<0.05);而对照组以上指标无明显的变化。结论阿托伐他汀除有良好的降脂作用外,还有稳定甚至减轻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吴卫  卢理英  邹颖 《海峡药学》2012,24(5):204-205
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及调脂作用.方法 选择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脑梗死患者90例,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5例,观察两组治疗前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膜中层厚度(IMT)、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低密度脂蛋白(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HDL-C).结果 治疗组颈动脉IMT在12个月后缩小显著(P<0.05).血脂变化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与初诊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除有良好的降脂作用外,还可以稳定和减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冠心病伴颈动脉斑块采用不同剂量的阿托伐他汀治疗对消退作用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5月至2012年2月收治的冠心病伴颈动脉斑块的患者80例,分别采用不同剂量的阿托伐他汀治疗,即对照组为40例为10mg/d,观察组40例为40mg/d,回顾性分析两组临床资料。结果两组各指标在治疗前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疗后6个月与治疗前比较,IMT水平、LDL-C水平、TC水平、TG水平均明显下降(P<0.05),LDL-C明显升高(P<0.05)。对照组治疗6个月与治疗前比较IMT虽下降,但无明显差异(P>0.05),LDL-C水平、TC水平明显下降(P<0.05),HDL-C升高无明显差异。观察组IMT、LDL-C、TC降低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HDL-C两组无差异性(P>0.05)。两组CK及肝功能无明显变化。结论冠心病患者颈动脉斑块采用大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消退作用更为明显,显著改善了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究阿托伐他汀用于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效果.方法 选择2014年3月至2016年1月来本院就诊的150例急性缺血性卒中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75例患者选用辛伐他汀片进行治疗,观察组75例患者选用阿托伐他汀治疗.比较两组IMT、血脂、斑块面积变化,综合分析.结果 治疗后所有患者均出现颈动脉IMT变薄、斑块面积变小,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效果优于对照组(P< 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HDL-C)水平均显著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的变化更加明显(P<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能够明显缓解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缩小患者的斑块面积,有效调节血脂,预防卒中的复发.  相似文献   

9.
黄胜立 《中国药房》2012,(36):3419-3420
目的:比较瑞舒伐他汀与辛伐他汀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脑梗死合并颈动脉粥样斑块的住院患者100例,按数字随机法均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在常规脑梗死基础治疗上,口服瑞舒伐他汀;对照组在常规脑梗死基础治疗上口服辛伐他汀。6个月后评定患者的血脂变化,并采用颈动脉超声观察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膜-中膜厚度(IMT)。结果:治疗后,2组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对照组的甘油三酯(TG)与治疗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IMT厚度缩小程度较对照组显著(P<0.05)。2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瑞舒伐他汀治疗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较辛伐他汀疗效显著,且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颈动脉粥样硬化(CAA)患者血脂和动脉斑块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自2011年1月~2013年6月在本院体检中心及门诊就诊时经颈动脉彩色超声检查证实有颈动脉斑块的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20 mg/d口服,疗程6个月。比较治疗前后患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斑块面积变化。结果治疗后TC、TG、LDL-C、IMT及斑块面积较治疗前均明显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可以明显降低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血脂水平并减小颈动脉斑块的面积,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CAA)与急性脑梗塞(ACI)和动脉粥样硬化(AS)患者年龄、血压、血糖、血脂、尿酸、C反应蛋白(CRP)等的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子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B型血管彩色多谱勒检查的方法,研究86例ACI患者和88例非脑梗塞(NS)患者进行检查,并分析两组患者入院时各项临床观察指标与颈动脉B超结果之间相关关系。为了进一步分析颈动脉斑块的可能机制,所有病例根据颈动脉斑块的有无重新分组为斑块组和无斑块组,并比较重组后的各项观察指标的差异。结果年龄和CRP可能是CAA形成的最主要危险因子(P<0.001;P=0.04),而血压、血糖、血脂、尿酸水平与CAA的关系并不密切。作为CAA重要指标的内-中膜厚度(IMT)也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厚。结论CAA的发生机制可能有别于全身其他部位的AS。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Mimics软件在基于CT增强扫描数据集重建颈内动脉三维数字化模型中的应用及颈内动脉的分段。方法 1例经CT增强连续扫描数据集,以DICOM格式导入Mimics10.01软件,运用阈值选取技术、蒙板编辑技术、区域增长方法对颈内动脉进行三维重建。结果获得了颈内动脉的三维数字化模型,并进行了分段及注释。结论通过Mimics软件建立起了颈内动脉的三维数字化模型,在人体解剖学教学、断层解剖学教学、临床脑外科和颈内动脉病变诊断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超敏C反应蛋白与急性脑梗死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C反应蛋白(CRP)与急性脑梗死(ACI)及其预后的关系.方法 对86例ACI患者及88课题项目:广州市医药卫生科研基金课题(编号:2006-YB-214)例年龄相匹配的非脑梗死(NS)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各项指标及动脉硬化各项危险因素检测.结果 ACI组与Ns组比较,CRP(P<0.01)和LDL(P<0.05)水平明显升高;颈动脉斑决组与无斑块组比,CRP水平增高(P<0.05).颈动脉斑块组与无斑块组比较,内中膜厚度(IMT)增加(P<0.01),NS组颈动脉IMT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 5),ACI组,IMT厚度差异明显(P<0.05).与NS组比较,ACI组中等程度狭窄更常见(P<0.0 5).结论 CRP增高是导致颈动脉硬化粥样斑块形成的重要标志物,因此,CRP可以作为预测ACI发展和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与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变化的关系,以及Fib在T2DM患者大血管病变发生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72例T2DM患者依照HbA1c水平分为A组33例和B组39例,34例健康者为对照组.采用色谱法测定HbA1c水平,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Fib,颈动脉超声测定IMT.结果 随着HbA1c水平的升高,Fib、IMT逐级升高,斑块发生率及斑块严重程度增加,且患者HbA1c水平与IMT水平呈显著正相关.结论 T2DM可通过Fib水平改变引起动脉内膜厚度增加,且随着HbA1c水平的升高,T2DM患者大血管病变严重程度逐级增加.  相似文献   

15.
梁雄飞  林燕 《安徽医药》2018,22(4):621-623
目的 观察分析颈动脉超声评价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AD)合并缺血性脑血管疾病(ICVD)患者颅内动脉狭窄性病变的预测价值.方法 从2015年4月-2016年4月期间该院收治的CAD合并ICVD患者中,随机选取180例纳入此研究领域中,均经血管造影确诊,采用颈动脉超声(即彩色多普勒超声和经颅多普勒超声联合)对颈动脉、颅内动脉进行检查,并分为动脉狭窄组、动脉非狭窄组,分析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结果 颈动脉超声检查发现颅内动脉狭窄患者多发斑块、不均质斑块、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增厚、颈动脉狭窄比例较非狭窄组患者更高,多发斑块、不均质斑块、IMT增厚、颈动脉狭窄与CAD合并颅内动脉狭窄性病变具有相关性(P<0.05).结论 针对CAD合并ICVD患者实施颈动脉超声检查,可更加准确地筛选心脑血管高危人群,为疾病诊断、治疗提供科学依据,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与冠心病(CAD)危险因素间的关系。方法可疑或确诊CAD患者104例,入院时均应用超声技术测量双侧颈总动脉远端的IMT,同时检测CAD 危险因子年龄、性别、吸烟情况、收缩压、舒张压、脉压、空腹血糖、甘油三脂、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LDL-C)、血尿酸值。数据采用SPSS10.0统计学软件进行多因素回归统计分析。分析颈总动脉IMT(CCIMT)与CAD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平均CCIMT与CAD危险因素的关系,在排除混杂因素后,与年龄、吸烟、脉压差、高LDL-C及高尿酸呈显著相关(P<0.001),而与高甘油三脂、高总胆固醇、低高密度脂蛋白及血糖异常无显著相关。结论 CCIMT的增加与冠心病危险因素直接相关。超声测定颈动脉IMT可作为预测CAD的非侵入性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7.
彩超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将病例分为脑梗死组及非脑梗死组,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的厚度(intima—medium thickness IMT)及粥样硬化斑块。结果101例脑梗死患者63例颈总动脉IMT增厚,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为84.2%;40例非脑梗死者6例颈总动脉IMT增厚.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为32.5%,两组有显著差异(P〈0.001)。结论脑梗死的发生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有密切关系。彩色多普勒超声是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最简捷的方法,对临床预防脑梗死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彩超)在2型糖尿病颈动脉病变检测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100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2型糖尿病组,同期100例行颈动脉检查的健康志愿者作为健康组.两组均行颈动脉彩超检查.比较两组颈动脉血管壁内-中膜厚度、颈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 2型糖尿病组患者颈内动脉(ICA)、颈外动脉(ECA)、颈总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价值。方法对38例脑梗死患者和20例健康对照者进行检查,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测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斑块类型及斑块形态。结果脑梗死组发现颈动脉有不同程度的粥样硬化斑块形成29例,发生率为76.3%,对照组20例中有3例(15.0%)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脑梗死组IMT(1.12±0.29)mm,对照组IMT(0.76±0.16)mm,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组颈动脉斑块以脂质型为主,且表面多呈不规则型。结论脑梗死的发生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有密切关系,彩色多普勒超声是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最简捷的方法,对临床预防脑梗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并探讨其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102例冠心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组(51例)及对照组(51例),分别于给药前和给药1、3、6、12个月后采用高频超声检测颈动脉,记录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和粥样硬化斑块面积,并测定其血脂水平。结果治疗组51例患者经阿托伐他汀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TC、TG在治疗1个月后开始下降,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上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斑块未见缩小;治疗3个月后,粥样斑块的IMT由(2.23±0.32)mm下降(1.69±0.22)mm,下降幅度为31.94%,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阿托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具有延缓和稳定作用,对血胆固醇增高的心脑血管病人,及周围大动脉斑块的病人都能获益,从而降低了中风和慢性闭塞性周围动脉硬化,降低了致残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