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175例腔隙性脑梗塞的CT与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腔隙性脑梗塞的CT和临床特点,为该病诊断与防治提供参考。方法对清华大学医院175例腔隙性脑梗塞病人的临床和CT诊断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组病例男女之比为1.5∶1;以60~79岁病人较多,占73.2%;好发部位为基底节区及半卵圆中心区。结论60~79岁的男性应成为放射科CT诊断腔隙性脑梗塞关注的重点。  相似文献   

2.
腔隙性脑梗塞(腔梗,LI)系由持续性高血压引起的脑深穿支动脉硬化闭塞产生的微栓塞,累及的病变血管直径为100um~400um左右,腔隙病灶直径小于20mm。随着人口老龄化及CT在临床的广泛应用,LI的检出率逐渐增加,目前国内外统计LI占缺血性中风的20%,本文按照1986年第2次全国脑血管病会议第3次修订的诊断要点对120例LI  相似文献   

3.
滕沁  詹芳芳 《中国校医》1996,10(5):375-375
近5年来,我院共收治经CT或MRT检查证实的腔隙性脑梗塞11例,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11例中,男性9例,女性2例,年龄52~75岁,平均年龄63.2岁,每一例均经CT或见RI检查证实有直径在20mm以内的腔隙梗塞灶,其中单发者7例,多发者4例,病灶部位以侧脑室体分最多(5个),其他部位依次为内囊4个,豆状核3个,尾状核1个,基底节1个。本组均急性起病,起病时症状有:偏瘫9例,口齿不清2例,共济失调1例,眩晕1例,头痛头昏1例。反复发作者2例。本组病例中,合并有高血压6例,糖尿病2例,高血脂2例。2讨论腔隙性脑梗塞CT扫描所见为不伴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CT与核磁共振( MRI)在腔隙性脑梗塞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月至2012年6月期间收治的腔隙性脑梗塞患者60例,所有患者均行颅脑CT与MRI检查。回顾性地分析比较两种方法的检查结果及阳性检出率。结果 MRI对腔隙性脑梗塞的检出率(100%)明显高于颅脑CT(27.68%),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I对腔隙性脑梗塞病灶的敏感度明显高于颅脑CT,并能清晰显示病变的特点,应作为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5.
腔隙性脑梗塞系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种。随着CT和MRI的广泛应用,人们对该病的认识不断深入。现将临床所见36例老年人腔隙性脑梗塞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男28例,女8例,男:女=7:2。年龄60~84岁,平均年龄74岁。既往高血压病者30例,高血脂症18  相似文献   

6.
刘新良 《中国校医》2002,16(2):154-154
随着CT、MRI的应用 ,腔隙性脑梗塞的诊断增多 ,所谓“四高”即高龄人、高血压、高血糖和高血脂患者更易患此症 ,但临床上如何识别常见的综合症 ,应引起临床医师的重视。本文报道 5 6例腔隙性脑梗塞常见的几种综合症的诊断 ,供同道参考。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3年来诊治 5 6例腔隙性脑梗塞 ,男性 32例 ,女性 2 4例 ,年龄 48~ 78岁 ,其中门诊治疗 44例 ,住院治疗 12例。44例症状得到控制 ,12例住院者有 4例病情加重。1.2 病程 病史最长 17年 ,最短 2 .7年 ,病情发展加重者 43例 ,无明显变化者 13例。1.3 常见的综合症 根据F…  相似文献   

7.
刘佳 《中国保健营养》2013,(11):6212-6212
腔隙性脑梗塞为常见的脑血管病变,临床症状不典型,不易发现,易反复发作,形成多个区域的缺血灶,最终影响生活、工作能力,可能导致痴呆。根据目前研究发现,腔隙性脑梗塞的发病因素较为复杂,已经确认的因素有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同时一些报道发现年龄、高血脂、高粘滞血症、血栓形成、免疫异常、代谢因素等亦成为腔隙性脑梗塞的高危因素;近些年来对基因的研究,对脑梗塞发病因素的研究也有很大进展。为防治腔隙性脑梗塞的发生,认识其发病因素及早期防治其高危疾患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腔隙性脑梗塞是老年人最常见的疾病。在伴有心血管疾病的同时,往往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受损后,继发性地加重了心肌损害而导致心电图的异常,并可伴有电解质紊乱。现将武汉市第三医院收治的72例老年人胜隙性脑梗塞进行了心电图的观察与分析。一、方法与结果72例老年患者均有临床症状而作CT检查证实有胜隙性脑梗塞收治入院。入院24小时内作常规心电图检查与CT对照,并加做血液常规及电解质检查。其结果:男性52例,女性ZO例,年龄:60岁以上52例,70岁以上12例,80岁以上8例。胜隙性脑梗塞发生部位:基底节区60例(脑萎缩44例)。额部12例。…  相似文献   

9.
我院于1989年12月~1994年10月5年间观察多发性脑梗塞病人76例,发现谵妄患者8例,占0.9%,现将结果报导如下。一、发生率:76例中,男40例,女36例,两性差别不大。男40例中有谵妄患者6例,占15%;女36例中有谵妄患者2例,占6%。谵妄的发生率男比女  相似文献   

10.
11.
124例脑梗死CT表现与临床分析及早期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脑梗死的CT及临床表现,探讨CT对脑梗死的诊断价值,提高脑梗死早期诊断水平。方法:对我院收治的经CT确诊的124例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及CT表现进行分析。结果:缺血性梗塞的形态呈圆形、类圆形、椭圆形或条索状,颞叶病灶多呈片状不规则低密度,占位表现轻微;出血性梗塞多位于额、顶叶,表现为扇形或不规则低密度区内出现斑点状高密度,有明显占位表现。结论:高血压、糖尿病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有密切关系.是重要的危险因素,且预后差。脑梗死发病的部位多为基底节区,以下依次为脑叶、小脑、脑干,说明主要由穿通支脑动脉供血的基底节区是缺血性病变的好发部位。及时的CT检查并结合临床表现,选择在恰当的时间进行溶栓、介入等治疗。可降低其致残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12.
四川省175台CT机临床照片评审结果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通过对CT临床片评审结果的分析,找出CT临床片质量的影响因素。方法 按照卫生部《X-射线计算机体层摄影装置(CT)应用质量与评审规范》的要求,逐一抽片进行评审。结果 有16.6%的临床片不合格,一手机中不合格率为7.9%,二手机中不合格率为23.2%,中医类医院临床片不合格率高于综合医院。结论 加快CT的更新,加强CT的日常维护和人员的操作技术培训。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股骨疲劳性骨折的CT、MRI影像特点。方法选取2014年5月至2018年5月我院收治的疑似股骨疲劳性骨折的42例患者,所有患者均行MRI以及CT检查,以关节镜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分析两种检查手段对股骨疲劳性骨折的诊断价值以及影像学特点。结果42例疑似股骨疲劳性骨折患者中,关节镜检查确诊20例为股骨疲劳性骨折,其中0级为8例,1级为7例,2级为3例,3级为1例,4级为1例。MRI诊断股骨疲劳性骨折的准确性为88.10%,灵敏度为90.00%,特异度为86.36%,阳性预测值为85.71%,阴性预测值为90.48%,均显著高于CT的50.00%、55.00%、45.45%、47.83%、52.63%(P<0.05)。结论CT与MRI在股骨疲劳性骨折的诊断中均有一定的价值,MRI诊断效能较为显著,必要时可联合两种方法进行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腺性膀胱炎的CT和超声影像特征及对比两种影像检查的诊断效能。方法:通过回顾的方法,收集2010年8月~2019年5月本院住院确诊为腺性膀胱炎的患者,所有患者均有明确手术病理资料,同时入院后接受CT和超声检查。分析50例腺性膀胱炎患者手术病理情况及B超影像学和CT影像学特点;B超和CT检查对于疾病诊断准确率。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接受手术治疗,三角区16例,侧壁22例,后壁10例,弥漫分布4例。结节型20例,结节增厚型10例,片状增厚型13例,弥漫增厚型3例;超声影像学提示病灶分为结节型病灶、结节增厚型、弥漫增厚型;CT影像学提示大多病灶形态不规则,边缘不清晰,密度较均匀,增强后轻度强化;CT检查对于腺性膀胱炎的准确率为92%,明显高于B超的76%,两组结果比较有差异(P<0.05)。结论:腺性膀胱炎的CT和超声影像特征各不相同,CT对于疾病诊断准确率高于超声。  相似文献   

15.
安宏斌 《现代保健》2014,(29):127-130
目的:探讨特发性肺纤维化(IPF)的cT表现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IPF患者的CT表现及复习文献资料,总结其特征。结果:25例IPF患者的CT表现复杂多样,磨玻璃样高密度灶1例,网格状变25例,蜂窝状变22例,支气管及细支气管牵拉性扩张23例,界面征20例,胸膜下线16例,支气管血管束增粗12例,纵隔淋巴结肿大14例,胸膜增厚15例,肺动脉高压8例,肺大泡5例。病变以网格状、蜂窝状变为主,主要位于肺基底部及肺外围,且病变由肺尖到肺底逐渐增多,由肺外围到肺门侧逐渐减轻。结论:IPF的CT征象及其分布具有特征性,结合临床可作出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6.
万军平 《临床医学工程》2012,19(10):1652-1653
目的研究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淋巴瘤(PCNSL)的CT、MRI的影像学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经活检或手术病理证实颅内PCNSL的CT和MRI影像学表现。结果 PCNSL可单发或多发,CT平扫多呈等或稍高密度影,呈圆形或类圆形;增强扫描可见病灶实质部分明显均匀强化,呈"手握拳样"或"团状"。MRI平扫T1图像上均呈较低信号或等信号,T2图像上呈较高信号或高信号;增强扫描可见病灶实质部分均呈结节状、团块状、不规则团片状均匀明显强化。结论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淋巴瘤的影像学表现多样,但大多数具有一定特征性,仔细分析其影像学特点,可提高正确诊断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CT检查在急性胰腺炎患者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7月~2018年7月进入本院诊治的90例急性胰腺炎患者作为观察对象,行CT影像检查及增强扫描,以手术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分析诊断结果。结果:90例经CT检查后有88例诊断为急性胰腺炎,病理诊断90例均为急性胰腺炎,二者比较,CT影像诊断准确率为97.78%(88/90),漏诊率为2.22%(2/90);病理诊断90例患者中,16例为出血坏死型、74例为急性水肿型,CT诊断14例为出血坏死型、74例为急性水肿型,对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CT影像检查应用于急性胰腺炎临床诊断,同时结合患者临床症状进行综合分析,可获得较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8.
《临床医学工程》2016,(8):993-994
目的比较CT和核磁共振应用于腔隙性脑梗死诊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5月至2015年3月我院已确诊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140例,所有患者均进行核磁共振和CT检查,比较两种检查的诊断效果。结果 1核磁共振检查出总病灶数量明显多于CT检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核磁共振检查的病灶检出率为CT检查的2.7倍。2核磁共振检查检出的459个病灶中,≤5 mm病灶370个,6~10 mm病灶60个,11~15 mm病灶29个;CT检查检出的170个病灶中,≤5 mm病灶70个,6~10 mm病灶58个,11~15 mm病灶42个;核磁共振检查和CT检查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发病6小时内进行扫描49例,CT扫描均未见显影,核磁共振扫描发现47例显示小片状或斑点状影像。4核磁共振检查时间长于CT检查,平均病灶大小小于CT检查,检查费用高于CT检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磁共振检查呈小片状或斑点状,T1T2长信号,DWI显著加深,T2FLAIR高信号;CT检查呈低密度小片状或斑点状显影。结论核磁共振应用于腔隙性脑梗死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建议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在腔隙性脑梗塞患者临床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腔隙性脑梗塞患者66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33例,给予综合护理)、对照组(33例,给予常规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及护理满意度.结果:护理前,两组患者的美国国立卫生院脑卒中量表(NIHSS)总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1周后,观察组患者的NIHSS总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护理满意度为97.0%,也明显高于对照组75.7%(P<0.05).结论:应用综合护理,有助于促进腔隙性脑梗塞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满意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