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颅内蛛网膜囊肿(IAC)是指颅内脑脊液样液体为蛛网膜包裹形成的囊样结构,是一种非肿瘤良性病变,临床上可引起神经系统症状,约占颅内占位病变的0.4%~1%[1]。我科于1999~2007年采用显微手术方法治疗IAC23例,疗效满意,现分析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1临床资料本组23例,其中男19例,女4例,年龄3~40岁。幕上19例,幕下4例,其中最多为颅中窝侧裂池囊肿13例(左侧8例,右侧4侧,双侧1例)。大脑凸面囊肿5例(额叶2例,颞叶2例,顶枕叶1例),大脑纵裂1例,桥脑小脑角池1例,枕大池3例。属原发性IAC8例,均位于幕上,继发性IAC3例。本组既往有头部外伤史3例,有脑膜炎病史3例,脑手术史1例,余无明显诱因。病程最短1个月,最长32年。CT扫描:囊肿呈均匀一致的低密度灶,与脑脊液基本相似,无增强反应。大脑凸面IAC其外侧缘多呈弧形,与颅板弧度一致,二者之间无正常脑组织;内侧缘呈略平的园形或椭园形,少数为四边形。位于大脑纵裂者多呈梭形。枕大池囊肿则在小脑中线部位,为圆形或椭园形。体积在50ml以上的巨大囊肿出现轻微脑室,脑池受压,中线结构向对侧移位等征象。压迫四脑室或导水管可出现梗阻性脑积水改变。囊肿体积...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症状性Rathke囊肿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18例症状性Rathke囊肿病例均采用经单鼻孔蝶窦入路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切除部分囊壁,敞开囊腔,清除囊肿内容物。结果:术后随诊3个月至10年,18例患者的症状均有缓解,4例患者术后复发。结论:鞍区症状性Rathke囊肿术前较难明确诊断,CT/MRI检查呈多样性,无特异性。经单鼻孔蝶窦入路显微外科手术可明确诊断,缓解症状,患者预后良好,是治疗垂体Rathke囊肿的有效方法。病例复发与鳞状上皮化生有关。 相似文献
3.
4.
目的:探讨三种不同入路方法进行显微外科手术治疗脑膜瘤的效果。方法:150例鞍区脑膜瘤患者根据入路方式的不同分为A组、B组与C组各50例,都采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A组采用经前纵裂入路,B组采用额下入路,C组采用翼点入路。结果:A组、B组与C组的肿瘤切除有效率分别为92.0%、90.0%和92.0%,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手术前GCS评分对比差异都无统计学意义,手术后评分都明显下降(P<0.05),同时三组间对比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3个月,A组的脑组织损伤、尿崩、感染、上消化道出血等总体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少于B组与C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纵裂入路显微切除鞍区脑膜瘤能够有效切除肿瘤,同时避免了各部位的损伤,患者恢复快,并发症少,更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5.
回顾总结我院1997~2006年间手术切除耳廓假性囊肿86例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86例病人均穿刺抽出淡黄色或咖啡色液体,确诊为耳廓假性囊肿,其中男76例,女12例,年龄16~68岁,平均42岁。72例位于舟状窝、三角窝,4例位于耳甲腔。手术切除之耳廓假性囊肿直径均大于2. 相似文献
6.
7.
8.
9.
目的:评价微创手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的的疗效。方法:随机将370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分为小骨窗微创手术治疗组(观察组)192例,和常规骨瓣开颅手术组(对照组)178例。比较两组病例术后病死率以及神经功能恢复状况,采用欧洲卒中量表(ESS)评分和Barthel指数(BI)评价。结果:术前两组病例间基本情况(年龄,性别构成,颅内血肿量,发病到手术时间,GCS评分,E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ESS分数迅速增加,术后12个月观察组ESS分数为84.07±17.22分,明显高于对照组70.30±21.32分,两组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观察组优良恢复率也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小骨窗微创手术具有手术微创、术后水肿反应小、远期恢复好等特点,适合于治疗高血压性基底节区出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先天性胆总管囊肿再次手术的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对38例先天性胆总管囊肿再次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先天性胆总管囊肿再次手术的主要原因是结石形成24例(63%);其次为反流性胆管炎21例(55%);再次为吻合口狭窄12例(31.6%);肝内外胆管残余囊肿11例(29%);肝门部胆管狭窄8例(21%);残余囊肿癌变2例(5%)。手术治疗方式以胆(肝)管空肠Roux-en-Y吻合为主(69.4%);其次为肝叶切除+胆(肝)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和肝移植术。先天性胆总管囊肿术后再手术率为24.5%。结论:先天性胆总管囊肿再次手术既有原发病本身因素,又有医源性因素。充分术前准备,术中仔细探查,精细操作,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是减少先天性胆总管囊肿再次手术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显微手术治疗蝶骨嵴脑膜瘤16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蝶骨嵴脑膜瘤的显微手术治疗体会。方法回顾分析16例蝶骨嵴脑膜瘤的显微手术治疗情况。结果外侧型6例均全切除;内侧型10例中全切除7例,近全切除2例,大部切除1例,无死亡。16例随访3月至5年,全切除的13例无复发。近全切除和部分切除2例肿瘤增大,1例无变化。结论外侧型蝶骨嵴脑膜瘤手术全切率高。内侧型的治疗仍是一个难题,显微外科手术明显地提高了手术全切率,但对侵犯颈内动脉及海绵窦的肿瘤应在保全生命及保护好神经功能的前提下,尽量多切除肿瘤,残留肿瘤应给于放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鞍区脑膜瘤的诊断、手术入路、显微手术切除的操作技术及预后。方法:采用CT及MRI扫描检查和显微外科技术,对32例鞍区脑膜瘤行手术切除,瘤体最大径为3~6cm,其中单侧额下入路切除13例,采用翼点或扩大翼点入路切除19例。结果:肿瘤全切除(Simpson、)27例,次全切除5例,无手术死亡。术后颅高压症状均缓解,18例有视力视野障碍者,改善15例,无改变3例。结论:对于鞍区脑膜瘤向鞍上前方、上方、鞍内甚至向蝶窦内生长者,可以采用单侧额下经纵裂入路;而对于向侧方或后方生长的鞍区脑膜瘤,可采用翼点或扩大翼点入路,两者均能获得良好的肿瘤暴露,全切除率较高。 相似文献
13.
报告小儿椎管内外胚层异位囊肿15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从组织学分类看,以皮样囊肿多见,其次为表皮样囊肿。对早期诊断和手术中注意问题进行了较详细讨论。 相似文献
14.
15.
椎管内肠源性囊肿的诊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提高对肠源性囊肿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分析11例肠源性囊肿的临床表现、磁共振(MRI)特点和手术结果.结果发现11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肢体活动障碍,病理征阳性,9例伴有神经根痛,2例病程大于3年者,症状发作性出现,可自行缓解.MRI可清晰显示囊肿及其周围结构.囊肿通常表现为稍长T1、长T2均匀信号.11例中8例全切,3例次全切,残留与脊髓粘连甚紧之小片囊壁.所有病例术后神经功能恢复良好.结论肠源性囊肿是少见的先天性疾患,多发生于颈段椎管硬膜下脊髓腹侧,常伴有脊椎畸形.MRI是最方便有效的检查工具.手术切除囊肿,神经功能多能恢复. 相似文献
16.
椎管内囊肿进展缓慢 ,多以疼痛、麻木与肢体无力发病 ,有效的治疗是椎板切除和囊肿摘除。现将我院收治的 8例椎管内囊肿的诊治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我院从 1984— 1995年共收治 8例椎管内囊肿 ,占同期2 30例椎管内肿瘤的 3.5 %。男 5例 ,女 3例 ,年龄 11~ 6 5岁 ,病程 5个月~ 10年 ,平均 6 0个月。均位于胸腰段。术前经椎管碘剂造影。考虑为硬脊膜外、下或髓内肿瘤的诊断。 7例作奎肯氏试验 ,4例示蛛网膜下腔不全阻塞 ,1例完全阻塞 ,2例通畅。所有病例均行椎板切除和囊肿摘除。2 结果术后经 2~ 5年随防 ,脊柱功能良好 ,脊髓神经功… 相似文献
17.
1临床资料患儿女性,8岁。因背部疼痛7个月,双下肢无力渐加重6天,于1999年3月2日入院。患儿入院前10天开始出现双下肢无力,渐加重,入院前3天已不能行走,经上海长征医院MRI检查诊为“胸2椎管内囊肿”。入院检查:脊柱呈生理性弯曲,胸椎2-4棘突压痛阳性,无放射,胸4以下感觉减退。右下肢髋膝关节肌力3级,踝关节2级,趾关节0级。左下肢髋关节肌力3级,膝关节肌力2级,踝关节0级。初诊:胸2椎体后方髓内囊性病变,先天性前肠囊肿可能性大。术中见胸2脊髓左前方有1囊肿,囊壁薄,内含无色透明液体,大小约… 相似文献
18.
<正>腘窝囊肿是临床上常见病的疾病,有临床症状的病人在保守治疗无效后往往采用手术治疗,而手术方法以单纯切除囊肿为主,虽然手术方法简单,但是具有较高的复发率[1]。我院于 相似文献
19.
李廷阳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5,27(5):731-732
颅内良性囊肿传统的手术方法是开颅手术切除、定向引流、造瘘和囊腔—脑室、囊腔—腹腔分流,其创伤大、引流物堵塞等并发症至今仍无法完全避免。近几年来开展的神经内镜技术,具有微创、可直视、安全、疗效好的特点,尤其适用于颅内囊肿病变的处理。现结合相关文献,综述如下。1颅 相似文献
20.
椎管内肠源性囊肿是胚胎发育过程中原肠内胚层组织异位形成的囊性改变,为临床上少见的先天性良性占位性病变,其发病率占椎管内肿瘤的0.4%[1],国内外报道较少.我科2010年8月收治1例椎管内肠源性囊肿,经手术病理证实.现结合文献复习讨论其临床表现、病理特点、放射学特征及显微手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