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06年心房颤动治疗指南解读(1)——室率和节律控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心力衰竭和房颤由于有共同的危险因素和复杂的内在关系,所以两种疾病过程常同时存在并相互促进。房颤偶可引起心动过速性心肌病,大多发生于心功能障碍和心室率持续性增快的患者。对房颤患者的心室率控制,应使心室有足够的时间充盈,增加排血量,从而有利于血流动力学改善。目前建议静息时室率控制在60-80次/分,中度运动时控制在90~115次/分。有症状的快速房颤患者需要紧急药物治疗,当患者有低血压、心绞痛或心力衰竭存在时可以考虑直接电转复。在理论上,维持窦性心律的临床益处大于控制心室率,但是目前临床研究没有证实节律控制患者在死亡率、住院率、脑卒中等方面优于室率控制患者,可能是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不良反应降低了窦性节律维持带来的益处。  相似文献   

2.
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一种持续性阵发性心律失常,它可引起血流动力学障碍、心力衰竭、心功能不全、心源休克和脑卒中等严重的并发症,致残率和病死率较高,是死亡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因此,房颤一直是临床心律失常治疗和关注的焦点之一。其治疗的主要目标是:①转复并维持窦性心律;②控制心室率;③抗凝,预防血栓栓塞并发症。目前,房颤的转复治疗主要有药物和非药物两种手段,尽管非药物手段在近年来有了很大的进展,但是药物治疗仍是最常用的有效手段。本文着重讨论胺碘酮在房颤治疗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因非瓣膜性心房纤颤(房颤)住院的老年患者的伴随疾病及心律和心室率控制的状况。方法:回顾性分析12余年住院患者的240例资料,分析其房颤病程和伴随的疾病,药物治疗和起搏治疗的情况,心率和心律的变化。结果:合并心力衰竭、传导系统病变和脑卒中者分别为57.1%、31.7%和20.4%。对房颤病程不清楚者在阵发性房颤中占13.9%、在持续性房颤中占20.1%。在阵发性房颤中单独应用普罗帕酮(心律平)、B受体阻滞剂、胺碘酮治疗者分别占37.6%、25.7%和21.8%,用两种以上药物治疗者占14.9%,有7.9%的患者自行转复为窦性心律。在持续性房颤中单用地高辛、β受体阻滞剂、非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治疗者分别占57.6%、23.7%和7.2%,用两种以上药物治疗者占10.8%,有20.1%的患者无需用药物控制心室率。有10.9%的阵发性房颤患者和14.4%的持续性房颤患者均行VVI起搏,主要原因分别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和Ⅱ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结论:老年非瓣膜性房颤常伴随心力衰竭、传导系统疾病和脑卒中,部分患者未及时发现和治疗房颤,大部分阵发性房颤单用普罗帕酮、β受体阻滞剂或胺碘酮可转复为窦性心律,在持续性房颤患者中,有57.6%用地高辛、20.1%不用控制心率的药物就可维持心室率。阵发性房颤和持续性房颤的起搏指征和方式均有待商榷。  相似文献   

4.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房颤的发作呈阵发性或持续性。急性房颤可见于正常人,在情绪激动、手术后、运动或急性酒精中毒时发生,其处理原则除病因治疗外,主要为转复和维持窦性心律,控制心室外率,预防栓塞事件。普罗帕酮(又称心律平)为IC类抗心律失常的药物,可应用于房颤的复律,本研究的目的是观察比较心律平静脉用药和口服用药转复急性房颤的疗效。  相似文献   

5.
房颤治疗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在美国,房颤占心律失常患者住院总数的35%以上。房颤患者病死率是无房颤者的2倍。房颤患者卒中发病率:50~59岁为1.5%,80~90岁则增至23.5%。虽然房颤的临床诊断不难,但有效的治疗方法却很少。现主要讨论如何更有效地转复房颤,转复房颤还是控制房颤心室率的利弊,房颤转复后窦性心律的药物维持,以及血栓栓塞的预防等几个问题。同时,简介一些非药物性房颤的治疗。  相似文献   

6.
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其发生率随年龄增高,成人中,每增加10岁,房颤的发生率增近一倍;55岁~64岁人群每年每千人口新增2~3例,而85~94岁人群每年每千人口新增35例。房颤是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原因之一,房颤快速心窦率出现胸闷、心悸等症状及心排血量下降,部分可发生心动过速性心肌病,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目前认为,房颤的治疗目的包括转复和维持窦性心律,控制心室率,以及预防栓塞事件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心房颤动的流行病学及其治疗现状。方法:对287例心房颤动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此组病人最常见病因冠心病、高血压、风湿性心脏病分别占58.2%、43.9%、9.6%。心房颤动患者合并心力衰竭的发生率较高,约占51.9%。胺碘酮转复阵发性房颤成功率高,有效率达78.8%。持续性或永久性房颤以洋地黄、B阻滞剂等控制心室率占56.9%,应用抗凝治疗患者占74.2%。结论:287例心房颤动的主要病因为冠心病、高血压、风湿性心脏病,心房颤动患者合并心力衰竭的发生率高,胺碘酮转复房颤成功率高,持续性及永久性心房颤动药物控制心室率效果佳,预防卒中,高危组需用华法林,低危组可用阿司匹林。  相似文献   

8.
房颤(心房颤动)是临床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对房颤患者的治疗有3个主要目标:①控制心室率。②维持窦性心律。③预防血栓栓塞形成。对有持续性(非自行终止的)、阵发性房颤以及经选择的慢性房颤患者,转复为窦性心律是理想的终点。  相似文献   

9.
瞿运忠 《华夏医学》2005,18(1):97-98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尽管房颤本身并不直接危及生命,但房颤时快速的心室率可引起血流动力学恶化,产生心悸、胸闷、头晕等症状,尤其使患者有发生脑血管栓塞的危险,及时有效地控制房颤患者的心室率十分重要。我科应用倍他乐克联合地高辛对32例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进行治疗,可满意地控制房颤的快速心室率,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心房颤动(以下称房颤)是目前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房颤最大的危害是容易形成血栓及左心功能不全,具有很高的致死率及致残率.故对房颤的治疗研究已经成为心血管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传统的治疗房颤的方法是把药物及电复律不能转复窦性心律的患者,给予积极控制心室率及预防栓塞形成的治疗上.然而经Framingham心脏研究发现,房颤的持续存在仍是死亡率增加的独立危险因素.故房颤的预防和积极转复窦性心律的研究变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老年人心房纤颤的病因、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选择128例60岁以上房颤患者,通过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心功能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发病原因中冠心病居首位。房颤发作时心室率多数不快,本组128例房颤中阵发性80例,持续性48例,持续性房颤的左房内径明显大于阵发性房颤的左房内径,持续性房颤并发脑栓塞的机会高于阵发性,持续性房颤的心功能显著差于阵发性房颤。结论阵发性房颤转复治疗效果好,持续性房颤对老年人一般不宜左转处理而以治疗病因、控制心衰、维持心室率预防并发症等对症综合处理为宜。  相似文献   

12.
心房颤动(房颤)为临床常见心律失常,特别是阵发性房颤,在急性发作时常伴有快速的心室率,对器质性心脏病患者.易加重原发病或引起心功能不全等并发症。临床此类患者急需静脉给药减慢心室率或转复房颤。减慢心室率或转复房颤的药物有许多种.我们选用静脉胺碘酮制剂,旨在观察其治疗器质性心脏病患者急性快室率房颤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胺碘酮加阿托品转复不同类型、不同病因房颤的剂量、时间及预防复发的远期疗效。方法 先予纠正心衰 ,改善心功能 ,然后予相同剂量胺碘硐及阿托品 ,采用自身对照方法 ,比较不同类型、不同病因房颤转律时间、药物剂量及复发情况。结果 本组总有效率 80 %,转复持续性房颤较阵发性房颤所需时间长 ,剂量大 ,复发率高 ;风心病较冠心病者复律时间长、剂量大。结论 小剂量胺碘酮加阿托品能较快使房颤转律 ,且能控制心室率 ,副作用少 ,用于防治房颤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阵发性房颤患者发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在该院接受治疗的94例阵发性房颤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是否发生脑卒中为标准分为两组,每组47例患者,所有患者的入院时间是2017年9月至2019年4月,对照组患者未发生脑卒中,观察组患者发生脑卒中症状;比较两组患者房颤合并脑卒中与心脏指标的关系;比较两组患者房颤合并脑卒中与心脏功能、肝功能的关系。结果f波振幅<1 mm的患者更容易发生脑卒中;在心室率的比较中两组患者的指标人数相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左房内径比较中,内径越大发生脑卒中的风险越高;两组患者房颤合并脑卒中与心脏功能、肝功能的关系比较中,心力衰竭与发生脑卒中之间具有密切联系,但是患者的肝功能与脑卒中状况没有明显关系。结论阵发性房颤患者发生脑卒中的危险因素中,左心房内径与脑卒中的发病具有联系,f波振幅较小患者更容易发生脑卒中,而心室率对是否发生脑卒中无影响;肝功能与卒中的发生没有必然联系,但心力衰竭患者更容易发生脑卒中。  相似文献   

15.
黄尚能  凌霄 《右江医学》2009,37(1):103-105
心房颤动(Af)是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发生率显著增加。Af是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特别在老年人群中,脑卒中已成为Af病死率增高的主要原因。Af的治疗有三个主要目标:控制心室率、转复和维持窦性心律、以及预防血栓栓塞事件的发生。而Af的防治仍然是当前心律失常治疗中最薄弱的环节,也是21世纪心血管领域的一大难题。现代研究认为,对所有心房颤动患者应尽可能地给予复律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应给予积极抗凝及溶栓等治疗。现就近几年来Af并发缺血性脑卒中的防治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对房颤合并心衰患者的临床分析,初步探讨其发病特点及诊治现状.方法:对90例房颤合并心功能不全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疗效及并发症的情况,计算超敏CRP及INR基线值的平均值.结果:(1)高血压病,冠心病为其主要并发症;(2)予西地兰静推16h后房颤转复率为17%,心室率控制有效率为55%,使用可达龙及β受体阻滞剂后房颤转复及心室率的控制明显改善;(3)超敏CRP平均值明显升高;未用华法林患者INR基线值平均值低于房颤引起栓塞的最低INR值1.5.结论:对房颤合并心衰患者选用洋地黄类抗心律失常作用有限;需强调运用华法林抗凝;炎症是患者症状加重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7.
心房颤动治疗策略——是否转复窦性心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心房颤动是临床中最常见的慢性心律失常,其发生率随年龄的增长而明显增加,60岁以上人群的发病率为4%,80岁以上高达20%。房颤也是最常见的需要用药物控制症状的心律失常。临床医生往往认为房颤的治疗较为简单,即首先力争转复并维持窦性心律,不然则控制房颤的心室率。ACC/AHA发表的最新房颤指南认为,心房颤动的治疗主要包括心律失常本身的治疗和预防血栓栓塞两大方面。指南中关于血栓栓塞的研究信息十分丰富并且证据水平较高,而对心律失常的治疗则主张应针对不同类型的房颤,选择不同的治疗策略。症状轻微、新发生的阵发性房颤,可能不需要任何治疗。慢性永久性房颤控制心室率即可,而对持续性房颤的患者,  相似文献   

18.
心房颤动(房颤)往往是心力衰竭(心衰)患者的一个最常见的并发症。心衰是发生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房颤可造成心房和心室收缩和舒张不同步,使心室舒张时间缩短,导致心衰加重和病情恶化。目前房颤的药物治疗策略通常采用复律并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维持窦性心律(节律控制或心律控制)或控制心室率并长期抗凝治疗(频率控制或心室率控制)两大类。两种治疗方法对心衰合并房颤的患者主要终点死亡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是近年临床医学关注的热点。现应用循证医学观点,用临床试验的结果对心衰合并房颤的节律控制和频率控制进行系统的分析和比较。  相似文献   

19.
心房颤动与左心耳堵闭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1 心房颤动与脑卒中的预防 心房颤动(房颤)是脑卒中最强烈的独立危险因素,约35%的房颤患者在一生中会发生1次或多次卒中.接受华法林抗凝治疗的房颤患者卒中的年发生率为1%~4%,未抗凝治疗的患者卒中的每年发生率为4.5%~7%,既往有卒中病史而没有服用华法林的患者,卒中的危险每年是12%,风湿性瓣膜性房颤的年卒中率为15%[1].尽管几项大规模临床试验一致证明,华法林可以使房颤患者卒中发生率降低2/3,死亡率降低1/3.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影响转复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的主要因素,方法:连续观察49例持续性房颤患者。按患者心房直径,左室射血分数、房颤持续时间进行分组。结果:发现左房直径<45mm组转复窦性心律比率(转复率)明显大于左房直径>45mm组;左室射血分数>50组转复率明显大于射血分数<50组;房颤持续时间<1个月组转复率明显大于持续时间>1个月组。结论:左心房直径、左室射血分数、房颤持续时间是影响房颤转复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