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和方法转移性肝癌的血液供应除主要来源于肝动脉外亦有门静脉的参于,同时门静脉又是实体肿瘤肝内转移的途径,作者自1992年1月至1995年12月对20例继发性肝癌病人采用经腹行肝动脉和门静脉系统双插管的方法进行介入治疗。结果:8例癌胚抗原(CEA)增高的患者有6例持续下降。根据治疗前后的CT图象对比显示肿瘤缩小者13例,肿瘤缩小28%~72%,平均50%。全组平均生存时间l3.5个月,半年、1年及2年生存率分别为95%、65%和20%。结论:经肝动脉、门静脉双插管介入治疗方法安全、方便,易于推广,其临床治疗效果需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介绍肝移植术后肝动脉-门静脉瘘的诊疗方法,并探讨肝动脉-门静脉瘘的介入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收治2例肝移植术后经皮经肝穿刺活检引发的肝动脉-门静脉瘘患者,经影像学确诊后,均采用经微导管弹簧圈栓塞瘘口治疗。结果患者1经介入栓塞治疗后,门静脉主干宽度明显减少,血流恢复正常,脾大有所缓解,腹腔积液减少;患者2经介入栓塞治疗后,肝门区波动性包块消失,血流恢复正常。2例患者的治疗证明以弹簧圈栓塞治疗肝动脉-门静脉瘘是安全有效的。结论肝移植术后肝动脉-门静脉瘘一旦诊断明确,介入栓塞治疗是治疗该疾病的首选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3.
不能一期手术切除肝癌的介入治疗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入治疗被认为是不能一期手术切除肝癌非手术疗法中的首选方法。肝癌介入治疗方法可分为放射介入和超声介入。前者主要包括经肝动脉栓塞化疗术及经肝动脉门静脉结合栓塞化疗术;后者指在超声引导下瘤内注射与间质毁损治疗,以及经门静脉穿刺治疗等。单用某种方法治疗肝癌的远期疗效并不理想,多种介入方法的综合序贯治疗能发挥协同作用,进一步提高肝癌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介入疗法治疗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术(PTCD)后胆道大出血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至2015年1月621例因胆道梗阻行PTCD,共发生术后胆道大出血8例(1.29%),7例患者首选经选择性血管造影及引流管造影,证实责任血管后行介入治疗。1例先行手术探查,术后再发大出血,予血管造影检查证实假性动脉瘤后行介入治疗。 结果6例患者经造影证实为医源性血管损伤,其中2例为动脉胆管瘘,3例为假性动脉瘤,1例为门静脉胆管瘘。2例动脉胆管瘘及3例假性动脉瘤患者予栓塞责任血管近端、远端后治愈,门静脉胆管瘘患者经保守治疗后死亡。剩余2例为胆管癌栓松动后自发出血,经肝动脉栓塞后止血。 结论血管介入治疗为胆道大出血的首选治疗方法,具有安全性高、创伤小、疗效确切的优势。  相似文献   

5.
急性和亚急性肠系膜上静脉-门静脉血栓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介入技术治疗急性和亚急性肠系膜上静脉(superior mesenteric vein,SMV)-门静脉(portal vein,PV)血栓形成的疗效。方法对21例急性和亚急性SMV—PV血栓形成患者进行介入治疗。选择经颈静脉途径经肝穿刺门静脉[即通过经颈静脉肝内门脉系统分流术(transjugular intrahepatic portosystemic shuntapproach,TIPS途径)]介入治疗(12例)和经导管肠系膜上动脉(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SMA)溶栓治疗(9例)。结果治疗成功19例,无严重并发症。11例经TIPS途径治疗的患者于治疗结束时造影显示大部分血栓被清除,门静脉系统有血流通过,临床症状缓解。1例虽然SMV—PV恢复血流,但12d后死于腹腔脓肿、MODS。经导管SMA内溶栓治疗9例,术后症状逐渐改善8例,无效1例。结论经TIPS途径介入技术和经导管SMA溶栓是治疗急性和亚急性SMV—PV血栓形成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肠系膜静脉血栓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经肠系膜上动脉灌注罂粟碱和经皮经肝肠系膜静脉取栓和/或溶栓联合治疗肠系膜静脉血栓(MVT)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北大三院经介入诊治的9例MVT。9例患者均行血管造影检查和超声检查,其中5例行CT检查,2例行MR检查。患者从就诊到明确诊断接受介入治疗的时间间隔为15~168小时。明确诊断MVT后即经外周静脉给予肝素抗凝治疗;9例MVT均行经肠系膜动脉灌注罂粟碱治疗,其中8例同时行经皮经肝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取栓和溶栓治疗。2例怀疑肠坏死介入治疗后行外科肠切除术。结果本组9例MVT中2例血栓局限在肠系膜上静脉内;7例血栓延及门静脉或脾静脉。9例患者7例治愈;1例不明原因猝死;1例因门脉高压行门腔静脉分流术后肝功衰竭死亡。结论经肠系膜动脉灌注罂粟碱联合经皮经肝门静脉、肠系膜静脉取栓和/或溶栓是治疗MVT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63例不能手术切除的肝细胞癌伴肝硬化病人.接受肝动脉和门静脉分期化疗栓塞(60例)或同时化疗栓塞(3例).其中6例辅以门静脉插管化疗。1、2、3a生存率分别71.4%(45/63)、31.7%(20/63)和3.2%(2/63)。临床研究证明.肝动脉和门静脉化疗栓塞的姑息性治疗效果优于单纯肝动脉化疗栓塞。门静脉插管途径可以选择口肠静脉或中结肠静脉.当有栓塞禁忌症或经肝动脉化疗已无可能时.经门静脉系统灌注化疗药物,其在肝内肿瘤中的浓度与肝动脉灌注药物相似。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放射介入栓塞化疗对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疗效。对影响疗效的多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219例肝癌并门静脉癌栓病人行介入治疗,18例单纯肝动脉化疗药物灌注(A组),124例肝动脉碘油栓塞加化疗灌注(B组),77例肝动脉化疗灌注加碘油栓塞加明胶海绵颗粒栓塞(C组)。结果:影响肝癌合并癌栓介入治疗疗效及生存期的因素包括肝功能Child分级、肿瘤类型大小、癌栓部位、有无合并动脉门静脉瘘及动脉静脉瘘、治疗方法、 治疗次数以及治疗后癌栓的碘油聚集情况。三种治疗方法中以C组疗效最好,B组次之,A组最差。结论:肝癌合并癌栓病人的介入疗效与多种因素密切相关,积极有针对性地选择肝动脉化疗灌注加碘油加明胶海绵栓塞有助于提高病人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和方法:转移性肝癌的血液供应除主要来源于肝动脉卦亦有门静脉的参于,同时门静脉又是实体肿瘤肝内转移的途径,作者自1992年1月至1995年12月对20例继发性肝癌病人采用经腹行肝动脉和门静脉系统双插管的方法进行介入治疗。结果:8例癌胚抗原(CEA)增高的患者有6例持续下降。根据治疗前后的CT图象对比显示肿瘤缩小者13例,肿瘤缩小28%~72%,平均50%。全组平均生存时间13.5个月、半年、1年及2年生存率分别为96%、66%和20%。结论:经肝动脉、门静脉双插管介入治疗方法安全、方便,易于推广,其临床治疗效果需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肝细胞癌(HCC)合并门静脉主干癌栓的肝动脉DSA表现,探讨其对介入治疗方案选择的意义。方法对56例HCC伴门静脉癌栓患者的DSA表现进行分析,并据此制定介入治疗方案。结果14例DSA无肝动脉高灌注异常,其中2例可见门静脉癌栓内肿瘤染色,行常规TACE;19例出现明确肝动脉高灌注异常,但可分辨出肿瘤血管和肿瘤染色灶,行肝固有动脉化疗和肿瘤节段性栓塞;9例全肝叶或全肝有明显肝动脉高灌注异常,仅行肝固有动脉化疗;14例出现肝动脉-门静脉分流,对12例先行瘘口封堵,再给予肿瘤节段性栓塞,2例高流量肝右动脉-门静脉分流未予封堵。术后随访2个月,48例肿瘤体积缩小,7例病灶进展或出现新病灶,未发生肝功能衰竭。结论对HCC合并门静脉癌栓患者,TACE过程中应高度重视分析肝动脉DSA所见,评价肝内动、门静脉血供变化状况,有针对性地合理选择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彩色多普勒超声定位引导下经皮注射碘油化疗药物乳剂治疗原发性肝癌并发门静脉癌栓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1例患者,以21G注射针经皮经肝穿刺进入门静脉癌栓内,在超声监视下缓慢注射吡柔比星与超液化碘化油乳剂。结果21例患者前后共接受56次序贯治疗。治疗2~3次后15例患者癌栓缩小,其内可见条状静脉血流通过,有效率为71.43%。结论经皮经肝穿刺门静脉癌栓序贯注射碘油化疗药物乳剂是原发性肝癌并发门静脉癌栓的有效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PVTT)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 86例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患者行肝切除+门静脉取栓+肝动脉、门静脉双灌注化疗栓塞及生物靶向治疗。结果 1年生存率为90%,2年生存率为85%,3年生存率为35%;结论肝切除+门静脉取癌栓+肝动脉、门静脉双灌注化疗栓塞+生物靶向治疗是治疗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肝细胞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手术切除及疗效观察   总被引:53,自引:1,他引:53  
Fan J  Wu Z  Tang Z  Yu Y  Zhou J  Qiu S  Zhang B 《中华外科杂志》1999,37(1):8-11
目的 探索肝细胞癌合并门静脉癌栓(PVTT)手术切除的疗效及其影响预后因素。方法 总结近10年111例肝细胞癌合并门静脉主干或第一分支癌栓的患者,均行肝癌联同门静脉左或右支癌栓切除或经左、右支断端取栓或切开主干取栓,其中22例患者切除肿瘤及癌栓后行肝动脉和(或)门静脉插管。32例患者术后经肝动脉化疗栓塞和(或)经门静脉导管化疗。另14例PVTT患者仅行保守治疗(非手术组),20例PVTT患者行探查  相似文献   

14.
目的前瞻性对合并门脉侵犯可切除肝癌患者术前行肝动脉栓塞化疗(TACE),研究探讨该方法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术前影像学及多学科诊断为可切除肝癌合并门脉侵犯患者219例,按初始治疗分为一期手术切除的手术组(132例)和TACE组(87例),TACE组患者先行TACE治疗后再行手术切除。分层分析两组间的生存差异。结果手术组和TACE组1、3、5年生存率和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52.4%、19.1%、13.1%、13.87个月和57.1%、27.2%、21.1%、16.13个月(P=0.037)。亚组分析中,段叶级癌栓手术组和TACE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61.0%、32.1%、20.1%和92.9%、55.7%、47.8%(P=0.012)。主分支癌栓中两组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72)。两组术后死亡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伴有门脉侵犯可切除肝癌术前行肝动脉栓塞化疗安全有效,尤其可以显著延长伴有段叶级侵犯肝癌患者的生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CT引导下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术治疗原发性肝细胞癌(HCC)合并门静脉癌栓(PVTT)的疗效。方法根据放射性粒子植入计划系统(TPS系统),通过CT引导对47例HCC合并PVTT患者于TACE后植入^125I放射性粒子,癌栓处方剂量100~120 Gy,对比治疗前后癌栓长径、肝功能、AFP的变化。结果完全缓解无,部分缓解29例,总有效率为61.70%(29/47);术后癌栓长径明显小于术前(P〈0.05)。接受^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后,47例患者1年、2年生存率分别为53.45%、36.75%,平均生存期为(14±2)个月。结论 CT引导下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术治疗HCC伴PVTT可明显提高疗效,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6.
肝细胞性肝癌是全世界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随着影像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肝细胞性肝癌在早期即能被发现,但是,其中11%~42%的肝癌患者已有门静脉侵犯,即门静脉癌栓的形成.门静脉癌栓的形成使肿瘤细胞在肝脏中广泛传播并引起肝功能的进一步恶化.过去常被认为不宜行手术治疗,多采用保守治疗或放弃治疗,大多数患者在数月内死亡,即使有机会行手术切除,术后多辅以经导管肝动脉栓塞化疗术、门静脉支架植入或门静脉化疗等治疗方式,部分患者能更长时间的存活,但由于微小癌栓及微小转移灶术前已存在,术前检查难以发现,手术取栓很难清除干净,容易导致术后肝癌早期复发.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及对门静脉癌栓形成机制的进一步认识,越来越多的治疗新技术被应用于临床.本文主要就门静脉癌栓形成机制及经典的经导管肝动脉栓塞化疗术和一些新的治疗方法,如螺旋断层放疗、CIK细胞治疗、经导管肝动脉栓塞化疗术联合门静脉支架植入后125I放疗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肝细胞癌伴门静脉癌栓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肝细胞癌 (HCC)病人门静脉癌栓 (PVTT)不同治疗方法的疗效及PVTT形成的生物学行为与发病机制。方法 回顾性分析 1 995年至 2 0 0 2年间的 2 6 0例HCC伴PVTT病人 ,按不同治疗方法分为 :①肿瘤切除并门静脉取栓组 (S1 =6 2 ) ;②门静脉取栓组 (S2 =5 4 ) ;③介入治疗组 (N1 =4 8) ;④保守治疗组 (N2 =96 )。比较各组间不同的疗效。实验研究对 1 2 3例HCC病人手术切除标本分为 3组 :无PVTT肝癌组 (B)、伴有PVTT的原发癌组 (A1 )及门静脉癌栓组 (A2 )。分析多种基因在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在PVTT形成中的意义。结果 S1 组中位生存期为 1 7.2个月 ,术后 1、3、5年生存率分别为 6 7.7%、4 0 .3%和 2 0 .9% ;S2 组中位生存期为 1 2 .6个月 ,术后 1、3、5年生存率分别为33.3%、2 2 .2 %和 7.4 %。N1 组中位生存期为 4 .8个月 ,术后 1、3、5年生存率分别为 2 0 .8%、6 .2 %和0 ;N2 组中位生存期为 1 .5个月 ,1、3、5年生存率分别为 5 .2 %、0、0。各组生存率比较 ,均有显著性差异(P <0 .0 1 )。VEGFmRNA、蛋白的表达率及MVD计数A1 组、A2 组织组均高于B组 ,表达强度A2 组高于A1 组 (P <0 .0 1 ) ;uPA、uPARmRNA及蛋白阳性表达率A2 组和A1 组均高于B组 ,表达强度A2组高于A1 组 (P <0 .0 1 )。E CD蛋白表达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不同治疗方法对肝细胞性肝癌(HCC)合并门静脉癌栓(PVTT)的疗效及其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应用不同治疗方式治疗的63例原发性HCC合并门静脉主干或者第一分支癌栓患者的预后。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4组:保守治疗组(A组,7例);TACE治疗组(B组,19例);手术切除原发HCC同时行门静脉切开取栓术或者癌栓部位门静脉切除术治疗组(C组,12例);手术切除原发HCC同时行门静脉切开取栓术或者癌栓部位门静脉切除术+术后TACE治疗组(D组,25例)。结果:A组中位生存期为2个月,半年、1年、2年、3年生存率分别为14%、0、0、0;B组中位生存期为6个月,半年、1年、2年、3年生存率分别为56%、12%、0、0;C组中位生存期为10个月,半年、1年、2年、3年生存率分别为、74%、37%、9%、0;D组中位生存期为16个月,半年、1年、2年、3年生存率分别为80%、52%、20、12%。各组生存率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发性HCC合并PVTT采取手术切除原发肝癌同时行门静脉切开取栓术或者癌栓部位门静脉切除术可明显延长生存期,术后应用TACE治疗可进一步延长生存期,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肝癌微环境对肝癌发生门静脉转移起重要作用的基因簇或通路,为肝癌的治疗和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利用基因组富集(GSEA)的方法,对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的综合性的基因表达与杂交排序数据库(GEO数据库)中的11例肝癌无门静脉癌栓(PVTT)和9例肝癌合并PVTT的癌旁相对正常组织基因表达谱芯片进行分析,分析其在肿瘤相关通路中的富集特征与核心富集基因.结果 找到15条相关的信号通路,这些通路与癌旁微环境中的免疫功能状态有关,对于肝癌发生PVTT转移可能起重要作用.结论 肝癌发生门静脉转移除了与肿瘤细胞本身的恶性增殖和侵袭有关以外,还与周围微环境中的免疫状态和炎症反应有重要联系.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原发性肝癌(primary liver cancer,PLC)伴门静脉癌栓(portal vein tumorthrombus,PVTT)外科治疗的方法及疗效。方法采用肝叶切除联合经门静脉癌栓切除或经门静脉残端取栓术治疗PLC合并PVTT13例。其中肉眼癌栓10例,镜下癌栓3例。术后3例仅行门静脉化疗(PVC),3例同时行PVC+肝动脉插管化疗栓塞术(TACE),1例术后单纯行TACE治疗,6例术后未做化疗。结果无手术死亡,肉眼癌栓全部取出。术后10例出现肝功能损害,其中1例于术后28 d死于肝功能衰竭,余经护肝治疗恢复;5例术后出现右侧胸腔积液,予胸腔穿刺抽液后治愈。12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2~60个月。镜下癌栓的3例未复发,非镜下癌栓的9例术后1年内复发6例,行化疗者7例,1年内死亡4例(3例仅行PVC,1例仅行TACE);术后1~2年内复发3例,均为行PVC+TACE者,1~2年内死亡1例。在7例行辅助化疗的患者中,1、2年生存率分别为42.9%(3/7)和28.6%(2/7)。结论外科手术是治疗PLC合并PVTT的有效方法,术后辅以门静脉化疗及TACE能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