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γ-干扰素对前列腺癌细胞粘附和侵袭行为的影响。方法:用纤维粘连蛋白和层粘连蛋白处理细胞培养板,检测γ-干扰素对前列腺癌细胞系LNCaP和PC-3粘附作用的影响;用Transwell小室,以Matrigel和纤维粘连蛋白构建基底膜,检测γ-干扰素对前列腺癌细胞侵袭人工基底膜能力的影响;应用Western-blot法检测γ-干扰素对前列腺癌细胞膜粘连蛋白-2(annexin-2)表达的影响。结果:γ-干扰素未处理的两种人前列腺癌细胞系细胞LNCaP、PC-3粘附率分别为46%和40%,γ-干扰素处理的两种细胞系细胞LNCaP、PC-3粘附率分别为21%和23%,同种细胞系γ-干扰素处理组与未处理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均〈0.05)。在相同细胞系γ-干扰素处理组较未处理组前列腺癌细胞24h侵袭能力明显降低(P均〈0.05)。Western印迹结果表明γ-干扰素可显著抑制annexin-2蛋白的表达(P〈0.05)。结论:γ-干扰素可能通过下调annexin-2的表达来抑制前列腺癌细胞的粘附和侵袭。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环氧化酶2(COX-2)在不同前列腺癌细胞系中的表达,探讨COX-2在前列腺癌侵袭进展及转移潜能获得机制中的可能作用。方法:应用Western印迹及RT-PCR鉴定LNCaP及其亚细胞系C4-2和AR-CaP亚细胞系IF11、IA8,以及PC-3细胞中COX-2的表达情况,并初步分析其在不同特性前列腺癌细胞系转移侵袭过程中的作用。结果:Western印迹结果显示:COX-2蛋白在PC-3细胞中表达相对较高,在IF11、IA8、LNCaP和C4-2细胞中表达缺失,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2mRNA表达结果同蛋白一致。结论:不同来源、不同转移潜能的前列腺癌细胞株中COX-2表达存在差异。高表达COX-2可能在PC-3细胞高侵袭转移潜能获得方面起着一定作用,而与其他细胞系转移作用无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miR-152在前列腺癌、前列腺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在前列腺癌细胞系中的作用。方法采用TaqMan荧光定量RT—PCR方法检测8例前列腺癌和8例前列腺正常组织的样本中miR-152的表达水平。运用Transwell细胞迁移实验及侵袭实验评估miR一152对前列腺细胞系PC-3和DU145细胞功能的影响。结果与正常前列腺组织相比,miR-152在前列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显著下调(P〈0.05)。体外实验中上调miR152的表达可以显著降低前列腺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P〈O.05)。结论miR-152在前列腺癌中可作为一种肿瘤抑制因子,影响前列腺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多种不同人前列腺癌细胞株TGF-β/Smads信号通路的"开放"或"关闭"状态进行鉴定,初步探讨此通路在前列腺癌侵袭、转移中的作用及可能的机制。方法:用Western印迹法检测LNCaP、PC-3、DU145及AR-CaP亚细胞系IF11、IA8细胞中TGF-β/Smads通路的关键蛋白TGF-βⅡ型受体(TβRⅡ)、Smad2/3、磷酸化Smad2(p-Smad2)、Smad4的差异表达。结果:TβRⅡ在PC-3、DU145、IF11、IA8中表达较高,在LNCaP中表达极低;Smad2/3在所有细胞中表达均较高,但活性成分p-Smad2仅在PC-3、DU145中表达;Smad4在LNCaP、PC-3、DU145中表达较高,IF11、IA8中表达缺失。结论:不同转移潜能的前列腺癌细胞株TGF-β/Smads通路的"开闭"状态存在差异,仅PC-3、DU145细胞处于开放状态;前列腺癌细胞可能通过不同的方式改变TGF-β/Smads通路状态参与晚期肿瘤的侵袭、转移过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基质细胞衍生因子-lα(stromal cell-derived factor-lα,SDF-lα)对人前列腺癌PC-3细胞失巢凋亡的影响。方法:悬浮培养诱导细胞失巢凋亡,使用0μg/L、50μg/L、100μg/L的SDF-1α作用于悬浮培养的PC-3细胞;天后,采用CCK8法检测PC-3细胞增殖活性变化;Western-blot方法检测促凋亡蛋白Bmf及抗凋亡蛋白Bcl-xl表达变化。结果:PC-3细胞悬浮培养3天后,细胞存活率为(25.19±0.43)%,提示大部分悬浮培养的细胞发生失巢凋亡;50μg/L、100μg/L的SDF-α处理后,与对照组相比,细胞存活率提高,分别为(37.60±6.24)%(P〈0.05)和(33.66±5.51)%(P〉0.05);悬浮培养的PC-3细胞经SDF-lα处理后,其促凋亡蛋白Bmf表达减低;抗凋亡蛋白Bcl-xl表达增高。结论:SDF-lα可抑制人前列腺癌PC-3细胞发生失巢凋亡,其机制可能与下调Bmf和上调Bcl-xl蛋白表达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骨形态发生蛋白(BMP)对骨骼肌卫星细胞粘附特性的影响。方法:体外获取与培养骨骼肌卫星细胞,分别用0、50、100、500、1000μg/L的BMP诱导培养基诱导培养48h。通过荧光法测定接种后1h的粘附细胞率,利用放射免疫法测定细胞层粘连蛋白的含量。结果:BMP可促进骨骼肌卫星细胞的粘附,在500μg/L的浓度时粘附率最高,当BMP浓度进一步增加时,细胞粘附率不再增加;BMP诱导后可促进骨骼肌卫星细胞层粘连蛋白的表达,当BMP浓度为500μg/L时这种作用最强。结论:BMP可增强骨骼肌卫星细胞的粘附特性,其机制与层粘连蛋白的表达增高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去甲斑蝥素抑制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蛋白表达对前列腺癌PC-3细胞迁移及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将去甲斑蝥素作用于前列腺癌PC-3细胞后,Western-blot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MMP-9表达水平的变化,划痕实验和侵袭实验检测PC-3细胞侵袭力的变化,透射电镜观察PC-3细胞的伪足形态变化。结果:去甲斑蝥素干预组PC-3细胞中MMP-9的mRNA表达量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同时,去甲斑蝥素干预组PC-3细胞中MMP-9的蛋白表达量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迁移与侵袭实验结果显示,去甲斑蝥素干预组PC-3细胞划痕愈合程度较空白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去甲斑蝥素干预组PC-3细胞侵袭能力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透射电镜观察发现去甲斑蝥素干预组PC-3细胞的伪足较空白对照组明显减少。结论:去甲斑蝥素作用于前列腺癌PC-3细胞后,PC-3细胞的侵袭能力下降,可能与MMP-9蛋白表达水平下降使PC-3细胞的侵袭伪足减少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膜联蛋白A2(Annexin A2)和葡萄糖调节蛋白78(GRP78)分别在人前列腺增生细胞系(BPH-1)、雄激素非依赖性前列腺癌细胞系(LNCaP)和雄激素依赖性前列腺癌细胞系(PC-3)中的差异表达. 方法 利用双向凝胶电泳结合质谱的蛋白质组学技术,分析Annexin A2和GRP78在三种细胞系的表达;分别采用免疫印迹法和免疫荧光染色法对其进行半定量和定位验证. 结果 Annexin A2在BPH-1和LNCaP中低表达,在PC-3细胞中高表达;GRP78在PC-3、BPH-1及LNCaP中表达量逐渐升高(P<0.05). 结论 Annexin A2和GRP78的差异表达可能与前列腺癌发展的不同阶段激素依赖性有关,有望作为前列腺癌诊断和治疗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RNA干扰技术沉默AQP1基因对前列腺癌PC-3细胞AQP1蛋白表达影响。方法设计合成针对前列腺癌PC-3细胞AQP1基因的小干扰RNA并构建高效表达载体,脂质体法转染PC-3细胞,Western Blot检测AQP1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 AQP1在前列腺癌PC-3细胞表达,针对AQP1基因siRNA高效表达载体能够抑制AQP1蛋白在PC-3细胞的表达,AQP1蛋白相对表达量为:转染组0.54±0.04,正常对照组0.82±0.08,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通过抑制AQP1基因的表达,有效抑制了前列腺癌PC-3细胞AQP1蛋白表达。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米非司酮(MIF)对前列腺癌PC-3细胞周期及其调控蛋白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MTT法检测1、10、50、100μmol/LMIF作用于PC-3细胞24~120h的吸光度(A)值,流式细胞仪检测10、50μmol/LMIF作用PC-3细胞48h后细胞周期的变化,免疫组化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10、50μmol/LMIF处理48h后PC-3细胞cyclinD1、bax、bcl-2蛋白表达的变化情况。结果 1μmol/LMIF作用24~120h的A值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0、50、100μmol/L组A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IF对PC-3细胞的抑制作用呈时间-剂量依赖性。MIF作用48h后使PC-3细胞停滞于G1/G0期,并使此期细胞比例从对照组的27.4%增加到10μmol/L组的50.4%和50μmol/L组的5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处理后PC-3细胞中bcl-2蛋白和cyclinD1蛋白表达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ax表达量显著增加。结论 MIF以时间.剂量依赖性方式抑制前列腺癌PC-3细胞的增殖,可能通过下调cyclinD1蛋白表达,阻止PC-3细胞G1期向S期的转换,使其停留于G1/G0期;同时降低bcl-2蛋白的表达及激活bax蛋白的表达等抑制前列腺癌PC-3细胞增殖。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维生素E调节前列腺癌细胞DNA复制的新分子机制及信传导通路。方法利用基因转染、免疫印迹、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免疫沉淀等方法研究不同浓度、不同时间琥珀酸维生素E(VES)对前列腺癌细胞内的微小染色体维持蛋白4(MCM4)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YES可抑制前列腺癌MCM4mRNA的表达,并存在时效与量效关系,20μmol/LVES处理LNCaP细胞36h,MCM4的mRNA表达水平较对照组下降24.5%(P〈0.05),作用96h下降达60.3%;随着VES浓度的增加,MCM4mRNA的表达水平受抑制的程度逐步加深。Westernblot表明VES可抑制MCM4蛋白的表达。过表达E2F1可拮抗VES对MCM4的抑制作用。VES抑制Rb磷酸化,增加Rb与E2F1的结合程度。BrdU摄入试验表明20μmol/L与40μmol/L VES处理LNCaP细胞24h后,癌细胞内DNA合成较对照组下降63.4%与71.6%(P〈0.05);48h后分别达74.8%与81.5%(P〈0.05)。结论我们识别了维生素E抑制前列腺癌细胞DNA复制的一种新机制是下调MCM4的表达,E2F1-Rb蛋白参与这一信号传导通路。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SLP-2(stomatin-like protein2)基因对人前列腺癌PC-3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合成和构建SLP-2沉默和过表达载体,用Lipofectamine TM2000分别转染5组人前列腺癌PC-3细胞:pcDNA3.1-SLP-2组,空质粒pcDNA3-1组,siRNA—SLP-2组,siRNA阴性对照组以及空白对照组。采用Q-PCR和Western-Blot分别检测PC-3细胞中SLP-2的mRNA和蛋白表达量;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检测PC-3细胞增殖;采用细胞线粒体膜电位JC-1试剂盒检测PC-3细胞的早期凋亡情况。结果转染pcDNA3.1-SLP-2质粒和siRNA-SLP-2后PC-3细胞SLP.2基因mRNA表达水平分别为(324.884±16.508)和(0.195±0.016),蛋白表达水平分别为(5.013±0.284)和(0.296±0.011),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转染pcDNA3-1-SLP-2基因48h、72h、96h后Pc。3细胞增殖吸光度值(OD值)分别为(0.714±0.007)、(1.103±0.018)、(1.348±0.018),均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采用siRNA沉默SLP.2基因48h、72h、96h后PC-3细胞增殖率分别为(0.571±0.004)、(0.875±0.010)、(1.044±0.008),均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细胞凋亡结果显示,转染pcDNA3.1-SLP.2和siRNA-SLP-2的PC-3细胞早期凋亡率分别为(2.433±0.577)和(9.197±0.602),与空白对照组(4.993±0.710)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LP-2可促进人前列腺癌PC-3细胞的增殖,并抑制细胞的早期凋亡。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TGF-β/Smads信号转导的核心Smad4在前列腺癌转移潜能获得中的作用及可能的机制。方法:用Millicell体外侵袭试验观察LNCaP和ARCaP系IF-11、IA-8细胞株转移潜能的差异情况,分别应用Western印迹法和逆转录PCR鉴定这3种细胞株中Smad4蛋白及mRNA的差异表达。结果:ARCaP系IF-11、IA-8细胞株的体外侵袭潜能明显高于LNCaP细胞(P<0.01);但Smad4蛋白在低转移潜能的LNCaP细胞中高表达,而在高转移潜能的IF-11、IA-8中表达缺失(P<0.01),Smad4 mRNA表达结果与蛋白一致。结论:Smad4在转移潜能不同的前列腺癌细胞系间存在差异表达,Smad4表达缺失可能是晚期前列腺癌发生侵袭转移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Smac基因对前列腺癌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前列腺癌细胞株(PC-3)在含小牛血清的DMEM-F12培养基中培养、传代。通过脂质体介导将Smac基因导入前列腺癌细胞株,通过RT-PCR法检测SmacmRNA的表达,同时用SABC免疫组化法分析Smac的表达。采用细胞计数法检测细胞生长抑制率,流式细胞仪观察细胞凋亡情况。结果:转染Smac基因后,RT-PCR可检测出Smac的特异条带,SABC结果转染组Smae蛋白表达显著性增强,前列腺癌细胞的生长明显受抑制(P〈0.05)。细胞周期分析可见凋亡峰,凋亡率35.2%。结论:转入Smac基因可显著促进前列腺癌细胞细胞的凋亡。  相似文献   

15.
Prostasin基因在前列腺细胞株中表达情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Prostasin在前列腺癌中的功能。方法 运用RT-PCR方法检测人前列腺增生细胞株BPH-1,无转移能力前列腺癌细胞株LNCaP,及有转移能力的前列腺癌细胞株PC-3、DU-145中Prostasin基闪表达情况。结果 Prostasin基斟在BPH-l和LNCaP中正常表达,在PC-3、DU-145中低表达。BPH-l中Prostasin的表达与DU-145和PC-3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同样LNCaP中Prostasin的表达与DU-145和PC-3比较差异亦有显著性(P〈0.01)。BPH-1与LNCaP之间表达差异无显著性,DU-145和PC-3之间表达差异亦无显著性,(P〉0.05)。结论 ProStasin可能是前列腺癌的转移抑制剂。  相似文献   

16.
雄激素信号通路在前列腺癌生长及进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雄激素受体(AR)在绝大多数雄激素非依赖型前列腺癌中仍然表达并具有转录活性。细胞粘附与运动在多种细胞活动如细胞的分化、肿瘤的进展中起着关键作用。中间纤维波形蛋白(Vimentin)与细胞运动和侵袭相关。作者前期研究已发现利用微注射AR抗体阻断AR表达,可抑制细胞增殖并明显改变细胞形态。本文作者报道了利用雄激素敏感型的前列腺癌LNCaP细胞株、雄激素抵抗型的LNCaP—RF、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多种转移潜能不同的人前列腺癌细胞“上皮细胞间质转化态”(EMT)特性进行鉴定,并从粘附因素和细胞骨架蛋白角度分析其骨转移潜能获得的分子机制。方法:用W estern印迹法鉴定LNCaP及其亚细胞系C4、C4-2和ArCaP亚细胞系IF11、IA8,以及PC-3、Du145等细胞中上皮型钙粘素(E-cadherin)、神经型钙粘素(N-cadherin)和波形纤维蛋白(V im entin)的表达差异情况,并分析其在前列腺癌转移过程中的作用。结果:E-cad-herin在PC-3、LNCaP、C4、C4-2中表达较高,但在Du145、IF11、IA8中表达极低;而V im entin的表达情况恰恰与E-cadherin相反;N-cadherin在IF11、IA8细胞中呈现显著的高表达状态。结论:转移潜能不同的人前列腺癌细胞株之间存在EMT表型的表达差异,其中PC-3、LNCaP、C4、C4-2是未发生EMT改变的细胞,Du145、IF11、IA8却是EMT化的细胞。EMT表型差异蛋白在解释前列腺癌转移机制方面占据着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对低氧状态下前列腺癌PC-3细胞株增殖及侵袭的影响。 方法 利用转染试剂Fermentas将人HIF-1α重组表达质粒pcDNA3.1-HIF-1α转染PC-3细胞株后,低氧环境培养,采用G418筛选,建立稳定表达HIF-1α基因的细胞株,分别命名为pcD-NA3.1-HIF-1 α-PC-3、pcDNA3.1-PC-3及PC-3组。采用RT-PCR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3组细胞HIF-1α mRNA和蛋白的表达情况;噻唑盐法测定细胞生长;transwell小室检测侵袭能力。 结果 与pcDNA3.1-PC-3组和PC-3组相比,pcDNA3.1-HIF-1 α-PC-3组细胞内HIF-1α mRNA条带增强不明显,pcDNA3.1-HIF-1α-PC-3组细胞内HIF-1α蛋白的条带明显增强,HIF-1α过表达的PC-3细胞增殖速度明显增快,侵袭细胞数明显增多。 结论 HIF-1α过表达对PC-3细胞株的增殖及侵袭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BRP44高表达的人前列腺癌细胞PC3细胞系(雄激素非依赖性前列腺癌细胞株)细胞的生物学性状的影响,以了解其在人前列腺癌发生发展中可能的机制和作用。方法将已转染BRP44的PC3细胞提取其RNA,进而行Northern Blot检测证明其高表达,用Alamar Blue检测BRP44高表达的阳性细胞生长情况,流式细胞仪检测其细胞周期变换,采用改良的Transweu侵袭小室方法检测细胞侵袭能力。结果BRP44高表达的PC3细胞增殖速度较转染空载体的PC3细胞和正常PC3细胞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体外细胞移动实验中,BRP44高表达的PC3细胞也较另两组细胞表现出更强的穿膜能力、侵袭力(P〈0.01)。结论BRP44表达增高与人前列腺癌细胞的恶性表型具有密切相关性,BRP44可能在人前列腺癌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姜黄素对雄激素非依赖性前列腺癌细胞株PC-3细胞体外作用及其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探讨其抗肿瘤的作用机制。方法:分别用0、6.25、12.5、25、50μmol/L浓度的姜黄素作用于PC-3细胞,12、24、36、48、72、96h后台盼蓝拒染法、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检测细胞生长活性;24h后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周期及凋亡的变化,透射电镜观察细胞超微结构变化;半定量RT-PCR法检测PC-3细胞内VEGF mRNA的表达;ELISA检测细胞上清液中VEGF浓度。结果:姜黄素能显著抑制PC-3细胞的增殖,呈剂量与时间依赖性,不同浓度姜黄素组之间及不同时间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浓度姜黄素诱导PC-3细胞出现剂量依赖性G2/M期阻滞(P〈0.01),且各浓度组凋亡细胞比例均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姜黄素作用24h后PC-3细胞出现凋亡的形态学改变;PC-3细胞内VEGF mRNA的表达和细胞上清液中VEGF呈剂量依赖性降低。结论:姜黄素能显著抑制体外PC-3细胞的生长,并促进其G2/M期阻滞和凋亡,VEGF mRNA及蛋白的表达也明显降低,可能是其抑制肿瘤和血管生长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