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提高对单侧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hyerdense middle cerebralartery sign,HMCAS)的认识,探讨其在超急性期脑梗死CT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回顾分析16例单侧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的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所有患者发病1~6h内行CT扫描及发病后24h后复查CT。结果16例患者均发现有单侧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24h后复查CT,该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均出现大片状低密度灶,其中7例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消失。结论侧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HMCAS),是CT诊断超级性脑梗死的重要征象。  相似文献   

2.
李德炯  王学建  钟平  谢惠琴 《贵州医药》2002,26(10):896-897
目的:评价CT脑动脉高密度征对早期脑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53例大脑中动脉分布区急性脑梗死CT脑动脉高密度征的影像资料。结果:27例观察到大脑中动脉MI水平段呈高密度征,右侧11例,左侧13例,双侧3例,占收集资料的53%。CT对照复查5例和MRI对照观察10例,所见均与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的分布范围相符合。结论: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对脑梗死的早期诊断具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单侧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HMCAC)在超急性期脑梗死CT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010年2月~2011年2月收治的16例单侧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的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所有患者发病1~6h内行CT扫描及发病后24h后复查CT进行双侧大脑密度及脑沟、脑裂对比,发现脑内更多、更早病灶。结果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超急性期脑梗死16例中表现为HMCAS者,均为单侧,且HMCAS诊断脑梗死的特异性高于敏感性,其预后差,死亡率高,16例患者均发现有单侧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24h后复查CT,该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均出现大片状低密度灶,其中7例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消失。结论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的动态变化有助于供血区超急性期脑梗死的诊断及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及其分支的高密度征在CT诊断急性脑梗死时的临床应用价值,提高对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的认识。方法分析2010年4月至2012年4月期间入院治疗的86例大脑中动脉及其分支高密度征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CT扫描及CT复查,分析相关资料。结果在86例患者中,有66(76.7%)例患者发现存在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61例确诊为急性脑梗死,行溶栓治疗,其中50(82%)例未出现明显后遗症,血管再通;另5例未确诊,未在24h内行溶栓治疗,结果 CT影像中5(100%)例均出现急性脑梗死后特征,即大面积低密度灶。溶栓治疗后,多数患者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减轻,35例患者高密度征消失。结论大脑中动脉及其分支高密度征对于CT诊断急性脑梗死具有重要价值,可列为首选临床诊断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5.
刘景昌  刘炜 《中国基层医药》2010,17(16):2198-2199
目的 探讨螺旋CT检查对超急性期大面积脑梗死的诊断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60例资料较完整的超急性期大面积脑梗死的临床表现和CT征象. 结果 CT平扫显示脑实质密度降低征49例,局部脑组织肿胀征38例,一侧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18例,基本正常11例;首次常规CT诊断为超急性脑梗死21例(确诊率35%). 结论 螺旋CT检查对超急性期大面积脑梗死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6.
朱永霞  刘浩 《淮海医药》2010,28(3):197-199
目的探讨超急性期脑梗死的CT表现特点,提高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43例经临床诊断的超急性期脑梗死的CT平扫表现(发病6h内)。结果43例中24例CT表现为阴性,19例有阳性表现,4例出现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8例岛带消失征,9例豆状核轮廓模糊或密度减低,脑回肿胀、脑沟变浅或消失12例。结论基层医院常规CT平扫对超急性期脑梗死有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超早期脑梗死的CT征象特点。方法对2012年1—10月收治的50例超早期脑梗死的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0例超早期脑梗死在发病6h内未检出异常CT征象者10例,检出异常CT征象者40例(80%),具体表现为:低密度改变30例(60%),豆状核征15例(30%),岛带征6例(12%),脑沟肿胀、消失15例(30%),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10例(20%)。本组48h后复查CT均表现为相应区域梗死灶。结论CT征象对超早期脑梗死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曹治 《中国新医药》2004,3(2):54-56
目的 评价螺旋CT三期动态扫描在肝脏占位性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68例肝脏疾病进行螺旋CT三期扫描.观察动脉期(注射后25秒),门脉期(注射后50-55秒),延迟期(注射后3-15分钟)的CT表现特征。结果 肝癌:CT特征为动脉期明显强化或与肝同等密度,门脉期相对低密度或恢复到平扫时表现。肝血管瘤:CT特征为动脉期低或高密度,门脉期病灶边缘向中心强化,延迟期呈等或高密度。肝转移瘤:表现多样化,不强化或周边强化或不均匀强化。肝囊肿三期均不强化呈水样密度。其他占位性病灶仅有部分特征或缺乏特异性。结论 螺旋CT动态三期扫描对肝脏占位性病变可提供更多可靠的信息提高病变的检出率,对病灶的早期发现和定性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脑分水岭梗死(CWI)部位与颈、脑大动脉狭窄及闭塞的关系。方法对52例常规头颅CT和MRI检查证实为分水岭梗死脑梗死患者行MRA检查颈、脑大动脉病变情况。结果52例患者大动脉狭窄、闭塞总发生率92.3%(48/52),其中颈内动脉及大脑中动脉占84.7%。皮质前型病灶颈内动脉病变59.3%(16/27),大脑中动脉病变40.7%(11/27),皮质下型病灶颈内动脉病变40%(12/30),大脑中动脉病变60%(18/30)。皮质后型病灶颈内及大脑中动脉病变87.5%(14/16),大脑后动脉病变37.5%(6/16),基底动脉病变18.75%(3/16)。结论颈内动脉及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是脑分水岭梗死的主要病理基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磁共振高信号血管征对诊断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意义。方法对10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常规MRI及MRA检查,将高信号血管征与MRA、DWI序列高信号病灶进行对比。结果出现高信号血管征患者共85例,出现率为78.7%。前循环异常信号45例,其中颈内动脉高信号15例,大脑前动脉高信号3例,大脑中动脉高信号37例;经MRA证实50支血管狭窄,前循环高信号血管征的特异度90.9%,敏感度79.5%;后循环共54例,其中椎动脉高信号18例,基底动脉16例,大脑后动脉高信号26例;经MRA证实58支血管存在病变,后循环内高信号的特异度为96.7%,敏感度为78.4%。结论磁共振序列高信号血管征具有较高的临床特异度,可作为急性脑梗死患者颅内血管狭窄或闭塞的早期参考征象。  相似文献   

11.
基底动脉尖(TOB)综合征:是指基底动脉顶端血液循环障碍引起的一组临床综合征,由于其发病症状多样,特异性不突出,且临床预后多不良,及早发现及早期干预,对病情估计及提高就治率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1 局部解剖 基底动脉尖(TOB)是基底动脉顶端2cm范围内的五条血管即2条大脑后动脉、两条小脑上动脉以及基底动脉顶端,形成一个"干"字.大脑后动脉是基底动脉的终末支,绕过大脑脚跨过小脑幕切迹,最后达距状裂,供应枕叶内侧面和颞叶的底面,还发出许多小支,供应丘脑的内测部、大脑脚的内侧部及外侧膝状体.  相似文献   

12.
选择34例经临床与颅脑CT证实的大面积脑梗塞,应用复方甘油注射液或加用甘露醇静脉滴注治疗,经临床观察取得了较好的疗效,证明上述两种脱水剂可相互弥补不足,协同发挥药效。临床资料本组34例,心源性栓塞性脑梗塞12例;血栓性脑梗塞22例。颅脑CT平扫示颈内动脉主干闭塞4例,表现为额颞顶叶大片状低密度;大脑中动脉主干闭塞18例;大脑前动脉闭塞4例,大脑后动脉闭塞6例;基底动脉顶端闭塞2例。一例侧脑室明显受压  相似文献   

13.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是由Caplan首先提出的,基底动脉尖顶端2cm内有5条血管交叉,即双侧大脑后动脉,双侧小脑上动脉和基底动脉顶端组成了“干”字型结构,由于各种原因引起该区域的循环障碍,幕上幕下的脑组织同时受累,包括中脑、丘脑、丘脑下部、脑干上部、小脑、枕叶和颞叶的梗死所致的临床综合征,称为基底动脉尖综合征。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成人出血型烟雾病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的影像学特点。方法 54例成人出血型烟雾病患者经股动脉穿刺插管行DSA血管造影。结果 54例患者中累及大脑前动脉31例,累及大脑中动脉19例,同时累及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18例,其中82.76%闭塞,7例累及大脑后动脉,6例出现基底动脉异常,7例合并动脉瘤。结论出血型烟雾病血管病变不仅累及大脑前、中动脉,大脑后动脉及基底动脉亦可累及,动脉闭塞多于狭窄,可出现于单侧型烟雾病,可合并动脉瘤,DSA检查是诊断烟雾病的最主要的手段。  相似文献   

15.
脑血循环的解剖生理学脑血循环由颈内动脉和椎基底动脉供应,前者供应大脑前2/3的血管,后者供应大脑后1/3以及脑干、小脑,由二侧之后交通动脉联结。在脑底形成基底动脉环。脑血管功能上有效的侧支供血主要来自脑基底动脉环,其次为颈外一颈内动脉间的连络(如面动脉和限动脉间),软脑膜的交通支,及大脑前、中、后动脉间的皮质吻合支,很多情况下对脑梗塞的发生及减少梗塞的范围起一定作用。大脑中动脉皮质支于矢状沟旁区大脑前动脉的肼胝体缘支吻合,该区称为“边缘区”,在  相似文献   

16.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是以基底动脉顶端为中心的2cm直径范围内5条血管分叉部位(两条大脑后动脉、小脑上动脉及基底动脉顶端)血液循环障碍所致其供血区多发性脑梗死,由Caplan于1980年首次报道。本病起病凶险,临床表现多样,致残率及病死率高,故应重视。现将本院收治的11例TOBS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7.
1000例超急性期脑梗塞的CT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CT对超急性期脑梗塞的诊断价值。方法 搜集近年来我院以“急性脑血管意外”接诊,并于20min-6h内行CT检查,24-48h后复查CT或MRI检查明确诊断为“急性脑梗塞”1000例,回顾性分析其CT表现特点。结果 超急性期脑梗塞CT征象有(1)局部脑肿胀,脑水肿;脑沟变浅,消失,灰白质界面模糊,脑室受压变窄,其中脑岛,最外囊和屏状核附近灰,白质界面消失即“岛带征”对大脑中动脉闭塞具有特征性意义;(2)脑实质低密度改变;豆状核密度减低对大脑中动脉闭塞的特异性高;脑凸面的梗塞同时累及灰,白质,按各供血动脉相应分布区出现不同形态的病变征象;(3)致密动脉影是大脑中动脉闭塞的高特异性的征象;(4)CT存在假阴性问题,应密切联系临床,随时复查,一定24-28h复查CT或MRI确诊。结论 超急性期脑梗塞CT征象轻微,但亦有一些特异性征象。结合临床,可获得正确的早期诊断,CT对超急性期脑梗塞诊断有得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大脑镰、小脑幕硬膜下血肿的CT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大脑镰、小脑幕硬膜下血肿的CT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大脑镰、小脑幕硬膜下血肿的CT表现。结果19例中大脑镰硬膜下血肿8例,CT表现为内缘平直、外缘弧形或波浪形的带状高密度影;小脑幕硬膜下血肿6例,CT表现为扇行高密度影,幕缘密度最高,边缘光滑、锐利,离幕缘密度变淡而模糊;大脑镰合并小脑幕硬膜下血肿5例,CT表现为具有大脑镰和小脑幕硬膜下血肿的CT表现,二者相连,右侧呈S形,左侧呈反S形。结论大脑镰、小脑幕硬膜下血肿CT表现具有特征性,CT检查对其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椎-基底动脉系统又称后循环,由椎动脉、基底动脉、大脑后动脉及其各级分支组成,主要分支供应脑干、小脑、枕叶、颞叶后部、丘脑和上段脊髓等。缺血性脑血管病中有20%是由后循环缺血引起的。过去由于诊断方法和临床资料的缺乏,普遍认为后循环缺血性卒中引起的瘫痪大多数是破坏性的,某些卒中类型的病死率极高,预后很差.  相似文献   

20.
刘琮蔚  贾英 《天津医药》2004,32(3):192-192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系因基底动脉顶端为中心的2cm直径范围内5条血管交叉部位即左右大脑后动脉、左右小脑上动脉和基底动脉顶端,其中任何两条以上血管闭塞引起的血液循环障碍而出现的一组临床症候群。现将我院1991年—2001年住院的32例TOB患者资料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