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风温风温,为感受风温病邪而致的新感温病。多发于冬春两季,尤以春季为多见。临床以发热、烦渴、喘咳为特征。初起,温邪上受犯肺,严重者逆传心包,邪扰肝经,则动风发痉。《温病条辨·解儿难》称为“风温痉”。叶香岩《三时伏气外感篇》谓:“风温者,春月受风,其气已温,经谓春病在头,治在上焦,肺位最高,邪必先伤,此手太阴气分先病,失治则入手厥阴心包络,血分亦伤。”因风乃天地之阳气,温乃热化之邪,两阳相灼,先伤上焦,然其病变,总不外乎“手三阴为病薮”。陈平伯《外感温病篇》指出:“风温为病,春月与冬季居多,或恶风或不恶风,必身热咳嗽烦渴。”明确了风温的发病,主症及其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2.
风温是感受风热病邪所引起的温病.初起以发热,微恶风寒,咳嗽,口微渴等肺卫见症为特征.多发生于冬、春两季.其发于冬季者,又称为冬温.风温属新感温病的范畴,发病机理是风热病邪从口、鼻、皮毛而犯于肺卫,出现肺卫见症.  相似文献   

3.
9 关于春温的病因问题关于春温的病因,教材提出了“春季温热病邪”的概念,并与风热、暑热、湿热、燥热病邪并列为四时温病的致病主因,认为春温“是感受春季温热病邪而引起的一种急性热病”、“外因是温热病邪,内因是阴精素亏,正气不足”。据此则春温应属新感温病,而不是伏邪温病了。然而教材在总论部分,多次提到春温为伏邪温病,在有关章节中论述春温的发病时又以“冬伤于寒”、  相似文献   

4.
根据发病后的临床表现 ,将温病分为新感温病与伏气温病两类。伏气温病简称伏温 ,原意是指感受外邪伏藏于体内过时而发的温病 ,实际是指病发于里的温病。初起以灼热、烦躁、口渴、溲赤、舌红苔黄等热郁于里的症候为主要表现。伏气温病一般病情较重 ,病程较长。里证是其表现的重心 ,里证的转归是其演变的关键。主要病种有春温、伏暑等。由于对邪伏的具体部位 ,所伏为何邪 ,邪发后的演变及治法等 ,医家们见仁见智 ,故在伏气温病方面 ,形成了不同的派别学说 ,伏寒化温说是其最具代表的一种。以《内经》“冬伤于寒 ,春必病温”以及“冬不藏精 ,春…  相似文献   

5.
邓铁涛 《新中医》1989,31(9):41-43
(从本讲开始,将温病之辨证论治,分为四讲)冬春两季感受风温邪气的外感发热病,名为风温。发于冬天的名冬温,发于春令初起即见气分证或营分证的名春温,辨证论治均可参考。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冬春季的感冒及流行性感冒等病,可参考本讲的论述进行辨证论治。病因病理风温邪气为本病的致病原因。春季温暖多风或冬  相似文献   

6.
风温概述     
风温是感受风热病邪所引起的急性感热病,多发于冬春二季,初起以肺卫症状为主,临证多见发热、微恶风寒、咳嗽、口微渴等症,属于典型的新感温病。一、古代医家对风温的认识风温之名,首见于《伤寒论》太阳篇第六条:“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但这里所说的风温,从张仲景描述的症状来看,系指热病误汗所引发的变证,而非指新感温病,与温  相似文献   

7.
温病是感受四时不同温热病邪所致之多种急性外感热病之总称。其特点为:1.以温热病邪为主致病;2.发热为其共有症状,初起即见热象;3.发病急,传变快,(?)伤(?),(?)厥;4.其中某些病种具传染性、流行性;5.各病种各具不同季节性。温病包括风温、春温、署温、湿温、伏署、秋燥、冬温、  相似文献   

8.
《素问》云“冬伤于寒,春必病温”,认为温病是发生于春季的外感热病,为后世伏气温病学说奠定了基础。仲景《伤寒论》和《伤寒例》详细论述了伏气温病的症候和治疗。诸医学名家均宗仲景和《伤寒例》的伏气温病说,认为伏气温病只发于春季,初起无恶寒表证,属里热外发型热病,是广义伤寒的一种类型,治当清泄里热,不须发表。  相似文献   

9.
风温病是感受风热之邪引起的一种以肺系病变为中心的春季多发疾病。相当于现代医学中的某些呼吸系统疾病,急性传染病,流行性感冒,急性支气管炎等。临床上以起病急聚,传变迅速,容易出现逆转心包为特点,正如叶天士在《三时伏气外感篇》说:“风温者,春月受风,其气已温,经谓春病在头,治在上焦,肺位最高,邪必先伤比手太阳  相似文献   

10.
<正> 二、从温病的发生和发展来看 (一) 温病的发生同一温病发生,为什么有的病发于上焦卫分而但见表证;有的则病发于上、中、下焦的卫、气、营、血分而见表里相兼证(或为卫兼气分证,或为卫兼营、血分证,或为卫气营血俱病证)?这显然是由相同的外因作用于不同的内因(伏邪)所致。如:新感温邪侵犯上焦卫分,而上、中、下焦的气营血分无伏邪的,则但见表证,而无里证。例如有的风温或温燥或冬温病起,但见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咳嗽,口渴,或口鼻咽喉唇舌干燥,脉浮数等表(上焦太阴肺卫分)热证,一经辛凉解散即愈(但其病如果失治或误治,由于邪气久留,正气渐伤,其外邪亦可逐渐入内,而由表证逐渐转变成里证。)等。温邪直中入里或伏温自发于里,而无新感在表的,则病起即见里证,而无表证。例如中暑的暑邪入心而卒然昏倒,身热肢厥,脉伏,和暑  相似文献   

11.
春温是发生于春季的温病.初起即可出现高热、烦渴、甚至痉厥等里热证表现.一般发病急骤,病情较重,变化较多,故多认为是里热内伏所致,是伏邪温病的代表病种.春温病的发生多因素体阴亏、正气不足、冬季又感受寒邪、寒邪郁而化热所致,故初起即呈里热炽盛之候.  相似文献   

12.
伏气温病又称伏邪温病,是指感邪后未即时发病,邪气伏藏,逾时而发的温病[1].伏气温病属于外感热病的一种,其特点是当邪气侵犯人体时,由于体质较弱,邪气不能被消灭或排除,也不能应期发病,而是在一定条件下保持整体的平衡,使邪气伏藏待机,这种潜伏于体内的邪气被称为"伏气"或"伏邪",及至到了内外环境条件有利于毒邪时,或"伏气"自内而发,或"伏气"为时令之邪所诱发,邪毒暴张,干扰或破坏了体内正常生理状态而发病,初起即以里热证或营血分证为主,而与当令时邪的致病特点不相符合.随着历代医家对伏气深入研究与阐发,促进了温病学不断发展与成熟,因此,伏气学说在温病学中仍具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3.
风温治验     
风温治验顾凤琴陈晖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100053)风温是由风热之邪引起的一种以肺系病变为主的外感热病。本病的特点是:起病急骤,传变迅速,初起邪在卫分,多以发热恶风,咳嗽,口渴等为主要表现。若不能及时准确治疗,病邪往往由卫分很快传至气分、营分、...  相似文献   

14.
第一节概说温病的概念温病从何而起,热邪病毒滋生。诸般热病总名称,各具临床特性。温邪发病急速,初起即见热症。容易化燥与伤阴,还有多种辨证。温病与伤寒的区别温病原由温热,伤寒来自六淫。同属外感性质分,区别在于因证。温邪上受口鼻,先犯太阴肺经。伤寒由表入肌层,证见风寒反应。一、温病的病因温病之因多种,温邪为患侵凌。戾气温毒与时行,均有传染烈性。民病当分四气,外感不外六淫。风暑温燥热中生,贵在审因辨证。 (1)风热病邪风乃春天主气,阳升大地回春。病多风热谓风温,具有升发特性。感受风热邪气,先伤华盖之经。发热  相似文献   

15.
骆常义 《四川中医》1998,16(6):13-14
清代温病大师叶天上说:‘“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可见,湿病过程中的气分证,不但是个重要的病机问题,而且也是复杂的治疗问题。因为,某些不进入气分证的温病患者,则病情轻浅;某些必然进入营血证的湿病患者,则病情深重。所以,对温病气分证的治疗必须抓紧,遣方用药宜早不宜迟,宜重不宜轻。治疗恰当,就可使邪去病愈。否则、邪盛正伤,则可内陷营血发生危香证候,所以温病气分证的治疗是防止传变的关键。1.清宣泄热,达邪外出治风湿风湿,是风热病邪引起的一种外感热病。一年四季皆发,冬春尤多见。青少年患者不少…  相似文献   

16.
非典型肺炎早期的中医药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非典型肺炎属中医时疫春温病范畴 ,亦称时疫肺热病。它的早期特征属风温范畴 ,是感受风热毒邪(又称异气、疫气、戾气、杂气等 )引起的以肺卫表热为初起证候的温病。《素问·刺热篇》中说 :“肺热病者 ,先淅然热厥 ,起毫毛 ,恶风寒 ,舌上黄 ,身热 ,热争则喘咳 ,痛走胸膺 ,不得太息”。今年非典的病情 ,当属于中医学的肺经温热病 ,可称之为“肺瘟”。风温在我国是冬春季的常见病 ,而且常常造成大面积流行。清代医学家陈平伯在《外感温病篇》中提出 :“风温为病 ,春月与冬季居多 ,或恶风 ,或不恶风 ,必身热 ,咳嗽 ,烦渴。此风温证之提纲也。”…  相似文献   

17.
伏气温病和新感温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邪感于外而伏藏于体内,过一个季节而发病,称为伏气温病。感受温热之邪,随感随发,称为新感温病。伏气温病的理论根据,见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冬伤于寒,春必病温。”《素问·热论》:“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还有《素问·金匮真言论》:“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关于邪伏部位的争论,有邪伏肌肤说、邪伏少阴说、邪伏营分说,以及邪伏募原说。邪伏募原说,首先由吴又可提出,但吴氏原指瘟疫而言。所谓邪伏募原,其含义相当于现在所说的潜伏期,与伏气温病是  相似文献   

18.
春温是温病学中重要的疾病之一,对其机理历代医家看法不一。时至今日,《温病学》教材说法亦不尽相同:或曰“发生于春季或冬春之交”的伏邪温病,或曰:“感受春季温热病邪而引起的”新感温病。笔者经过反复推敲,认为还应以伏邪论述更为适宜。 首先,从春温的源流来看。春温导源于《内经·生气通天论》:“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内经·金匮真言论》:“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即指出春温是在冬季人体阴精先亏的情况下,感受寒邪,郁而不发,至春阳气升泄,郁热自内外发而成。这也是伏邪温病最早的理论根据。之后,历代医家对春温看法虽然不尽相同,但以伏邪  相似文献   

19.
伏气温病与杂病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宋乃光 《浙江中医杂志》2000,35(11):461-462
伏气温病又称伏邪温病 ,指感邪后邪气伏藏下来 ,经过一段时间再发病。伏气温病的最早根据是《内经》的“冬伤于寒 ,春必病温”,但同时《内经》又认为伏藏下来的邪气不一定都是温邪或都变为温邪 ,伏气所致疾病也不一定都是温病。《素问 .生气通天论》说 :“是以春伤于风 ,邪气留连 ,乃为洞泄 ;夏伤于暑 ,秋为疟 ;秋伤于湿 ,上逆而咳 ,发为痿厥 ;冬伤于寒 ,春必病温。”这段话给后世主张伏气说的医家以广阔的发挥想象的空间 ,对温病学的发展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温病由于温邪的种类多 ,不同温邪引发的温病也各不相同 ,对其中那些起病隐秘、…  相似文献   

20.
亚急性甲状腺炎(简称"亚甲炎")是临床常见的以发热伴局部疼痛为主症的甲状腺疾病,其病因病机、发病形式及临床表现均符合中医温病特点,笔者参照叶天士治疗温病的"卫气营血"理论来辨治亚甲炎.临证中根据"卫气营血"辨证要点,将亚甲炎病程分为"肺卫风热""气分实热""邪伏营阴""瘀热内阻"四个阶段进行辨治,分别予以疏风清热解毒、清肺泄热、清热通腑、清营透热、凉血散血等治法,佐以软坚散结、疏利肝胆等,使邪去正复,热退肿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