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 探讨儿童胆汁反流性胃炎(BRG)的临床症状、胃镜下病变、病理组织学改变的特征及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方法 对本院有上消化道症状(腹痛、腹胀、纳差、恶心、呕吐、呃逆、泛酸、早饱等)的287例患儿进行胃镜检查、胃组织活检、快速尿素酶试验及13C-尿素呼气试验,其中确诊为胆汁反流性胃炎58例为观察组(BRG组),非胆汁反流性胃炎229例为对照组(非BRG组),比较两组主要临床症状、胃镜下病变、病理组织学改变及H.pylori感染的情况.结果 BRG组患儿腹胀、呕吐、呃逆发生率均高于非BRG组[84.5% (49/58) vs 66.8% (153/229)、32.8%(19/58)vs17.9% (41/229)、29.3% (17/58) vs 16.6% (38/229),x2=6.93,6.18,4.83,P<0.05],但两组患儿腹痛、纳差、恶心及早饱症状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儿胃镜下胃黏膜充血水肿及黏膜斑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RG组胃黏膜糜烂及出血点发生率[37.9% (22/58) vs22.7% (52/229)、20.7%(12/58) vs 10.0% (23/229)]高于非BRG组(x2=5.60,4.90,P<0.05),微小结节发生率[22.4% (13/58)]低于非BRG组[37.6%(86/229),x2=4.69,P<0.05].两组患儿病理组织学中上皮细胞变性、增生和固有膜淋巴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浸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小凹延长及黏膜血管扩张发生率[10.3% (6/58) vs 3.1% (7/229)和31.0%(18/58) vs 18.3% (42/229)]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5.97,4.51,P<0.05).BRG组固有膜淋巴滤泡形成发生率[12.1% (7/58)]低于非BRG组[24.0%(55/229),x2=3.90,P<0.05].BRG组H.pylori阳性率[22.4% (13/58)]低于非BRG组[40.2%(92/229),x2=6.29,P<0.05].结论 BRG患儿以腹胀、呕吐、嗝逆为特征性症状.胃镜特征性表现为胃黏膜糜烂、伴出血斑点,以胃窦黏膜改变最为明显.胃黏膜浅层血管扩张充血,小凹延长等病理学改变提示胆汁反流性胃炎的可能,而胆汁反流的胃炎患儿H.pylori感染相对较低.根据上述临床特征,可以有助于早期诊断BRG,从而指导临床治疗,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Billroth Ⅰ式(毕氏Ⅰ式)和BillrothⅡ(毕氏Ⅱ式)术后胆汁反流性残胃炎与幽门螺杆菌(Hp)及胆汁反流的关系,评估干预性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 总结两种术式后97例患者临床资料,将胆汁反流性残胃炎69例分两组,实验组35例,给予铝碳酸镁片1.5 g,3次/d;对照组34例,给予莫沙必利片5 mg,3次/d,4周后以综合结果进行对比.再将治疗无效的22例中Hp阳性的15例作A组;将原28例无胆汁反流Hp阳性的18例作B组,两组进行1周抗Hp治疗,停药1月后复查.结果 毕氏Ⅰ式胆汁反流性残胃炎发生率显著低于毕氏Ⅱ式(P<0.05);毕氏Ⅰ式残胃Hp感染率显著高于毕氏Ⅱ式(P<0.05);胆汁反流性残胃炎Hp感染率显著低于无胆汁反流性残胃炎(P<0.05).实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A组与B组Hp根除率、残胃炎总有效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p感染是毕氏Ⅰ式残胃炎的主要致病因子;胆汁反流是毕氏Ⅱ式残胃炎的主要致病因子,对因干预性治疗均能显著改善综合结果,具有现实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胆汁反流性胃炎的病因,及其与幽门螺杆菌(Hp)致病的相关性.方法 :对216例经内镜检查和病理证实的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的病因进行分析,并行幽门螺杆菌检测.结果 :216例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的病因有胃切除术史86例,胆结石、胆囊炎者63例,糖尿病史者24例,消化性溃疡8例,肝炎、肝硬化7例,消化道肿瘤7例,胰腺炎3例,不明原因者18例.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中Hp感染率不高(26.9%).结论 :胆汁反流性胃炎与胃切除术、胆囊疾病、糖尿病、消化性溃疡、胰腺炎、肝炎、肝硬化、消化道肿瘤相关.就胃炎而言,胆汁反流和Hp感染是2个独立的致病因子.胆汁反流与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都是慢性胃炎的常见致病因素,动物实验还证实两者均有一定的致癌作用,但是,胆汁反流及Hp对致炎症、致肿瘤作用的关系并不十分清楚.本文对数年来我院诊治的216例胆汁反流性胃炎进行病因分析,并初步探讨胆汁与Hp对胆汁反流性胃炎的致病关系. 相似文献
5.
黄银 《人人健康:医学导刊》2008,(5)
胆汁返流性胃炎(bile reflux gastritis )也称硷性返流性胃炎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十二指肠胆汁液返流至胃内引起胃黏膜的慢性炎症.主要表现为上腹痛、呕吐胆汁、腹胀、体重减轻等一系列表现的综合征,常见于胃切除胃肠吻合术后,总发病率约5%左右其中BillrothⅡ式胃切除术后的发病率为BillrothⅠ术式的2~3倍鉴于其症状病理变化以及治疗反应与其他胃切除后综合征有所不同,Roberts等将本病从胃切除后并发症中分出、列为一种独立的病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胆汁反流性胃炎的发病原因以及药物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作用机制。方法选择2007—2008年间在笔者所在医院经胃镜检查确诊为胆汁反流性胃炎的178例患者,结合既往病史及幽门螺杆菌(Hp)感染情况等,对胆汁反流性胃炎发病原因进行分析。结果178例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中,有胆囊疾病的52例,占29.2%,胃手术后的39例,占21.9%;不明原因87例,占48.9%。另外,178例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中,Hp阳性者56例,阳性率29.9%,而同期21936例胃镜检查者中Hp阳性12771例,阳性率58.2%,两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在胆汁反流性胃炎病因中胆囊疾病和胃部手术后为其两大主要原因,不明原因的胆汁反流性胃炎,其发病机制主要是上消化道动力紊乱及抗胆汁反流的生理屏障减弱或丧失的结果。另外,在胆汁反流性胃炎中Hp感染率低。 相似文献
7.
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的发病机制及莫沙必利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孔建华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09,32(16)
目的 探讨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PBRG)的发病机制以及莫沙必利治疗的机制及疗效.方法 用13C-辛酸呼气试验法检测33例PBRG患者(PBRG组)及37例健康对照者(HC组)的胃排空功能.PBRG患者应用莫沙必利治疗4周后复查胃排空功能,并对莫沙必利治疗后其症状(上腹痛、腹胀、恶心、呕吐)变化进行评分.结果 PBRG组治疗前胃排空时间[半排空时间(178.15±34.06)min]较Hc组[半排空时间(127.35±17.00)min]明显延迟(P<0.01);莫沙必利治疗后PBRG患者胃排空功能明显改善[半排空时间(145.30±23.17)mill](P<0.01),其症状积分明显降低(P<0.05).结论 PBRG患者有明显的胃排空延迟,这可能是其发生病理性胆汁反流的一个重要原因,莫沙必利是有力的促进胃肠动力药物,能有效改善胃排空功能,从而缓解了PBRG患者的症状.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内镜检出的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表现及内镜特征,探讨其发病情况及病因。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54例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的临床和胃镜资料。结果54例胆汁反流性胃炎,胆囊疾病15例,占27.8%;胃术后9例,占16.7%;不明原因30例,占55.5%。Hp感染情况:54例中17例Hp阳性,占31.5%。结论胆汁反流性胃炎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内镜特征具有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9.
10.
探讨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效果。对象和选择2006年1月-2007年12月期间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55例,选用多潘立酮与铝碳酸镁联合治疗,分析临床表现及评定疗效。1、临床表现为上腹胀痛39例,占70.91%;恶心、呕吐15例,占27.27%;反酸、嗳气13例,占23.64%;胸骨后疼痛及烧灼感10例,占18.18%;纳差、消瘦18例,占32.73%;口苦16例,占29.09%。2、经治疗后治愈38例,占69.09%;好转13例,占23.64%;总有效率为92.73%,均无明显的药物不良反应。结论胆汁反流性胃炎临床表现主要为上腹部胀痛,可伴有纳差消瘦、恶心呕吐、口苦、反酸嗳气及胸骨后疼痛和烧灼感等;其治疗以结合胆酸及改善胃肠动力药物联合应用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1.
胆汁中的胆酸盐、碳酸氢盐,十二指肠液中的卵磷脂、胰蛋白酶类等,如果安安分分呆在十二指肠中,原是消化脂肪、蛋白质必不可少的“成员”;如果它们因各种原因倒(反)流到胃内,就成了一群地地道道的“破坏分子”,临床上将其引起的胃炎称为胆汁反流性胃炎。因为反流流体呈碱性,也称为碱性反流性胃炎。 药物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有如消灭“入境之敌”。为便于记忆,不妨将其最新治疗方法称为几种“打”法: 关门法 原来在胃和十二指肠交界区有一压力增强的环形肌肉圈,医学上称之为幽门括约肌,平时它紧闭着,不让十二指肠内的流体(包括胆 相似文献
12.
柴胡疏肝散合旋覆代赭汤加减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35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淑红 《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2009,16(2)
近年来,由于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胆汁反流性胃炎的发病率有明显的上升趋势。目前,有学者认为胆汁反流可能与食管癌的发生有关,胆汁有明显的致癌作用[1]。故患有胆汁反流,应及早诊治。西医多以 相似文献
13.
我院自2000年1月至2003年8月.共行胃镜检查1268例.诊断为慢性胃炎790例.其中胆汁反流性胃炎89例,占胃炎总数的11.3%.现将其临床、胃镜检查及治疗情况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慢性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治疗。方法选取该院在2007—2010年间收治的79例慢性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其中,男性40例,年龄21~67岁,病程为6个月~7年,女性39例,年龄25~71岁,病程为7个月~11年。将79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41例,对照组38例,首先对2组患者实行常规的基础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患者给予中医方法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则仅采用常规的方法进行治疗,对于2组患者的治疗情况进行跟踪观察,并记录所得数据。结果经过一系列的治疗,2组患者的病情均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在79例患者中,观察组41例患者,治愈20例,显效10例,有效8例,无效3例,有效率为92.7%,对照组38例患者,治愈16例,显效6例,有效8例,无效8例,有效率为78.9%。结论在治疗慢性胆汁反流性胃炎疾病时,对患者采用中医方法进行治疗的效果尤为显著,对于促进患者病情的改善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有着较大的帮助,因此,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护理干预对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2月至2016年12月某院收治的48例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为研究资料,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者,每组24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给予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的对两组患者的焦虑评分、抑郁评分以及护理有效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有效率为95.83%,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9.1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焦虑及抑郁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应用护理干预护理有效率较高,可减轻患者的焦虑及抑郁情绪,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120例胆汁反流性胃炎病人,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西药(洛赛克,吗丁啉)治疗,观察组同时加用中药汤剂治疗,疗程1个月,对比观察2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有效187倒,总有效率95.0%,对照组有效153例,总有效率76.7%,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联合西药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临床效果显著,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胆汁反流性胃炎66例临床治疗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胆汁反流入胃可损害胃黏膜屏障 ,导致胃粘膜炎症、充血、水肿、糜烂、出血斑点、萎缩和肠化生 ,是临床慢性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的病因之一 ,是临床常见病 ,多发病。因此探索胆汁反流性胃炎的有效治疗方案 ,对基层医院具有重要意义。笔者自 2 0 0 0年 3月~ 2 0 0 1年 12月收治胆汁反流性胃炎 66例门诊患者 ,经胃镜及临床症状积分观察两种方案治疗前后的疗效 ,现报告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病例选择 以烧灼性上腹痛 ,饱胀 ,恶心 ,呕吐等症状就诊 ,经胃镜检查镜下所见胃内有黄绿色胆汁附着 ,胃粘膜有散在充血、水肿、糜烂、出血斑点等指…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120例胆汁反流性胃炎病人,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西药(洛赛克、吗丁啉)治疗,观察组同时加用中药汤剂治疗,疗程1个月,对比观察2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有效187例,总有效率95.0%,对照组有效153例,总有效率76.7%,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联合西药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临床效果显著,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5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指非手术因素引起的胆汁反流性胃炎。我院内科二年来诊治 5 2例 ,现结合诊治体会对其病因、临床表现、内镜下表现及疗效进行探讨。对象与方法1 对象 2 0 0 0~ 2 0 0 2年因上腹部疼痛或饱胀不适、反酸、嗳气或纳减、自觉消瘦就诊的病人。2 诊断标准 符合内镜下诊断为慢性胃炎且无胃、十二指肠手术史的患者 ,若再同时具备下列三项中的两项者认为是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 :(1)胃镜达粘液湖时见其颜色为深黄色至深绿色 ;(2 )胃镜下幽门松弛 ,处于开放固定状态 ;(3)十二指肠蠕动时有黄色泡沫连续反流入胃。3 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