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目的针对人工耳蜗植入儿童的言语韵律问题制订干预策略,并验证其有效性。方法选取18名韵律异常的人工耳蜗植入儿童作为被试,针对其存在的韵律问题制订干预策略并实施,采用平均基频、基频标准差、平均强度和强度标准差以及停顿次数、停顿时长和语速等声学指标进行干预前后比较。结果经过干预训练后,人工耳蜗植入儿童语调和节奏均存在显著进步,趋近于健听儿童。语调方面,开心时平均基频提高,悲伤时平均基频显著降低(P=0.000<0.01),平均强度显著提高(P=0.000<0.01),中性和悲伤时的强度标准差显著减小(P<0.01);节奏方面,除慢速7字和9字语句外,其他语句停顿次数、时长均显著减少(P<0.05),语速(除中速7字外)均显著提高(P<0.05)。结论本研究制订的干预策略对CI儿童的言语韵律问题能够起到较显著的改善作用,有一定借鉴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听障儿童与健听儿童韵律词重音声学特征的异同。方法分别对健听儿童和听障儿童(重音异常组,重音正常组)重音音节的音强、音长、音高进行比较分析。结果①重音异常组韵律词前后字的平均基频增量总体小于重音正常组与健听儿童;②重音异常组韵律词的重音与非重音音节的平均强度(mean syllable intensity,MSI)、相对时长(syllable duration,SD)差异总体显著,平均基频(mean syllable F0,MSF0)差异总体不显著;③重音正常组句中韵律词的重音与非重音音节的MSF0差异显著,而单独韵律词的MSI、SD、MSF0差异总体显著。结论①与健听儿童相比,重音异常组听障儿童表现韵律词重音的声学参数为音强和音长,重音正常组听障儿童则为音高;②听障儿童韵律词单独出现时与在句中出现时的重音情况不同。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听障儿童疑问语调发音异常的矫治方法。方法对1例5岁4个月配戴助听器的疑问语调发音异常听障儿童实施针对性训练,采用单一被试研究方法,对比个案干预前后疑问语调边界调的终点基频值和基频斜率值。结果干预前后被试基线期和处理期的终点基频值(P=0.0156<0.05)和基频斜率值(P=0.0011<0.05)数据呈显著性差异。结论本研究设计的综合性康复训练方案使听障儿童疑问语调发音异常得到有效改善,可为临床康复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3~5岁听障儿童情感语调发音的声学特征。方法选取3~5岁17例(3岁8例,4岁4例,5岁5例)佩戴助听器(hearing aid,HA)儿童(HA组)、51例(3岁19例,4岁17例,5岁15例)人工耳蜗植入(cochlear implant,CI)儿童(CI组)以及32例(3岁10例,4岁9例,5岁13例)健听(normal hearing,NH)儿童(NH组),以自编6个语义中性的高兴和难过情感语调测试语料分别检测各组两种情感语调的平均基频(F0)、基频标准差(F0 SD)、基频范围(F0 range)、平均强度(intensity)、强度标准差(intensity,SD)、强度范围(intensity range)及时长(duration),比较三组儿童情感语调的声学特征。结果三组儿童高兴和难过语调发音的平均基频、平均强度和时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比难过语调,NH组儿童高兴语调的基频标准差和基频范围更大,而HA组和CI组儿童的强度标准差和强度范围更大,与NH组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项声学指标值在不同年龄儿童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情感语调发音中健听儿童主要利用更多的频率变化来改变语调,而佩戴助听器和人工耳蜗植入儿童则倾向于用更多的强度变化来表达情感;听障儿童在情感语调发音中展示了对韵律线索的利用能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普通话韵律词位置对其重音的影响及基频曲线直线拟合斜率值K、音节平均强度与词平均强度比值I、音节时长与词时长比值M这3个声学参数对重音的敏感性.方法 采用听感知及声学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进行分析研究.结果 ①韵律词单独出现和在句中出现其重音的听感知量T值的绝对值之间存在极显著差异.②韵律词位置对K值有显著影响.③重音类型对K.M有显著影响.结论 ①韵律词单独出现与在句中出现的重音位置及前后音节轻重差异不同.②韵律词在句中出现时基频曲线直线拟合斜率值大于单独呈现时.③时长为韵律词重音最敏感的参数,其次是基频曲线直线拟合斜率.而强度则不敏感.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对听障儿童单字调发音障碍矫治方案的研究,验证康复方法的有效性.方法对1例配戴助听器的单字调发音障碍听障儿童实施基础训练和针对性训练的干预方案;采取单一被试研究方法,将干预前后的评估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个案基线期和处理期数据呈显著性差异.结论本研究设计的综合性康复训练方案使听障儿童单字调发音障碍得到有效改善,可为临床康复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健听儿童与听障儿童在对话、跟读、数数三种测试语料下音调的声学分析差异。方法采用启音博士言语测量仪(Real AnalysisTM,Dr.speechTM)对3~6岁儿童(95名健听儿童、27名听障儿童)在对话、跟读、数数三种测试语料下进行音调的声学分析,记录其平均言语基频、基频标准差、基频范围,并比较健听儿童与听障儿童的差异。结果不同语料对3~6岁健听儿童基频标准差及基频动态范围有影响;正常儿童从1数到5时音调及音调变化比对话或跟读状态下更高及更大;3~、4~、5~6岁儿童说话时对音调变化的控制能力不同,但这种不同并不存在规律性;女童的音调普遍高于男童,说话时的音调变化比男童更大。结论听障儿童较易出现高音调,说话时较易出现音调忽高忽低的现象,其控制音调变化的能力低于正常儿童。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听障儿童家庭康复入户指导模式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 以一名3岁听障儿童为被试,对其进行为期半年的家庭康复入户指导干预,干预前后定期进行听觉能力评估、语言能力评估、学习能力评估以及EARS评估.结果 通过半年的家庭康复入户指导,个案在听觉、语言以及学习能力各方面都有明显好转;其家长也逐渐参与到康复训练中,基本掌握了康复训练的方法并主动承担起康复训练课程.结论 听障儿童家庭康复入户指导的模式具有可行性和推广性,有利于听障儿童全面发展和家庭和谐,但在康复效果评估以及后续跟踪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前语言期听障儿童听觉言语康复的方法及重要性。方法与结果本文从六个方面阐述了前语言期听觉言语康复在听障儿童语言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交流需要是促进听障儿童语言发展的前提;"医教结合"是听障儿童语言发展的基础;家长与听障儿童的相互作用是听障儿童语言发展的基本要素;韵律因素是听障儿童语言发展中的首要特征;实时反馈是听障儿童语言发展的推动力;父母语言输入形式是影响听障儿童早期语言发展的重要因素。结论前语言期听觉言语康复在听障儿童语言发展中相当重要。健听儿童语言发展阶段的理论对听障儿童语言康复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可以作为听障儿童听觉言语康复实践的指南。具体方法可归纳为:①在语言学习中强调交流;②父母所用的语言应该超过听障儿童现有的水平;③应该鼓励并不断巩固听障儿童进行交流,使他们的语言得到更好地发展;④父母应该首先对听障儿童的交流做出回答,而不是着眼于语言结构,并应通过自然语言进程提供如模仿、扩充等新的语言信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听障伴孤独症儿童的康复治疗方法。方法对2名孤独症儿童进行应用行为分析,人际交往训练、感觉统合训练及听觉言语训练等综合干预,评估其干预结果。结果患儿的孤独症症状明显减轻,认知、语言理解与表达、模仿、小肌肉运动、情感表达和社会互动等能力明显提高。结论采用综合性干预措施对于治疗听障伴孤独症儿童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融合教育中提高听障儿童社会性发展水平的教育策略,为听障儿童更好地适应班级生活提供参考建议。方法 选取融合幼儿园班级中的1名听障儿童为被试,采取适宜支持策略进行为期3个月的干预,通过海森高《学前儿童观察评价系统》社会性发展评价指标对个案干预前后的效果进行对比。结果 通过适宜支持干预策略,提升了个案融合教育班级中的社会性发展水平。结论 适宜支持干预策略对提高融合教育中听障儿童社会性发展水平有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提高听障儿童社会性发展水平的康复教育策略,为听障儿童康复教育提供参考建议。方法 选取康复机构听障儿童班级中的1名儿童为被试,以家园共育为主要途径,采取适宜支持策略进行为期8周的干预。采用海森高《学前儿童观察评价系统》社会性发展评价指标对个案干预前后的效果进行对比。结果 以家园共育为主要途径,适宜支持干预策略提高了该个案社会性发展水平。结论 围绕家园共育,采取教师支持、家长支持、同伴支持等适宜支持策略对提高听障儿童社会性发展水平有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后位聚焦口腔共鸣障碍对听障儿童嗓音的影响.方法 选取15例3~6岁存在后位聚焦口腔共鸣障碍的听障儿童(共鸣障碍组),20例3~6岁无口腔共鸣障碍的听障儿童(对照组),使用嗓音疾病评估仪分别对两组对象发/(ae)/音时的嗓音进行声学分析,比较两组的基频(F0)、基频标准差(F0SD)、基频微扰(jitter)、振幅微扰(shimmer)和标准化噪声能量(NNE).结果 对照组F0、F0SD、jitter、shimmer、NNE值分别为323.52±45.73 Hz、5.35±3.38 Hz、0.27%±0.16% 、2.53%±0.84%、-16.03±3.16 dB;共鸣障碍组分别为328.44±89.41 Hz、8.59±7.42 Hz、0.74%±0.79%、4.48%±1.44%、-14.92±7.27 dB,其中jitter、shimmer值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共鸣障碍组儿童主要表现为功能亢进型嗓音障碍, shimmer值异常率最大(86.67%,13/15),其次是F0(66.67%,10/15)、jitter(53.33%,8/15)和F0SD的异常率(53.33%,8/15),异常率最小的是NNE(20%,3/15).结论 后位聚焦口腔共鸣障碍听障儿童的嗓音异常率较高,主要以jitter、shimmer值升高为主,主要表现为功能亢进型嗓音障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音乐互动疗法结合语言康复训练对听障儿童语言能力、心理弹性及孤独程度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9年12月~2022年12月我院就诊的听障儿童92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常规语言康复训练+音乐互动疗法)和对照组(常规语言康复训练)各46例,比较两组患儿干预前后语言能力、心理弹性与孤独程度的变化。结果 干预后研究组小龄儿童听觉发展问卷(little ears auditory questionaire,LEAQ)评分、心理弹性量表(connor-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CD-RISC)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孤独治疗评估量表(autism treatment evaluation checklist,ATEC)评分及总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听障儿童接受音乐互动疗法及语言康复训练可改善语言能力,提高心理弹性,缓解孤独程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阶梯式训练策略对提高学龄前听障儿童疑问句表达能力的干预效果。方法 本研究通过比较9名听障儿童干预前后回应和发起次数的差异,检验阶梯式疑问句训练策略对听障儿童表达能力的干预效果。结果 阶梯式训练策略对提高学龄前听障儿童疑问句表达能力具有显著的训练效果和维持效果,能够提高其疑问句泛化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运用能力。结论 阶梯式训练策略提高了学龄前听障儿童的疑问句表达能力,为听障儿童主动语言的康复训练提供一定的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区角活动对听障儿童学习能力发展的影响.方法 选取30名4~5岁听障儿童(教改班和非教改班各15名),在教改班开展4个月的区角活动,非教改班不开展区角活动.区角活动前后,对所有听障儿童进行希-内学习能力评估中的摆方木、折纸和看图联想3项测试.随机选取15名4~5岁健听儿童,同样进行上述3项测试.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同时通过访谈法对被试的家长和教师进行调查.结果 参与区角活动的听障儿童在摆方木、折纸和看图联想3个方面与未参与区角活动的听障儿童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未参与区角活动的听障儿童与健听儿童存在极为显著的差异(P<0.01).结论 开展区角活动对提升听障儿童的学习能力有明显作用,有助于逐渐缩小听障儿童与健听儿童的差距.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听障儿童声带小结发声训练的有效方法.方法 对一名患有声带小结的听障患儿进行发声训练,采用单一被试法分析治疗前后声学参数F0、jitter、shimmer、NNE,监控其训练效果.结果 基线期与处理期的F0有显著性差异(P<0.05),NNE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jitter、shimmer的改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喉部按摩、声带放松训练、哈欠-叹息法等综合发声训练对改善听障儿童声带小结有着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听障儿童普通话双字调"去+去"连读变调的声学特点。方法比较60名听障和60名健听儿童普通话双字调"去+去"连读时基频最大值,最小值,调域,拟合斜率等声学参数,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两类儿童基频最大值F0max单发位置显著大于前去(P<0.05)和后去(P<0.01),且前去的F0max显著大于后去(P<0.01);(2)听障儿童基频最小值F0min在单发和后去位置均显著大于健听儿童(P<0.01),前去位置两类儿童的F0min无显著性差异;(3)听障儿童的调域F0(max-min)显著小于健听儿童(P<0.01),两类儿童调域F0(max-min)单发位置显著大于后去(P<0.01)和前去(P<0.01),且后去的F0(max-min)显著大于前去(P<0.01);(4)听障儿童拟合斜率F0K前去位置显著大于健听儿童(P<0.01),单发和后去位置两类儿童的F0K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听障儿童和正常儿童一样,"去+去"连读时会产生连续变调现象,表现出接近于成人去去变调发音的走势。但听障儿童去去连读的能力显著落后于正常儿童,表现出后去终点基频较高、调域偏小和协同发音不经济等现象。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对一名听障儿童声母最小音位对比式识别能力进行评估与干预训练,验证分层训练方法对提高其声母最小音位对比式识别能力的有效性。方法以一名3岁、双耳配戴助听器的听障儿童为被试,采用分层训练的方法进行为期6周的干预训练。训练前、后分别使用声母最小音位对比式识别能力评估词表进行评估,训练过程中采用单一被试法(B1-B2设计)、声母最小音位对比式识别能力评估A监控词表进行监控。结果训练后,该儿童声母识别的正确率较训练前有了大幅度提高(由62.1%上升为93.3%),并且通过了同龄儿童的参考标准;处理前期和处理后期两组数据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同时,个案在日常生活中的识别能力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结论本研究设计的训练方案对提高听障儿童声母最小音位对比式识别能力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20.
听障儿童连续语音能力早期干预的个案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利用自编的连续语音训练材料对听障儿童进行干预,以提高其连续语音能力。方法采取单一被试研究方法,分别对1名植入人工耳蜗和1名配戴助昕器儿童干预前后的评估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植入人工耳蜗儿童基线期和干预期数据呈极显著差异,配戴助听器儿童基线期和干预期数据呈显著差异。结论通过针对性训练,听障儿童的连续语音能力得到提高,为临床康复提供了理论与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