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关于国人硬脑膜静脉窦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引言硬脑膜静脉窦中具有实用意义的,主要是上矢状窦、直窦、左、右横窦及枕窦,尤其窦汇的解剖,引起外科家的注意(Балясов)。在上矢状窦及横窦,尤其右侧横窦栓塞时,可以引起大脑皮质郁血及出血(Purdon Martin J.;赵以成)。Surgarbaker及 相似文献
2.
外耳道上棘是耳科临床上在施行与乳突和鼓窦有关手术时一重要骨性标志,它的显著与否对手术进行的顺利起着一定的作用。本文对国人外耳道上棘的性别和年龄特征作了观察。本文观察了442侧国人颅骨的外耳道上棘,其中256侧属于成年男性,142侧属于成年女性,44侧属于未成年的男女。将外耳道上棘出现的不同情况分为最显、显著、微显、不显四型。观察结果,最显和显著两型都是成年男性(17.97%和41.80%)高于成年女性(5.63%和20.42%),而微显型和不显型则适得其反。未成年男女的外耳道上棘都是发育较差,不显型有52.29%、微显型40.91%、显著型只有6.82%,无最显型。经过统计处理证明外耳道上棘的性别和年龄差别均显著。侧差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3.
一、引言胸骨肌爲胸部異常肌之一種,也是全身一塊變化最大的異常肌肉。最早發現胸骨肌的是Cabrolius氏(1604),到1723年Du Puy氏始對該肌作了比較詳細的描述。但由於胸骨肌的形状、大小、位置及其與骨骼及其他肌肉的關係上極其不定,又因其有不同來源的神經支配,會引起許多解剖學家的注意。因此有關胸骨肌的統計與來源問題的探討,國外方面已有相當數量的文獻發表,如Pichler氏(1917——18)曾觀察大量活體材料(計17400人),發現了500例胸骨肌。但是它的來源問題,迄今尚未獲 相似文献
4.
<正> 肝内管道结构的研究许多学者已做了不少工作,如Glisson、Rex、Cantlie、Gans、黄萃庭等、凌凤东等、韩永坚、姚家庆、中山医学院人体解剖教研组、上海第一医学院人体解剖教研组和第二军医大学外科教研室等,均相继报告了研究结果。有些结果,各家比较一致,亦有不少相差颇大,有进一步观察的必要。 相似文献
5.
6.
7.
8.
9.
10.
11.
本文所有材料是在西安地区收集的成套骨骼,我们就202付(男115,女87)404侧中国成年人干燥肩胛骨进行了观察和统计,性别是按全身骨骼人类学的性别特征确定的。方法是根据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编写的《人体骨骼测量方法》进行的。根据以往的报导,肩胛冈分为四型,第Ⅰ型较多见于欧洲人,第Ⅱ型多见于尼格罗人,第Ⅲ型多见于美拉尼西亚人,第Ⅳ型多见于日本人。本文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人的肩胛冈存在五型,除以往报导的四型外,还发现第Ⅴ型,即横置S型,第Ⅰ型呈梭形,冈的形状由细到粗,然后再变细。第Ⅱ型呈细杆形,冈的全身都较细。第Ⅲ型呈粗杆形,整个冈体都显粗大。第Ⅳ型呈棒锤形,冈体逐渐由细到粗。第Ⅴ型为横置S形。横置S型肩胛冈的形态特点及其与其他各型的区别如下:第Ⅰ—Ⅳ型的肩胛冈的行径都是直线,由靠近脊柱缘三角平面处起始,水平外行或斜向外上方。但横置S型肩胛冈的走行不是直线,而是呈横置S形,即肩胛冈的内侧凸向尾端,外侧凸向颅端。横置S型肩胛冈的生现率:男性观察230例,出现26例,出现率为11.3±2.1%,其中男左观察115例,出现8 相似文献
12.
国人延髓动脉的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观察了110例成人脑标本的延髓外部动脉;采用动脉X线造影法和透明法,在20例人脑标本上观察了延髓内部动脉的形态和供应。将延髓表面分为四区,供应各区的外部动脉可分为相应的4群。前正中群和前外侧群动脉主要来自脊髓前动脉,前正中群动脉供应舌下神经核、内侧丘系及部分锥体束等中缝两侧结构;前外侧群动脉供应大部分锥体束;外侧群动脉来自椎动脉、小脑下后动脉、基底动脉和小脑下前动脉,主要供应网状结构、脊髓丘脑束、三叉神经脊束及核、迷走神经背核等;后群动脉来自脊髓后动脉和小脑下后动脉,主要供应薄、楔束核等。本文还讨论了延髓外侧区的血液供应及“终动脉”等问题。 相似文献
13.
14.
国人大脑深静脉的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在立体显微镜下解剖了50侧大脑半球的大脑深静脉,同时应用灌注、厚切片、透明等方法观察了死后24小时内的11个新生儿的大脑深静脉,结果为: 一、大脑内静脉主要由丘纹上静脉弯曲向内后方形成。按其接受属支的不同,可以分为六型。在室间孔后缘起始的占80.00%±5.66;在丘脑前1/3处和中1/3处起始的分别占12.00%±4.60和8.00%±3.84,其静脉角的位置均向后移。对丘纹上静脉、透明隔静脉、脉络膜丛上静脉等的位置行程及汇流情况进行了统计与描述。二、基底静脉由大脑前静脉、大脑中深静脉和侧脑室下静脉合成。侧脑室下静脉汇入基底静脉的占96.00%±2.77;大脑前静脉和大脑中深静脉参与形成基底静脉的分别只占70.00%±6.48和68.00%±6.60,其它直接注入附近硬膜静脉窦。三、在透明冠状厚切脑片中,可见侧脑室外侧角以外的髓质内有纵行吻合静脉,收集髓质内的辐射状小静脉,汇流于丘纹上静脉、透明隔静脉和侧脑室内侧静脉等。并证实髓质内辐射状小静脉与引向大脑表面的浅静脉是互相交错和吻合的。 相似文献
15.
16.
对55例中国成人胸导管另加65例胸导管胸段进行了观察和测量。1.乳糜池的出现率为54.5%,以纺缍形最多。根据三淋巴干汇合成乳糜池的形式不同而分为三型,其中以三干直接汇入池者最多(53.3%),无乳糜池者(45.5%)也可分为五种型式。2.胸导管的胸部以正常型最多(97.5%),另有双干型、分叉型和右位型各1例。3.胸导管颈段单干单开口最多,共39例。胸导管颈段弓形最高点以平第七颈椎平面最多(76%)。胸导管以汇入左静脉角占多数(56.5%)。测量了乳糜池的长、宽径和胸导管两端的口径,以及胸导管汇入处附近的大静脉的口径。 相似文献
17.
为心肌桥比较解剖学积累资料,并为研究心肌桥选择实验动物提供依据,本文选用成年狗120条,对其心肌桥进行大体解剖测量和显微结果观察。结果如下:心肌桥出现率60.8%;心肌桥多位于左冠状动脉前室间支,占肌桥数的73.3%;心肌桥宽7.6±5.1mm;厚0.4±0.2mm;肌桥与冠状动脉夹角85.4±24.5°;肌桥细胞纤维排列紧密、较直、无分支。结果提示:狗心肌桥出现率、部位等与人相似,可做为研究心肌桥的实验动物。 相似文献
18.
19.
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培养及生物学特性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建立一种新的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培养方法 ,并初步观察其生物学特性。方法 :采用组织块干涸翻转法培养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 ,Ⅷ因子相关抗原免疫组织化学鉴定 ,细胞计数法测定其生长曲线 ,3 H TdR掺入法及放射免疫法观察牵张刺激对其增殖能力和内皮素释放的影响。结果 :Ⅷ因子相关抗原鉴定表明心肌组织块培养的微血管内皮细胞纯度达 96 % ,其生长特点是潜伏期较心肌成纤维细胞长 ,达 72h ,在不加内皮细胞生长支持物时 ,传代 3~ 5次后 ,其生长速度逐渐降低。牵张刺激可显著诱导其增殖和释放内皮素。结论 :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组织块培养法简便易行 ;其生长潜伏期较长 ,长期培养时需要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机械刺激可促进其生长和内分泌活化。 相似文献
20.
国人不同年龄组心肌袖和肺静脉壁的形态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正常人群不同年龄的心肌袖和肺静脉壁的形态学特征,为房颤的发生及其消融治疗术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观察不同年龄组心脏的肺静脉周径,并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切片染色、计算机软件对肌袖周径和面积进行测量比较。结果:肺静脉的周径、肌袖的面积在不同年龄有显著差异,组内各静脉间则无。肌袖的肌纤维以不同的走行方向渐变地从左心房延续至肺门。静脉壁和肌袖面积在中年组和老年组内有显著差异。在老年组内可见肌袖多有纤维化改变、弹力纤维减少和静脉壁较薄,中青年组相反。结论:正常肺静脉的心房-静脉交界处的周径、肌袖和组织构造会随着年龄的改变而变化,这种改变可能与房颤发生的病理学机制及与其消融治疗术有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