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韦君年 《医学文选》2001,20(3):344-344
我院 1993年以来 ,采用间隔小剂量人血丙种球蛋(IVIG)联合强的松治疗儿童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PT) 14例 ,取得较好疗效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按第五届血栓与止血会议标准诊断 IPT 2 8例 ,均为初治患者。男 16例 ,女 12例 ;年龄 5~ 14岁 ,平均 9.3岁 ;病程 3~ 6个月 ;3个以上部位出血 10例 ;治疗前血小板计数 <10 0× 10 9/ L 12例 ,~ 80× 10 9/ L 9例。~ 6 0×10 9/ L7例。随机分为 IVIG联合强的松组 (治疗组 ) 14例和强的松组 (对照组 ) 14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治疗前血小板计数等影响疗效的主…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巨和粒联合强的松治疗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确诊为ITP患儿6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1例。对照组:氨肽素0.2~0.8 g,口服,3次/d;观察组:巨和粒50μg/kg,每日1次,皮下注射;强的松片1 mg/(kg·d)。14 d后评价疗效。结果观察组有效率93.5%;对照组有效率70.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76,P<0.01);血小板计数比较,治疗第7天,观察组(80.12±21.49)×109/L,对照组(69.86±14.57)×109/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0,P<0.05);治疗第14天,观察组(132.62±43.84)×109/L,对照组(94.49±31.38)×109/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4,P<0.01)。结论巨和粒联合强的松治疗儿童ITP疗效确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两种治疗方法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提高血小板的效果。方法将101例ITP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40例接受静脉输注免疫球蛋白400 mg/(kg.d),连用3~5 d;B组61例使用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1.0 g,连用3 d,以后每隔3 d减半至9 d后改成强的松40~60 mg/d维持。入院后每天测血小板计数。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两种治疗方法均能显著提高血小板水平;大剂量丙种球蛋白组(A组)和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组(B组)提升血小板至100×109/L总有效率分别是67.5%和62.3%,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PLT≥50×109/L时间分别为(4.88±4.22)d、(5.75±3.79)d;≥100×109/L时间分别为(5.3±2.74)d、(6.71±4.36)d;PLT的峰值分别为(174.48±62.06)×109/L、(242.50±134.92)×109/L。结论两种治疗方法均能在早期显著提升血小板,而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使血小板上升峰值更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大荆量地塞米松或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两种方案治疗成人重症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瘢(ITP)的临床疗效.方法 110例外周血小板计数(BPC)<10×109/L的重症ITP患者分为两组:大剂量地塞米松组58例.以地塞米松40mg/d,连续口服4d,接强的松1mg/kg体重口服;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组52例,以甲基强的松龙1000mg/d.静脉滴注,连用3d,接强的松1mg/kg体重口服,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 大剂量地塞米松组和甲基强的松龙组的有效率分别是75.86%和80.77%,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有效患者,血小板上升≥50×109/L的时间,达到峰值的时间及血小板计数峰值均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死亡患者.结论 大剂量地塞米松或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治疗重症ITP均有明显疗效,两种方案疗效相近,地塞米松口服方便,更廉价,不良反应少,可以取代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用于治疗重症ITP.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不同剂量静脉免疫球蛋白联合地塞米松治疗儿童极重度ITP的疗效。方法 将入院时血小板计数(PLT)≤10×109/L,出血倾向明显的72例ITP患者随机分成3组,每组24例;大剂量冲击组:静脉免疫球蛋白1g/kg.d静脉输入,连用2d;中剂量组:静脉免疫球蛋白0.4g/kg.d,连用5天;小剂量组:静脉免疫球蛋白0.2g/kg.d,连用5d,3组均联合地塞米松1mg/kg.d,静脉滴入,连用5天,后改用强的松1mg/kg.d口服,每日早晚各监测PLT一次,连续5d后改每日1次。结果大剂量冲击组,中剂量组及小剂量组PLT升高到≥50×109/L的时间分别为(25.6±3.5)h,(60.5±4.8)h,(97.4±5.1)h,PLT升高到≥100×109/L的时间分别为(2.8±0.6)d,(5.9±0.4)d,(7.3±0.9)d,PLT达峰时间分别为(4.2±0.3)d,(7.1±0.5)d(9.8±0.7)d,PLT升高峰值分别为(308±83)×109/L,(281±81)×109/L(27±98)×109/L。结论大剂量静脉免疫球蛋白联合地塞米松冲击治疗儿童极重度ITP较中小剂量联合地塞松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阿昔洛韦+喜炎平抗病毒结合静脉免疫球蛋白(IVIG)、长春新碱(VCR)、地塞米松(DEX)干预治疗对复发性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防治效果。方法40例伴DNA病毒感染的复发ITP患儿随机分为两组,20例采用阿昔洛韦((10~15 mg)(/kg.d)静点7~10 d)+喜炎平((2.5~5 mg)(/kg.d)静点7~10 d)抗病毒干预治疗结合IVIG(1g/kg.d静点1~2 d)+VCR(1.5mg/m2.d静点8 h以上,每周1次,共4~6次)+DEX(15mg(/m2.d)即0.5 mg(/kg.d)静点3 d后口服醋酸泼尼松(60mg/(m2.d)即2 mg(/kg.d)分3次,共14~21 d)常规冲击治疗并与20例常规组比较防治效果。结果治疗7 d时两组血小板计数均达正常范围;治疗21 d时两组血小板计数有所降低,干预组(146.35±48.38×10^9/L)高于常规组(123.41±26.48×10^9/L)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2个月时两组血小板计数有所升高,干预组(184.53±86.74×109/L)高于常规组(134.58±75.26×10^9/L)有显著差异(P〈0.05)。两组病例在治疗后达显效例数虽然干预组(19/20)较高,达进步例数干预组(1/20)较低,但均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病例在治疗后随访1年,发现干预组复发例数(8/20)较常规组(15/20)少,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抗病毒干预疗法对复发ITP预防和治疗危险性出血与常规组相当,较常规组更能稳定病情并减少复发。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国产重组人白介素-11衍生物治疗急性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的临床疗效及毒副作用.方法 观察我院48例急性白血病患者共96次化疗,采取平均分配、对照原则,将化疗病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AML、ALL病例数相同;所包含诱导治疗及巩固强化治疗病例数相同.观察组:于血小板计数≤75×109/L开始皮下注射rhIL-11Ala10 40μg/g,连续10~14 d;ANC< 1.0×109/L同时应用G-CSF 5μg(kg·d)皮下注射治疗.对照组:仅于ANC< 1.0×109/L应用G-CSF 5μg(kg·d)皮下注射治疗.两组患者均于血小板计数<20×109/L输注血小板、血红蛋白<60 g/L输注红细胞.结果 在第14日及21日观察组血小板计数分别为(36.7±9.4)×109/L和(97.4±16.8)×109/L,对照组分别为(24.5±8.9)×109/L和(78.3±19.1)×109/L,同一时间观察组血小板计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血小板计数<20×109/L平均天数为(7.4±2.9)d,显著短于对照组的(12.7±3.4)d(P<0.05).观察组血小板计数恢复至正常平均天数为(15.4±2.9)d,显著短于对照组的(22.7±4.3)d(P<0.05).观察组血小板输注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毒副作用方面,观察组中仅发现谷丙转氨酶轻度增高2例,尿素氮轻度增高1例,头痛3例,肌肉、关节疼痛4例,发热2例,未见其它不良反应.结论 国产重组人白介素-11衍生物治疗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可取得较好疗效,毒副作用轻微,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对糖皮质激素治疗无效的成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 选择对糖皮质激素治疗无效的ITP患者74例,分为rhTPO+达那唑组(观察组)37例,达那唑组(对照组)37例。观察组皮下注射rhTPO 1.0μg/kg(300U/kg),1次/d, 共14d,停用rhTPO后再观察14d。对照组口服达那唑14d后,如血小板≤20×109/L可皮下注射rhTPO(1.0μg/kg),1次/d, 14d ,停用rhTPO后观察14d。两组在整个试验阶段口服达那唑200mg/次,3次/d。比较两组前14d血小板计数的最高值和不同时间点血小板计数值的曲线下面积及有效率,比较对照组应用rhTPO前后的血小板计数及其差值。结果 观察组前14d血小板计数和升高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14d内血小板计数值的曲线下面积中位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观察组rhTPO治疗14d内显效者(血小板计数升高至≥100×109/L)(16例、43.24%)明显高于对照组(3例、8.10%)(P<0.01)。观察组良效者(血小板计数升高≥30×109/L)(9例、24.32%)与对照组(10例、27.0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近期有效observation率(显效+良效)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14d血小板升高未达有效的患者给予rhTPO治疗后血小板计数与使用rhTPO前相比明显升高,有效率达到62.50%。两组均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结论 rhTPO治疗糖皮质激素治疗无效的ITP患者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与重组人白介素-11(rhIL-11)治疗脓毒症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6例脓毒症合并血小板减少的患者,根据"不平衡指数最小的分配原则"随机分为对照组,rhTPO组与rhIL-11组。3组均在控制感染等综合治疗的基础上,rhTPO组予以rhTPO 300 U/(kg.d),rhIL-11组予以rhIL-11 1.5 mg/(kg.d)。当血小板计数恢复至100×109/L或血小板绝对值升高≥50×109/L时即停药。结果:给药第1、2天,3组血小板计数升高不明显,用药第3天血小板计数rhTPO组显著高于rhIL-11组和对照组(P<0.05);rhTPO组血小板计数恢复到>50×109/L及≥100×109/L所需时间及输注血制品量均少于rhIL-11组和对照组(P<0.05);rhTPO组不良反应率显著低于rhIL-11组(P<0.05)。随访28 d内病死率rhT-PO组和rhIL-11组显著低于对照组,但rhTPO组和rhIL-11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rhTPO在促进脓毒症相关血小板减少症血小板数的恢复,减少患者血制品输注量,安全性较rhIL-11更可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大剂量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慢性苯中毒导致的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入住的30名患者平均分为两组.实验组采用5%的葡萄糖或注射用生理盐水将丙种球蛋白1g/(kg?d)稀释成浓度为2.5%的静脉滴注溶液对15位患者进行治疗,连用3d为一疗程,最多用到3疗程.对照组选择每周静脉滴注2mg长春新碱一次,连续6周,然后每2周一次,连用4周.同时口服1mg/(kg?d)强的松,直至疗程结束.结果 实验组显效8例(53%),良效4例(27%),进步3例(20%);所有患者的血小板均上升到30×109/L以上,平均升高在在30×109/L~50×109/L左右,不再依赖血小板输注.对照组显效3例(20%),良效2例(14%),进步5例(33%),无效5例(33%).结论 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对于治疗慢性苯中毒导致的血小板减少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特比澳)联合重组人白介素-11(巨和粒)治疗肿瘤患者放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疗效。方法:运用随机信封法对60例化疗或放化疗后血小板减少<50×109/L的肿瘤患者进行随机分组观察,治疗组30例,应用特比澳300U/(kg·d)+巨和粒50μg/(kg·d)皮下注射,直至血小板数量达到≥80×109/L;对照组30例,应用巨和粒50μg/(kg·d)皮下注射,直至血小板数量达到≥80×109/L,观察血小板计数和血小板恢复时间。结果:给药第7,11,15天治疗组血小板平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血小板计数升至80×109/L以上所需时间治疗组较对照组显著缩短(P<0.05)。结论:特比澳联合巨和粒可有效治疗肿瘤患者放化疗后所引起的血小板减少症。  相似文献   

12.
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瘢(ITP)患儿18例,其中14例为糖皮质激素治疗无效者。使用剂量为第1组每天400~500mg/kg,第2组每天200~300mg/kg。结果显效10例,良效4例,进步3例,无效1例。两组有效率均为77.8%。激素治疗无效者中13例血小板计数(PC)上升。说明IVIG治疗ITP疗效肯定,剂量偏小也能提高血小板数,对激素治疗无效者仍有效,对抢救急危重及并发感染者尤其适用。  相似文献   

13.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因免疫异常引起血小板破坏加速的出血性疾病。应用大剂量丙球制剂治疗ITP25例,每日400mg/kg,静脉滴注,连用5d,以后每周再用1d,共4周。结果:19例出血症状好转或消失;血小板平均数由治疗前(18.4±8.8)×109/L增高至(119.5±80.5)×109/L;其中显效14例,有效6例,无效5例,而血小板相关抗体无明显变化,未见严重的不良反应。与激素治疗组24例相比较,血小板计数上升速度快,上升量多。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大剂量单剂免疫球蛋白联合地塞米松、常规剂量免疫球蛋白及地塞米松两种方法治疗儿童急性型重症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疗效。方法:将血小板20×109/L,伴明显皮肤黏膜出血的36例重症ITP随机分成两组(A组、B组),每组18例。大剂量冲击治疗组(A组)静脉滴注免疫球蛋白1g.kg-1.d-1,应用1d;静脉滴注地塞米松1mg·kg-1.d-1,连用3d,第4天减量0.5mg·kg-1.d-1,连用2d。常规剂量治疗组(B组)静脉滴注免疫球蛋白0.4g.kg-1.d-1,连用5d;静脉滴注地塞米松0.4 mg·kg-1.d-1,连用5d。两组均于第6天改为口服强的松1mg·kg-1.d-1。结果:A、B两组治疗后血小板上升至安全线30×109/L以上分别是(1.2±0.3)、(2.3±0.4)d;血小板上升至50×109/L以上分别是(2.1±0.4)、(3.2±0.5)d;血小板上升至100×109/L以上分别是(4.2±0.6)、(6.5±1.1)d;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剂量单剂免疫球蛋白联合地塞米松冲击治疗重症ITP血小板上升更快,效果更好,费用较低,宜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应用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重症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平均费用、血小板计数、血小板上升时间及治疗有效率。方法将137例重症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随机分为A、B2组,均给予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A组应用标准剂量,0.4g/(kg.d);B组应用亚标准剂量,IVIG0.2g/(kg.d),均5d.2组均联合甲基泼尼松龙1mg/(kg.d)静滴。结果 2组患者治疗第3,9,14天血小板计数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2组同一时间血小板计数、血小板上升时间及治疗有效率均无统计学差异,但治疗费用明显下降。结论亚标准剂量IVIG是治疗ITP的有效方法,切实可行,同时降低了费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冲击疗法对儿童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疗效.方法:72例ITP患儿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38例患儿采用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30mg/kg.d)冲击治疗,继之以口服强的松(1.5~2.0 mg/kg.d)减量维持治疗.对照组34例患儿予强的松(1.5~2.0 mg/kg.d)口服.结果:治疗组经甲基强的松龙冲击后血小板计数回升速度明显快于对照组,止血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结论:冲击疗法治疗ITP能迅速减轻出血症状,短时间内提升血小板计数,有效率高,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静脉用丙种球蛋白 (IVIG)与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 (HD MP)联合治疗对抢救极重度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TP)的价值。方法 对 32例入院时PLT <10× 10 9/L、出血倾向严重的极重度急性ITP患儿随机分为两组 :①IVIG+MP组 ,IVIG 4 0 0mg/kg·d-1连用 5d及MP15~ 30mg/kg·d-1连用 3d后改为强的松口服。②IVIG组 4 0 0mg/kg·d-1连用5d ,改为强的松口服。结果 IVIG +MP组用药 2 .1± 1.2d出血开始减轻 ,4 .5± 1.8dPTL上升至 10 0× 10 9/L ,6 .7± 1.3dPTL达到峰值 2 74± 75× 10 9/L。IVIG组用药 3.5± 1.4d出血倾向开始减轻 ,6 .8± 1.6dPTL上升至 10 0× 10 9/L ,9.1± 1.2d达到峰值 196± 72× 10 9/L。两组 3项指标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结论 在极重度急性ITP伴严重出血倾向患儿的抢救中 ,IVIG、MP联合治疗比单用IVIG治疗作用更迅速 ,疗效更好 ,可替代新鲜血及血小板输注治疗严重出血倾向患儿。  相似文献   

18.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一种血小板自身抗体所致的血小板减少性疾病,也是小儿时期常见的出血性疾病。我们报道蓉生静丙(IVIG)静滴治疗13例中,重度ITP13例结果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病例选择 13例ITP患者为本院住院病例,均符合1986年10月全国小儿血液病专题会议制定诊断标准[1]。其中女8例,男5例,年龄2月~12月3例,1岁~3岁2例,3岁~7岁5例,7岁~14岁3例。病程≤6月11例,病程>6月2例,病程最长5年。所有病例均有皮肤、粘膜出血点、血小板计数(BPC)25×109/L~50×109/L11例,BPC10×109/L~25×109/L2例。1例病人多部位出…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根除幽门螺旋菌后成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血小板恢复情况。方法 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血液科住院的幽门螺旋菌阳性的成人ITP患者56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予以强的松1mg/(kg·d),并进行4周根除幽门螺旋菌治疗(阿莫西林1.0 g,2次/d,7d,呋喃唑酮0.1,2次/d,7d,雷贝拉唑20mg q,2次/d,4周);对照组仅服用强的松1mg/(kg·d),血小板恢复后将激素逐渐减量持续治疗3月,并观察治疗后6月和12月时复发情况。结果试验组有效率为68.5%,对照组有效率为35.7%;试验组内根除幽门螺旋菌成功患者治疗3月时的血小板平均值为85×109/L,根除失败患者3月时的血小板平均值为60×109/L;试验组随访12月总复发率为14.2%,对照组复发率为39.2%;56例患者中有2例合并胃溃疡,其中病理检验提示活动期的患者较非活动期患者血小板恢复好。结论根除幽门螺旋菌是合并HP感染ITP患者行之有效的办法,病理检验可以预测对根除细菌后血小板的恢复情况。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治疗糖皮质激素无效的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开放、空白对照方法,将糖皮质激素治疗无效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rhTPO+达那唑)和对照组(达那唑)。两组患者在整个试验阶段均口服达那唑0.2g/次,3次/d。试验组皮下注射rhTPO1.0μg/kg,1次/d,疗程14d,停用rhTPO后观察14d。对照组口服达那唑14d后,如血小板仍≤20×109/L接受rhTPO治疗,用法如前,停用rhTPO后观察14d。试验的主要终点是比较两组间第一阶段(前14d内)血小板计数增加的最高值和血小板计数的曲线下面积;次要终点是比较两组间第一阶段的显效率和有效率,对照组第二阶段应用rhTPO前后的血小板计数、显效率和有效率。结果入选患者140例,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为73例和67例,最终进入FAS集者分别为73例和63例,进入PPS集者分别为60例和50例。主要终点FAS结果显示:试验组rhTPO治疗后血小板计数最高值平均增加101.2×109/L,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3.3×109/L(P=0.0060);试验组血小板计数的曲线下面积749.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16.2(P=0.0000)。次要终点FAS结果显示:试验组第一阶段的显效率和有效率(显效+良效)分别为38.4%和60.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9%(P=0.0003)和36.5%(P=0.0104);对照组第一阶段第14天血小板计数≤20×109/L的患者,接受rhTPO治疗后显效率和有效率分别达到31.1%和66.7%。试验组停用rhTPO后血小板计数逐渐下降,但停药14d时仍维持在50×109/L左右。rhTPO对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胆红素、凝血试验、抗GPⅡb/Ⅲa和GPⅠb自身抗体无明显影响。不良事件的发生率,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为34.3%和26.2%,其中以肝胆指标异常最常见,分别为15.1%和16.9%。rhTPO相关的不良事件发生率13.6%,主要有轻度嗜睡、头晕、短暂性视野缺损、过敏样反应和乏力等。结论 rhTPO是一种治疗慢性ITP的疗效确切、较为安全的药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