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0.25%、0.375%罗哌卡因用于臂丛神经阻滞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择ASAⅠ~Ⅱ级行上肢手术60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20例。分别用0.25%、0.375%罗哌卡因和0.25%的布比卡因30ml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观察患者有无不适症状并分别对感觉和运动进行评价。结果:随着浓度增加罗哌卡因的麻醉强度依次增加,30ml的0.25%罗哌卡因麻醉强度明显低于0.25%布比卡因,麻醉满意率仅为85%。将罗哌卡因的浓度提高到0.375%,麻醉强度和0.25%布比卡因相同满意率100%。结论:0.375%罗哌卡因起效快,作用完善,副作用少,可用作长时间臂丛神经阻滞。  相似文献   

2.
罗哌卡因是一种新型长效局麻药,具有运动和感觉分离的特性,临床常用于乳癌根治术等上胸段手术的麻醉。本实验将0.5%罗哌卡因用于成人臂丛神经肌间沟阻滞法,进行临床疗效观察,并与布比卡因作比较。  相似文献   

3.
4.
赵正兰  方琴  祝燕琴 《重庆医学》2013,42(7):732-733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应用于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该院接受手部或前臂手术的患者105例,随机分为A、B、C 3组,每组各35例。均采用B超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分别给予0.25%、0.375%、0.50%罗哌卡因30mL。比较3组患者的麻醉效果。结果与A组比较,B组、C组感觉和运动阻滞时间明显缩短,镇痛持续时间明显延长(P<0.05);阻滞后12hB组、C组视觉模拟标尺法(VAS)评分显著低于A组(P<0.05)。A组和B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分别为8.6%和11.4%,显著低于C组的34.3%(P<0.05)。结论采用0.375%罗哌卡因应用于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能达到良好的麻醉和阻滞效果,且可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桂福鑫 《基层医学论坛》2014,(16):2082-2083
目的:比较罗哌卡因、利多卡因与布比卡因肌间沟臂丛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76例上肢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罗哌卡因联合布比卡因麻醉)与参考组(利多卡因联合布比卡因麻醉)各38例,对2组患者麻醉前后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脉搏等基本生命体征进行观察,同时记录2组患者运动及感觉阻滞起效时间、镇痛及阻滞维持时间。结果2组患者麻醉前后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等指标无明显变化(P〉0.05);患者运动及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感觉阻滞及镇痛维持时间相较参考组更长(P〈0.01)。结论罗哌卡因联合布比卡因行肌间沟臂丛麻醉,感觉、运动阻滞起效及维持良好,能够有效镇痛,可作为首选麻醉方式。  相似文献   

6.
7.
目的:观察甲哌卡因用于肌间沟臂丛阻滞麻醉中的有效性、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肌间沟臂从阻滞麻醉下行上肢手术75例随机分为利多卡因组(1.5%利多卡因麻醉)、罗哌卡因组(0.375%罗哌卡因麻醉)和甲哌卡因组(1.5%甲哌卡因麻醉),每组25例。比较3组的麻醉起效时间、作用时效、运动阻滞时间和注药后30 min运动阻滞程度、不良反应。结果:与利多卡因和罗哌卡因组比,甲哌卡因组麻醉起效时间、作用时效、注药后30 min运动阻滞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利多卡因组需用地佐辛镇痛3例;罗哌卡因组术侧上眼睑下垂2例、声嘶4例;甲哌卡因组声嘶1例。结论:甲哌卡因用于肌间沟臂丛阻滞麻醉效果好,不良反应少,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探讨利多卡因与罗哌卡因混合用于肌间沟神经阻滞的临床价值。方法将60例ASAⅠ~Ⅱ级接受肌间沟神经阻滞麻醉的患者随机分为3组,分别予以以下麻醉药物:0.5%罗哌卡因30 mL、1%利多卡因15 mL与0.5%罗哌卡因15 mL、1%利多卡因30 mL。记录3组患者阻滞起效时间及感觉阻滞持续时间。结果混合液组的阻滞起效时间慢于利多卡因组,快于罗哌卡因组;混合液组的感觉阻滞持续时间长于利多卡因组,短于罗哌卡因组。结论临床应用1%利多卡因15 mL与0.5%罗哌卡因15 mL在药效动力学上优势并不明显,需综合考虑手术、患者情况审慎使用。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借助神经刺激器定位肌间沟臂丛阻滞,观察3种浓度甲磺酸罗哌卡因的阻滞效果和不良反应,为临床寻找一种合适浓度配方。方法将90例ASAⅠ~Ⅱ级行上肢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30例),分别采用0.25%、0.33%和0.40%甲磺酸罗哌卡因,行神经刺激器定位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观察感觉神经阻滞时间、运动阻滞时间及阻滞程度、镇痛持续时间、不良反应。结果与A组比较,B组和C组感觉神经阻滞时间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运动阻滞时间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镇痛持续时间明显延长(P〈0.05)。A组有5例术中有疼痛不适,需要用镇痛药镇痛;B组发生2例霍纳综合征;C组发生3例霍纳综合征和2例呼吸困难,经面罩吸氧后缓解。未发生其他并发症。结论 借助神经刺激器定位肌间沟臂丛阻滞,3种浓度甲磺酸罗哌卡因均可满足手术的要求,但0.33%甲磺酸罗哌卡因更适合于肌间沟臂丛阻滞麻醉。  相似文献   

12.
目的借助神经刺激器定位肌间沟臂丛阻滞,观察3种浓度罗哌卡因的阻滞效果和不良反应,为临床寻找一种合适浓度配方。方法选择行上肢手术的成人患者60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20例。A、B、C3组分别采用0·25%、0.375%和0.5%3种浓度罗哌卡因各30ml。采用神经刺激器定位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观察感觉神经阻滞时间、运动阻滞时间及阻滞程度、镇痛持续时间、不良反应。结果与A组比较,B组和C组感觉神经阻滞时间延长差异有显著性(P<0.05),C组运动阻滞时间延长和镇痛持续时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B组和C组运动阻滞程度明显增强(P<0.01)。A组有3例术中有疼痛不适,需要用杜冷丁镇痛,B组发生1例霍纳氏综合征,C组发生3例霍纳氏综合征和2例呼吸困难,经面罩吸氧1h后缓解。未发生其它并发症。结论借助神经刺激器定位肌间沟臂丛阻滞,3种浓度罗哌卡因均可满足手术的要求,但0.375%罗哌卡因更适合于肌间沟臂丛阻滞麻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复方利多卡因和罗哌卡因用于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本组2005-03—2007-10对80例行上肢手术患者,ASAⅠ-Ⅱ级,分为罗哌卡因(R)组和复方利多卡因(L)组,每组40例,采用肌间沟法行臂丛神经阻滞,观察感觉,运动神经阻滞的起效时间及持续时间,患者对神经阻滞满意度,不良反应。结果:L组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明显快于R组,统计学差异有显著性(P〈0.05);L组的感觉和运动神经阻滞持续时间显著长于R组(P〈0.05),神经阻滞优良率均为100%。结论:复方利多卡因与罗哌卡因均可安全用于臂丛神经阻滞,但复方利多卡因起效快并且在术后镇痛方面优于罗哌卡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于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采用不同浓度罗哌卡因进行麻醉,观察其麻醉效果.方法 将本院120例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平均分为A组、B组、C组,分别给予0.3%、0.4%和0.5%的罗哌卡因,观察给药后15 min、30 min臂丛神经的麻醉起效时间、麻醉维持时间、运动阻滞恢复时间和不同部位神经完全阻滞率.结果 注药15 min后A组、B组、C组的各神经痛觉完全阻滞依次递增,C组肌皮神经、桡神经、正中神经等完全阻滞例数明显多于A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运动阻滞3级例数明显多于A组,注药后30 min B组和C组运动阻滞4级明显多于A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麻醉的优良率A组与C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和C组的镇痛持续时间和运动阻滞的恢复时间均长于A组,组间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同浓度的罗哌卡因对于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均具有较好的效果,随着浓度的增加,麻醉起效的时间加快,同时阻滞的时间也延长,但需要注意麻醉药物的安全范围,同时注意其剂量.  相似文献   

15.
罗哌卡因复合利多卡因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海滨 《西部医学》2006,18(1):71-72
目的观察0.25%罗哌卡因复合1%利多卡因肌间沟臂丛阻滞的临床效果,提供一种安全、快速的上肢手术麻醉方法。方法上肢手术80例,ASAⅠ、Ⅱ级,随机分为罗哌卡因组和布比卡因组各40例。罗哌卡因组用0.25%罗哌卡因和1%利多卡因;布比卡因组用0.25%布比卡因和1%利多卡因混合液。观察两组感觉和运动阻滞起效及维持时间,并监测两组患者麻醉前后血压、心率、脉搏(P)、血氧饱和度,评价麻醉效果及患者满意度。结果两组起效和维持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压、心率无明显变化。罗哌卡因组感觉与运动阻滞分离较明显。结论罗哌卡因复合利多卡因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确切,血流动力学平稳,且运动感觉阻滞分离,术者和病人满意度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对比超声引导下不同剂量罗哌卡因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2012年8月~2016年2月选择在笔者医院进行上肢手术的患者92例,两组都给予超声引导下罗哌卡因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观察组与对照组各给予0.3%、0.4%的罗哌卡因20ml,记录两组的阻滞效果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的桡神经、尺神经、正中神经与肌皮神经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分别为9.11±1.23、7.20±1.33、8.20±1.33和6.92±1.00min,都明显少于对照组的11.34±2.91、9.67±2.01、9.98±1.12和7.92±1.94min(P < 0.05)。观察组麻醉效果良好率为97.8%,对照组为82.6%,观察组的麻醉效果良好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3.204,P < 0.05)。观察组术后24h内的嗜睡、呼吸抑制、恶心、呕吐、烦躁等并发症发生率为10.9%,对照组为37.0%,观察组明显少于对照组(P < 0.05)。观察组术后4、12与24h的疼痛评分都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可达到理想的臂丛神经阻滞效果,而低剂量罗哌卡因的应用能加快神经感觉阻滞起效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更好的发挥镇痛作用,值得临床上使用。  相似文献   

17.
管锦蓉  张智 《四川医学》2007,28(11):1270-1271
目的 比较0.25%罗哌卡因与0.25%布比卡因肌问沟臂丛麻醉用于前臂骨科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ASAⅠ-Ⅱ级80例拟行前臂骨科手术患者,随机分两组:R组(罗哌卡因组,n=40)肌间沟臂丛用药为0.25%罗哌卡因25m1(62.5mg),B组(布比卡因组,n=40)肌间沟臂丛用药为0.25%布比卡因25ml(62.5rng)。术中连续监测心电图、血压、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记录麻醉前、手术开始、手术开始后15min、30min、45min、60min、术后1h的平均动脉压和心率,以及感觉、运动神经阻滞起效及恢复时间、镇痛维持时间及效果。结果 等剂量的R与B两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相似,感觉阻滞维持时间R与B两组相似:运动阻滞起效时间R与B两组相似,运动阻滞维持时间R组短于B组(P〈0.05)。R组和B组术中和术后各时点平均动脉压和心率与麻醉前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0.25%罗派卡因臂丛麻醉用于肘以下骨科手术安全有效,与0.25%布比卡因相比,上肢运动神经阻滞程度弱且恢复快。  相似文献   

18.
黄振杰  彭婷  李杰  金娟 《吉林医学》2014,(8):1625-1626
目的:比较三种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方法:将择期行上肢手术患者60例随机均分为A组、B组、C组三组,分别用0.25%、0.375%和0.5%罗哌卡因各30 ml在神经刺激器引导下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观察臂丛神经各分支(腋神经、桡神经、肌皮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和前臂内侧皮神经)的感觉阻滞时间,运动阻滞程度,术后持续镇痛时间,尺侧阻滞成功率。结果:三组的腋神经、桡神经和肌皮神经均阻滞完善,A组的感觉阻滞时间明显长于B组、C组(P<0.05),B组、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组的正中神经、尺神经和前臂内侧皮神经均出现不完善阻滞,感觉阻滞时间A组>B组>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三组的运动阻滞程度以C组最完善,B组次之,A组最差;术后持续镇痛时间A组相似文献   

19.
目的 行肌间沟臂丛阻滞,观察3种浓度罗哌卡因的阻滞效果和不良反应,为临床寻找一种合适浓度配方.方法 选择行上肢手术的成人患者60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20例.A、B、C组分别采用0.125%、0.375%和0.5%3种浓度罗哌卡因各30ml.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观察感觉神经阻滞时间、运动阻滞时间及阻滞程度、镇痛持续时间、不良反应.结果 与A组比较,B组和C组感觉神经阻滞时间延长差异有显著性(P<0.05),C组运动阻滞时间延长和镇痛持续时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B组和C组运动阻滞程度明显增强(P<0.05).A组有3例术中有疼痛不适,需要用杜冷丁镇痛,B组发生1例霍纳氏综合征,C组发生3例霍纳氏综合征和2例呼吸困难,经面罩吸氧1h后缓解,未发生其它并发症.结论 行肌间沟臂丛阻滞,3种浓度罗哌卡因均可满足手术的要求,但0.375%罗哌卡因更适合于肌间沟臂丛阻滞麻醉.  相似文献   

20.
我院骨科于2000年1月-2003年10月共施行上肢手术218例,均采用前斜角肌与中斜角肌肌间沟径路穿刺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获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