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鱼腥草野生居群人工栽培后挥发油成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鱼腥草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及规范化种植等提供一定科学依据。方法:将17个采自峨眉山不同山峪和海拔的野生鱼腥草居群地下部分移栽至同等立地条件下栽培一年,用共水蒸馏法提取其各自地上部分挥发油,并用GC-MS法对挥发油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和鉴定,峰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各成分含量。结果:所有材料共鉴定出31种化学成分,其中共有成分为19种。t检验结果表明鱼腥草栽培一年后,其α-蒎烯和D-柠檬烯含量极显著高于其相应野生居群两种成分的含量,崁烯和甲基正壬酮的含量显著高于野生居群中的含量,trans-β-罗勒烯含量则极显著低于野生居群中含量。试验结果还表明,9类检测到的化学组分中共有7类在栽培和野生条件下均可检测到。除非萜类醇和非萜类醛外,其余5类组分在野生居群中(占总挥发油含量的84.05%)的变异系数均大于在栽培类群(占总挥发油含量的90.12%)中的变异系数。结论:野生和栽培鱼腥草挥发油化学成分间存在一定差异。野生鱼腥草居群移栽至同等立地条件下后其挥发油成分多态性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2.
Tween-80对鱼腥草注射液及鱼腥草挥发油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聚氧乙烯脱水山梨醇单油酸酯(吐温80)对鱼腥草挥发油和鱼腥草注射液的影响.方法:重点针对醛基化合物和新生成的物质.从不同产地药材、不同贮存温度、不同贮存时间的角度,对鱼腥草挥发油、鱼腥草注射液、吐温80与鱼腥草挥发油的混合溶液进行1H-NMR的测定和谱图比较.结果:4个产地鱼腥草的挥发油均存在3个醛基的1H-NMR单峰,但在与吐温80混合后这些醛基峰基本消失,并在δ8.30处出现了新的1H-NMR峰.鱼腥草注射液在醛基吸收区域未见明显的1H-NMR峰,但在δ8.30处有微弱的1H-NMR峰,该δ 8.30峰在鱼腥草注射液于40℃恒温放置1到3个月后峰面积显著升高;结论:吐温80会使鱼腥草挥发油中的醛基类化合物含量显著降低并生成新的物质,鱼腥草注射液中含有微量的该新物质,并在40℃放置1个月后该新物质的含量显著升高.  相似文献   

3.
GC-MS分析不同产地六棱菊挥发油的化学成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分析比较不同地区六棱菊挥发油成分。方法: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六棱菊挥发油,用气相-质谱联用仪(GC-MS)对挥发油成分进行分析,并通过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其中南宁六棱菊鉴定出42种化合物,并确定了其相对含量,占总含量的87.9%以上,主要含芳杂环酸、单萜类、倍半萜类化合物。上思县六棱菊鉴定出43种化合物,并确定了其相对含量,占总含量的82.0%以上,主要含芳杂环类、酮类、单萜类,倍半萜类化合物。结论:不同地区的六棱菊挥发油化学成分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利用GC-MS对白花九里明的挥发油进行研究,通过数据处理,分析该药挥发油所含的化学成分.方法 按<中国药典>2005版Ⅰ部附录中挥发油提取法甲法提取挥发油,用GC-MS联用仪进行测定,结合计算机检索技术对分离的化合物进行鉴定,应用色谱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成分的相对含量.结果 共分离出29个峰,并鉴定出其中的23种成分.结论 白花九里明的主要挥发性成分为5-(1,5-二甲基-4-己烯基)-2-甲基-1,3-环己二烯(32.24%);1-(1,5-二甲基-4-己烯基)-4-甲基苯酚(22.87%);(E)-β-金合欢烯(8.31%)等,化合物类型主要有萜类化合物、脂肪族化合物、芳香族化合物等,其中以萜类化合物为主,所得数据可为白花九里明的进一步开发研究提供科学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揭示全国鱼腥草主产区种质资源挥发油类物质多样性及其遗传基础,为选育优质、稳定的鱼腥草新品种奠定基础.方法:用气相色谱法测定22个种源鱼腥草中挥发油成分,并比较不同种源挥发油类物质峰面积、形态特征、分子标记之间的关系.结果:不同种源鱼腥草中既存在共有挥发油成分,又存在非共有挥发油成分,且共有挥发油成分峰面积种源间存在极显著差异,挥发油成分绝对峰面积、相对峰面积、RAPD分子研究的遗传距离分别聚类分析的结果基本一致,并可从形态特征上进行区分.结论:不同种源鱼腥草中挥发油类物质存在多样性,不仅与形态特征相关联,还具有一定的遗传基础,根据挥发油成分、形态与分子标记鱼腥草可划分为2个类型.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烟台百里香挥发油的化学成分,为其药用开发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烟台百里香挥发油,毛细管GC法进行分离,归一化法测定其相对含量,MS法鉴定化学成分.结果 检出41个色谱峰,鉴定出35种化合物.结论 烟台百里香挥发油的主要成分为单萜、倍半萜类化合物,有8种单萜和倍半萜类化合物为首次从百里香属植物挥发油中分检测到.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鱼腥草各部位挥发油进行分析,为鱼腥草药用部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提取鱼腥草挥发油,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挥发油组分进行鉴定,采用峰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各组分含量,结合主成分分析、马氏距离和相似度评价等方法探求各部位之间的异同。结果根、茎、叶和花四部位共鉴定出35种化合物,其中共有化合物24种,各部位挥发油组分基本一致;各组份含量存在较大差异,甲基正壬酮含量最高;根和其它三个部位差异大,茎和叶之间的差异小。结论今后鱼腥草用药时应充分考虑各部位挥发油成分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白鹤灵芝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白鹤灵芝叶挥发油,用GC-MS进行测定,结合计算机检索技术对分离的化合物进行鉴定,应用色谱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成分的相对含量。结果:共分离出21个峰,并鉴别出其中的10种成分,占总峰面积的87.72%。结论:白鹤灵芝叶主要含萜类化合物,其中以二萜类化合物植醇(61.50%)为主。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红参正果挥发油的化学成分,为其质量评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红参正果挥发油,毛细管GC法进行分离,归一化法测定其相对含量,MS法鉴定化学成分.结果:检出195个色谱峰,鉴定出76个化合物,占挥发油总量的78.27%.结论:红参正果挥发油的主要成分为倍半萜类,有24个单萜和倍半萜类化合物为首次从红参挥发油中分检测到.  相似文献   

10.
阿芳  孙承礼  杜霞  毕韵梅  田俊 《时珍国医国药》2007,18(8):1831-1831,1833
目的研究紫荆泽兰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紫荆泽兰挥发油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并用面积归一化法计算了各组分的相对含量。结果从紫荆泽兰挥发油中共分离出84个峰,鉴定了其中68个成分。结论紫荆泽兰挥发油的主要化学成分为萜类化合物。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对5种唇形科植物东紫苏(Elsholtzia bodinieri)、野拔子(Elsholtzia rugulosa)、密花香薷(Elsholtzi adensa)、大黄药(Elsholtzia penduliflora)、石香薷(Mosla chinensis)挥发油成分及其抗流感病毒活性研究。方法 采用气质联用方法,结合NIST5.0标准谱库,对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得到的5种唇形科植物挥发油成分进行比较分析,并利用A/WSN/33/2009(H1N1)病毒感染犬肾细胞(MDCK)细胞,对5种唇形科植物挥发油进行抗流感病毒活性评价。结果 不同唇形科植物检出的主要挥发性物质的种类和相对含量有所差异。从5种唇形科植物挥发油中共检测出相对含量大于0.50%的挥发性成分105种,包含萜烯类、烷烃类、醛类、醚类、醇类、酮类、酸类、酯类等,其中萜烯类和烷烃类物质含量最高,占总挥发性成分的32.40%~72.50%。体外抗流感病毒活性实验显示,这5种唇形科植物挥发油都具有一定的抗流感病毒活性。其中,密花香薷的抗流感活性最强,对流感病毒A/WSN/33(H1N1)的抑制率达(44.43±1.30)%。结论 挥发油是唇形科植物的重要药效成分,分析5种唇形科植物挥发油活性成分的主要化学组成及抗流感病毒活性,为进一步开发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矮杨梅叶挥发油的GC-MS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通过研究分析矮杨梅叶挥发油成分 ,为矮杨梅的开发利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矮杨梅叶挥发油 ,用GC MS法分析鉴定。结果与结论 :分离出 5 4个组分 ,鉴定出 4 0个化合物 ,其含量占总挥发油的 94 5 9%。挥发油主要由 2部分组成 ,低沸点部分主要为单萜烯烃及其醇衍生物 ,高沸点部分以倍半萜为主  相似文献   

13.
肖学凤  高岚  孙瑜  张军平  乔晓莉  韩亚朋 《中药材》2007,30(12):1558-1560
目的:研究鱼腥草挥发油中甲基正壬酮在小鼠体内的组织分布,为临床试验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气相色谱法检测小鼠灌胃口服鱼腥草挥发油后生物样品中的药物含量。结果:小鼠灌胃口服鱼腥草挥发油5.0 g/kg的组织分布实验表明,气管药物浓度最高,其次依次是肠、肝、肾、心、血、脾、肺、脑、肌肉;而给药7 h后,各组织中药物浓度均已下降90%以上。结论:鱼腥草挥发油中甲基正壬酮主要分布于气管、肠、肝、肾组织中,本实验为鱼腥草的合理使用及二次开发提供了药代动力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加压溶剂法提取雷公藤多苷及其条件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卫矛科药用植物雷公藤提取方法进行研究。方法:利用加压溶剂提取方法进行提取分离,根据理化性质用显色-比色法进行定量分析,并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根据中心组合试验设计原理采用3因素3水平的响应面分析法进行工艺优化。结果:经过响应面分析法得出优化的工艺条件为料液比1∶9.5,提取温度115℃,提取时间80 m in,在此条件下雷公藤多苷的浸膏得率可达0.21%,纯度为0.52%。结论:加压溶剂提取方法与常规提取法相比优势明显,是一种有效的提取分离方法。  相似文献   

15.
The antimicrobial properties of volatile aromatic oils have been recognized since antiquity. Oregano and clove oils have been shown to possess a broad spectrum of antimicrobial activity. In this paper, the fungicidal action of these two essential oils was studied on the yeast model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Yeast cell lysis was shown by the release of substances absorbing at 260 nm. In addition,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analyses revealed that the surface of treated cells by oregano and clove oils was significantly damaged.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O/W型微乳对鱼腥草油的增溶作用,确定鱼腥草油微乳处方。 方法 :通过滴定法制备的拟三元相图,绘制出增溶曲线,系统研究微乳对鱼腥草油增溶作用的影响,并比较胶体液与微乳液对鱼腥草油的增溶差异。 结果 :微乳辅料品种、用量对鱼腥草油增溶作用都有影响。确定的O/W型鱼腥草油微乳处方为中碳链三甘酯为油相,EL-35为表面活性剂,1,2-丙二醇为助表面活性剂,Km比为2 ∶ 1。 结论 :适宜的微乳处方可以增溶鱼腥草油,为进一步开发鱼腥草油微乳制剂提供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瑞香科Thymelaeaceae狼毒属Stellera植物的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发现该属植物的化学成分主要包括萜类、香豆素、黄酮、木脂素及挥发油等化合物;药理学研究表明狼毒属植物中二萜及双黄酮成分具有抗肿瘤、抗HIV病毒以及免疫调节等方面的活性。该文对狼毒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系统综述,以期为该属植物活性物质的深入研究、药用价值的提升及其综合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初步探讨辛味中药挥发油透皮促渗的药性规律,选择21种有作为透皮吸收促进剂应用报道的常用辛味中药挥发油为研究对象,在同一研究平台上完成制备、理化性质考察和透皮促渗效果评价。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制备19种中药挥发油,松节油和薄荷油为直接购置,测定其挥发性;采用GC-MS分析了挥发油的组成成分;利用改良的Franz扩散池法考察21种中药挥发油对模型药物布洛芬体外经皮透过性的影响;利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多重对应分析挥发性以及来源中药药性(四气、五味、归经)与透皮促渗效果的关系。结果:未发现挥发油的挥发性与透皮促渗效果之间存在相关性;四气中温、热两气对辛味中药挥发油透皮促渗效果的影响具有显著性差异,辛热中药挥发油的透皮促渗效果显著优于辛温中药挥发油(P0.05);具有辛苦味、归脾经的中药挥发油可能具有较强的透皮促渗效果。结论:辛味中药挥发油透皮促渗效果与来源中药的药性特征之间存在关联性,并以四气的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9.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on the cytotoxicity and penetration enhancement effect of essential oils(EOs) from warming the interior medicinals(WIM)from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METHODS: EOs were extracted from WIM of Bichengqie(Litseae Fructus), Dingxiang(Flos Syzygii Aromatici), Huajiao(Pericorpium Zanthoxyli Bungeani), and Xiaohuixiang(Fructus Foeniculi) with warm nature, and Ganjiang(Rhizoma Zingiberis),Gaoliangjiang(Rhizoma Alpinioe Officinari), Rougui(Cortex Cinnamomi Cassioe), and Wuzhuyu(Fructus Evodiae Rutoecorpae) with hot nature; respectively.Their chemical compositions were analyzed by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 The cytotoxicity of the extracted eight EOs on HaCaT cells was measured and compared. Moreover, analyses of cell cycle and cell apoptosis were performed to investigate the cytotoxic mechanism.The transdermal penetration enhancement effects of the extracted eight EOs on ibuprofen were further compared by the modified Franz diffusion cell method.RESULTS: The most abundant constituents in the extracted eight EOs were determined to be monoterpenes, especially oxygen containing monoterpenes.The HaCaT cell cytotoxicity of EOs from WIM with hot nature were significantly(P = 0.020) higher than that with warm nature. Both ginger oil and zanthoxylum oil significantly induced G0/G1 phase arrestment in HaCaT cell cycle. For ginger oil from WIM with hot nature and zanthoxylum oil from WIM with warm nature, the main mechanisms of the cytotoxicity were found to be the induction of cellular necrosis and the cellular apoptosis, respectively. Furthermore, most of the tested EOs showed remarkable penetration enhancement activity on ibuprofen. However, no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P =0.18) was found between penetration enhancement activity of EOs from WIM with warm nature and EOs from WIM with hot nature.CONCLUSION: With the enhanced penetration activity, the extracted EOs from the WIM demonstrated their significant effect of the cytotoxicity on the skin cell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