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量流行病学研究证明,左室肥厚(LVH)是高血压病主要并发症之一,是增加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与死亡率的独立因素[1]。笔者用苯那普利治疗59例高血压LVH患者,并用超声心动图、同步12导心电图及Holter进行测定,了解苯那普利治疗高血压的同时对左室肥厚、QT离散度(QTd)及室性心律失常(VA)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动态血压监测与左室肥厚的关系探讨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动态监测血压与左室肥厚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高血压 1级患者 5 0例 ,2级 5 5例 ,3级 1 5例 ,采用动态血压监测及超声心动图观察 1 2 0例高血压患者的平均动脉压、昼夜收缩压、舒张压水平和左室重量指数 ( LVMI)。结果 :1级 5 0例及 2级 6例患者血压水平呈昼高夜低昼夜规律 (杓型 ) ,却未伴有 LVHI,L VMI为 1 31 .5± 2 5 .6mm Hg。高血压 2级 4例或全部 3级患者血压水平昼夜节律消失 (非杓型 ) ,均伴有左室肥厚( L VH) ,L VMI为 2 68.9± 1 4.8mm Hg。伴有 LVH的高血压患者夜间血压压均值明显高于无L VH;而两组日间收缩压、舒张压均值无明显差异。结论 :夜间血压水平与左室肥厚有一定相关性 ,非杓型高血压较杓型高血压易发生左室肥厚。  相似文献   

3.
苯那普利和赖诺普利均为含羧基类血管紧张素转移酶抑制剂 (ACEⅠ )的制剂。本文探讨二种药物对高血压疗效及心肌重量指数的影响。1 对象和方法1 1 对象 苯那普利组及赖诺普利组各 30例。两组患者 ,性别、高血压病程、治疗前基础血压和心率均无显著性差异。 (见表 1 )表 1 两组病人的基础情况 (x-±s)苯那普利组赖诺普利组性别 (男∶女 ) 16∶1414∶16年龄 (岁 ) 5 9 8± 10 3 5 7 0± 9 72高血压病程 (年 ) 6 75± 7 987 36± 7 5 3收缩压 2 2 7± 1 912 3 2± 2 0 1舒张压 12 5± 1 5 112 5± 1 41心率 (次 /分 ) 87 5± 1…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 (EH)患者抗高血压治疗前后血清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 FGF)水平的变化。方法 :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 (EL ISA)测定 34例 EH患者福辛普利治疗前、治疗 3个月后及 32例正常对照组的血清 b FGF水平。结果 :EH患者的基础血清 b FGF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 [(15 .94± 4 .31) ng/ L 比 (11.4 0± 1.98) ng/ L,P <0 .0 1]。 期患者的平均血清b FGF水平显著高于 期患者 [(17.6 8± 3.85 ) ng/ L 比 (13.90± 4 .18) ng/ L,P<0 .0 1];伴有左心室肥厚 (L VH)者高于无L VH者 [(18.99± 4 .0 3) ng/ L比 (15 .2 2± 2 .74 ) ng/ L ,P <0 .0 2 ];有肾功能损害者也高于无相应病变者 [(19.2 3± 4 .5 4 ) ng/L 比 (15 .16± 3.2 8) ng/ L,P <0 .0 2 ]。福辛普利治疗 3个月后 ,EH患者的血清 b FGF水平降至 (13.12± 2 .92 ) ng/ L(P <0 .0 1) ,但 L VH或肾功能损害者仍高于无相应病变者 (均 P <0 .0 5 )。结论 :EH患者的血清 b FGF水平升高 ,尤其是伴 L VH和肾功能损害的患者 ,福辛普利治疗后其水平显著下降 ,说明 b FGF可能以自分泌和 (或 )旁分泌的方式对高血压的心肌肥大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氯沙坦与苯那普利治疗老年慢性心功能不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氯沙坦与苯那普利对老年慢性心功能不全 (CHF)的作用 ,探讨两者在老年CHF治疗中的地位。方法 共 13 5例患者入选 ,年龄均大于 60岁 ,心功能在Ⅱ~Ⅳ级之间 ,经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证实左室射血分数在 5 0 %以下。在原有抗心力衰竭的基础上随机分入氯沙坦组 (2 5~ 5 0mg d)以及苯那普利组 (5~ 10mg d)。在治疗前及治疗后第 1、3、7、12周查血钾、肾功能及心电图。治疗前及治疗后第 12周时测定患者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变化。结果 苯那普利组和氯沙坦组治疗后第 12周时LVEDD(5 .97± 0 .41vs 6.3 6± 0 .43 ;5 .91± 0 .44vs 6.3 2± 0 .41)、LVEF(3 6.4± 4.3vs 3 0 .2± 4.9;3 7.8± 5 .1vs 2 9.7± 4.6)、CO(4 .62± 1.95vs 3 .3 5± 1.67;4.67± 1.82vs 3 .2 8± 1.72 )较入院时明显改善。但两组之间相比无显著差异。苯那普利组患者中共有 16例 (2 3 .19% )出现咳嗽、高钾血症、皮疹、局部血管神经性水肿等不良反应 ,氯沙坦组中仅有 1例 (1.5 % )患者出现低血压。结论  (1)氯沙坦及苯那普利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逆转老年CHF患者的左室重构 ,但两组之间相比无显著差异。 (2 )服用氯沙坦患者中咳嗽等不良反应发生率要明显低于苯那普利 ,耐受良好。  相似文献   

6.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多出现不同程度的左室肥厚和左室舒张功能受累 ,作者分别用非洛地平和复方降压片治疗高血压病人 ,旨在观察它们在控制血压的同时 ,对左室肥厚和左室舒张功能的影响。1 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 选择 1996年 8月至 1999年 8月在我院诊治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 15 0例 ,随机分为 2组 :A(非洛地平 )组80例 ,男 44例 ,女 36例 ,年龄 38~ 74( 5 7.2± 9.3)岁 ;B(复方降压片 )组 70例 ,男 41例 ,女 2 9例 ,年龄 37~ 6 9( 5 6 .4±9.1)岁。所有患者诊断均符合 WHO高血压诊断标准 ,除外继发性高血压、糖尿病及其他器质性心脏病 ,2组血…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福辛普利钠 (蒙诺 Fosinopril sodium)对高血压的疗效及对心脏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 :用福辛普利钠 ( 2 0~ 4 0 mg/ d,po)治疗 4 5例高血压左室肥厚患者 ,疗程 12周。结果 :治疗后室间隔厚度较治疗前减少了 ( 16.4 2± 3 .82 ) % ;左室心肌重量指数下降了 ( 13 .84± 5 .62 ) % ,左室心肌重量指数由治疗前的 ( 14 8.11± 2 8.64) g/ m2降至治疗后的 ( 12 2 .79± 8.70 ) g/ m2 ( P<0 .0 1)。结论 :福辛普利钠通过逆转肥厚心室壁减轻了左室心肌的重量。福辛普利钠在降低心脏收缩压及舒张压的同时 ,对左室的舒张功能也有明显的改善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测苯那普利对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血清TGF-β1水平的影响及其与左室肥厚(LVH)和心肌纤维化的关系。方法:26例经超声心动图检查确诊为EH伴LVH患者,给予苯那普利治疗24周。治疗前、治疗后12周和24周分别测算左室重量指数(LVMI),测定转移生长因子-β1(TGF-β1)、血清型前胶原(PC)、透明质酸(HA)、层粘蛋白(LN)。并与对照组(28例)比较。结果:苯那普利治疗12周,LVMI从147.5±18.6降至131.7±20.4(P<0.05),治疗24周,LVMI改善更明显(P<0.01)。治疗前、后TGF-β1明显降低(P<0.01)。PC、HA、LN在EH伴LVH组均高于对照组。治疗24周,PC、LN下降明显(P<0.01)。TGF-β1与血清PC、LN与LVMI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苯那普利长期治疗能减轻EH患者LVH,同时减少心肌纤维化程度。  相似文献   

9.
氨氯地平治疗高血压伴左室肥厚和糖尿病的疗效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观察氨氯地平 (AM)对高血压 (HT)及高血压合并糖尿病 (EHCD)患者心、肾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 :自身对照的临床试验法。结果 :19例 EHCD和 2 0例 HT伴有左室肥厚 (L VH)的患者进行超声左室结构和功能检测表明 ,AM治疗后 EHCD组左室重量指数 (L VMI)下降 (30 .35± 10 .94) g/m2 ,室间隔厚度 (IVSD)和左室后壁厚度 (L VPWT)分别减少 (0 .16± 0 .0 9) cm和 (0 .12± 0 .0 7) cm;HT组则分别下降了 (2 7.45± 18.99) g/m2 ,(0 .2 1± 0 .13) cm和 (0 .15± 0 .11) cm (P<0 .0 0 1) ,两组心输出量 (CO)和心脏指数 (CI)增加 (P<0 .0 5 ) ,峰值速度 A(PA)下降 ,PA:峰值速度 E(PE)小于 1,舒张晚期血流速度 -时间积分 (Ai) /舒张早期血流速度 -时间积分 (Ei)下降 (P<0 .0 5 ) ;AM降压治疗后 ,两组肾动脉内径均增大 ,搏动指数 (PI)和阻力指数 (RI)减小。结论 :AM对 EHCD和 HT患者均可通过消退室间隔、左室后壁肥厚而显著减轻左室重量 ;改善左心室舒张功能 ;并可降低肾动脉阻力 ,减轻肾脏损伤。  相似文献   

10.
苯那普利对高血压患者左室结构及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苯那普利对高血压患者左室结构及功能的影响。方法观察120例高血压患者口服苯那普利平均12周后左室结构和功能改变。治疗前及治疗后12周分别进行心脏超声检查,测量有关心血管参数。结果治疗后降压效果显著(p<0.01),室间隔厚度(IVSd)、左室后壁厚度(LVPWd)及左室重量指数(LVMI)均明显下降(p<0.01),A峰速度明显下降,E峰速度及E/A比值明显增高(p<0.01)。结论苯那普利治疗高血压病患者可安全有效降压,并同时逆转左室肥厚,改善左室舒张功能作用。  相似文献   

11.
刘团义 《中原医刊》2005,32(11):2-3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药苯那普利对高血压患者心肌纤维化的影响.方法52例高血压患者服用苯那普利40~80mg,每日1次,疗程24周.治疗前后测定血清Ⅲ型前胶原氨基端肽(PⅢP)、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及血浆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并与正常对照组(30名)比较.结果治疗前高血压组PⅢP[(7.5±1.8)μg/L]、TGF-β1[(25.8±2.8)μg/L]及AngⅡ浓度[(69±10)ng/L],均高于正常对照组[(4.6±1.2)μg/L、(10.5±2.2)μg/L、(43±8)ng/L],均为P<0.05;苯那普利治疗24周后PⅢP[(4.8±1.5)μg/L]、TGF-β1[(14.9±2.4)μg/L]浓度均比治疗前明显下降,均为P<0.05;AngⅡ[(71±11)ng/L]则与治疗前比较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苯那普利能显著降低高血压患者血清中的胶原含量,降低TGF-β1浓度,因而有可能会减轻心肌纤维化.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贝那普利联合氯沙坦并与贝那普利比较,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脉压、心功能及左心 室肥厚的影响。方法100例年龄≥65岁的老年原发性高血压(高血压分级1、2级)合并左室肥厚,随机分 为两组,贝那普利联合氯沙坦治疗组50例,贝那普利对照组50例,疗程8周。于治疗前后24h动态血压 检测患者脉压,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室间隔和左室后壁厚度,并测算左心室重量 指数,对比治疗前后脉压及左心室参数的变化。结果治疗组的脉压由治疗前的63.34±8.8mmHg缩小为 治疗后的49.04±5.5mmHg,对照组的脉压由治疗前的65.54±5.7mmHg缩小为治疗后的56.94±6.0mmHg, 治疗组脉压缩小更显著(P<0.05)。治疗组心脏指数、射血分数及平均左室周边缩短率均高于对照 组(P<0.05)。治疗后室间隔、左室后壁厚度无显著性改变,但左心室重量指数下降(与治疗前及对照 组比较均P<0.05)。结论贝那普利联用氯沙坦治疗与单用贝那普利治疗均可缩小老年高血压患者的 脉压,联合应用更显著,改善心功能作用也优于贝那普利单用,研究初步表明贝那普利联用氯沙坦治 疗老年高血压患者也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3.
①目的比较伊贝沙坦与苯那普利对原发性高血压(EH)伴发左室肥厚(LVH)的逆转作用。②方法73例原发性高血压伴左室肥厚患者,随机分为伊贝沙坦治疗观察组(39例)和苯那普利治疗对照组(34例),疗程为20周。治疗前后分别记录血压、左室超声多普勒相关数据,并计算左室质量指数(LVMI)。③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血压、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后壁厚度(PWT)、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A/E峰值及LVMI等指标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1),而左室射血分数(LVEF)无显著变化(P>0.05)。④结论观察组与对照组均能有效地逆转LVMI,明显改善左室舒张功能。  相似文献   

14.
王晖  金伟 《实用医技杂志》2006,13(13):2245-2246
目的:比较缬沙坦和苯那普利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耐受性、安全性及左室肥厚逆转效应。方法:67例原发性高血压伴左室肥厚(LVH)患者随机分为缬沙坦和苯那普利组,分别服用缬沙坦80mg/d~160mg/d,苯那普利10mg/d~20mg/d。治疗6个月后,观察降压疗效比较治疗前后超声心动图指标。结果:应用缬沙坦和苯那普利后均有显著的降压和逆转效应。缬沙坦族具有良好的耐受性,未见干咳现象,苯那普利组干咳发生率8.5%。结论:缬沙坦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安全有效,逆转左室肥厚效应明显且耐受性好。  相似文献   

15.
贝那普利对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脉压与左心室肥厚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贝那普利对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脉压与左心室肥厚的影响。方法  90例年龄≥ 60岁的老年高血压病合并左室肥厚的患者给予贝那普利治疗 1 5年 ,治疗前后通过 2 4h动态血压及超声心动图分别检测患者脉压及室间隔和左室后壁厚度 ,对比其治疗前后的变化。结果 本组患者脉压由治疗前的 68± 5mmHg减少为治疗后的 5 9± 8mmHg(P <0 0 5 )。室间隔、左室后壁厚度以及左心室重量指数治疗后均有下降 (P <0 0 5 )。结论 长期服用贝那普利可缩小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的脉压 ,逆转其左心室的肥厚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苯那普利与卡维地洛治疗高血压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129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苯那普利组65例(男42例,女23例,年龄55±9岁),用苯那普利5 mg~10mg,po,qd:卡维地洛组64例(男41例,女23例,年龄54±10岁),以卡维地洛10 mg~20 mg,po,Bid,2组疗程均为4wk。结果治疗4wk 后,两组血压下降差别均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苯那普利组的总有效率为91%,卡维地洛组为92%,两组疗效差别无显著意义(P>0.05)。苯那普利与卡维地洛均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苯那普利与卡维地洛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疗效均好,较安  相似文献   

17.
苯那普利减轻幼龄肾病大鼠蛋白尿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观察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苯那普利减轻幼龄肾病大鼠蛋白尿的作用。方法 对SD幼龄大鼠 (1个月龄 ,体重 10 0 g左右 )行单侧肾切除加阿霉素注射建立动物模型 ,术后即给予苯那普利 6mg·kg-1·d-1)治疗 12周 ,观察大鼠蛋白尿的变化。结果 于治疗的第 7、9、12周 ,苯那普利组 2 4h尿蛋白与同期模型组相比分别为 (7 34±4 36 )、(1 99± 1 2 4)、(5 18± 3 5 3)mg比 (14 44± 1 76 )、(17 48± 9 77)、(15 18± 4 71)mg (P均 <0 0 1)。 结论 在单侧肾切除后 1周注射阿霉素的幼龄SD肾病大鼠动物模型中 ,苯那普利显示了较好的降尿蛋白作用  相似文献   

18.
高血压病伴左室肥厚 (LVH)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它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密切相关。我们总结了10 6例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的临床资料 ,以探讨高血压病左室肥厚与室性心律失常之间的关系。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自 1995年 2月~ 1999年 11月在我院住院的 10 6例高血压患者 ,男 6 1例、女 45例 ,年龄 40~ 78岁 ,平均(5 6 3± 12 7)岁 ,病程 1~ 2 6年 ,平均 (8 1± 3 5 )年 ,Ⅰ期 47例 ,Ⅱ期 5 1例 ,Ⅲ期 8例。所有患者均符合WHO1979年高血压诊断标准 ,并经系统性检查已排除继发性高血压、严重心脏瓣膜疾病、冠心病、束支…  相似文献   

19.
体表心电图标准 12导联 QT间期的变异即 QT离散度(QTd) ,反映了心室复极时间的局部差异已基本被国内外学者公认 [1 ,2 ] 。国内早有报道高血压合并左室肥厚 (leftventric-ular hypertrophy,L VH)患者 QTd明显增加 [3 ]。 1999年 3月至 2 0 0 0年 6月我们采用倍他乐克对 6 6例高血压合并左室肥厚 (L VH)患者治疗 8周 ,观察倍他乐克对 L VH患者校正后 QT离散度 (QTcd)的影响。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符合 WHO确定的原发性高血压诊断标准 ,排除继发性高血压 ,经超声心动图检出合并 L VH者 6 6例 ,其中高血压病 2级 42例 ,高血压…  相似文献   

20.
高血压患者尿微量蛋白早期检测意义及苯那普利对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高血压患者尿中微量蛋白早期检测的临床意义及应用苯那普利进行治疗的必要性。方法 分别测定 6 0例高血压 (Ⅰ期 )患者应用苯那普利治疗前后 (高血压组 )及 30例健康体检者 (对照组 )尿中α1 微球蛋白 (α1 MG)、β2 微球蛋白 (β2 MG)及白蛋白 (Alb)含量 ,分析高血压患者经苯那普利治疗后 ,尿中上述物质含量的变化。结果 高血压组患者经苯那普利治疗 8周后α1 MG、β2 MG及Alb含量均有下降 ,与治疗前比较具有明显差异性 (P <0 .0 5 ) ,与对照组比较无差异性。结论 早期应用苯那普利类药物治疗高血压病 ,对肾功能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