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初步探讨接受溶栓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入院中性粒细胞计数等与其远期临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连续纳入218例在发病12h内接受溶栓治疗的AMI患者。出院后随访恶性心脏事件,随访时间为(36±22)个月。结果 ROC曲线分析显示:中性粒细胞计数≥7.21×109/L是恶性心脏事件的最佳预测因子(敏感度=83%,特异度=54%,曲线下面积=0.70)。Kaplan-Meier心脏事件生存分析显示中性粒细胞计数≥7.21×109/L与恶性心脏事件相关。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中性粒细胞计数≥7.21×109/L是远期恶性心脏事件的独立预测因子(OR=3.9,P=0.002)。其他预测因子还有年龄≥65岁(OR=2.4,P=0.01),无心肌梗死前心绞痛史(OR=2.2,P=0.04)及肌酸激酶(CK)峰值≥4000IU/L(OR=3.5,P=0.02)。结论接受溶栓治疗的AMI患者入院中性粒细胞计数与其远期临床预后独立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肌钙蛋白T在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9月至2012年1月期间本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92例,测定肌钙蛋白Tn T,肌酸激酶CK及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值。结果 AMI中Tn T阳性率为96.74%,CK阳性率为77.17%,CK-MB阳性率为78.26%。Tn T的阳性率明显高于CK和CK–MB。结论肌钙蛋白T因其高特异性和高敏感性对AMI的诊断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3.
高杰  汤国高 《河北医药》2011,33(12):1805-1806
目的 研究早期心肌梗死患者特异性指标的变化。方法选取56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作为研究组,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2组肌钙蛋白Ⅰ、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的水平。结果研究组心肌肌钙蛋白(cTn)、hs-CRP和CK—MB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AMI患者cTnI,hs-CRP和CK-MB联合检测对AMI的诊断、危险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姜涛 《中国基层医药》2013,20(20):3092-3094
目的 探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H型高血压合并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冠状动脉造影无复流现象发生的相关因素分析.方法 以12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病例均予以PCI,以梗死相关冠状动脉前向血流冠状动脉狭窄程度(TIMI)分级≤2级作为无复流判断标准,将患者分为两组:其中无复流组患者35例,其余的85例归入正常血流组,通过对患者年龄、性别、身体质量指数(BMI)、糖尿病史、高脂血症病史、家族史、血糖、同型半胱氨酸(Hcy)、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磷酸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三酯甘油、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肌钙蛋白-Ⅰ(cTn-Ⅰ)、就诊至治疗时间等因素进行观察和比较,并应用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以明确无复流发生的相关因素.结果 急诊PCI患者120例,无复流患者35例,发生率为30.1%.无复流患者与恢复正常血流患者的性别、吸烟史、高脂血症史、糖尿病史、心绞痛史、以及治疗前的Killip分级、胸痛至治疗前时间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75,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年龄、糖尿病、三酯甘油、Hcy、cTn-Ⅰ、CK-MB、CRP是无复流的相关因素((t=3.427,P<0.05).结论 高龄、无梗死前心绞痛史、冠脉开通时间长、入院时心功能分级低、白细胞计数高、CK-MB与cTn-Ⅰ水平高等是无复流现象发生的独立的危险因素,PCI时出现无复流现象提示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5.
苑广洋  田凤石  刘勇  刘运德 《天津医药》2018,46(10):1058-1062
摘要:目的 探究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D二聚体(D-dimer)联合预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 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发生亚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SST)的价值。方法 分析自2012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 因AMI接受PCI治疗的9 261例患者,其中术后发生SST的72例(0.78%)患者为SST组,根据年龄、性别比例在术后未 发生SST的患者中抽取210例作为对照组。对比2组患者冠心病危险因素(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等)、临床资料[收 缩压、舒张压、磷酸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等]、冠脉造影结果情况(病变血管、支架贴壁不良等)。 将上述资料统计学分析时P < 0.1的指标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将hs-CRP和D-dimer进行ROC曲线分析, 评估两者联合对SST的预测价值。结果 SST组患者术后D-dimer、hs-CRP和Glu水平、支架贴壁不良例数、支架置 入数目均高于对照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 示 D-dimer 升高、hs-CRP 升高、血糖升高、支架贴壁不良是 SST 的独立危险因素,LVEF>0.50 是 SST 的保护因素。 hs-CRP和D-dimer的联合指标hs-CRP-D-dimer在ROC曲线下面积为0.875,对SST的最佳cutoff值为14.28,其敏感 度为 77.8%,特异度为 80.5%。结论 D-dimer、hs-CRP 和血糖升高、支架贴壁不良是影响 SST 的独立危险因素, LVEF>0.50是SST的保护性因素。hs-CRP和D-dimer联合是预测AMI患者PCI术后发生SST的理想指标,值得临床 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术后血清TNF-α及hs-CRP对判断预后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玮  崔博  孙根义  王伟 《天津医药》2011,39(12):1112-1115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后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近、远期预后的关系。方法:连续入选成功接受PCI的初发AMI患者152例,PCI后12 h 内取血进行TNF-α及h s-CRP检测。采用Logistic回归评价PCI后血TNF-α及hs-CRP水平与患者30 d和1年内发生心脏不良事件(MACE)的关系。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不同TNF-α及hs-CRP水平的患者30 d 和1年的生存率。结果:PCI后MACE组与无MACE组比较,前壁心肌梗死所占比例、肌酸激酶同工酶峰值、左心室射血分数、TNF-α及hs-CRP水平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MI患者PCI术后TNF-α30 d 和1年的OR值分别为1.43 (P=0.006)和1.62 (P=0.002),hs-CRP30 d 和1年的OR值分别为1.14(P=0.004)和1.22(P=0.005)。PCI后高TNF-α组的患者30 d和1年累积生存率明显低于低TNF-α组。高hs-CRP组与低hs-CRP组的患者相比30 d累积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年累积生存率明显减低。高TNF-α组1年的再发心肌梗死率、30d和1年的再次血运重建率均高于TNF-α组。高hs-CRP组PCI术后30 d和1年的再发心肌梗死率、再次血运重建率均明显高于低hs-CRP组。结论: TNF-α及hs-CRP升高与初发AMI患者成功PCI后近期和远期MACE事件发生率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术后血清NT-proBNP水平的影响因素,分析其对患者近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5月至2022年8月我院98例老年AMI患者,均行PCI治疗,检测PCI前后血清NT-proBNP水平,以PCI术后≥125 pg/mL为升高,反之为正常。单因素分析NT-proBNP升高组与正常组一般资料,采用Lasso回归模型筛选筛选变量,再以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AMI患者PCI术后血清NT-proBNP水平的影响因素,对比分析NT-proBNP不同患者预后恢复情况及不同预后患者NT-proBNP水平,绘制ROC曲线分析PCI术后NT-proBNP水平对患者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发病至PCI时间、年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脑卒中、置入支架数目、无复流、支架直径为老年AMI患者PCI术后血清NT-proBNP水平的影响因素。术后随访6个月98例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为21.43%(21/98),且NT-proBNP升高组发生率为68.00%(17/25),显著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磷酸肌酸钠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0月岳阳市中医医院心病一科收治的PCI术后AMI患者72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例。对照组使用尿激酶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磷酸肌酸钠治疗。比较2组心肌酶谱指标[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酸激酶(CK)、肌钙蛋白I(c Tn I)]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2组治疗后CK-MB、CK及c Tn I均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后2组LVEF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针对PCI术后AMI患者应用磷酸肌酸钠治疗,可提供更佳的心肌保护,且利于改善左心功能。  相似文献   

9.
王盼  周长钰 《天津医药》2011,39(5):409-412
[摘要] 目的:观察危重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临床特点,探讨其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并建立和分析运用预测模型。 方法:选取我院心脏科2006年4月—2010年4月住院的killp’s Ⅲ~Ⅳ级AMI患者132例,记录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应用Logistic 回归评估危重AMI患者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并建立预测模型,用ROC曲线分析该模型并可将其用于临床实践。 结果:132例患者中,院内死亡者68例(51.52%),其中死因为心衰或心源性休克者58例,好转出院者64例(48.48%)。死亡组中广泛前(侧)壁心肌梗死占44.1%,好转组中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占93.8%。 与好转组相比,死亡组中心源性休克、心律失常所占比例明显升高,死亡组入院时的eGFR和SBP偏低,WBC、BUN、CREA、CK-MB、CTnI偏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或P < 0.01)。多因素分析表明广泛前(侧)壁AMI,心律失常和BUN是危重AMI患者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所得Logistic回归方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45,取假阳性率为10%后求得诊断点为0.462。结论:危重AMI患者院内病死率高,所得Logistic方程的预测及临床应用价值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住院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收集本院2008年10月~2013年10月收治的463例AMI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存活(存活组)384例,死亡(死亡组)79例,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AMI患者住院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吸烟史、既往病史、心率、收缩压、肌钙蛋白T(cTnT)峰值、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空腹血糖、肌酐(Cr)、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超敏C反应蛋白(hs-CRP)、N-端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梗死部位、Killip分级、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室性心律失常及再灌注等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糖尿病、陈旧性心肌梗死(OMI)、心率、收缩压、cTnT峰值、Cr峰值、室性心动过速及心室颤动、Killip分级、LVEF及再灌注治疗与AMI患者住院死亡相关。结论高龄、糖尿病及OMI病史、心率增快、cTnT及Cr升高、出现室性心动过速及心室颤动、Killip分级高是AMI患者住院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收缩压、LVEF及再灌注治疗为保护性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青年和老年女性冠心病患者的发病特点,为青年和老年冠心病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3年12月于北京安贞医院住院行冠状动脉造影诊断为冠心病的青年女性患者(年龄18~44岁)248例和老年女性患者(60~80岁)240例的病历资料,记录并比较患者的危险因素、冠状动脉造影特点和血运重建情况。结果①青年女性冠心病组合并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的比例均明显低于老年女性冠心病组[52.4%(130/248)比70.8%(170/240),16.9%(42/248)比56.7%(68/240),25.8%(64/248)比45.0%(108/240)](均P〈0.05);②青年女性冠心病组冠状动脉造影单支病变比例高于老年女性冠心病组[76.6%(190/248)比35.0%(84/240)],三支病变比例低于老年女性冠心病组[3.2%(8/248)比30.8%(74/240)](均P〈0.05)。③青年女性冠心病组接受单纯药物治疗者明显多于老年女性冠心病组[29.8%(74/248)比16.3% (39/240)],行单支血管介入治疗者明显多于老年女性冠心病组[82.6%(133/248)比62.8%(113/240)](P〈0.05)。④心肌梗死患者相应冠状动脉病变情况:青年女性组心肌梗死病史患者60例(24.2%),老年女性组心肌梗死病史患者57例(23.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青年女性心肌梗死患者以单支病变为主的患者比例明显高于老年女性心肌梗死组[66.7%(40/60)比38.6%(22/57)](P〈0.05),青年女性心肌梗死三支病变患者明显低于老年女性心肌梗死组[13.3%(8/60)比35.1%(20/57)](P〈0.05)。⑤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青年女性心肌梗死独立相关的危险因素依次是高血压、体重指数、高三酰甘油水平和冠心病家族史[比值比(OR)=22.182, 95%置信区间(CI): 5.590~96.182,P=0.000;OR=0.892, 95%CI:0.858~0.969,P=0.004;OR=0.762, 95%CI:0.612~0.901,P=0.003;OR=0.357, 95%CI: 0.158~0.418,P=0.000]。与老年女性心肌梗死独立相关的危险因素为高血压和2型糖尿病(OR=3.027, 95%CI:1.799~5.102,P=0.000;OR=1.678, 95%CI:1.004~2.811,P=0.040)。结论青年女性发生冠心病的危险因素较老年女性少,冠状动脉造影显示病变相对局限,以单支病变为主。高血压、体重指数、高三酰甘油水平、冠心病家族史是青年女性心肌梗死重要危险因素,应积极防治。高血压及糖尿病病史是老年女性心肌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应积极控制血压及血糖。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行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的高龄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手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探究与高龄患者行PCI术后并发症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比较分析645例接受PCI手术的高龄(≥75岁,130例)和低龄(<75岁,515例)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入院时生化指标、PCI手术情况、PCI围术期和术后6个月主要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与低龄冠心病PCI患者相比,高龄冠心病PCI患者平均体重较轻( P<0.01),血浆白蛋白、血红蛋白和血小板较低(P<0.05),合并高血压、高脂血症、既往卒中史、急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以及主干病变、双支和多支病变的比例较高(P均<0.05),血浆B型尿钠肽(BNP)(P<0.01)肌酐和尿素氮(P均<0.05)较高,PCI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造影剂肾病及与PCI相关的心肌梗死发生率(P均<0.05)较高,术后住院时间较长(P均<0.05)。单因素分析显示与≥75岁高龄患者PCI术后并发症相关的危险因素为:入院时合并心衰/严重心律失常、急诊PCI手术、多支病变、入院时肌钙蛋白升高等;多因素分析显示入院时合并急性心衰为≥75岁高龄患者PCI术后并发症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虽然年龄不是PCI禁忌证,鉴于高龄患者常合并高血压、卒中、糖尿病、心、肾功能不全以及多支、复杂病变等危险因素,故在PCI手术之前,应完善对术后并发症相关危险因素的评估,慎重选择适应证、积极采取如水化治疗等预防措施,以降低PCI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年龄对急性心肌梗死急诊经皮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术(PCI)的影响以及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是否改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预后。方法接受急诊PCI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75岁的52例为高龄组,60岁以下64例为低龄组。比较2组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及临床预后。结果与低龄组比较,高龄组多合并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心力衰竭发生率高于低龄组(P〈0.05),入院至梗死相关动脉开通时间长于低龄组(P〈0.05),2组梗死相关动脉急诊PCI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主动脉内气囊反搏术应用比例,高龄组多于低龄组(P〈0.05),高龄组随访期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高于低龄组(P〈0.05)。结论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PCI可以改善其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对比观察单用阿托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联用依折麦布对择期PCI术患者围手术期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肌钙蛋白Ⅰ(cTnⅠ)的变化,探讨阿托伐他汀联用依折麦布预处理对PCI围手术期急性心肌损伤的影响。方法 2011年12月至2012年12月间先后入选88例具有典型稳定性心绞痛症状或/和负荷试验阳性的患者,在基础治疗相同前提下,随机分为他汀组(阿托伐他汀20mg/晚)及联合组(阿托伐他汀10mg/晚+依折麦布10mg/晚),分组治疗7d后行PCI术,术前、术后8h、24h、48h、7d分别检测CK、CK—MB、cTnⅠ。结果 ①组内比较,两组术后8h与术前比较,CK、CK—MB、cTnⅠ均明显升高(P〈0.05),术后24h达高峰(P〈0.01),48h持续升高(他汀组P〈0.01,联合组P〈0.05),术后7d与回落至术前水平(P〉0.05);②组间比较,两组PCI术前CK、CK—MB、cTnⅠ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8h、24h、48h联合组CK、CK—MB、cTnⅠ升高水平低于他汀组(P〈0.05),48h cTnⅠ更显著(P〈0.01),术后7d两组比较无差别(P〉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联用依折麦布较阿托伐他汀单用对围手术期急性心肌损伤具有更明显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不同的治疗方法对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方法 ,对比分析接受常规治疗(152例),溶栓治疗(246例),急诊PCI(378例)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血管再通率、住院时间和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平均住院时间急诊PCI组和溶栓治疗组明显短于常规治疗组(P<0.05);血管再通率常规治疗组明显低于溶栓和急诊PCI组(P<0.05),而急诊PCI组血管再通率显著高于溶栓治疗组(P<0.05);梗死后心绞痛发生率急诊PCI组显著低于溶栓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P<0.05);再梗死发生率急诊PCI组显著低于溶栓组(P<0.05);急诊PCI后,中度以上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以及30d病死率都显著降低(P<0.05)。皮肤黏膜出血和消化道出血溶栓治疗组显著高于急诊PCI组和常规治疗组(P<0.05),严重颅内出血溶栓组显著高于常规治疗和急诊PCI组(P<0.05)。结论 AMI行急诊PCI治疗优于溶栓和常规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估欧洲评分Ⅱ是否能够有效预测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夹层孙氏术后机械通气时间,探索孙氏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延长的危险因素。方法自2009年12月至2012年2月共240例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患者纳入研究。术后呼吸机机械通气时间超过48 h定义为机械通气时间延长。计算所有患者的欧洲评分。欧洲评分的区分能力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校正能力采用Hosmer 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评估。结果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孙氏术后院内总体病死率为10.0%(24/240),术后平均呼吸机机械通气时间为17.0(12.5,56.0)h。共74例患者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延长。欧洲评分Ⅱ的区分能力(ROC曲线下面积=0.52)及校正能力(Hosmer Lemeshow,P〈0.05)均不佳。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比值比(OR)=2.88, P=0.00]、脑卒中病史(OR=1.04,P=0.03)、外周血白细胞计数(OR=3.19, P=0.00)、发病至手术时间小于1周(OR=3.68,P=0.001)、体外循环时间(OR=1.96,P=0.02)为术后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Logistic多因素分析年龄大于48.5岁(OR=3.85,P=0.00)、术前外周静脉血白细胞计数超过13.5×109/L(OR=4.05, P=0.00)、发病至手术时间小于1周(OR=3.75, P=0.002)是孙氏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延长的危险因素。结论年龄、术前白细胞计数超过13.5×109/L、发病至手术时间小于1周是孙氏手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延长的危险因素。欧洲评分Ⅱ不能有效预测急性Stanford A型夹层孙氏手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延长。术前及术中采取措施减少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减轻炎性反应可能是一种潜在的主动脉手术脏器保护策略。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功能不全高危患者在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支持下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早期病死率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2012年9月至2013年2月收治的20例AMI患者于发病3~12 h内在IABP支持下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术,并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血管成形术及支架置入术。观察IABP置入前后的血压变化,并于1周内行心脏超声心功能检查。结果患者应用IABP 24 h后,平均心率由(120.0±15.8)次/分降至(84.3±5.7)次/分,1周内心功能射血分数由(36±5)%改善为(44±4)%,患者术后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例因肺部感染、呼吸衰竭而放弃治疗自动出院;出院后1个月死亡率为5%(1/20)。结论 IABP作为辅助手段可在AMI患者PCI术前早期预防性短期应用,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降低病死率,改善术后近期心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替罗非班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治疗术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06例,均于发病后6h之内行急诊介入治疗,随机分为替罗非班组(n=52)和对照组(n=54)。所有患者均口服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替罗非班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于介入术后1h内开始应用替罗非班,持续泵入至术后36h。观察两组患者的心电图、左室射血分数变化以及主要不良心脏事件、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心电图均有明显改善,替罗非班组与对照组比较有较高的sumSTR〉70%(P〈0.05)。替罗非班组左室射血分数明显高于对照组,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出血的发生率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治疗术后使用替罗非班可减少术后心源性死亡、再次心肌梗死、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的发生,改善心脏功能,同时不增加出血风险,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张婷  吴继雄  许邦龙  王晓晨  何非 《安徽医药》2013,17(7):1154-1157
目的探讨胱抑素C(CysC)、β痕迹蛋白(BTP)在预测造影剂肾病(CIN)发生中的价值。方法选择2011年6月—2012年4月入院行冠状动脉造影(CAG)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1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造影术前抽血检测血浆肌酐(Scr)、CysC、BTP及依据MDRD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并于冠脉造影术后24 h、48 h检测Scr,依据造影后48 h内CIN发生情况,将其分为CIN组与非CIN组。分析CysC、BTP等指标对造影剂肾病的预测价值。结果 (1)CIN发病率为12.0%;(2)CIN组与非CIN组相比,两组间Scr、CysC、BTP及eGFR有差异(P0.05);(3)Spearman相关分析提示CysC、BTP、Scr与造影剂肾病呈正相关(r=0.357,P0.01;r=0.309,P0.01;r=0.238,P=0.017),eGFR与造影剂肾病呈负相关(r=-0.246,P=0.014);(4)通过ROC曲线找到CysC、BTP的最佳截断点分别为1.29 mg.L-1(敏感度83.3%;特异度83%)、3.91μg.L-1(敏感度75%;特异度78.4%);(5)以是否发生造影剂肾病作为因变量,采用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纳入回归方程的指标仅为血浆CysC(OR=5.192,P=0.045)。结论血浆CysC可作为预测造影剂肾病发生的指标,而血浆BTP浓度对造影剂肾病无明显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