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骨折愈合过程中骨折断端间稳定性对软骨细胞增生、分化与凋亡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4-04/11在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创伤实验室完成。选择8~10周的野生型小鼠48只,分成两组,每组24只。制作小鼠胫骨不稳定模型(不稳定骨折组)和稳定模型(稳定骨折组)。于3,5,7,10,14,21d取材,每组各时间点4只。用X射线片、苏木素-伊红染色、5-溴-2脱氧尿苷染色、原位杂交等手段检测软骨细胞在整体、组织、细胞水平中软骨细胞增生、分化与凋亡的差异。5-溴-2脱氧尿苷阳性细胞为棕色的细胞核,代表正在增生期的细胞;原位杂交阳性细胞为胞浆内蓝色的颗粒,Ⅱ型胶原探针为阳性表示增殖和分化的软骨细胞,Ⅹ型胶原探针为阳性表示肥大的软骨细胞。结果:48只小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两组小鼠胫骨愈合X射线检测结果:骨折后第21天不稳定骨折组骨折断端间仍有较多骨痂,稳定骨折组已基本完成骨痂的重新塑性。②软骨细胞组织学观察:第21天苏木精-伊红染色可见不稳定骨折组骨折断端间软骨细胞正被成骨细胞替代,而稳定骨折组基本完成骨痂的重新塑性,与X射线结果相符合。③软骨细胞增生的检测结果:小鼠骨折后的5-溴-2脱氧尿苷染色第3,10,14天可见不稳定骨折组有大量软骨细胞增生,增生的成骨细胞并不多,而稳定骨折组增生的软骨细胞较少,被大量增生活跃的成骨细胞替代。④原位杂交检测软骨细胞标记物结果:两组骨痂中的软骨细胞在出现和消失的时间上没有明显的差别。结论:骨折断端间的稳定固定可以减慢软骨细胞的增生,加速其凋亡,但对软骨细胞的分化没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2.
骨折愈合过程中降钙素基因相关肽表达与脑损伤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背景:临床观察及实验研究发现合并中枢神经损伤的骨折愈合加速,但其具体机制尚未明确.目的:观察股骨骨折合并脑损伤大鼠骨痂中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及其mRNA的表达变化,探讨脑损伤对骨折愈合的影响及作用机制.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7-01/10在华北煤炭医学院骨科实验室完成.材料:健康12周龄雌性SD大鼠64只,建立大鼠开放骨折模型.方法:骨折造模后64只SD大鼠随机数字法分为骨折合并脑损伤组和单纯骨折组,每组32只,骨折合并脑损伤组接着制备脑损伤模型.造模后7,14,21,28 d分批麻醉并处死动物,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原位杂交检测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及其mRNA的表达变化.主要观察指标:①造模后28 d大鼠右侧股骨X射线平片表现.②造模后不同时间点两组大鼠骨痂苏木精一伊红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原位杂交结果.结果:64只SD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X射线平片显示与单纯骨折组相比,骨折合并脑损伤组骨折端骨痂形成早,骨痂量多.②苏木精一伊红染色示单纯骨折组呈典型骨折愈合过程,而骨折合并脑损伤组骨痂形成及改造提前,骨折愈合加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骨折愈合过程中内皮细胞、骨祖细胞、软骨细胞及成骨细胞表达降钙素基因相关肽.骨折合并脑损伤组造模后各时间点阳性细胞数均高于单纯骨折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原位杂交检测示骨折合并脑损伤组造模后7,14,21 d表达降钙素基因相关肽mRNA的成骨细胞数均高于单纯骨折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脑损伤对骨折愈合有促进作用,可能与合并脑损伤后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及其mRNA表达水平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3.
背景:临床发现,脑损伤合并骨折有些部位骨痂过度生长,出现异位骨化,骨折愈合明显加快.目的:对比观察脑损伤合并骨折与单纯骨折两组患者骨折愈合过程骨痂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及分布,探讨临床意义及其作用机制.设计、时间及地点:分组对照观察,于2006-02/2007-07在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完成.对象:合并脑损伤组与单纯骨折组骨痂病理标本各50例.合并脑损伤组:男41例,女9例,年龄19~55岁;单纯骨折组:男36例,女14例,年龄17~52岁.方法:取两组患者各50例受伤7~10,11~15,16~20,21~27,28~35 d的骨痂标本,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两组患者不同时期骨痂标本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含量高低,观察骨折愈合速度.主要观察指标:①X射线观察结果.②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图像分析.结果:在骨折愈合的不同阶段,两组骨痂内表达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细胞来源一致,合并脑损伤组骨祖细胞、成骨细胞、软骨细胞中早期表达程度明显高于单纯骨折组,骨祖细胞增殖,成骨细胞、软骨细胞分化明显增加,7~10 d达到高峰,高峰持续30 d后逐渐减少:单纯骨折组在11~15 d出现高峰,高峰在20 d开始下降,峰值明显低于合并脑损伤组,配对t检验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合并脑损伤组在伤后4周即可见X射线片长骨骨折处大量骨痂生长,单纯骨折组在伤后7~9周才见到大量骨痂生长.结论:脑损伤合并骨折患者骨折愈合早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显著强于单纯骨折患者,持续时间明显延长;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促进骨祖细胞增殖,成骨细胞、软骨细胞分化明显高于单纯骨折组;骨祖细胞增殖、成骨细胞及软骨细胞快速大量分化,是骨折快速愈合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4.
豪猪蛋白在成年小鼠胫骨骨折愈合中对骨形成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启红  陈林  朱京慈 《中国临床康复》2004,8(26):5528-5529,i001
目的:观察骨痂组织中豪猪蛋白(Indian Hedgehog,IHh)基因的时空表达模式,分析豪猪蛋白在骨折愈合过程中可能的作用,探索骨组织石蜡切片的原位杂交技术。方法:实验动物模型选用标准的小鼠非稳定性胫骨骨折模型,采用常规石蜡切片原位杂交技术,观察豪猪蛋白mRNA在骨折愈合过程中不同时期的基因表达情况。结果:骨折第5天起,软骨细胞中出现豪猪蛋白mRNA的低水平表达。骨折后第7天,豪猪蛋白mRNA在骨痂肥大前软骨细胞中明显表达。到骨折后第14天,软骨痂中的肥大软骨细胞豪猪蛋白mRNA表达逐渐消失。骨折后第28天,软骨完全被骨取代,此时骨痂中没有豪猪蛋白mRNA表达。结论:豪猪蛋白在小鼠胫骨骨折愈合中的肥大前软骨细胞中表达,提示调节胚胎骨骼发育过程中软骨细胞分化的豪猪蛋白基因,可能在成年小鼠骨折愈合过程中也参与调节骨形成而影响骨折愈合。  相似文献   

5.
背景:成骨细胞的同种异体移植,促进骨折愈合的研究正引起重视。中药在促进骨折愈合方面已有确切疗效。将二者结合起来所发挥的综合优势还需要进一步证实。目的:探讨中药骨康含药血清培养成骨细胞移植促进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的作用。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F2006-07/2007-02在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骨伤科医院实验室和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实验室完成。材料:1d龄SD乳鼠用于分离原代成骨细胞:4月龄SD雌性大鼠36只用于制备含药血清;4月龄SD雌性大鼠63只用于实验造模和标本取材,中药骨康为水煎剂,由补骨脂、淫羊藿、熟地等组成,含生药量1.43kg/L。方法:将SD大鼠63只.随机分成3组,成骨细胞+骨康血清组、成骨细胞+罗盖全血清组、成骨细胞+蒸馏水血清组,每组21只,建立骨质疏松性骨折动物模型,用相应含药血清培养的成骨细胞移植到骨折端部位。于模型建立后第7,14,28天,3组动物麻醉下各处死7只动物,截取股骨,主要观察指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动态拎测血小扳衍生生长因子A和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αR的表达。结果:骨折后7d,血肿、骨膜增殖细胞、肉芽组织中的成纤维细胞、内皮细胞、成骨细胞和新形成的软骨细胞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表达阳性:骨折后14d,骨折断端附近的骨外膜下编织骨表面成骨细胞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强阳性表达,肥大的软骨细胞也呈阳性表达:骨折后28d,外骨痂中编织骨基质与表面细胞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表达阳性,已成熟的骨小梁表面成骨细胞表达较弱,软骨细胞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表达阳性。成骨细胞+骨康血清组及成骨细胞+罗盖全血清组的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表达均较成骨细胞+蒸馏水血清组明显。结论:运用骨康含药血清培养的成骨细胞进行移植,能增强骨痂中血小扳衍生生长因子A和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αR的表达,促进实验性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愈合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避免病毒载体带来的安全隐患,利用新型的非病毒载体聚乙烯亚胺体内转染骨形态发生蛋白7基因,观察其对老年大鼠骨折愈合过程的影响,以寻找能够有效促进老年骨折愈合的基因治疗方法。 方法:实验于2006—04/2007—04在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细胞生物学实验室和实验动物中心完成。①实验分组:取雄性SD大鼠24只,其中20月龄18只随机分为基因治疗组、生理盐水组和空白对照1组3组,4月龄6只为空白对照2组。②实验方法:所有大鼠建立股骨骨折模型,1周后基因治疗组骨折断端经皮注射聚乙烯亚胺和骨形态发生蛋白7基因转染试剂250μL,生理盐水组断端经皮注射相同体积生理盐水,其他2组不加处理。③观察指标:骨折第8周摄X射线片,然后取标本行组织病理切片、I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各组骨折愈合情况。 结果:24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骨折第8周4月龄大鼠骨折基本愈合,3组老年大鼠骨折均未完全愈合,但X射线片、苏木精-伊红染色和Ⅰ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与生理盐水组和空白对照1组相比,基因治疗组骨痂明显增多、骨痂骨化过程提前,Ⅰ型胶原染色深、面积较大,说明愈合速度加快、愈合能力改善。 结论:20月龄老年大鼠骨折愈合过程明显延缓,聚乙烯亚胺介导骨形态发生蛋白7基因体内转染的方法可以增强老年大鼠骨折修复能力、促进老年大鼠骨折愈合。  相似文献   

7.
钟刚  裴福兴  樊瑜波  李胜富 《中国临床康复》2005,9(26):234-236,F0003
背景:研究表明骨折后72h~3周骨折断端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呈持续高表达,推测其对骨折愈合有促进作用,通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转染的方式诱导治疗性血管生成的研究正受到人们关注。目的:通过局部注射阳离子脂质体转染剂和质粒混合物寻找外源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体内转染的有效途径,以及其基因表达对于骨折愈合的促进作用。设计:随机分组,空白对照实验。单位: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动物实验室。对象:成年雄性SD大鼠40只,体质量230~250g。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0只。方法:实验于2003—04/12在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动物实验室完成。40只大鼠建立右侧股骨干骨折模型。于股骨中段切断,断端间相距1mm,于髁间倒置入直径1mm的克氏针,固定骨折断端。实验组将脂质体转染剂100μL和pBLAST49-mVEGF 100μg质粒混合物两侧骨膜下多点注射,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于术后3,7,14,28,42,56,70d分别处死各组大鼠2只取右侧股骨标本。主要观察指标:两组大鼠各时间点右侧股骨断端标本观察:①大体观察。②X射线摄片结果。③组织学结果。④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以胞浆中出现棕黄色颗粒为阳性。结果:两组大鼠7个时间点各选2只,共28只进入结果分析,剩余12只剔除。①不同时间点大鼠骨折端大体标本和X射线片结果观察:实验组骨折端28d软骨骨痂出现并逐渐替代纤维骨痂,骨折线消失,术后56d骨折完全愈合;对照组28d可以看见纤维骨痂,骨折线仍然很清楚,56d才有较多骨痂出现,骨折线开始变模糊。②大鼠骨折端组织学结果观察:骨折端切片后组织细胞经苏木精-伊红染色,实验组术后56d,骨折完全愈合,重新塑形,髓腔再通;对照组术后56d,骨折未完全愈合,髓腔未再通。③不同时间点大鼠骨折端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两组表达均于14d达到高峰,28d开始下降。实验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大鼠骨膜下局部注射阳离子脂质体转染剂和质粒混合物是一种有效的体内转染途径;pBLAST49-mVEGF基因转染能有效促进大鼠骨折的愈合。  相似文献   

8.
王林 《中国临床康复》2011,(33):6168-6172
背景: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由成骨细胞合成,并对成骨细胞具有促进增殖和分化作用。目的:观察中枢神经损伤对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在血清、局部骨痂的表达及骨折愈合的影响。方法:取Wistar大鼠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脑损伤-骨折组、脊髓损伤-骨折组、单纯骨折组。于术后第1,2,3周测量血清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水平;术后第2,3周行X射线摄片评估骨痂愈合情况,术后1,2,3,4周取股骨制作标本,测量骨痂体积,术后3d,1,2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骨痂局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的表达。结果与结论:正常对照组、单纯骨折组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血清质量浓度无明显变化,脑损伤-骨折组和脊髓损伤-骨折组骨痂体积、X射线评分高于单纯骨折组(P〈0.05);伤后3d,1,2周时,脑损伤-骨折组和脊髓损伤-骨折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的血清质量浓度较其他两组明显增加(P〈0.01);伤后1周,脑损伤-骨折组和脊髓损伤-骨折组骨折端平均阳性细胞数高于单纯骨折组(P〈0.01)。提示中枢神经损伤可以影响血清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的质量浓度和骨痂局部的表达,从而能促进骨折愈合。  相似文献   

9.
背景: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骨折愈合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研究发现去卵巢大鼠影响骨折愈合,但其作用机制尚未明确.目的:观察去卵巢大鼠股骨骨折愈合中骨痂组织学变化以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与分布,探讨骨质疏松对大鼠骨折修复的影响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对其的作用.方法:取12周龄雌性Sprague-Dawley大鼠20只,随机分成假手术组和去卵巢组.制造股骨骨折模型,于术后4周处死,各组截取大鼠右侧股骨标本后行计算机X射线摄像仪摄片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并应用双能X射线骨密度仪测量右股骨骨密度,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骨痂生长情况及其组织形态,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测定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结果与结论:骨折后4周,去卵巢组形成的骨痂中含有的软骨骨痂比例高与假手术组.去卵巢组中表达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成骨细胞数目少于假手术组.提示骨质疏松大鼠骨折愈合形成的骨痂质量较差,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成骨细胞中的表达减少是骨质疏松骨折愈合质量下降的可能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0.
背景:在骨折愈合过程中,若将骨折端周围的骨痂组织去除,骨折端比较难完全吻合,可以推测这些骨痂组织是人体在修复过程中的必然产物,应该是有益的,拟将这些骨痂做组织学分析和冰冻切片的原位杂交,观察其组织学内容和转化生长因子β1的含量,并做为供骨植于骨折端,了解骨痂植骨在骨折愈合中的作用。目的:通过测定骨痂中的组织学内容和转化生长因子β1的含量来厂解延迟手术中骨折端周围骨痂组织的再利用价值。设计:采用骨痂组织原位杂交及随机分组对照的实验。单位:西安交通大学第二医院骨科、台州市中心医院骨科。材料:病例分别选择西安交通大学第二医院骨科和台州市中心医院骨科1994—07/2003—10骨折延迟手术的住院患者51例,在手术中取骨折延迟愈合的骨痂做标本(均已征得患者同意),Dig标记试剂盒购自Boehringer Mannheim公司,转化生长因子β1寡核苷酸探针的序列:CTT GCT GTA CTG TGT GTC CAA,由DNA合成仪合成,X线计算机系统(CR)购自日本富士公司。方法:在骨折后的2,4,6和8周,在手术中取出少量骨痂做标本,采用不脱钙的骨痂组织做冰冻切片,采用非同位素Dig标记原位杂交,观察转化生长因子β1在骨痂中的基因表达。术中将骨断端清理后,在骨折牢固固定的同时,再将原骨痂植于骨缺损处及骨折周围。对延迟手术的患者分别采用单纯骨痂植骨、髂骨植骨,骨痂加髂骨植骨,经1~4年患者复诊随访,平均1年9个月。主要观察指标:①骨折不同时期骨痂中的组织学内容和转化生长因子β1的含量。②不刚植骨方式对骨折愈合时间的影响。结果:参加治疗51例,有7例因死亡和到外地生活而未能进行随访,评定44例,纳入结果分析。④骨痂中转化生长因子β1的基因表达:骨折后第2周,骨折端有少量纤维骨痂,软骨骨痂较多,转化生长因子β1在软骨小岛内的软骨细胞中高表达。骨折后4周左右转化生长因子β1在成骨细胞内表达显著。8周左右大量骨痂生长,并以软骨化骨为主,成纤维细胞、骨痂、成骨细胞、骨小梁越来越多,术后6周转化生长因子β1在各种细胞内的表达消失,但随着骨重建过程增强,8周时骨基质中转化生长因子β1表达又有增高趋势。②不同植骨方式的愈合时间:不同的植骨方式在愈合时间上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转化生长因子β1在骨愈合的平衡中发挥重要作用,不同阶段骨痂的组织变化和转化生长因子β1量的变化有着必然的联系,骨痂是机体修复和重建的产物,骨痂植骨再利用是一种可行的方法.它对需要植骨的患者可减少其痛苦和损伤。  相似文献   

11.
目的:在新西兰白兔颧弓上制备不同的骨折骨缺损,以求得兔颧弓骨折骨缺损植骨临界值。方法:实验于2005-06/2006-12在首都医科大学动物实验室完成。①新西兰大白兔36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1mm骨缺损组、3mm骨缺损组、5mm骨缺损组和7mm骨缺损组4组,每组9只。在兔一侧颧弓分别制备1,3,5,7mm骨折骨缺损。②于4,8,12周通过大体解剖学、X射线片、病理学观察骨折骨缺损愈合情况。结果:36只兔均进入结果分析。1mm骨缺损4周即骨愈合。3mm骨折骨缺损在术后8周大体观见骨折断端无动度,缺损界线模糊,X射线片显示缺损有较明显外骨痂,骨折局部骨桥连接,骨折线模糊,病理见骨折两断端间充满致密纤维结缔组织,出现少量淡红色骨基质,未见骨性桥接骨痂。12周大体观察见缺损完全愈合,骨密度完全一致,骨折线消失;X射线片显示骨折断端有骨痂连接;病理出现部分骨桥连接。5mm,7mm骨折骨缺损在术后4,12周内经大体观察、X射线片影像、病理检查均未见骨桥,呈现骨不连特征。结论:兔颧弓12周临界骨折骨缺损为5mm,即骨折骨缺损等于或大于5mm,则骨缺损必须植骨,否则骨不连。5mm亦可以作为颌骨临界骨折骨缺损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
26例患者中骨折延迟愈合14例,骨不连12例,均行骨膜下及骨折间隙注射成骨细胞治疗.从患者自身髂后上棘抽取骨髓组织,经体外诱导、培养、扩增为成骨细胞,按无菌操作术在X射线定位下于骨折延迟愈合或骨不连病变部位骨膜下及骨折间隙注射浓度为1×105cells/mL的成骨细胞5~8mL,注射后4,6,10,14周定期摄X射线片观察病变部位骨痂生长情况.所宵病例随访3~12个月,平均5.3个月.复查X射线片见4周有骨痂形成,6周骨痂包绕骨折断端,10周骨折线模糊,14周骨折线消失.所有患者骨折均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12.1周.提示经皮骨膜下注射成骨细胞治疗骨折延迟愈合与骨不连是一种有效的修复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抗骨增生胶囊中含有多种补肾壮骨中药成分,在治疗骨折方面罕见报道.钼靶X射线检查是乳腺检查和疾病诊断的常用、有效方法之一.采用钼靶X射线测量大鼠骨折模型骨痂的密度值,以探讨抗骨增生胶囊对骨折愈合的促进作用.方法:实验于2005-07/2006-03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实验中心完成.①实验分组:清洁级Wistar大鼠60只,雌雄各半,体质量170~200g,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30只.②实验方法:制作胫骨骨折模型,实验组给予抗骨增生胶囊,取胶囊倒出药粉称质量配成1mL悬浊液,14.00~15.75mg/只,使用鼠灌胃器,喂药1次/d:对照组喂服等量9g/L氯化钠注射液,1次/d.③实验评估:分别于术后3,10,17,24,33d分批过量麻醉处死,游标卡尺测量骨痂直径:CR钼靶X射线片通过图像分析软件计算出骨痂的密度值.结果:纳入大鼠60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骨痂密度:钼靶X射线照片骨纹清晰,骨与软组织对比明显,在骨折愈合过程中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骨痂区域的密度值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②骨痂直径:3d时骨折端无明显骨痂形成.10,17,24,33d实验组开始形成大量骨痂,对照组有骨痂形成但数量少.两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钼靶X射线照片结合计算机图像分析是测量大鼠骨痂愈合程度的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14.
背景:磨损微粒能够在体外诱导成骨细胞凋亡,但是发生骨溶解的骨组织中是否也存在成骨细胞的凋亡以及骨组织中的成骨细胞凋亡信号通过何种途径进行传导目前尚不清楚。目的:分析内质网应激反应在骨溶解骨组织中成骨细胞凋亡和骨溶解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制备磨损微粒诱导骨溶解动物模型。实验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只接受PBS的刺激;磨损微粒组只接受纳米合金粉末悬液的刺激;内质网应激阳性对照组接受纳米合金粉末+毒胡萝卜素的刺激;内质网应激抑制组接受纳米合金粉末悬液及造模后当时、造模后1,2,3和5 d分别腹腔注射4-苯基丁酸。通过甲苯胺蓝染色、苏木精-伊红染色和碱性磷酸酶染色观察骨溶解的病理变化;分析骨溶解颅骨组织中成骨细胞分化成熟情况;Western Blot 方法检测骨溶解颅骨组织内内质网应激反应标志蛋白的表达变化;TUNEL 和 Caspase-3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骨溶解颅骨组织内成骨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与结论:磨损微粒能够在体外诱导小鼠颅骨骨溶解的发生、加重炎症细胞的浸润以及抑制成骨细胞分化成熟,同时磨损微粒还可以上调成骨细胞内质网应激反应标志蛋白以及促进骨溶解骨组织中成骨细胞的凋亡。经内质网应激抑制剂(4-苯基丁酸)的治疗后,骨溶解症状明显缓解,骨侵蚀和炎症浸润显著降低,成骨细胞的分化成熟得到改善,凋亡的成骨细胞急剧减少,内质网应激标志蛋白的表达逐渐减弱。表明内质网应激反应参与骨溶解的形成并在骨溶解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提示内质网应激可作为一种新的治疗靶点,为临床逆转或治疗骨溶解和无菌性松动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5.
背景:已证实甲壳质及其衍生物具有免疫凋节、促进伤口愈合、止血笔生物学作用,N-乙酰氨基葡萄糖作为甲壳质的衍生物。是否能够产生声骨折愈合的影响。目的:在骨折修复过程中介入N-乙酰氨基葡萄糖.观察成骨细胞活剥和骨形态发生蛋白的变化。设计:随机对照实验.单位:青岛大学医学院的人体解剖学教研室。材料:实验于2002-03/08在青岛大学医学院神经解剖实验室完成。遄用健康新西兰兔70只,随机分为3组:生理盐水组23只,接骨片组23只,N-乙酰氨基葡萄糖组24只。方法:所有动物均制备右桡骨中段3mm骨缺损模型,模型建立后生弱盐水组给予生理盐水1.00mL/kg,接骨片组给予接骨片1.00mL/kg,N-乙酰氨基葡萄糖组给予N-乙酰氨基葡萄糖0.28g/kg,每天灌胃给药直至取材为止。分别于术后9.17,30,42d进行取材。通过X-线片与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各组骨折愈合情况.骨形态发生蛋白的表达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主要观察指标:①各组动物术后大体情况。②术后不同时间各组骨折叠合X线观察结果。③术后不同时间各组骨缺损断端间骨形态发生蛋亡表达的平均吸光度值.④术后不同时间各组组织形态学观察结果、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实验纳入70只兔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术后不忙时间各组骨折愈合评级X线观察结果:术后9,17,30,42dN-乙酰氨孝葡萄糖组骨折愈合程度均高于生理盐水组和接骨片组(P均〈0.05).键术后不同时间各组骨缺损断端间骨形态发生蛋白表达的平均吸光膳值:与生理盐水组比较,术后9,17d接骨片组与N-乙酰氨基葡萄糖纣骨形态发生蛋白的表达均呈上升趋势,N-乙酰氨基葡萄糖组尤为明蜀(P均〈0.05):而术后30.42d时骨形态发生蛋白的表达降低。③术定不同时间各组组织形态学观察结果:术后9d.N-乙酰氡基葡萄糖组墙端间隙变小,有比较均匀的骨小梁形成,成骨细胞排列较整齐:生理型水组断端间隙较大,少有或偶有不均匀的骨小梁形成,成骨细胞无或枉少.术后30d,N-乙酰氨基葡萄糖组断端之间全部为骨小梁填充,骨蜃腔骨小梁将要穿通,骨小梁周围成骨细胞排列整齐间有破骨细胞;生型盐水组断端之间大部分为骨小梁,但有中间部分未衔接.断端间软骨缉胞极少。术后42d,N-乙酰氨基葡萄糖组断端处骨板编织骨初始形成骨髓腔贯通。破骨细胞多而活跃,有骨小窝:生理盐水组断端之间充帮骨小梁.但连接线不清,髓腔将要贯通,成骨细胞排列较为整齐,有破骨细胞出现。结论:N-乙酰氨基葡萄糖能够促进骨折的愈合,可能与其促进成骨细Ⅲ活性和早期增加骨形态发生蛋白在骨折愈合中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避免病毒载体带来的安全隐患,利用新型的非病毒载体聚乙烯亚胺体内转染骨形态发生蛋白7基因,观察其对老年大鼠骨折愈合过程的影响,以寻找能够有效促进老年骨折愈合的基因治疗方法.方法:实验于2006-04/2007-04在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细胞生物学实验室和实验动物中心完成.①实验分组:取雄性SD大鼠24只,其中20月龄18只随机分为基因治疗组、生理盐水组和空白对照1组3组,4月龄6只为空白对照2组.②实验方法:所有大鼠建立股骨骨折模型,1周后基因治疗组骨折断端经皮注射聚乙烯亚胺和骨形态发生蛋白7基因转染试剂 250 μL,生理盐水组断端经皮注射相同体积生理盐水,其他2组不加处理.③观察指标:骨折第8周摄X射线片,然后取标本行组织病理切片、Ⅰ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各组骨折愈合情况.结果:24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骨折第8周4月龄大鼠骨折基本愈合,3组老年大鼠骨折均未完全愈合,但X射线片、苏木精-伊红染色和Ⅰ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与生理盐水组和空白对照1组相比,基因治疗组骨痂明显增多、骨痂骨化过程提前,Ⅰ型胶原染色深、面积较大,说明愈合速度加快、愈合能力改善.结论:20月龄老年大鼠骨折愈合过程明显延缓,聚乙烯亚胺介导骨形态发生蛋白7基因体内转染的方法可以增强老年大鼠骨折修复能力、促进老年大鼠骨折愈合.  相似文献   

17.
神经生长因子对大鼠胫骨骨折愈合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临床中发现失神经可导致骨折断端骨痂过度生长甚至在肌肉中出现异位骨化,这一现象提示神经因素对骨折愈合有影响。目的:探讨神经生长因子对大鼠胫骨骨折愈合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5—06/2006—03在解放军第二军大学动物实验中心完成。材料:健康雄性3个月龄SD大鼠120只,体质量250—300g,随机分为单纯左胫骨骨折组和神经生长因子治疗组,每组60只。注射用神经生长因子由厦门北大之路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提供。方法:两组人鼠制备单纯胫骨骨折,神经生长因子治疗组肌注2000AU(1.4g),1次/d,分别注射两侧腓肠肌,连续肌注2周。伤后第4周对2组大鼠骨折断端行断层CT,测量骨折断端最大横截面及计算骨痂灰度值,行生物力学3点折弯试验。主要观察指标:①骨组织形态计量学、骨密度测定。②骨痂组织形态学的观察。③免疫组化法测定骨痂组织骨钙素的表达。④观察2组大鼠骨痂中成骨细胞的超微结构变化。@Western印迹检测Ⅰ、Ⅱ型胶原的表达。结果:神经生长因子治疗组3点折弯试验各项生物力学参数均优于单纯左胫骨骨折组(P〈0.05)。形态学及超微结构观察见神经生长因子治疗组骨折愈合优于单纯左胫骨骨折组。神经生长因子治疗组Ⅰ型胶原蛋白表达明显高于单纯左胫骨骨折组(P〈0.05);而单纯左胫骨骨折组骨痂Ⅱ型胶原蛋白的表达明显高于神经生长因子治疗组(P〈0.05)。结论:生物力学测试及Ⅰ型胶原蛋白表达和成骨细胞微观结构均说明神经生长因子对骨折断端的骨化有促进作用,其途径有可能在骨痂生长的不同时期通过调节Ⅰ、Ⅱ型胶原的量来调控骨折的愈合。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骨痂组织中豪猪蛋白IndianHedgehog,Ihh)基因的时空表达(模式,分析豪猪蛋白在骨折愈合过程中可能的作用,探索骨组织石蜡切片的原位杂交技术。方法:实验动物模型选用标准的小鼠非稳定性胫骨骨折模型,采用常规石蜡切片原位杂交技术,观察豪猪蛋白mRNA在骨折愈合过程中不同时期的基因表达情况。结果:骨折第5天起,软骨细胞中出现豪猪蛋白mRNA的低水平表达。骨折后第7天,豪猪蛋白mRNA在骨痂肥大前软骨细胞中明显表达。到骨折后第14天,软骨痂中的肥大软骨细胞豪猪蛋白mRNA表达逐渐消失。骨折后第28天,软骨完全被骨取代,此时骨痂中没有豪猪蛋白mRNA表达。结论:豪猪蛋白在小鼠胫骨骨折愈合中的肥大前软骨细胞中表达,提示调节胚胎骨骼发育过程中软骨细胞分化的豪猪蛋白基因,可能在成年小鼠骨折愈合过程中也参与调节骨形成而影响骨折愈合。  相似文献   

19.
神经生长因子在大鼠骨折部位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宇鹏  赵德伟  吕德成  崔旭  王卫明  孙强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17):107-109,i0007
目的: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来观察神经生长因子在大鼠骨折和非骨折部位的定位,分析神经生长因子在促进骨折修复中的可能作用。 方法:实验于2005-06/11在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骨科实验室完成。①取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实验组18只,对照组6只。另取1只大鼠取其下颌下腺作为免疫组织化学的阳性对照。②实验组SD大鼠在第6肋距脊柱1cm处剪断肋骨建立肋骨骨折模型,对照组只暴露肋骨不切断。③实验组分别于术后1。3,6周各取6只大鼠在麻醉状态下取骨折部位1/6肋骨,对照组每次取2只,方法、部位同实验组,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神经生长因子。 结果:25只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对照组(非骨折部位)的肋骨,只有骨膜的间质细胞及骨骼肌纤维显示神经生长因子轻度着色。②实验组第1,3周,骨折部位的骨母细胞、骨髓基质细胞、成骨细胞染色阳性,大多数软骨细胞和骨痂也被染色。在骨折后6周,骨膜骨母细胞染色阳性。在非骨折肋骨,骨膜骨母细胞染色阳性。骨折部位,骨母细胞、骨髓基质细胞、成骨细胞、某些软骨细胞、骨膜基质细胞和骨骼肌细胞染色阳性。 结论:①神经生长因子对正常骨组织的神经维持有重要作用。②神经生长因子对骨的新陈代谢和骨折的修复通过神经系统起促进作用。③神经生长因子对骨修复可能有直接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背景:应用干细胞移植及组织工程的方法修复骨缺损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目的:观察应用自体骨髓基质细胞的组织工程骨修复骨缺损的效果。设计:左右侧对照实验。单位: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实验中心。材料:10-个月新西兰大白兔12只,雌雄不限,体质量2~2.5k。方法:实验于2002-06/2003-06在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实验中心完成。将兔自体骨髓基质细胞经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培养、传代扩增。取兔12只行桡骨中段截取1.5cm骨质,造成完全骨缺损。于左侧缺损处植入载有骨髓基质细胞的胶原海绵,右侧植入单纯胶原海绵对照。12周后麻醉状态处死动物,比较基质细胞和胶原海绵复合物移植与单纯胶原移植治疗骨缺损的疗效。x射线片评价标准按骨缺损修复分期方法(分为0-5级,5级为骨缺损全部被新骨替代,0级为无新骨修复)。主要观察指标:兔桡骨缺损处大体观察,X射线观察,组织化学观察及电镜观察结果。结果:纳入12只兔均进入结果分析。①两侧兔桡骨缺损处大体观察:第12周实验组骨缺损处骨痂坚实突出于骨缺损处,与断端连续性好。对照侧无连续骨痂通过骨缺损处,断端间有纤维组织连接。②两侧兔桡骨缺损处X射线观察:在第12周实验侧有连续骨痂通过骨缺损处,髓腔通畅,塑形不完全。对照侧无连续骨痂通过断端。③两侧兔桡骨缺损处组织学观察:第12周实验侧骨缺损处可见大量成骨细胞及新生基质。对照侧仅在断端间见少量骨细胞,断端处为纤维组织充填。④兔桡骨缺损电镜观察:实验侧成骨细胞接近正常骨细胞可见大量丰富扩张内质网,蛋白合成旺盛,细胞器含量丰富。结论:骨髓基质细胞作为一种骨源干细胞,具有良好的成骨作用,经过扩增可以用作种子细胞,通过组织工程的方法可以修复骨缺损性疾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