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浅析末梢血血常规和血液分析仪测定静脉血应用结果差异。方法:本次研究对象为2020年9月~2021年9月56例在本院做血常规检查的患者,所有患者分别采集末梢血和静脉血,使用血液分析仪进行指标检测,对比分析检测结果。结果:末梢血HCT、Hb水平明显低于静脉血,WBC水平明显高于静脉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血后10min、30min末梢血的PLT水平均明显高于静脉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血后0min、10min、30min末梢血的WBC均明显高于静脉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液分析仪进行血常规检测中,静脉血测定结果的准确性高于末梢血,建议使用该方法进行采血。  相似文献   

2.
沈国凤 《工企医刊》2014,27(6):1123-1124
目的探讨静脉血与末梢血在五分类全自动血球仪检测中的结果差异性,为血常规标准化操作理论和实验依据。方法同时采集我院门诊32例患者静脉血与末梢血,用抗凝剂为EDTA-K2的定量真空管采血抗凝,使用五分类血细胞分析仪检测血常规结果,进行对比实验,比较分析结果的差异。结果血液分析仪检测静脉血与末梢血血常规结果表明两组WBC、RBC、HCT、HGB之间的数据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PLT结果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五分类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应以静脉血为主,对引起末梢血结果的诸多因素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末梢血和静脉血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应用进行分析探讨。方法选取自2013年4-8月期间进行健康体检的100例志愿者作为研究对象,全部患者均采用血细胞计数仪进行检测,并分别采取志愿者的静脉血和末梢血,并对血常规检测结果进行观察分析。将室温下不同时段的血常规检测差异进行对比。结果经检测发现,血液分析仪对末梢血和静脉血常规检测的各项参数上存在显著性差异,末梢血的血红蛋白、红细胞、白细胞等检测值明显高于静脉血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梢血的血小板计数值则明显低于静脉血血小板计数值,差异显著性(P〈0.05);而两种血液检测结果在中间细胞百分比上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当完成检测3 h内,静脉血的血小板、红细胞、白细胞、血红蛋白以及中间细胞百分比等检测值均与即刻检测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检测6 h后,血小板值明显低于即刻检测值,结果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中间细胞值则明显高于即刻检测结果,差异显著性(P〈0.05);而在其他方面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血常规检测中,使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检测,静脉血与末梢血在血常规检测结果上具有明显的不同,对于患者而言,采取静脉血采集,其检测结果更加准确。因此,患者在进行血常规检测时,要尽量选择静脉血,同时要尽快在3h内测定样本,以降低误差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析血常规检验的影响因素。方法对患者分别抽取静脉血和末梢血,并分别于抽血后以及抽血后30min、1h、2h和4h进行血常规主要指标的检验。结果采集静脉血患者的血小板计数均值较末梢血患者要高,红细胞和白细胞计数及血红蛋白均值相对要低;所有患者2h内血常规相关指标的均值差异不明显,4h时血小板计数下降明显。结论血常规检验中应尽量排除掉发生误差的因素,以利于检验结果准确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5.
目前国内不少医院血常规检查采用末梢血。多数学者认为正常人末梢血与静脉血的血细胞检测结果无明显差别,有学者认为在某些特殊病人的血常规检测不宜应用末梢血,如休克、手术等。本文检测34例烧伤病人的血细胞分析仪所测定的WBC、RBC、Hb、Hct、PLT5项指标,以比较两采血部位血细胞检测结果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静脉血与末梢血对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影响及相关性。方法随机抽取2010年2月-2012年2月在我院进行血常规检查的患者120例,按抽血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其中A组60例采集末梢血,B组60例采集静脉血,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检验结果及所测得血常规的差异。结果本次血液分析仪测定静脉血与末梢血血常规结果显示,A、B两组的白细胞(WBC)、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3项指标检验结果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红细胞(RBC)、平均红细胞容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血小板(PLT)5项指标检验结果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血与末梢血对血常规检查结果的影响差别不很大,但采用末梢血做血常规较难控制检验质量,部分检验指标不及静脉血明显,采用血液分析仪做血常规检验时选用静脉血更佳。  相似文献   

7.
王辉 《药物与人》2014,(9):225-225
目的:探讨手指末梢血血糖和静脉血血糖检测结果的差异。方法:通过血糖仪测定末梢血血糖,与传统静脉血测定血糖进行检测。对150例门诊检测血糖患者的末梢血、静脉血血糖结果对比分析。结果:150例患者检测手指末梢血在空腹、餐后2h、餐后8h血糖平均值与同一时间静脉血血糖平均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指末梢血糖可用于糖尿病患者快速筛选、普查,以及长期反复监测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手指末梢血糖仪具有简便、快速、准确的特点,对于指导临床用药及选择治疗方法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利用血细胞分析仪针对末梢血与静脉血实施血常规检测的结果差异。方法将我院240例自2011年6月-2013年6月进行健康体检及接受血常规检验的患者随机分为静脉血组与末梢血组,静脉血组即采集静脉血进行血常规检验,末梢血组即采集末梢血进行检验。并在室温环境下对即刻、1h、3h、6h等四个时间点的检测差异进行对比。结果与静脉血样本相比,末梢血的血红蛋白(Hb)、红细胞(RBC)、白细胞(WBC)等指标检测值均高于静脉血,P〈0.05,差异具统计学意义;而血小板(PLT)计数值则低于静脉血,P〈0.05,差异具统计学意义;中间细胞(MXD)百分比无明显差异。与即刻检测结果相比,静脉血在3 h内各项指标无明显差异;但在检测6h后,血小板计数值下降明显,而中间细胞百分比则明显升高, P〈0.05,差异具统计学意义,对比其余各项指标,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血常规检验中,相比末梢血样本而言,静脉血样本的优势更明显,不仅可以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而且可以重复检测;且人体血常规检测结果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故在3h内测定样本可最大程度上消除结果误差。  相似文献   

9.
闵惠 《药物与人》2014,(10):75-76
目的:探讨在血液化验工作中影响化验结果的相关原因。方法:选取我院健康体检者70例,通过BackmanCounter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对所有受检者的静脉血与末梢血进行常规测定,同时比较在即刻、2h和6h等不同放置时间下的血液化验结果。结果:除血小板计数(PLT)外,静脉血组的白细胞(WBC)、红细胞(RBC)及血红蛋白(Hb)值均要较末梢血组更低,比较差并明显(P〈0.05)。在放置6h后,血液中PLT水平要较即刻测定、放置2h测定的结果有所降低(P〈0.05),其余参数水平则较为接近(P〉0.05)。结论:血液化验部位、标本放置时间均可能给血液化验结果造成一定影响,临床应予以充分重视,并严格按照规定在2h内测定标本,以保障检测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同采血方法进行血常规检验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6-12月于本院接受血常规检查的患者200例,根据不同采血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观察组进行静脉血采集,对照组进行末梢血采集,对血常规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并比较两组患者血常规检查结果中的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计数(RBC)、血小板计数(PLT)、红细胞比容(HCT)、血红蛋白(Hb)、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等检查项目的差异。结果:两组血常规检测指标中WBC、RBC、PLT、HCT、Hb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CHC、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应用静脉血采集进行血常规检测结果更为客观准确,静脉血液采集具有更高的应用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王雪琴 《中国保健营养》2012,(20):4348-4349
目的对新生儿末梢血预稀释和静脉血血常规中主要指标WBC、RBC、HGB、HCT、PLT等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并对其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以期对临床工作有所帮助。方法选取我院150例新生儿科住院患者,年龄0-7天,每人在同一时间内采集其末梢血和静脉血;用迈瑞BC-3000全自动血液分析仪进行测定。结果新生儿末梢血和静脉血中的HBG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01),RBC、HCT差异有显著性(P<0.05),其他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末梢血并不能完全反映全身循环血液的真实情况,因此如果遇到疑问时,最好进行静脉采血复查,以免造成误诊。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使用血液检测仪对静脉血和末梢血进行检验,比较其检验结果。方法:选取2014年8月到2015年6月于本院进行普通体检测血常规的16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采集静脉血)和对照组(采集末梢血)患者各80例,使用血液分析仪对其进行检测,比较两组检验数据。结果:通过对两组进行检测,得出静脉血的白细胞(7.03±1.42)低于末梢血(8.22±2.74),但其他指标PLT、RBC、HGB平均值高于末梢血。两组RBC、HGB、PLT、WBC的相关系数依次为5.15、5.12、1.29、2.99,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通过使用血液分析仪对两组进行采集,能大幅度提高血液检测准确率,同时采用末梢血进行血常规检测结果中血红细胞、血小板白细胞和红细胞的变异系数比较大,而对患者采集静脉血,其检测的结果具有可重复性及较高的准确性。因此,观察组的检验方法高于对照组,值得临床医疗中广泛使用,具有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并分析在血液分析仪检测中末梢血常规与静脉血常规检测结果。方法:选取在本院门诊健康管理中心进行健康体检的128例体检者为研究对象。选择血液分析仪对所有体检者均实施末梢血常规检查和静脉血常规检查,比较两组血液结果中的白细胞(WBC)、红细胞(RBC)、血小板(PLT)和血红蛋白(Hb)等指标值。结果:静脉血组的白细胞、红细胞以及血红蛋白等检测值,显著低于末梢血组的检测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在血小板方面,静脉血组的检测值明显高于末梢血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进行血常规检测时,静脉血常规的检测指标显著优于末梢血的检测指标,可在临床上建议,运用血液分析仪进行静脉血常规的检查,进一步保证血常规检测的准确率与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XE-5000血细胞分析仪全血与末梢血2种进样模式的检测结果。方法应用XE-5000血细胞分析仪检测50例患者的全血与末梢血标本的白细胞(WBC)计数、红细胞(RBC)计数、血红蛋白含量(Hb)、红细胞压积(HCT)、血小板(PLT)计数等五项参数,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不同模式中WBC、RBC、Hb、HCT、PLT的数值均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全血或末梢血能获得相对不同的检测结果,及时地做好室内质控利室间质控,定期地进行2种模式的结果比对,对仪器进行校准,才能保证2种模式结果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5.
王瑞红 《职业与健康》2006,22(21):1818-1819
目的探讨不同采血方法与标本放置时间对血小板计数的影响。方法在不同测定时间用血细胞分析仪立即测定与15和30mim后测定68例小儿静脉血和末梢血中的血小板。结果(i)68例小儿静脉血结果:立即测定和15min后测定比较,P〈0.01,差异有非常显著性;15与30mim后测定结果比较,P〉0.05,差异无显著性。@40例血小板计数正常的患儿:静脉血,手工法与仪器法计数比较,P〉0.05,差异无显著性;末梢血,手工法与仪器法计数比较,P〈0.05,差异有显著性。28例血小板计数减少症患儿:静脉血,手工法与仪器法计数比较,P〉0.05,差异无显著性;末梢血,手工法与仪器法计数比较,P〈0.01,差异有非常显著性。结论不同采血方法和标本放置不同时间对血小板计数有影响,尤其是患血小板疾病或对血小板计数准确性要求较高的患儿,有必要在临床推广静脉采血,使患儿血常规检测质量得到进一步保证。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影响临床血常规检测结果的相关因素,结合相关临床资料,分析控制策略。方法选取某医院2013年6月-2014年2月76例患者的血液样本,均采用全自动化血液检测仪进行血液检测,送检时间、保存温度、采血部位各有差异,分析检测结果。结果立即送检白细胞计数大于24h送检,红细胞数,白细胞、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测定小于24h送检,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室温保存与冰箱保存的血液样本,红细胞数,白细胞、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测定结果各有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血的血液样本,红细胞数低于末梢血,白细胞、血小板计数高于末梢血,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常规检测结果的相关影响因素众多,要想提高检测精度,必须利用多元质量控制手段,对血液样本进行全方位的保护,根据检测要求,选择放置时间、检测温度、采血方式。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不同采血方法进行血常规检验在临床中的价值比较.方法:选取2016年4月-2017年4月在我院接受血常规检验的2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采血方式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00例,对对照组患者采用末梢采血的方式进行血液采集,对观察组患者采用静脉采血的方式进行血液采集.分析两组患者的血常规检测结果,比较其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红细胞比容、血小板计数及血红蛋白等各项数值的差异.结果:末梢血中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红细胞比容、血小板计数及血红蛋白的检测值均比静脉血的检测值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不同的采血方法得到的血常规检测结果有一定的差异,末梢血的稳定性比静脉血和动脉血的稳定性低,所以建议临床运用静脉采血的方式进行血常规检查,这样的检测结果更加准确,有更高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比分析不同采血方法在血常规检验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2017年9月-2018年3月期间在我院进行血常规检查的100体检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受检者同时采集静脉血与末梢血,并采用同一血液分析仪进行血常规检测,对比分析两种血样的检测结果。结果:肘前静脉血RBC、Hb、HCT、PLT、MCV血常规指标水平均高于手指末梢血,肘前静脉血WBC水平低于手指末梢血,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梢血重复检测各指标CV值均高于肘前静脉血。结论:不同采血方法的血常规指标检测结果具有较大的差异,相比末梢血,静脉血检验结果较为精准、稳定,血常规检验采血方法应尽量采取静脉采血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比分析末梢血及静脉血对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70例行血常规检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采血方式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34例,采集末梢血;观察组36例,采集静脉血。对比两组临床检测结果。结果:两组MCH及MCV对比,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PLT、MCHC、Hct、Hb及RBC,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WBC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采同采血方式,检测结果也不尽相同,静脉血血常规检测结果显著优于末梢血,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对比不同采血方法进行血常规检验中的检测结果差异,总结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9月至2011年9月184例进行血常规检验的受检者,分别采集其静脉血和末梢血的标本,观察对比两种采集方法进行血常规检验的结果。结果:在血常规检验项目中,静脉血的Hb、Hct、PLT、RBC明显高于末梢血标本的检验值(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静脉血的WBC明显低于末梢血标本的检验值(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种检测方法在MCV、MCH、MCHC方面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两种采血方法皆具有临床应用价值,但对于需要使用全自动血细胞计数仪进行检测的血常规项目,建议选用静脉血进行检测的结果更为理想,能够使血细胞检测的准确性与重复性更高,可以为临床提供更为可靠、科学的数据,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