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作者于1998年对乌鲁木齐市两所小学的100余例微小膜壳绦虫感染者进行了“毗喹酮、阿苯达唑及二者配伍治疗微小膜壳绦虫病的疗效观察”,其结果显示,小剂量(15mg/kg体重)毗喹酮顿服能够达到较理想的驱虫效果,且方法简单,无明显副作用[1]。为了进一步验证用该疗法在人群中进行集体驱虫的安全性和疗效的可靠性,作者于1999年8月在微小膜壳绦虫病的高发区鄯善县僻展乡的两个自然村用小剂量毗喹酮防治微小膜壳绦虫病的现场试验。1对象与内容1.1观察对象:随机整群抽取两个自然村的村民作为实验对象。服药前对所有…  相似文献   

2.
吡喹酮合并阿苯达唑治疗华支睾吸虫病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吡喹酮180mg/kg、阿苯达唑90mg/kg及吡喹酮90mg/kg合并阿苯达唑45mg/kg,3d分服,每日3次,分别治疗华支睾吸虫病患者66例、62例和74例,治后1个月粪检虫卵阴转率依次为98.5%(65/66),61.3%(38/62)和87.8%(65/74);未转阴者的虫卵减少率分别为99.7%,65.0%和97.3%。吡喹酮合并阿苯达唑治疗组的疗效虽稍逊于吡喹酮治疗组,但其对轻、中度感染者的疗效仍较满意,且药物副反应少而轻,对合并感染钩虫、蛔虫和鞭虫等肠道线虫的患者亦有很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用吡喹酮与甲苯达唑药盐治疗福建棘隙吸虫病的效果。方法:对109例粪检福建棘隙吸虫卵阳性者随机分为4组,分别用吡喹酮(A)5mg/kg;(B)2.5mg/kg顿服与甲苯达唑(C)总剂量800mg,80mg/d,连服10d;(D)总剂量400mg,40mg/d,连服10d(药盐)治疗,于治后1wk和4wk复查,以虫卵阴转率和减少率为评价疗效。结果:4wk后上述4组阴转率依次为100%、92.3%、85.2%和71.4%;虫卵减少率为84.8%—100%,A、B组疗效显著优于D组。结论:吡喹酮(2.5—5mg/kg)疗效高,疗程短,服药简便,为治疗本病的首选药物;甲苯达唑疗效尚可,在伴有肠道线虫感染时可用500mg治疗。  相似文献   

4.
本文首次报道兽用奥芬达唑对实验性泡球蚴病有治愈作用。实验用150m g/kg/d×28与 75m g/kg/d×28 两种剂量皮下注射分别治疗 10 只小鼠的泡球蚴病。结果:移植的虫囊全部死亡。组织切片显示虫囊角质层与生发膜结构消失,原头蚴崩解消散,囊腔内无液体而充满干酪样坏死物。药物抑囊率与治愈率均达100% 。作为对照药物的阿苯达唑,采用150m g/kg/d×28 剂量口饲给 药后,除一鼠移植囊消失、一鼠虫囊减小外,其余鼠的移植囊均存活增大。阿苯达唑抑囊率与治 愈率分别为78.6% 、12.5% 。结论:奥芬达唑治疗实验性泡球蚴病效果明显优于阿苯达唑  相似文献   

5.
对感染了继发性细粒棘球蚴的小鼠,于吡喹酮(Pra)500mg/kg/d、甲苯达唑(Meb)25mg/kg/d或阿苯达唑(Alb)300mykg/d治疗14天后,取包囊液测定了其中18种游离氨基酸的含量,发现吡喹酮组小鼠囊液中有2种氨基酸的浓度高于对照组,有3种氨基酸的浓度低于对照组。而甲苯达唑组和阿苯达唑组囊液中的氨基酸浓度均低于对照组,其中各有14种和13种氨基酸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表明甲苯达唑和阿苯达唑可干扰细粒棘球蚴囊的氨基酸代谢。  相似文献   

6.
国产新药三苯双脒治疗钩虫感染临床观察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为观察三苯双脒对两种钩虫感染的治疗效果及副反应,用三苯双脒200mg、300mg和400mg顿服治疗成人钩虫感染者,并与阿苯达唑400mg顿服进行比较,结果三苯双脒200mg、300mg和400mg的虫卵阴转率分别为52.78%、77.78%和86.17%,阿苯达唑400mg的虫卵阴转率为66.29%。服三苯双脒在12h后开始排虫,36h累积排虫达95%以上,第3d基本排净。副作用轻微,对血象、肝  相似文献   

7.
阿苯达唑和吡喹酮治疗华支睾吸虫感染的比较/刘宜生等//中华传染病杂志,1994,12(2):177本文应用阿苯达唑和吡喹酮治疗华支睾吸虫病104例,随机分为3组。Ⅰ组36例,男、女各18例,平均年龄14.7岁,阿苯达唑14mg/kg,每日2次口服3天...  相似文献   

8.
应用吡喹酮(PQT)、阿苯达唑(ALB)3种疗法治疗脑囊虫病415例:1.PQT30mg/kg·d×12,第2、3疗程为30~50mg/kg·d×12,疗程间隔2~3个月。2.PQT10mg/kg·d×12,递增至30~50mg/kg·d×12,疗程间隔2~3个月。3.ALB、PQT联合治疗,共3个疗程。总治愈率为88.43%,总有效率为99.76%。  相似文献   

9.
阿苯达唑对感染仓鼠的美洲钩虫幼虫及虫卵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感染美洲钩虫成虫的仓鼠口服阿苯达唑75或150mg/kg的有效率为83.8%和100%。治前3d,2个治疗组每鼠每g粪便培养的幼虫数为29716±3299和28256±118,对照组的为8828±2659。治后3d,治疗组的粪便培养未查见幼虫,而对照组的为9066±7416。此外,受治2组的培养粪便残渣用饱和盐水漂浮虫卵时,无或仅查见几个变性虫卵。仓鼠于感染第3期幼虫后3、7或14d口服1剂阿苯达唑150或300mg/kg时,粪便虫卵阳性率为0-9.1%,减虫率为96.8-100%。  相似文献   

10.
伊维菌素和阿苯达唑伍用治疗钩虫、鞭虫感染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伊维菌素和阿苯达唑伍用驱治钩虫和鞭虫感染的疗效。方法用伊维菌素6mg和12mg分别伍用阿苯达唑200mg顿服治疗钩虫感染者,伊维菌素12mg伍用阿苯达唑200mg顿服治疗鞭虫感染者;同时,用阿苯达唑400mg顿服分别治疗钩虫和鞭虫感染者。用虫卵阴转率评价疗效。结果6mg和12mg伊维菌素伍用阿苯达唑治疗钩虫感染者,其虫卵阴转率分别为93.3%和95.5%,12mg伊维菌素伍用阿苯达唑治疗鞭虫感染者,其虫卯阴转率为94.3%;而单用阿苯达唑治疗钩虫和鞭虫感染者,其虫卵阴转率分别为66.7%和47.1%。结论伊维菌素和阿苯达唑伍用驱治钩虫和鞭虫感染的效果良好,两药有协同作用,而不良反应轻微、短暂。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索曼氏血吸虫吡喹酮抗性的遗传性状和传播规律。方法 以 W1特异性序列为引物 ,采用直接 PCR技术鉴别出单性克隆尾蚴的性别 ;用曼氏血吸虫吡喹酮抗性株和敏感株单性尾蚴感染远交系 CD1 鼠 ,进行血吸虫抗性株与敏感株的杂交实验 ;采用体外虫卵、毛蚴和尾蚴吡喹酮敏感性检测法 ,评价 F1 和 F2 代虫体吡喹酮抗性水平。结果 吡喹酮抗性株和敏感株杂交 F1 和 F2代均表现出抗性株特征。结论 曼氏血吸虫吡喹酮抗性性状可能系显性遗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曼氏血吸虫吡喹酮敏感株与抗性株尾蚴阶段对吡喹酮的反应性,旨在运用敏感株与抗性株反应性间的差异,建立现场监测吡喹酮抗性的方法.方法将各虫株尾蚴分别暴露于10-4、10-5、6×10-7、4×10-7 mol/L吡喹酮溶液中,0、20、40、60、80、100 min后,解剖镜下观察尾蚴的泳动、收缩和断尾率的变化.结果尾蚴暴露于10-4 mol/L吡喹酮中即刻停止泳动、沉底并伴有强直性收缩;5 min 后开始出现体与尾部不协调的快速蠕动,尾蚴体区的后端与尾部的前端发生分离即断尾,敏感株断尾尾蚴明显多于抗性株;暴露于10-5 mol/L吡喹酮中40、60、80 min和100 min 后,敏感株尾蚴的断尾率分别为28.2%、52.7%、67.5%和78.0%;抗性株分别为11.3%、28.6%、39.3%和45.5%.暴露于4×10-7 mol/L中80 min和100 min 后,敏感株尾蚴的断尾率为10.3 %和17.0%;抗性株为0.5%和1.1%.结论曼氏血吸虫吡喹酮抗性株和敏感株尾蚴阶段对吡喹酮反应性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提示,将尾蚴移入4×10-7 mol/L吡喹酮溶液中80-100 min,镜下观察其断尾率,作为曼氏血吸虫对吡喹酮敏感性的检测方法,可用于螺体内吡喹酮抗性虫株的现场监测.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曼氏血吸虫吡喹酮敏感株与抗性株虫卵和毛蚴对吡喹酮的反应性 ,旨在运用敏感株与抗性株反应性间的差异 ,建立简单快速吡喹酮敏感性检测方法。方法 将各株虫卵分别孵育于 5× 10 -6、10 -6、5× 10 -7mol/ L和 10 -7mol/ L吡喹酮溶液中 2 4h,后移至清水孵化 ,比较虫卵的孵化率。将各株毛蚴分别暴露于 10 -3 、10 -4 、10 -5、5× 10 -6、10 -6、5× 10 -7mol/ L和 10 -7mol/ L吡喹酮溶液中 ,0、1、5 min后观察比较毛蚴的运动及形态学变化。结果 经 10 -6mol/ L 和 5× 10 -7mol/L吡喹酮孵育 2 4h后 ,敏感株血吸虫虫卵的孵化率分别为 4.2 %和 3 0 .7% ,抗性株分别为 2 4.2 %和61.2 %。当毛蚴暴露于 5× 10 -6mol/ L吡喹酮中 ,敏感株 10 0 %毛蚴体中部立刻收缩变形 ,而抗性株仅见 13 .4%毛蚴变形 ;当暴露于 10 -6mol/ L 吡喹酮 0、1、5 min后 ,敏感株毛蚴的变形率分别为3 5 .5 %、63 .9%、91.2 % ;抗性株分别为 0、7.6%、14 .3 %。结论 曼氏血吸虫吡喹酮抗性株和敏感株虫卵与毛蚴阶段对吡喹酮的体外反应性的差异均非常显著。提示 ,将毛蚴移入 10 -6mol/ L吡喹酮溶液中 1min,镜下观察其变形率 ,作为曼氏血吸虫对吡喹酮敏感性的检测方法 ,可用于现场判断病人化疗失败的原因是否是由于吡喹酮抗性  相似文献   

14.
应用吡喹酮治疗1例幼儿重症急性血吸虫病,并经10年随访,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患儿,男,2岁6个月,家住长江防护堤边.因不规则发热、多汗、腹部逐渐膨隆10余天,于1990年8月16日入院.PE:体温39 C,急性发热面容,神志清楚,精神差,全身皮肤、粘膜无黄染,未见蜘蛛痣、肝掌,腹部明显膨隆,腹水症( ),肝右肋下2.5 cm,剑突下7.4 cm,脾左肋下6 cm,双下肢不肿.近期有血吸虫疫水接触史,粪检见血吸虫卵,诊断为重症急性血吸虫病.  相似文献   

15.
吡喹酮治疗血吸虫病的动态心电图监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吡喹酮治疗血吸虫病对心脏的影响。方法用动态心电图分析仪对43例慢性血吸虫病患者,在服用吡喹酮治疗前后进行24h动态心电图监测。对总心搏数、最快心率、最慢心率、平均心率、心律异常及21-23时心律进行监测分析,并以30例服用安慰剂的慢性血吸虫病患者作对照。结果治疗组服前后最快心率、最慢心率有显著差异(P〈0.01,P〈0.05),服药期间心异常高于服药前,部分病例ST-T有异常改变,对照组服药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体外比较曼氏血吸虫吡喹酮敏感株与抗性株成虫阶段对吡喹酮的反应性。方法 将各虫株成熟成虫分别培养于含吡喹酮分别为 3.2× 10 - 4、8× 10 - 4、1.6× 10 - 3m ol/ L的 MEM培养液中 ,37℃孵育 15、30、4 5、6 0、75 min后 ,分别在解剖镜下观察虫体的存活状况并计算存活率。结果 当孵育于含吡喹酮 3.2× 10 - 4m ol/ L的 MEM中 75 m in,敏感株与抗性株雌虫均能存活 ;但敏感株与抗性株雄虫的存活率仅为 11.5 % - 16 .0 %和 32 .7% - 36 .5 %。孵育于含吡喹酮 8× 10 - 4m ol/L 的 MEM中 15 min,抗性株雄虫与雌虫存活率为 4 8.3% - 5 0 .0 %和 5 7.9% - 6 3.6 % ;敏感株雄虫与雌虫的存活率为 2 2 .4 % - 2 5 .9%和 38.5 % - 4 8.3% ;75 min后 ,抗性株雄虫的存活率为 13.3%- 17.3% ,敏感株雄虫的存活率则为 0。孵育于含吡喹酮 1.6× 10 - 3m ol/ L 的 MEM中 15 min,抗性株雄虫与雌虫的存活率为 11.1% - 19.6 %和 2 7.5 % - 2 9.9% ;敏感株雄虫与雌虫的存活率均为 0。结论 将曼氏血吸虫吡喹酮抗性株和敏感株成虫孵育于含一定浓度吡喹酮的 MEM中不同时间后 ,抗性株的存活率高于敏感株 ;雌虫的存活率高于雄虫  相似文献   

17.
吡喹酮与辅助药同服减少副反应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血吸虫病高度流行区 ,对 6 - 6 0岁人群实施顿服吡喹酮全民化疗 ,是阻断血吸虫病传播的有效方法。由于服药者是人多面广的群体 ,在第 1年首次投药时 ,虽然经过询问病史 ,体格检查排除了若干不适宜顿服者 ,但是由于一次多量吡喹酮的冲击作用和个体差异、心理因素等 ,还是有相当一部分服用者出现了副反应。调查统计显示以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的副反应为多见。根据临床常规处理吡喹酮副反应的方法和经验 ,第 2年投药时 ,采用了吡喹酮与谷维素、维生素 B6同时服用的方法。1 药品与方法吡喹酮 (praziquantel) :韩国产 ,每片含量 2 0 0 m g。顿…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测定 5个曼氏血吸虫吡喹酮抗性株和 5个曼氏血吸虫吡喹酮敏感株对吡喹酮的敏感性 ,了解用不同方法配制吡喹酮对化疗效果的影响。方法 用不同虫株尾蚴分别感染 CD1 小鼠 ,在感染后第 5 8— 6 0天以 3× 2 0 0 m g/ kg微粒化吡喹酮作灌胃治疗 ,化疗后第 2 1天剖杀小鼠收集成虫 ,比较减虫率。用同一虫株的尾蚴感染 CD1 小鼠 ,感染后第 5 8— 6 2天以 5× 10 0 mg/ kg微粒化、未微粒化及加甘油未微粒化吡喹酮治疗感染小鼠 ,化疗后第 2 1天剖杀小鼠收集成虫 ,比较减虫率。结果  5个吡喹酮敏感株的减虫率为 91.8%一 10 0 % ;5个吡喹酮抗性株的减虫率为 5 9.6 %一 74 .4 %。 5× 10 0 m g/ kg微粒化吡喹酮组减虫率为 73.0 % ,而未微粒化组和加甘油组为 4 7.9%和 5 0 .0 %。结论 5个曼氏血吸虫抗性株对吡喹酮的敏感性显著低于 5个敏感株 ;吡喹酮配制方法影响化疗结果 ,微粒化吡喹酮化疗效果优于另 2种未微粒化吡喹酮。  相似文献   

19.
本文动态观察了吡喹酮(PQT)治疗对日本血吸虫与二乙基亚硝胺(DEN)诱发家兔肝癌发生过程中肥大细胞的影响。结果显示,用PQT治疗的家兔,早、中、晚期,肝内的肥大细胞(MC)数量明显高于仅用日本血吸虫感染与DEN毒性作用后各期肝内的MC数量。提示用PQT治疗能促进家兔肝内MC的增生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