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对服药“不必尽剂”有这样一些论述:如在外感风邪,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而使用桂枝汤、大青龙汤以解肌发表,调和营卫时,就明确提出:“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复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意思是说当感冒服用发汗药,若只服了一次,就汗出病愈的话,就没有必要再继续服用了。告诫人们当汗之证,不可过汗,否则汗多亡阳,伤其气阴,导致患者四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伤寒论》中服用桂枝汤后采用不同将息法对发汗效果及疾病转归的影响。方法:对《伤寒论》中记录服用桂枝汤后不同将息法、汗出及转归的条文进行总结,并参考《医宗金鉴》《伤寒论讲义》《注解伤寒论》等相关专著及相关期刊文献,分析将息法与汗出及疾病转归的关系。结果:服用桂枝汤后将息如法则遍身执水执水似有汗而病除;将息不及则汗出不彻,将息太过则大汗出,两者均可致病不愈或变生他证。结论:服用桂枝汤后的正确将息法为每次服用一升,服药后啜热稀粥,温覆,令遍身执水执水微似有汗;若服用后汗出病瘥则停后服,若不汗可依次更服,并可增至二三剂。  相似文献   

3.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对服药时间、次数、方法、再取条件、剂量以及服药后的要求等等,均有详细阐述。笔者拟对此作一归纳,以供词道参考.里顿服即l次给药。有7方采用此服法,但给药时间各异。大陷胸丸服法后有“一宿乃下,如不下更取,取下为效”之句,由此可知为傍晚服药。十枣汤则在乎旦(早晨)服。瓜蒂散、调胃承气汤、三物白散、桂枝甘草汤、干姜附子汤等,“顿服”属于必要时服用,无定时.2分两次服药法《伤寒论})有30方采用此法。可区分四种情况:1日服2次有枝枝二麻黄一场、甘草汤等二方采用日2服法。二方为轻剂,服用从级。不…  相似文献   

4.
一、用发汗药汗解太阳病表证虽据其有汗无汗、脉象浮紧浮缓等表现划分为表虚中风、表实伤寒,但用汗法祛除邪气,理致则一。尽管服麻黄汤或桂枝汤有啜粥与不啜粥的区别,但覆取微似有汗的原则相同,因以汗出方式祛除邪气,故“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不汗出,乃服至二、三剂”的告嘱。要想祛除邪气,必须掌握汗出的程度,“遍身(执水)(执水)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汗出适度,则邪去病解;发汗大过,则损阳伤正,变证  相似文献   

5.
一、重视顾护脾胃之气 1.讲究服药方法,要在顾护脾胃:《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篇第11条曰:“痛而闭者,厚朴三物汤主之。”病由实热内积、气滞不行,治用厚朴三物汤,以清热导滞通便。方后云“煮取三升,温服一升。以利为度”,即服药一升,如大便通利,则停止服药。同篇瓜蒂散方后云“和散一钱匕,温服之,不吐者,少加之,以快吐为度而止”,又如大承气汤“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小承气汤“分温二服,初服汤当更衣,不尔者尽饮之,若更衣者勿服之”,皆提示中病即止,不必尽剂,以防止过于攻下涌吐而损伤脾胃。  相似文献   

6.
服法是中药合理运用的重要一环 ,服法不当 ,反而为害。早在《神农本草经》一书中 ,对中药服法已有详述 ,其云“病在胸膈以上者 ,先食后服药 ;病在心腹以下者 ,先服药而后食 ;病在四肢血脉者 ,宜空腹而在旦 ;病在骨髓者宜饱满而在夜”。再如《伤寒论》中桂枝汤宜温服一杯 ,约半小时再喝热稀粥一杯 ,以助药力。《金匮要略》大乌头煎服法 :取二升 ,强人服七合 (70 ml)、弱人服五合(50 ml) ,不差 ,明日更服 ,不可一日再服。《温病条辨》银翘散服法 :病重的白天服 3次 ,夜间服 1次 ,病不解者 ,原方再服。又如鸡鸣散要在清晨 4时服用等。笔者在学…  相似文献   

7.
临证辨证处方固属首务,煎药、服药方法亦不容疏虞。外感热病多为解表剂,方剂煎服宜"时时轻扬、频频温服"。时时轻扬之法肇自《内经》,完善于吴鞠通,吴鞠通提出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又恐病重药轻,取李东垣普济消毒饮之服法:时时服之,多备少服,中病即止。亦有学者认为药轻病重,贻误病机;温邪秽浊多从口鼻而入,初在上焦;芳香逐秽轻灵之药,久煮则药气耗散,失轻清宣散之效,过煮味厚入中焦矣;药量多则气味浓烈,刺激脾胃,药过重,则过病所,故宜轻扬。吴氏所言"轻扬"乃选药质地、用量、煎服,仅对上焦温病,非所有外感热病;时时服之,既能规避药轻病重,也不会药过病所,正是吴氏心思灵巧之创。仲景桂枝汤服法更为明确:"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轻":不宜久煎,一次服药剂量不宜太大、浓度不宜过浓;趁温多次频服,中病即止。"扬"即表解、表透;"时时"即常常,每时每刻,服药间隔短,连服。器具:砂锅最优器,亦可不锈钢锅替代,不可用铁、铝、铜等器皿;火候与时间:先武火,再文火,芳香性药物,则先煮沸再文火;次数控制:1剂药物,一般2~3次为宜;浸泡与用水:煎煮前需用水浸泡,30~60min为佳,水温25~30℃。外感热病传变迅速,宜打破一日一剂,水煎分两到三次服用习规,不宜超过两天量,随病情变化,跟换方阵,以应病势,热退身凉则弃余药不用,病势不减则加快服药速度,或改法拟方,此即医圣张仲景所言"周时观之"内涵所在。附成人外感、幼儿支气管炎(风寒闭表、痰热内蕴)验案。  相似文献   

8.
<正>方剂的服法包括服药时间和服用方法,这些均会对疗效产生一定的影响[1]。因此,历代医家对服药方法都十分重视。正如徐大椿所说"病之愈不愈,不但方必中病,方虽中病,而服之不得其法,则非特无功,而反有害,此不可不知也"[2]。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对多数方剂的服药方法都作了详细的记述,且不乏独特之处,现归纳其特点如下。1依病情定服法同一疾病,根据病情的轻重确定相应  相似文献   

9.
中医方剂的服药法是中医治疗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恰当的服药法是提高中医疗效的一个重要环节。以张仲景为代表的古代医家对服药法历来颇为重视,清代徐大椿在其《医学源流论》中指出:“病之愈不愈,不但方必中病,方虽中病,而服之不得其法,则非特无力,而反有害,此不可不知也。”然而现在的中医临床诊疗,多数医生普遍采用每日1剂,分早晚2次服用的固定方法,  相似文献   

10.
中药的服法与禁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许多患者对中药的服法缺乏足够的认识,由于服用方法不当,影响了药物疗效。因此应根据病情区别对待,讲究服用方法。1远服:即饭后较长时间服药,本法适用于脾胃病或服用泻下作用药物。2空腹服:即晨间未进食前服药,本法适用脾胃虚寒,作用于四肢血脉和服用驱虫作用药物。3睡前服:即在睡眠前服药,本法适用心脏病和服用滋阴健胃的药物。4饭前服:即进食前20min服药,本法适用于下焦病症和服用补肾之品。5饭后服:即进食后20min服药,本法适用于上焦胸膈病症。6发病前服药:如掌握疾病发作规律可在发病前适当时候服药,如疟疾、癫痫等。7热服:即乘热服…  相似文献   

11.
陈志强  张意林 《河南中医》2022,(9):1301-1304
张仲景辨治瘀血病证时,常根据病性的寒、热、虚、实,选择合适的祛瘀药物;根据病证的轻、重、缓、急,采取适宜的剂型和服药方法。若瘀属虚寒,则选用温补药物;若瘀属虚热,则选用寒补药物;若瘀属实热,则选用寒凉药物;若瘀属实寒,则选用温热药物;若瘀属寒热错杂,则寒温并用;若瘀属虚实兼夹,则攻补兼施。在剂型与服药方法上,若病重势急,多用峻药取汤,服用方法多用顿服、更服;若病重势缓,多用峻药作丸,服药方法多为定时服;若病轻势急且病位趋下,多以缓药取汤,服用方法多为先食服;若病轻势缓,多用缓药作丸,服药方法多为日三服;若因瘀血而致腹中急痛者,多取散剂以酒和服。  相似文献   

12.
总结蒲辅周医案中成人汤剂服药次数与服药时间.服药次数与服药时间的选择可以使药物更好地发挥作用,不同的日服量与相应的服法组合可分为:重剂轻投、重剂久服、小剂久服、平剂缓服.体现蒲辅周通过辨证施量、服法控制,达到既获得最佳疗效,又不损伤胃气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中药汤剂服用之法是否恰当,对临床疗效也有一定影响。如徐灵胎说:“病人之愈不愈,不但方必中病,方虽中病,而服之不得法,则非特无功,反而有害,此不可不知也。”笔者就以下几方面谈淡汤剂的服法与同道商榷。 1 服药时间 元代的王好古在《汤液本草》中指出:“药气与食气不欲相逢,食气消则服药,药气消则进食,所谓食前食后盖有义在其中也。”根据这一  相似文献   

14.
刘惠民先生是我国著名的中医学家 ,他治疗外感伤寒 (感冒、流感 )病人 ,往往服一剂药即热退身静(凉 )而愈 ,这与他的服药方法及用药特点不无关系。笔者在刘惠民先生诊治的众多病例中总结出以下几点。1 师古而不泥古 ,在汗法上加以开拓发挥根据《伤寒论》“病在表可发汗”的论述 ,主张凡表证解表愈早愈好 ,他认为感受外邪 ,失治或治疗不彻底 ,均可导致外邪的传变而加重病情 ,提出治外感贵在祛邪迅速彻底 ,邪祛则体自安 ,如将军之挥戈退敌 ,贵在迅猛。根据桂枝汤“服已须臾 ,啜热稀粥一升余 ,以助药力”的服法原则 ,让病人服头煎药后一刻钟喝…  相似文献   

15.
中医服药法是中医治疗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远古自神农尝百草辨别了药物后 ,古人服药从咀嚼药草、取汁服用开始 ,随着汤液、丸、散等剂型的出现 ,服用方法也有了发展。在《金匮要略》中可见一斑 ,从书中可以看到仲景很讲究服药的方法。徐大椿在《医学源流论》中曰 :“病之愈不愈 ,不但方必中病 ,方虽中病 ,而服之不得其法 ,则非特无力 ,而反有害 ,此不可不知也。”可见重视中医服药法亦是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的一个重要环节。在《金匮要略》中服药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服药温度 仲景要求服用表散外邪的方药 ,要温服。如桂枝芍药知母…  相似文献   

16.
《医学源流论》说:“方虽中病,而服之不得法,则非特无功,而反有害”。可见治疗疾病,医生开的方药虽好,若服药方法不当,将会直接影响疗效。西药服法严格地规定药的剂量、给药时间和次数,以保证药物在体内的有效浓度,提高治疗效果。而中药服法则是根据天人相应、病情轻重缓急,采用灵活多样的服药方法。现就中药服法规律探讨于下。 1 据天人相应的时辰服法 人生活在大自然中,天地问的一切变化对人的生理、病理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内经》中早就指  相似文献   

17.
经方煎服法是指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所载方剂的炮制、煎煮方法、服药方法及服药后调养护理方法的总称。《医学源流论》曰:“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与不效,全在乎此”;“病之愈与不愈,不但方必中病,方虽中病,而服之不得其法,则非殊无功,而反有害,此不可不知也”。《神农本草经》中就有:“病在胸膈以上者,先食后服药;病在心腹以下者,先服药而服食;病在四肢血脉者,宜空腹而在旦;病在骨髓者,宜饱而在夜”。  相似文献   

18.
《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记载的服药方法,全面地反映了我国汉代以前的服药经验。虽是口服给药,却对服药时间、次数、服用量的变化、服药后的要求以及再服条件等等进行认真选择,不仅方法丰富多采,而且依证(剂)选法,示人规矩,充分体现了服法是使药物在人体适时发挥最佳效果的重要手段。仲景记载的服药方法对后世影响深远。如清·徐灵胎说:“方虽中病,而服之不得其法,非特无功,反而有害。”体会非常深刻。近代时间治疗学的研究证明,一昼夜的不同时间,药物在人体的作用大小颇不一样,因此探索理想的服药时间已引起医学家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9.
《伤寒杂病论》汤剂服量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整理《伤寒杂病论》汤剂服量情况,总结出其日服次数有日一服、日二服、日三服、顿服、日夜连服、日五服、日六服、日十服、少少频服等9种情况,以日三服占多数,这一服量方法较现代多用"每日一剂,每剂分早晚服二次"更为合理;每次服量有1升、1.5升、8合、7合、6合、5合、8.3合、6.7合、7.5合等。张仲景对服量的控制方法有"缩短服药间隔时间,不效加量""以知为度、逐渐变量""中病即止,不必尽剂"几种,充分体现"随症施量"原则。  相似文献   

20.
《金匮要略》中的方剂是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病位的上下,病性的冷热等等而采取不同的服药方法,以增加疗效,达到预期的效果,试述如下: [顿服]指把一剂药物一次性服完,多用于急性病的治疗。例:葶苈大枣泻肺汤方后:“右先以水三升,煮枣取二升,去枣内葶苈,煮取一升,顿服。”(《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 [再服]指一天二次或分二次服药,与现在所讲的“再服”可以指多次服药不同,例:升麻鳖甲汤方后:“顿服之,老小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