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3 毫秒
1.
目的分析2018年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糖尿病患者降糖药物的使用情况,为降糖药的临床合理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抽取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018年1~12月住院的糖尿病患者共821例,综合分析患者的基本情况、糖尿病分型及病程、口服降糖药与胰岛素的使用情况,并对其使用合理性进行分析。结果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60~79岁老年患者最多。2型糖尿病患者人数最多,共800例,占97.44%。病程10年以上的患者有428例,占52.13%。单纯使用胰岛素治疗的有123例,单纯用一种口服降糖药的有202例。两种降糖药联合使用方案以二甲双胍+α-糖苷酶抑制剂的联合模式最多,三联用药方案常用方案有二甲双胍+α-糖苷酶抑制剂+磺脲类,四药联合的情况不多。821例中有104例不合理医嘱,占医嘱总数的12.67%,主要表现在重复用药、联合用药不合理、药物品种选择不合理与用法用量不合理,尤其是胰岛素促泌剂的重复用药以及胰岛素的联合用药问题较为突出。结论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糖尿病的药物治疗总体遵循治疗原则,但仍存在胰岛素、磺脲类药物使用不当的问题,急需对非内分泌专科医生进行合理用药指导。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查分析广东省清远市清新区2型糖尿病患者的降糖药物使用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选择广东省清远市清新区2380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发放调查问卷进行调查,并对降糖药物使用情况进行总结分析。结果:药物使用中使用比例较高的为双胍类,使用率为89.97%,其次为磺脲类和α-糖苷酶抑制剂,使用率分别为71.97%和55.97%。药物使用频率较高的则是盐酸二甲双胍与阿卡波糖,使用频率分别为79.03%和57.02%。双胍类+磺脲类降糖药物组合使用率为71.47%,是既往使用药物类别组合中比例最大的,其次为双胍类+磺脲类+α-糖苷酶抑制剂药物组合,占50.63%。空腹血糖(FBG)和2hPBG水平较低的患者的病程相对较短、服用降糖药物品种较少,FBG和2hPBG水平较高的患者,病程相对较长、服用降糖药物品种较多。病程较短的患者合并症与服用降糖药物品种相对较少,病程较长的患者的合并症与服用降糖药物品种相对较多。结论:广东省清远市清新区2型糖尿病患者降糖药物的用药较为科学合理,符合临床治疗规范,部分通过降糖药物控制血糖不理想的患者,可应用胰岛素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我院2型糖尿病(T2DM)住院患者降糖治疗方案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指导T_2DM临床治疗。方法我院2012年6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T_2DM住院患者250例,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记录患者体重指数(BMI)、病程、糖尿病并发症、降糖药物使用情况等资料,并根据用药情况将患者分为3组:口服降糖药组(109例,OAHA组)、胰岛素组(46例,Ins组)、联合组(95例,OAHA+Ins组)。分析三组患者的相关因素及用药情况。结果三组之间患者饮酒、病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冠心病及BMI等因素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口服降糖药用药比例:双胍类(58.4%)>α-糖苷酶抑制剂(34.4%)>磺脲类>格列奈类>二肽基肽酶4(DPP-4)抑制剂>噻唑烷二酮类(TZDs)。双胍类+胰岛素、α-糖苷酶抑制剂+胰岛素的比例分别为66.32%、49.47%。OAHA+Ins组的出院空腹血糖(FPG)达标率为58.95%,与入院FPG达标率(35.7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AHA组、Ins组、OAHA+Ins组的出院餐后血糖(2hPG)达标率分别为71.56%、69.57%、76.84%,与入院时(3.67%、0、7.37%)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我院口服降糖药为主的治疗方案主要用于病程短、BMI高的糖尿病患者,而病程长、BMI低者多采用胰岛素治疗,患者用药情况基本符合临床诊疗规范。口服降糖药与胰岛素联合治疗能更好地降低FPG、2hPG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东莞市东华医院2005—2009年抗糖尿病药的使用情况及用药趋势。方法:用金额排序法及DDD分析法统计5年来抗糖尿病药在我院的消耗情况、品种分布及用药费用,作为分析判断药物使用情况指标,分析临床糖尿病患者的用药状况。结果:近5年来,我院抗糖尿病药用药金额和用药频率(用药/人次)均有大幅度的增长(口服及注射剂用药金额增幅分别为132.04%和144.46%,且用药频率增幅分别为126.40%和144.46%)。用药金额排序前3位为α-糖苷酶抑制剂、磺酰脲类和双胍类;用药频率(用药/人次)排序前3位为α-糖苷酶抑制剂、磺酰脲类和促进胰岛素分泌剂,阿卡波糖使用最多且同步性好。胰岛素使用均在20%以下,以短效胰岛素使用为主。结论:5年间糖尿病患者口服抗糖尿病药使用较多,其中α-糖苷酶抑制剂的使用占主导地位,胰岛素使用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5.
门诊口服降糖药物应用调查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调查门诊糖尿病患者口服降糖药物的应用情况,分析其联合用药情况和处方习惯.方法:回顾性调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门诊糖尿病患者口服降糖药物使用情况.结果:1 081张糖尿病患者门诊处方中,口服降糖药物的使用率达84.09%,其中单用占40.33%,两联用药占29.05%,三联用药占7.86%,联用胰岛素占6.85%,单用胰岛素的占15.91%;常用的口服降糖药物有促胰岛素分泌剂(磺脲类和格列奈类)、双胍类、α-糖苷酶抑制剂和胰岛素增敏剂(噻唑烷二酮类).结论:依据各类口服降糖药物的作用机制和不同特点,该院口服降糖药物的应用是较合理的.  相似文献   

6.
庞允  孙朝阳  刘建虎 《现代医药卫生》2012,28(16):2419-2420,2423
目的 了解西安交通大学医院降糖药物的临床使用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金额排序法和用药频度排序法对该院2007-2011年降糖药物的销售金额、用药频度(DDDs)、日均费用(DDC)等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该院使用的降糖药物有中药类、磺脲类、双胍类、α-糖苷酶抑制剂、苯甲酸衍生物以及胰岛素类制剂.其中α-糖苷酶抑制剂和胰岛素类的销量呈快速上升趋势,α-糖苷酶抑制剂以阿卡波糖的使用频率最高;传统的磺脲类和双胍类使用情况相对较稳定,DDC较低,易被患者接受.结论 该院降糖药物的使用基本合理.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30例2型糖尿病患者及30例正常人空腹血清胰岛素和C肽测定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了解2型糖尿病中糖代谢和胰岛B细胞功能。方法用化学发光法测定C肽和胰岛素。结果 2型糖尿病患者空腹胰岛素和C肽浓度高于正常人(P<0.05)。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空腹血清胰岛素、C肽和血糖联合检测可作为糖尿病的分型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甘精胰岛素联合吡格列酮及阿卡波糖治疗初诊2型糖尿病的降糖效果及对胰岛素抵抗和β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30例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应用甘精胰岛素每日一次注射,联合口服吡格列酮及阿卡波糖4周,4周后停药继续观察半年,分别于治疗前后测身高、体重、三酰甘油、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空腹C肽(FCP)、糖化血红蛋白(HbA1c)、餐后2h血糖(2hPG)、2h胰岛素(2hINS)、2hC肽(2hCP),计算体重指数、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β细胞功能指数(HOMA-b)。结果:治疗4周时血糖基本恢复正常,HbA1c明显下降,空腹及餐后2h胰岛素、C肽以及HOMA-β明显升高,HOMA-IR明显下降,三酰甘油明显改善,体重指数无明显变化。随访半年时,80%患者血糖维持在正常范围,20%血糖升高者多数仅需增敏剂或/及葡萄糖糖苷酶抑制剂即可满意控制血糖。结论:甘精胰岛素联合吡格列酮及阿卡波糖可迅速控制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恢复β细胞功能,降低胰岛素抵抗,使血糖长期稳定在较好水平。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定社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中落实甘精胰岛素+格列美脲联合用药方案的意义。方法:选择2014年3月~2016年1月在广州市天河区石牌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已确诊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共85例,随机分组:单独用药组有42例,组内用药选择诺和灵R;综合用药组有43例,组内落实甘精胰岛素+格列美脲联合用药方案,并观察两组预后。结果:综合用药组餐后2h血糖值、空腹胰岛素、空腹血糖、空腹C肽等指标优于单独用药组(P<0.05)。结论:将甘精胰岛素+格列美脲联合用药方案落实至社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中,除了操作切实可行,还能改善患者胰岛功能及血糖水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α糖苷酶抑制剂与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联合治疗2型糖尿病的价值。方法收集2014年3月至2016年1月我院2型糖尿病患者100例,分为:研究组(口服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西格列汀+α糖苷酶抑制剂伏格列波糖)和对照组(口服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西格列汀)。对比,①两组治疗前后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②两组服用药物期间不良反应。结果①两组治疗前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比较无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比较有差异(P<0.05)。②研究组服用药物期间1例发生恶心、1例皮疹;对照组出现2例胃肠胀气,1例便秘,两组不良反应结果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α糖苷酶抑制剂与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联合使用后可以提高降糖效果,对促进糖化血红蛋白达标有积极意义,同时使用时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甘精胰岛素(来得时)联合口服降糖药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7例单用口服降糖药效果欠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睡前(22时)加用甘精胰岛素分别测定治疗3个月前后的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C肽、餐后2hC肽,血脂、体重。结果加用甘精胰岛素治疗3个月后,患者的FPG、2hPG、HbA1c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餐后2hC肽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对血脂、体重指数影响不大。结论对单用口服药效果不佳的2型糖尿病,加用甘精胰岛素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磷酸西格列汀对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功能的保护作用及降糖效果。方法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60例,随机分为3组,分别给予磷酸西格列汀、磷酸西格列汀联合盐酸二甲双胍和盐酸二甲双胍治疗,为期12周。观察三组治疗前后患者HbA1c和血糖、胰岛素、C肽、胰岛素降糖指数(DI)、胆固醇、三酰甘油、HDL-C、LDL-C等指标的变化。结果磷酸西格列汀治疗后,患者HbA1c、FPG、2hPPG均下降,磷酸西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组下降更多,与其他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西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组DI上升最明显(P<0.05)。结论西格列汀单药治疗2型糖尿病效果良好并能提高胰岛素降糖指数,但联合二甲双胍效果更强。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甘精胰岛素联合口服降糖药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1年1月~2012年1月到本院门诊治疗的口服降糖药控制血糖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56例.所有患者在饮食控制及生活方式调节的基础上,应用甘精胰岛素联合口服降糖药治疗,连续治疗3个月,检测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h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C肽(FCP)、餐后2hC肽(2hCP)、质量指数(BMI)、尿糖(GLU)水平的变化.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实验,全部患者的FBG、2hBG、HbA1c、FCP、2hCP、BMI、GLU在治疗3个月后均有显著改善(P<0.05).结论 甘精胰岛素联合口服降糖药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好,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具有重要意义,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谷学兰  王文平 《安徽医药》2010,14(1):104-105
目的 观察在口服降糖药的基础上联合甘精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T2DM)的临床效果。方法对49例单用降糖药效果欠佳的T2DM患者联用甘精胰岛素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观察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血脂、血压、体重指数的变化。结果联用甘精胰岛素治疗后FPG、2hPG、HbA1c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而血脂、血压、体重指数影响不大,且无明显低血糖反应。结论口服降糖药联合甘精胰岛素治疗方案具有作用佳、安全性好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2型糖尿病不同降糖药物联合治疗方案的疗效。方法2型糖尿病病人60例,均为经磺脲类口服药治疗血糖未达标者,随机分为3组,胰岛素替代治疗组(A组)20例:停用磺脲类口服降糖药,改用预混胰岛素早晚餐前皮下注射;胰岛素补充治疗组(B组)20例:在原有磺脲类降糖药剂量不变的基础上,加用中效胰岛素睡前皮下注射;对照组20例:单纯调整磺脲类药物的剂量或加用其他口服降糖药,不加用胰岛素,随访时间共12 wk。观察3组病人治疗前后血糖、体重的变化,胰岛素的用量以及低血糖发生率等。结果12 wk后,3组空腹血糖(FBS)、餐后2 h血糖(PBS)和糖化血红蛋白(HbA_(lc))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明显下降(P<0.01),A组和B组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P<0.01)。A组治疗后的病人体重较治疗前有所升高(P<0.01),其余2组病人体重无明显改变。A组胰岛素用量(37±s 5)U·d~(-1),高于B组(10.4±2.1)U·d~(-1),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A组低血糖发生率25%(5/ 20),B组为10%(2/20)。结论磺脲类口服降糖药加用中效胰岛素睡前皮下注射可作为2型糖尿病血糖控制未达标门诊调整血糖满意而又安全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6.
目的:调查门诊2型糖尿病患者单纯口服降糖药物治疗现状,并分析影响糖化血红蛋白(HbA1c)达标的可能因素。方法贵阳市三甲医院门诊收集388例符合入选标准的2型糖尿病患者,通过问卷调查收集相关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388例患者中口服降糖药使用比例依次为双胍类、磺脲类、糖苷酶抑制剂及其它。治疗方案中单药治疗占48.7%,联合用药占51.3%。HbA1c<7.0%的达标率为44.8%。(2)HbA1c达标组与未达标组患者在年龄分布、性别、有无冠心病、糖尿病家族史、口服降糖药物种类等方面无差异(P>0.05),而在BMI、病程长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就诊前1个月内发生低血糖事件次数及每天活动量等方面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1)贵阳地区三甲医院门诊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达标率(HbA1c<7.0%)目前处于国内调查的平均水平。(2)为求糖化血红蛋白达标应该注意BMI、病程长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就诊前1个月内发生低血糖事件次数及每天活动量等相关影响因素的控制。  相似文献   

17.
金芪降糖片对60例2型糖尿病血糖及胰岛β细胞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金芪降糖片对2型糖尿病(DM)血糖及胰岛B细胞功能相关指标的影响。方法:90例使用口服降糖药而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DM病人分为2组,对照组30例病人继续原治疗方案,试验组60例病人在原治疗方案基础上再加用金芪降糖片,每次8~10片,tid。12 wk后观察血糖、胰岛素、C肽、糖化血红蛋白(HbA)、血糖达标率及血脂的变化。同时以HOMA模型计算胰岛素分泌指数(Homa-β)、Homa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结果:12 wk后,试验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HbA和总胆固醇、三酰甘油显著下降,对照组无明显变化,2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血糖达标率高于对照组(P<0.01);空腹胰岛素、C肽无明显变化(P>0.05),餐后2 h胰岛素、C肽升高(P<0.01),且2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Homa- β上升了11±s 6,Homa-IR下降0.7±0.5(P<0.01)。结论:金芪降糖片对2型DM病人在降血糖同时,亦能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  相似文献   

18.
甘精胰岛素联合瑞格列奈治疗老年糖尿病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甘精胰岛素联合瑞格列奈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的疗效。方法:89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甘精胰岛素和瑞格列奈联合治疗,观察治疗3个月后的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C肽(FCP)、餐后C肽(PCP)含量变化和低血糖反应。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3个月后患者的FBG、2hPG、HbA1c水平均明显下降(P〈0.05),FCP、PCP均升高。结论:甘精胰岛素联合瑞格列奈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索药物疗效应答差异的影响因素研究模式,寻找西格列汀降糖效果的关键影响因素,为该类药物的个体化选择提供依据。方法:系统检索二肽基肽酶-Ⅳ抑制剂(DPP-Ⅳi)相关的临床研究,采用MINORS表进行文献质量评价。以研究组为单位,提取西格列汀组各变量的平均值。采用Pearson相关或Spearman秩相关分析连续型原因变量与结果变量的相关性;参数检验与非参数检验法研究定性原因变量的不同组间结果是否具有统计学差异;对可能影响西格列汀降糖效果的原因变量进行两两相关性分析,以确定原因变量对结果的影响是否独立存在;对联用药物、降糖药物数量及降糖疗效间的关系进行多水平分析,以确定降糖药物数量对西格列汀疗效的影响。结果:共纳入西格列汀相关文献43篇,研究组47个。结果显示,高糖化血红蛋白(HbA1c)和胰岛素敏感性指标(HOMAIR),或未联用二甲双胍(Met)的患者能降低更多的HbA1c;基线期体质量越低的患者人群用药后HbA1c<7%的可能性增加;高C-肽、空腹血糖(FBG)和HbA1c,或未联用Met的患者降低FBG更甚;低体质量、BMI、HOMAIR和胰岛素水平,或未联用Met或磺酰脲类药物(SU)的人群能获得更多的餐后血糖(PBG)降低。BMI和体质量,HbA1c和FBG间存在相关性,提示可能存在共同作用。基础降糖药物数量越少的患者,用药后降低PBG的效果越好。结论:本法用于药物疗效影响因素的分析,具有更高的灵敏度。患者对西格列汀疗效的应答可能与其基线期HbA1c、血糖、BMI、胰岛素分泌和敏感性及联用降糖药物等有关。  相似文献   

20.
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检测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糖尿病肾病(DN)患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变化.方法 用酶联免疫法测定60例糖尿病肾病组(DN组)、65例糖尿病非肾病组(NDN组)患者和40例正常对照组血浆中血VEGF、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及尿微量白蛋白(UmALB)的水平.结果 DN组和NDN组患者VEGF、HbA1c及UmALB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DN组VEGF、HbA1c及UmALB明显高于NDN组(P<0.01);两组糖尿病患者血浆VEGF与HbA1c、UmALB水平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 糖尿病患者血浆VEGF明显升高,可能参与DN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