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探讨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特点和诊治方法。方法对20例确诊的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7例存活、3例死亡,3例采用内科药物保守治疗,其中2例好转出院,1例因夹层破裂死亡。其余14例DeBakeyⅢ型患者行主动脉腔内覆膜支架植入术均治愈出院。住院期间共死亡3例,病死率12%。螺旋CT和MRI动脉造影是诊断主动脉夹层的主要方法。结论主动脉夹层早期准确的诊断和有效的治疗是提高生存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刘燕 《中国乡村医生》2009,11(12):34-35
目的:探讨主动脉夹层(AD)的危险因素、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方法,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治疗情况。结果:主动脉夹层的常见原因为高血压;剧烈疼痛是最主要的首发症状(86.4%);CT检查确诊率高;内科药物治疗18例。死亡8例;应用外科手术治疗1例死亡;血管内带膜支架治疗3例均好转。结论:早期诊断、合理治疗是提高生存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主动脉夹层的患病因素、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对诊断的意义及治疗情况。方法对1992年1月~2006年10月在我院确诊为主动脉夹层的5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1例中有27例经内科保守治疗,病情好转出院,占52.9%;6例行胸外科手术,5例治愈出院,1例死亡;3例转外地医院手术治疗后存活;死亡15例,占29.4%。结论突发性胸痛是主动脉夹层发病最常见的首发症状,高血压病是主动脉夹层发病的主要病因,反复超声检查及CT、MRI是快速诊断的主要方法,内科保守治疗的远期存活也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4.
主动脉夹层1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冯峰  许海彬 《四川医学》2009,30(5):701-702
目的探讨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特点和诊治方法。方法对18例确诊的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13例存活,5例死亡,其中2例患者转上级医院进行手术治疗,病死率高达27.8%。螺旋CT和MRI及动脉造影是诊断主动脉夹层的主要方谣。结论主动脉夹层早期诊断和有效的治疗是提高生存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98例主动脉夹层临床诊治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党卫红 《当代医学》2011,17(12):55-55,54
目的 探讨主动脉夹层临床诊治.方法 对2005年1月~2010年5月收治的主动脉夹层患者98例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内科药物保守治疗64例中54例好转出院,10例死于夹层破裂出血.介入治疗20例,均好转出院.手术治疗14例,术后好转出院11例,3例死亡.结论 主动脉夹层是严重心血管急症,掌握临床特征、加强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主动脉夹层(AD)的患病危险因素、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以减少误诊.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改善预后。方法对37例AD住院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系统分析。结果病因:高血压占62.2%,马凡综合征占18.9%,特发性主动脉中膜退行性变5.4%,临床表现90%患者为剧烈胸痛.9%疼痛不典型,5%无疼痛的表现。内科药物治疗32例,56.4%需4种降压药物治疗;好转27例,死亡5例;外科治疗5例,死亡1例;介入治疗10例.无一例死亡。结论高血压和马凡综合征是AD的主要危险因素.AD临床表现仍以突发剧烈胸痛为主要临床症状,内科治疗中血压控制多需降压药物联合应用,B型AD可行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7.
杜红全 《中外医疗》2012,31(5):37-38
目的探讨和总结主动脉夹层分离的临床特点、诊治方法,提高诊治效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18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内科保守治疗后15例好转,3例死亡,1例死于肾衰竭,1例死于脑卒中,1例死于急性心肌梗死。内科治疗稳定后外科置入支架3例,行外科人造血管置换术2例。结论急性主动脉夹层分离的临床表现多样,早期诊断、有效治疗是主动脉夹层分离改善预后、提高抢救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主动脉夹层(AD)的临床表现,以便早期诊断和治疗,降低死亡率。方法 对50例AD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治疗经过及死亡原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0例行心脏超声检查,确诊者43例(90%);21例行CT检查。21例诊断为主动脉夹层(100%);行磁共振显像(MRI)27例,均确诊为主动脉夹层(100%)。经治疗好转出院42例(84%),1例并发脑梗死且留有一侧肢体活动障碍后遗症。7例死亡(占14%)。结论 早期诊断,有效治疗是降低死亡率的关键,CT、MRI可提供可靠的确诊依据。  相似文献   

9.
祁兰  徐海容 《农垦医学》2006,28(2):117-118
目的:探讨老年人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12例老年人主动脉夹层分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死亡4例(33%),其中发病2天内死亡2例(16.6%),发病1周内死亡2例(16.6%)。结论: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是减少死亡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主动脉夹层36例临床观察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主动脉夹层(AD)的临床表现及急诊护理,以便早期诊断,及时治疗,降低死亡率。方法 回顾分析36例AD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4例好转出院,有效率66.7%,死亡12例,死亡率33.3%,由护理人员首先发现或提示夹层扩展的并发症:心力衰竭、肾功能衰竭、心包填塞及休克占52%。结论 主动脉夹层通过临床观察及强化急诊护理,以便早发现、早治疗对挽救患者生命有很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特征、诊断方法及治疗,提高其诊治水平。方法统计并分析近年来我院收治的115例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15例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的平均发病年龄为(55.99±9.19)岁,男女性别比为3.11:1,主要临床表现为疼痛者108例(93.91%),StanfordA型占33.91%(39例)。StanfordB型患者占66.09%(76例)。25例患者死亡,死亡率为21.74%。StanfordA型患者11例死亡,死亡率为28.21%;StanfordB型患者14例死亡,死亡率为18.42%,StanfordA型患者死亡率高于StanfordB型患者。因夹层破裂死亡患者最多。结论主动脉夹层多发于中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StanfordB型患者多于StanfordA型患者,往往以疼痛为首发症状。主动脉夹层的死亡率很高,StanfordA型患者死亡率高于StanfordB型患者,应及早进行诊断治疗。  相似文献   

12.
34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诊断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了解主动脉夹层的临床诊断情况。方法对我院2004年08月-2009年04月收治的34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诊断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与结论本组34例患者中误诊2例,误诊率5.88%;准确诊断32例,确诊率94.12%。  相似文献   

13.
主动脉夹层急诊诊断与不同时期误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主动脉夹层(AD)的临床特征、急诊诊断和误诊原因。方法分析65例AD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心电图、X线片、超声心动图、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核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结果;并将1999年7月-2003年6月收治的AD病例分为I组,将2003年7月-2007年6月收治的AD病例分为Ⅱ组,分析2组的误诊情况。结果65例AD患者临床表现多种多样。超声心动图、MSCTA、MRI对AD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60.5%、97.5%、100%。Ⅰ组误诊率为57.9%,明显高于Ⅱ组误诊的26%(P〈0.05)。结论 AD临床表现复杂多变,容易误诊。对AD认识不足,体格检查不全面,未及时行相关影像学检查是早年误诊的原因,部分患者以并发症为首发症状是近年来误诊的主要原因,应引起急诊医师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三分支主动脉弓覆膜支架与传统手术对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主动脉弓重建的早期临床效果。方法2008年6月至2014年1月,39例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按手术方式分成2组。A组:术中直视下三分支主动脉弓覆膜支架置入18例。男13例,女5例,年龄33~57(43.46±6.23)岁。同期升主动脉行单纯置换15例,主动脉根部置换3例。B组:实施传统全弓替换+象鼻支架21例,男16例,女5例,年龄39~59(45.23±7.10)岁。同期升主动脉单纯置换8例,主动脉根部置换10例,主动脉瓣成形3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3例。结果 A组:术后二次开胸止血3例,脑卒中2例,术后院内死亡4例,其中肾功能衰竭2例治疗无效后死亡,移植物及胸骨感染各死亡1例。存活14例患者平均随访(34.26±16.12)个月,随访率100%,随访期间无死亡,支架血管段假腔血栓化占77.5%。B组:术后二次开胸止血2例,脑卒中1例,术后院内死亡3例,其中心功能衰竭2例治疗无效后死亡,下肢缺血坏死导致感染死亡1例。存活18例患者平均随访(35.19±17.20)个月,随访率100%,随访期间无死亡,支架血管段假腔血栓化占98.7%。结论应用三分支主动脉弓覆膜支架治疗主动脉夹层取得同样良好的早期临床效果,但其手术适应症窄,选择时要更慎重。相对于传统支架血管象鼻术,其假腔血栓化率低。  相似文献   

15.
主动脉夹层的螺旋CT、MRI与DSA影像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主动脉夹层的螺旋CT、DSA、MRI影像学特点,并进行对比分析。方法21例患者,男16例、女5例,年龄44-73岁,平均54.5岁。全部患者均做CT平扫、增强扫描,DSA造影6例,MRI检查5例。结果按Debakey分型,Ⅰ型5例,Ⅲ型16例,CT平扫主动脉内膜钙化内移者9例,增强后呈不同或等密度真假两腔,均显示内膜片,且扫描快,图像直观,不受金属植入物及病重的限制。DSA检查,发现主动脉破口及主动脉双腔4例(66.6%),MRI检查,均能精确显示主动脉夹层特有的双腔征,内膜撕裂的位置。结论螺旋CT对本病诊断率高,具有非创伤性且迅速方便的特点,较DSA、MRI诊断有明显的优势,应用范围更广,可作为主动脉夹层诊断的首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在诊断主动脉壁内血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07-01~2009-06间529例主动脉血管成像检查中诊断主动脉夹层160例,其中21例为壁内血肿,男16例,女5例。分析其影像特征及临床特点。结果:64排CTA所见征象:钙化内移4例,穿透性溃疡13例,主动脉粥样硬化13例,胸腔积液4例。病变中Standford A型9例,Standford B型12例,2例伴主动脉真性动脉瘤。结论:64排螺旋CT对主动脉壁内血肿是一种无创、安全、有效的诊断方法,可清晰显示IMH的直接、间接征象,对临床诊治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三维血管成像(MS-3DCTA)在主动脉病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搜集65例主动脉病变患者CT图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采用容积成像(VR)和多平面重组(MPR)及最大密度投影(MIP)等技术对图像进行后处理。结果主动脉夹层46例,真性主动脉瘤12例,假性主动脉瘤2例,主爿脉炎4例,马凡综合征1例。结论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是主动脉病变诊断及术前评价有效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主动脉夹层手术后早期发生急性肾损伤的围术期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06年1月-2013年6月在本院心血管外科接受主动脉夹层手术的10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KDIGO分级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急性。肾损伤组和非急性肾损伤组,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术后发生急性。肾损伤的危险因素。结果术后48h内发生急性肾损伤78例(75.0%),12例(11.5%)术后需肾替代治疗,住院死亡5例(4.8%)。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体外循环时间、高血压和深低温停循环时间〉40min是主动脉夹层术后发生急性肾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主动脉夹层术后急性肾损伤的发生概率高。体外循环时间、高血压和深低温停循环时间〉40min是主动脉夹层术后发生急性。肾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在主动脉夹层中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及后处理技术对主动脉夹层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 14例主动脉夹层患者临床初诊被误诊或漏诊,最后经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及三维重建技术确诊。三维重建方法包括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仿真内窥镜(CTVE)、表面遮盖成像(SSD)、曲面重建(CPR)。结果多种重建图像与轴位图像相结合,能清晰显示主动脉夹层的病变范围、类型、真假腔、内膜片、破口部位等解剖细节及其与主要分支血管的空间解剖关系。结论 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及后处理技术可以全面显示主动脉夹层的病变和解剖细节,在主动脉夹层的诊断和临床治疗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及后处理技术在主动脉夹层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7例主动脉夹层患者行薄层容积扫描,应用多种后处理技术对其进行处理成像。结果各种处理方法均可显示主动脉夹层及真假腔,但以多平面重建(MPR)和容积重建(VR)显示最佳,MPR可清晰显示内膜片形态、腔内血栓,管壁钙化移位及夹层累计范围和破裂口,VR立体显示主动脉及其分支血管关系以及螺旋状的内膜。结论 MSCTA对主动脉夹层具有明确的诊断价值,后处理技术MPR和VR为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