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胡凤媛 《国医论坛》2007,22(1):17-17
1 饮食五味对人体作用的双重性 《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说明饮食五味对人体具有"养"和"伤"的双重作用:一方面饮食五味化生精微,人养五脏,滋养机体,可养正;另一方面,饮食五味失调,非但无益于机体,反而偏助脏气,损伤五脏,使阴阳失衡,可导致疾病发生,久之亦可招致早衰.  相似文献   

2.
浅谈《内经》“五味”与五脏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第三》中有“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官,伤在五味。”五味,就是药食物的辛、甘、酸、苦、咸5种味,实际上还有淡味、涩味,习惯上把淡附于甘味,把涩附于咸味,不同的味有不同的作用和功效。五官即五脏,合五行配属关系即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肾。  相似文献   

3.
五味,是辛、甘、酸、苦、咸五种不同的滋味。五味能滋养人体,古人早有论述,“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阴”是指五脏而言,说明五脏的资生依赖五味。这正是“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养,以养五气。”人们只要把五味调和得当,机体就会得到充分的营养来源,就能“骨正筋柔气血以疏,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  相似文献   

4.
“饮”,指饮用水、酒之类的饮料;“食”,指食用谷、肉、菓、菜之类的食品。统而言之,叫做饮食。祖国医学中有时以“谷”,“水谷”,“五味”等称代它。饮食是维持身体健康活动的要素。人体的气血精神津液基本均来自于水谷精微,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皆依赖于饮食调养。因此,古人有“安谷则昌,绝谷则亡”之说。“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饮食对人体固然重要,但饮食不当,也可以导致疾病发生。为防止饮食致病,做到“饮食有  相似文献   

5.
民以食为天,饮食是人类不能离开的生生之本,否则人体气血精气无生化之源而无法维持.但饮食对人体的作用又具有两面性,正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说:"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官,伤在五味."即饮食五味既可化生精气,充养脏腑,又可损伤脏腑,导致疾病.老年人因年事已高,各脏器功能呈下降趋势,许多人又同时患有多种疾病,需长期服用多种药物,总药量几如饭量,因此,饮食调养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6.
郑建功 《养生月刊》2006,27(3):201-203
五味是古人对食物与药物从“味”的角度进行概括与分类,以说明其功用及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并藉此指导人们养生与防病。五味包括酸、苦、甘、辛、咸五类,实际上还有淡味。《黄帝内经》在叙述五味的功用的同时,常按五行学说将五味分属五脏,进一步说明五味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黄帝内经》中关于五味的论述十分丰富,涉及面也十分广泛,今对其相关论述,尤其是在养生防病方面的论述,作如下探析。《黄帝内经》中关于五味的论述,最先见于《素问·生气通天论》中,其云:“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是说味相对于气(性),主要作用是…  相似文献   

7.
一、饮食五味,生命之本《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阴之所生,本在五味”,说明饮食五味乃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人体气血阴阳化生之源。《内经》认为,饮食五味与五脏功能攸切相关,谷、肉、果、菜虽食之入胃,然其五味又各归所喜、各有所入,以养五脏。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夫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故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  相似文献   

8.
1 饮食不当,病之由也 饮食是人体摄取营养、化生阳气以维持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但饮食不节或偏嗜,又可使人体脏腑经络受到伤害而产生疾病,甚至死亡。《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这说明,阴精之所化生来源于饮食五味,而五味偏嗜又可损伤五脏阴精,犹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相似文献   

9.
气味医学,是现代医学近年所提出的一门新兴学科,认为欢愉的气味对人体有益,厌恶的气味对人体有害,气味的厚薄对人体影内的程度也不同。在中医学中,既往虽没有“气味医学”之名称,但在《黄帝内经》一书中实早已有其丰富的“气味医学”理论,如《素问·生气通无论》的“阴之所在,本在五味,阴之五官,伤在五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的“味归形,形归气”等,兹就此探讨如下。1气味生理学人以饮食为本,在生理情况下,饮食人胃后,其五味各归其所喜人的脏腑,以养其脏。如《素问·五脏生成篇》云:“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  相似文献   

10.
大道至简     
《中医药文化》2012,(1):31+44+51+53+56
《黄帝内经》曰∶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扁鹊曰∶安身之要,必资于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乡党》一篇,其载圣人饮食之节为甚详。后之人奔走于名利而饥饱失宜;沉酣于富贵  相似文献   

11.
对《内经》饮食五味学说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饮食五味(这里指一切饮食物的总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保证,人体必须从饮食五味中不断摄取营养物质以维持生命活动;但反过来说,饮食五味的不当又是导致疾病发生的重要因素。因此,研究饮食五味与人体的关系,对于防病和治病均具有重要的意义。国内外不少学者对饮食与健康的关系问题做了不少的研究工作,正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祖国医学对饮食五味与人体的生理、病理、治疗等方面的关系有着较为丰  相似文献   

12.
晓虹 《家庭中医药》2005,12(6):35-35
我们的日常食物大多具有酸、甘、苦、辛、咸等五种滋味,但你可知道食物的滋味与健康有什么关系吗?中医认为,食物的五味对人体的五脏各有作用。《内经》中有记载:“五味各走其所喜,各味酸,先走肝,各味苦,先走心,各味甘,先走脾,各味辛,先走肺,各味咸,先走肾……”可见五味的脏腑归属和作用,早就为医家所认识。  相似文献   

13.
人体必须不断摄取食物,才能获得营养以维持生命。祖国古医籍《黄帝内经》说:“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味人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其意为人体五脏之气,气血津液的生成,神气的健旺,完全依赖天地间五气、五味的供养。  相似文献   

14.
吴树良 《养生月刊》2005,26(12):1072-1077
根据我国传统的中医药理论,食物的食性、药物的药性均有“四气五味”之分,即寒、凉、温、热四气,酸、苦、甘、辛、咸五味。食疗,食养正是利用食物食性之气味特点来调节人体的阴阳偏胜,使机体恢复健康有序的正常状态。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医学和源于古印度的瑜伽,虽然起源地不同,但是均讲究饮食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印度传统瑜伽将食物分为悦性食物、变性食物、惰性食物,我们试图用中医饮食所讲究的四气五味来探讨瑜伽饮食的特色,从而阐述饮食与健康的相关性。通过此次研究分析,我们发现,瑜伽所倡导的多食悦性食物,其针对的人体多为平和体质。  相似文献   

16.
赵云芳 《河南中医》1997,17(6):329-330
食疗,是将饮食物品单独服用,或配伍其它药物防治疾病,促进健康的一种方法。仲景总结了汉代以前的食疗经验,运用于治疗杂病,体现在《金匾要略》的各个篇章,对食疗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笔者就此内容浅析如下。1饮食与发病《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说明人之生存,必赖摄取饮食五味以维持,然而饮食不节或偏嗜,又可损伤五脏而产生疾病。继《内经》之论,仲景在《金匾要略》中更加详细论述了这一观点。《金匾·禽兽鱼虫禁忌》篇指出:"凡饮食滋味,以养于生,食之有妨.反能为害,自非服药炼液,…  相似文献   

17.
“味”是指饮食或中药的本身所固有的气味,五味即是指酸苦甘辛咸.五味不仅为人体的生命活动提供着基本的营养物质,而且在疾病时则起到充养正气、祛除邪气和康复疾病的重要作用.因为所谓疾病就是人体的气血阴阳发生了偏颇,并导致其生理功能或生命活动出现障碍,机体内在的稳态被打破,出现了病理性的改变和征象,而食物或药物正是利用其气味来“补偏救弊”,调整阴阳以恢复机体的稳态,利用食物或药物的气味进行疾病的治疗和康复保健及益寿延年是中医的主要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8.
“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气增而久,夭之由也。”这一观点说明,五味对于人体五脏,虽各归所喜,但其所起的作用,却有利害不同的两面性。五味作用于五脏,积之日久,能增强各该脏之气,这是五味入胃后所起气化作用的一般规律,亦即药物或食物所发挥的治疗或  相似文献   

19.
"五味所禁"是《黄帝内经》里的重要饮食原则,皮肤作为人体的肌肤屏障,皮肤的病变是内在的反映,饮食偏嗜会对脏腑造成相应的病变;同时饮食不节也会引起内在病变,从而导致皮肤方面的病变。食物同药物一样,也具有辛、咸、苦、甘、酸五味,皮肤病患者的饮食禁忌要与食物的性味密切结合;同时,皮肤病患者饮食禁忌并不是绝对的禁止,《黄帝内经》中"无令多食"则是其具体体现,传统典籍中对饮食的禁忌也有待进一步考证,"谨和五味",禁忌有度,才可以"长有天命"。  相似文献   

20.
在浩如烟海的中华传统中医药学众多典籍之中,早就有关于食物颜色与养生关系的论述与研究。众所周知,食有五性,即寒、热、温、凉、平;食有五味,即酸、甜、苦、辣、咸;食有五诀,即色、香、味、形、养;食有七色,即白、黑、红、黄、蓝、绿、紫。中医学还有食物五色对应人体五脏之说,即红色人心、绿色人肝、黄色人脾、白色入肺、黑色入肾。中华膳食的精髓就在于将食物的五性、五味、五诀和七色食物搭配融合,达到天人合一、随心所欲、食养同济、大快朵颐的至高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