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脏腑阴阳属性及其发生学原理索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内经》认为人是天地阴阳相合的产物,人必须从自然界不断摄取饮食水谷以化生“精微之气”,才能维持生命活动,由于气源自于胃,而气为阳,属于天,故在形态上与胃相似的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皆象天而为阳,心、肝、脾、肺、肾之所以具有固定的形状,乃是因为“气生形”,而形为阴,属于地,故五脏象地而为阴。心、肝为单一脏器,肺、肾则为成对器官,本着“阴道偶,阳道奇”、“腰以上者为阳,腰以下者为阴”的阴阳分类总原则,不仅可以确定五脏之阴阳属性,而且还可以对其作进一步的划分。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运动神经元病患者五脏之间相互影响的规律。方法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病案室收集161例运动神经元病患者的中医证候资料,通过SAS软件对五脏各自证型进行典型相关分析。结果从两脏之间的直接效应看,心与肾、脾与肺的直接通径系数较大,分别是0.853 9和0.740 3,肺与肾、心与肺、脾与肾的直接通径系数次之,分别是-0.493 0、0.344 4和0.291 9。从三脏之间的间接效应看,肺-肾-心、脾-肺-肾、肾-心-肺、脾-肾-心、心-肺-肾、肝-脾-肺、肾-心-脾、肝-脾-肾、心-脾-肺的间接通径系数较大,间接通径系数分别为-0.421 0、-0.365 0、0.294 1、0.249 3、-0.169 8、0.040 3、0.017 5、0.015 9、0.015 2。结论两脏之间以心和肾、脾和肺的联系最为紧密;三脏之间以肺肾心、脾肺肾、肾心肺、脾肾心、心肺肾、肝脾肺、肾心脾、肝脾肾、心脾肺的相关性最为密切。四脏、五脏间的相关性极小可能与本病自身特点有关。  相似文献   

3.
五味对脏腑的选择性及双重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五味理论作为中药基本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千年来一直有效地指导着临床治疗。用药物之偏性以平脏腑阴阳气血之偏盛偏衰,这是祖国医学治疗疾病的理论依据和重要手段。 1、五味对脏腑的选择性《内经》论述颇多。《素问·宣明五气篇》:“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素问·五脏生成篇》:“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肾欲咸,此五味所合五脏之气也”。《素问·至真要大论》:“夫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攻,酸先入肝,苦先人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灵枢·五味篇》:“五味各走其所喜,谷味酸.先走肝;谷味苦,先走心;谷味甘、先走脾,谷味咸、先走肾。”《素问·阴  相似文献   

4.
1病机 "肝气郁滞"既是病机,又是证候,中医所说的肝是脏象之"肝",与解剖刀下看到的实质肝脏并不等同,五脏之"肝",主藏血,主疏泄,喜条达,主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与胆相表里,舍魂,易抑、易怒、易亢等多种生理功能与病理变化的概括.经云:"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肝脏体阴而用阳,能斡旋敷布一身之阴阳气血.所以肝气郁滞的病理变化,并不局限于肝脏和气分,肝气郁滞常常是脾、胃、心、肾、肺、及血分病变的先导.  相似文献   

5.
脾为后天之本的临床应用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论述脾在五脏生理病理及临床治疗中的重要性.方法 从藏象学说和五行学说方面论述脾在人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结合临床病案,分别论述脾与心、肝、肺、肾在生理、病理及临床辨证治疗方面的关系.结果 脾为后天之本,人的生命活动要依赖脾的运化功能,脾气健运,则气血充足,五脏安和;脾气虚衰,则五脏失养.结论 心、肝、肺、肾之病皆可与脾有关,有气虚之候,皆可通过健脾治疗,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思想,是中医生命力所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总结张银霞主任从五脏论治消渴的临证经验.方法 张银霞主任认为消渴病多责之肺、脾、肾,又涉及心、肝两脏,故从肾、脾、肺、心、肝五脏进行阐 释消渴病的病因病机,从而提出治疗思路及治疗原则,更好的指导临床.结论 在治疗消渴病方面,张主任根据五脏辩证,确定消渴患者的治疗大法,并随症加减, 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7.
糖尿病属中医“消渴”范畴,历代医家及中医教科书均以上、中、下三消分证,而从肺、胃(脾)、肾论治。少有从心、肝论治者。笔者认为有必要建立糖尿病当从五脏论治的整体观念,本文仅论从心、肝论治糖尿病,浅述如下:1 从心论治 消渴病的产生有多方面因素,从心得之古已有论述。明·周慎斋《慎斋遗书·渴篇》有:“心思过度,……此心火乘脾,胃燥而肾无救”发为消渴  相似文献   

8.
李月琴 《基层医学论坛》2008,12(11):343-343
神经衰弱属于祖国医学"虚劳、失眠、心悸、肾虚、不寐、心肾不交"等范畴,古人以意识之内伤病,大致分为两类,一为伤营,一为伤志。营是有形之物,志是无形情志。五脏皆藏神,伤脏故伤神而伤志。伤情志即劳伤五脏。五脏虽均可受伤,但以心为主,其次则为脾、肾、肝、肺。心藏神,思伤脾、怒伤肝、恐伤肾、悲伤肺。  相似文献   

9.
充血性心力衰竭病程绵长,病位在心,常累及肺、脾、肾、肝四脏,心肾虚衰为本,阴阳亏虚损及肺、脾、肝三脏,水饮、瘀血、痰湿等邪聚结为标实,为本虚标实之证。治疗当在益气温阳、活血利水,益阴助阳、活血通脉基础上进行辩证施治。首辩病位,以心为本关联五脏,有机分析心与五脏生克制化的关系,以及临床证候出现的规律,调理相关各脏的功能,次辨标本分虚实,权衡缓急,辨明阴阳,分清主次。  相似文献   

10.
万全是明代著名医家,《万密斋医学全书》中附有349则医案。从万全医籍所附医案探讨其小儿五脏观,得出以下四点结论。①以五脏有余不足释小儿生理,提出“三有余、四不足”之说,即肝常有余、心常有余、阳常有余,脾常不足、肺常不足、肾常不足、阴常不足。②以调理脾胃作为治疗重点,主张脾与胃异同论,提倡节饮食,适寒温,遵“中和”之道。③小儿疾病以五脏为纲,从肝、心、脾、肺、肾五个生理系统,进行分证论治。④小儿亦有五脏情志病,怒、喜、思、悲、恐等情志活动与五脏密不可分,需顺欲治疗。  相似文献   

11.
《素问·汤液醪醴论》提出“内伤水肿”概念,此处内伤水肿的主要病机为“五脏阳以竭”,综合历代诸家注释及医理分析,解释有二:一则为五脏阳气衰竭,二则为五脏阳气阻遏。文章从五脏角度出发进行分析,认为与阳气衰竭相关的脏腑责之于心、肝、脾、肺、肾;与阳气阻遏相关的脏腑多为肝、脾、肺。治疗上强调以五脏为中心,根据病性虚实、病位所在择其具体治法。  相似文献   

12.
中医藏象学中有心、肝、脾、肺、肾五脏,在西医解剖学中同样也有心、肝、脾、肺、肾这五种器官,表面上看来,它们是一致的,可是在实质上它们却是不尽相同的,这就是中西医名同实异.  相似文献   

13.
《素问·咳论篇》云:“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指出任何一个脏腑发生病变,一旦影响及肺,都能致咳。因此,把咳嗽分为肺咳、心咳、肝咳、脾咳、肾咳及胃咳等五脏咳与六腑咳。笔者学习经旨,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兹对胃咳的诊治浅谈个人的看法。1胃咳之病机张景...  相似文献   

14.
正常的气机升降出入,是通过脏腑协调的功能活动共同完成的。它们之间存在着有机联系,既互相依赖,又互相制约。在各脏腑之中,脾胃的升降,对人体气机的升降出入至关重要。脾胃为后天之本,居中焦,通连上下,是升降运动的枢纽。肝之升发,肺之肃降,心火下导,肾水上升,肺主呼气,肾主纳气,无一不是依靠脾胃的功能来完成其升降运动的。如《素问经脉别论》说:“没有脾胃的升降运动,则后天之精不能收藏,饮食清气无法进入,废浊之物不能排出。”反之,脾胃正常升降运动的维持,也赖于其他脏腑功能的协调。因此,其他脏腑功能失常,对脾胃也有影响。其影响表现为:肝失疏泄,克脾犯胃引起的肝胃不和,肝脾不和;肝气升发太过,肺失清肃所致的肝火犯肺;[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该文总结于睿教授治疗失眠多年的临床经验。具体从五脏辨证,辨心、肝、脾、肺、肾五脏功能失调导致失眠发生的病因、病机和临床表现,分别予之经方加减治疗,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6.
论五脏神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五脏旧指人体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人之生命和精神性志在宏观层欠分发于心、肝、脾、肺、肾五脏支配并协调统一的整体功能。脑为元神之府,五脏神与脑有整体与局部上下层次的关系。提示五脏神的本地中医学的发展将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7.
糖尿病肾病五脏相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糖尿病肾病患者五脏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传变的规律.方法: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病案室收集62例糖尿病肾病患者的中医证候资料,用stata10.0对各个脏腑证型进行典型相关分析.结果:五脏证型之间两两关系密切,其中肾阳虚证与心气(阳)虚证及心阴(血)虚证相关较大;肾气不固证与脾气(阳)虚证相关较大;肾阴虚证与肝阴(血)虚证相关较大;肾气不固证与肺气虚证相关较大;心气(阳)虚证与脾气(阳)虚证相关较大;寒湿困脾证与痰湿阻肺证相关较大;肝阴(血)虚证与胃阴虚证相关较大;心阴(血)虚证与肝阴(血)虚证相关较大;痰湿阻肺证与肝风内动证相关较大;心气(阳)虚证与痰湿阻肺证相关较大.结论:心、肝、脾、肺、肾两两之间的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8.
五脏与六腑之间是一脏与一腑相互配合的,如心与小肠、肺与大肠、脾与胃、肝与胆、肾与膀胱等的配合。因为五脏在生理上的共同特点是“藏精气”,所以脏属阴;六腑在生理上的共同特点是“传化物”,故腑属阳。而阴主里,阳主表,故脏为里,腑为表。因此,五脏与六腑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就是阴阳表里的关系。至于哪一脏与哪一腑能构成表里关系,要取决于它们在经脉上是否具有相互络属的联系。例如,手少阴(心)经统属于心而联络小肠,也就是说心的经脉属心络小肠;反之,手太阳(小肠)经属小肠而络于心,因而小肠与心构成了一对表里关系。其他脏腑依此类推。但…  相似文献   

19.
五脏辨治阳痿之浅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中医认为阳痿的发生发展过程涉及肾、肝、心、肺、脾(胃)等脏腑系统,故从病因病机、证治等方面归纳了五脏与阳痿的关系,在脏腑辨证的原则上阐述了阳痿的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20.
"五脏水"名出《金匮要略·水气病》篇,乃心水、肝水、肺水、脾水、肾水之总称.仲景要言不繁,说明心肝脾肺肾五脏功能失常对水气病的发生均有重要影响.在后世水气病理论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倾向于把水液代谢失常归咎于肺、脾、肾三脏(及三焦、膀胱),而忽视了肝、心二脏的作用和影响.本文试就肝、心二脏与水气病的关系,及其对临床的指导意义初步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