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内科》2017,(2)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联合亚低温治疗心肺复苏成功后缺血缺氧性脑病患者血浆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的变化以及转归。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心搏骤停心肺复苏成功后缺血缺氧性脑病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给予72 h亚低温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右美托咪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入院即刻、入院第5、第10天血浆NSE水平;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意识、反射、肌张力恢复时间以及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入院即刻,两组患者血浆NSE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后第5、第10天,两组患者血浆NSE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患者血浆NSE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意识、反射和肌张力恢复时间等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0 d后,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心肺复苏成功后缺氧缺血性脑病患者采用亚低温联合右美托咪定治疗,有助于抑制患者体内NSE释放,改善临床症状,提高临床疗效,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亚低温治疗在心搏骤停心肺复苏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解放军第175医院2013年3月—2017年6月收治的心搏骤停并行心肺复苏成功的患者102例,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56例和观察组46例。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亚低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自主循环恢复即刻鼓膜温度、鼓膜温度达标时间及自主循环恢复即刻血流动力学指标[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心排出量指数(CI)、全心舒张末期容积指数(GEDVI)、外周血管阻力指数(SRVI)、左心室收缩力指数(d Pmax)],复苏后即刻及复苏后12、24 h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治疗前及治疗2周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治疗2周后简易精神状态评价量表(MMSE)评分。结果两组患者自主循环恢复即刻鼓膜温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鼓膜温度达标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自主循环恢复即刻MAP、CVP、GEDV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HR、CI低于对照组,SVRI、d Pmax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复苏后即刻GC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苏后12、24 h GC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观察组患者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2周后观察组患者定向力评分、语言能力评分、延迟记忆能力评分、即刻记忆能力评分、注意力和计算力评分及MMSE总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亚低温治疗有利于减轻心搏骤停心肺复苏后患者脑损伤,可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及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亚低温治疗心肺复苏后病人脑复苏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来我院治疗的心跳呼吸骤停后心肺复苏病人8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3例)和亚低温治疗组(45例)。对照组只进行心肺复苏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亚低温以及冰毯冰帽全身降温治疗方法。评价两组病人的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测定血糖、血乳酸水平,观察并发症,评价预后和日常生活能力。结果亚低温治疗组GCS评分、血糖、血乳酸水平、并发症发生率、预后和日常生活能力不同时间点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亚低温治疗方对心跳呼吸骤停病人心肺复苏后脑复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以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改善病人的远期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亚低温联合右美托咪定治疗心肺复苏后缺血缺氧性脑病患者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6年8月至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心搏骤停心肺复苏后自主循环恢复并持续昏迷的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为成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亚低温治疗72 h;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右美托咪定静脉滴注治疗5 d。比较两组患者入院即刻、入院第5天、第10天的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水平;比较两组患者的意识恢复、反射恢复和肌张力恢复时间。结果入院即刻,两组患者的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5天和第10天,研究组患者的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组患者的意识恢复、反射恢复和肌张力恢复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亚低温联合右美托咪定治疗心肺复苏后缺血缺氧性脑病患者,能更有效地降低患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水平,缩短患者意识恢复、反射恢复和肌张力恢复时间,促进患者康复,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转运呼吸机对心源性肺水肿肺顺应性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2月~2012年8月需要急救转运并进行常规治疗的28例心源性肺水肿患者为对照组,并将同期进行常规治疗加转运呼吸机治疗的28例患者为观察组,将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5、10、20 min的肺顺应性、胸廓顺应性、总顺应性及相关肺功能指标进行检测及比较。结果观察组治疗后5、10、20 min的肺顺应性、胸廓顺应性、总顺应性均高于对照组,而相关肺功能指标也均优于对照组,P均0.05,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转运呼吸机对心源性肺水肿肺顺应性的影响较大,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肺功能状态。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亚低温治疗心肺复苏术后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选择2011年10月—2016年10月我院收治的92例心肺复苏术病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n=45)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亚低温治疗;对照组(n=47)给予常规治疗。记录两组病人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结果,评价两组病人复苏成功48 h后,疾病严重程度;比较两组病人自主循环恢复即刻(0h)及治疗后1 d、3 d后序贯器官功能衰竭评分(SOFA);比较两组复苏后院内获得性肺炎发生情况;评价出院6个月后神经功能缺损情况。结果治疗48 h后,观察组APACHEⅡ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 d后,观察组SOFA评分下降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且SOFA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亚低温治疗心脏骤停效果良好,对心肺复苏后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唐子文  崔颖 《临床肺科杂志》2020,25(9):1367-1370
目的观察在阶段性训练理论指导下肺康复训练联合常规治疗在卒中相关性肺炎中的临床疗效。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59例卒中相关性肺炎患者分为观察组(29例)、对照组(3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抗感染、促进排痰等基础治疗,观察组患者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增加基于阶段性训练理论的肺康复训练;对照组给予常规肺康复训练。分别于治疗前、治疗2周后使用:肺功能、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linical pulmonaryinfection score,CPIS)评价其肺功能,同时测定治疗前后白细胞介素-4(Interleukin-4、IL-4)、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肺功能、CPIS评分、IL-4、IL-1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评估发现,组内比较,2组患者较治疗前肺功能、CPIS评分、IL-4、IL-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比较,观察组肺功能、CPIS评分分值优于对照组,IL-4、IL-10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3%,较对照组64.0%更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阶段性训练理论的肺康复训练对卒中相关性肺炎患者效果满意,可有效改善患者肺功能和呼吸状态,是临床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阿托伐他汀对吸烟伴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近期心肺事件的影响.方法 55例吸烟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慢性肺心病、肺高压患者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治疗组(n=27)和常规治疗组(n=28).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治疗,阿托伐他汀治疗组口服阿托伐他汀(20 mg/d).分别观察阿托伐他汀治疗组及常规治疗组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肺功能、超声心动图和6 min步行距离的变化,并随访患者的近期心肺事件.结果 阿托伐他汀治疗组治疗6个月后肺动脉压较治疗前和同期常规治疗组同期明显下降(P<0.05)、6 min步行距离明显增加(P<0.05),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FEV1/用力肺活量(FVC)等肺功能指标比常规组治疗6月后有明显改善(P<0.05);常规治疗组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上述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阿托伐他汀治疗组近期心肺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可以改善吸烟伴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生活质量及肺功能、降低肺动脉压,改善患者的近期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心血管急救生存链抢救心搏骤停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以期更好地改善心搏骤停患者预后。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6年3月西昌市人民医院收治的心搏骤停患者208例作为研究对象。心血管急救生存链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自主循环恢复者119例(A组)、死亡者89例(B组),比较两组患者心搏骤停发生地点、心搏骤停发现者、心搏骤停至发现时间、发现心搏骤停至实施心肺复苏时间、首次实施心肺复苏人员、心肺复苏至专业救治人员接手间停顿情况;第二阶段119例自主循环恢复患者中存活出院者22例(C组)、死亡者97例(D组),比较两组患者可除颤心律-电复律时间、除颤方式及复苏药物使用情况;第三阶段22例存活出院患者中脑功能恢复良好者11例(E组)、脑功能恢复不良者11例(F组),比较两组患者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监测、呼吸支持、循环支持、亚低温治疗、控制血糖及神经保护药物使用情况。结果 A组和B组患者心搏骤停发生地点、心搏骤停发现者、发现心搏骤停至实施心肺复苏时间、首次实施心肺复苏人员、心肺复苏至专业救治人员接手间停顿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患者心搏骤停至发现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和D组患者可除颤心律出现-电复律时间和肾上腺素使用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和D组患者除颤方式及胺碘酮、利多卡因、镁剂、碳酸氢钠使用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组和F组患者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监测、呼吸支持、循环支持、亚低温治疗、控制血糖及神经保护药物使用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及时有效进行心肺复苏、尽早电除颤及使用肾上腺素可能提高心血管急救生存链抢救心搏骤停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行心肺复苏的心脏骤停患者给予优化急救护理流程干预的康复效果。方法将在我院行心肺复苏的84例心脏骤停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各42例。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急救护理流程干预,观察组患者进行优化急救护理流程干预。对比两组急救效果和心脏复苏效果,分析复苏3h后两组患者的动脉压、心率及血气分析指标。结果观察组接诊至胸外心脏按压时间、接诊至心电图检查时间、接诊至建立静脉通道时间相比对照组均明显缩短,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心脏复苏成功率(88.10%)、自主呼吸恢复率(73.81%)、自主循环恢复率(66.67%)和存活率(95.24%)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动脉压、心率、PO2均高于对照组,PCO2和pH均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优化急救护理流程干预的行心肺复苏的心脏骤停患者急救效果提高,自主呼吸恢复等心肺复苏效果好,动脉压、心率及血气指标改善,康复效果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血管活性物质在脑梗死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局部亚低温治疗的效果。方法 将73例急性重症脑梗死患者分为亚低温组36例及常规组37例;两组均予常规治疗,亚低温组加用脑局部亚低温治疗。检测两组治疗前后血清血管活性物质神经肽(NPY)、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神经降压素(NT)、内皮素(ET-1)水平,并与32例健康人(对照组)比较,治疗前后行临床神经功能缺失评分。结果 73例患者治疗前NPY、CGRP、NT、ET-1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后7、15d逐渐下降;亚低温组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治疗30d亚低温组临床神经功能缺失评分明显低于常规组(P〈0.01)。结论 血管活性物质在脑梗死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局部亚低温治疗可促进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恢复,明显改善预后;其可能机制为调节血管活性物质水平。  相似文献   

12.
局部亚低温对脑出血的临床疗效和甲状腺轴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局部亚低温治疗急性重症出血患者临床疗效及其对甲状腺激素的影响。方法随机将78例脑出血患者分为治疗组38例和对照组40例,治疗组在药物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局部亚低温治疗,对照组为单纯药物综合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治疗后7、15d血浆甲状腺激素的变化及治疗前及治疗后30、90d临床神经功能评分及Barthel指数评分。结果局部亚低温组血浆FT3、FT4、TSH第7、15天逐渐恢复正常,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30、90d后局部亚低温组临床ESS神经功能评分及Barthel指数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局部亚低温组治疗可改善脑出血患者甲状腺轴功能紊乱,并能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明显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在亚低温条件下,向颅脑创伤(TBI)大鼠颅内移植温度敏感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tsSV40LTag-BMSCs)对受损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将54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亚低温组、亚低温移植组,每组18只.使用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标记tsSV40LTag-BMSCs.使用液压冲击脑损伤仪制备大鼠TBI模型,将对照组大鼠进行常规处理,对亚低温组、亚低温移植组进行亚低温治疗;采用立体定向引导,向亚低温移植组大鼠颅内进行多点移植标记后的tsSV40LTag-BMSCs;分别于伤后第1、7、14、21、28天,对实验组大鼠进行神经运动功能评分.结果 ①制备TBI模型后,各实验组大鼠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77,P=0.788);TBI后第1天进行评分,3组大鼠神经运动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435,P〉0.05).②在TBI后第7、14、21、28天,亚低温组、亚低温移植组的神经运动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亚低温移植组的神经运动功能评分高于亚低温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3组大鼠的神经运动功能评分均随损伤后时间的延长而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亚低温条件下,移植tsSV40LTag-BMSCs治疗TBI大鼠,能够明显改善大鼠脑创伤所致的神经运动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重型颅脑损伤患者82例,开颅手术后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在术前、术后12h、24h、7d观察颅内压(ICP)及血糖变化,伤后3~6个月根据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判断预后。结果治疗组ICP、血糖在术后24h、7d与对照组同时段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术前、术后12h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亚低温治疗组疗效好,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可降低伤病死率及致残率,提高患者的预后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老年人急性脑出血后局部亚低温治疗对其应激激素的影响。方法将96例老年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局部亚低温组(47例)和常规治疗组(49例),常规治疗组单纯药物综合治疗,局部亚低温组在药物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局部亚低温治疗,观察两组入院时、治疗后1w血浆促肾上腺皮质释放激素(CRH)、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皮质醇(Cor)的变化以及应激性疾病的改变。结果两组经治疗1w后,应激激素(ACTH、CRH、Cor)明显下降(P<0.05),应激性疾病(高血压、高血糖和应激性溃疡)明显好转(P<0.05);但同常规治疗组相比,局部亚低温组对应激激素和应激性疾病的影响更明显(P<0.05);同样,在应激性高血糖组也得到了相同的结果。结论颅脑局部亚低温治疗可稳定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 P A)轴,显著降低脑出血的应激反应,改善应激性疾病。  相似文献   

16.
亚低温与醒脑静注射液治疗急性重型颅脑创伤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亚低温与醒脑静注射液在急性重型颅脑损伤中的治疗效果。方法 157例急性重型颅脑创伤病人,随机分为亚低温组(54例)、亚低温加醒脑静组(48例)和常规治疗组(55例)。治疗后3个月根据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标准判定疗效。对于除植物生存和死亡以外的101例病人,同时采用Barthel指数,治疗后3个月评估病人的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同时观察治疗过程中3组病人的并发症等情况。结果 亚低温组和亚低温加醒脑静组的病死率和常规治疗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者之间差异不明显(P〉0.05)。3组的恢复良好率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亚低温加醒脑静组良好率最高。在凝血功能异常上,常规治疗组和其余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常规治疗组的凝血功能异常较少。亚低温组和亚低温加醒脑静组的Barthel指数分别和常规治疗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亚低温和亚低温加醒脑静组的Barthel指数相比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应用亚低温治疗急性重型颅脑创伤可降低病人病死率,同时给予醒脑静注射液可以提高病人恢复良好率,二者结合的疗法是一种有希望的颅脑外伤综合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初步探讨亚低温辅助治疗对静脉窦血栓形成导致颅内高压合并脑病患者的脑保护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14例静脉窦血栓形成颅内高压合并脑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了静脉窦内接触性溶栓结合机械碎栓治疗,同时采用脱水、降颅压等多种药物治疗.对发生脑庙后的6例患者,行开颅清除血肿和(或)单纯去骨瓣减压术.对7例患者(亚低温组)采用亚低温辅助治疗的方法,控制目标肛温在35℃,平均持续(4 ±2)d;对另外7例(非亚低温组)常规控制目标肛温〈 38℃.比较两组患者短期和长期神经系统功能的情况、疾病转归和预后.结果 ①降温24 h时,亚低温组的肛温平均为(35.2±0.9)℃,非亚低温组为(37.1±0.5)℃.②亚低温组3例患者存活且恢复良好,3个月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为(27±2.1)分,死亡4例;非亚低温组死亡6例,存活1例,GOS为4分.亚低温组死亡比例为4/7,非亚低温组为6/7,P=0.559.结论 重症静脉窦血栓形成导致颅内高压合并脑病患者的病死率高,亚低温辅助治疗可能具有一定的脑保护作用,从而降低患者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索亚低温对脑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保护作用机制。方法将36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组、模型组、I/R+亚低温组、I/R+rt-PA组、I/R+亚低温+rt-PA组,每组各6只。通过构建大鼠的缺血再灌注模型,进行神经功能半定量缺损评分;大鼠血脑屏障渗透实验,比较各组血脑屏障保护作用的差异;免疫组化检测大鼠脑组织中t-PA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1)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p-MEK1/2和p-ERK1/2的表达。结果两个亚低温处理大鼠模型组神经损伤情况均低于模型组(P0. 05);亚低温治疗可以降低血脑屏障的通透性; rt-PA组和I/R+rt-PA组大鼠脑组织中t-PA和PAI-1的表达量明显增加,其余各组表达量均较低; rt-PA组和I/R+rt-PA组的p-MEK1/2和p-ERK1/2表达量显著增加,而亚低温处理后可明显降低p-MEK1/2和p-ERK1/2表达量。结论亚低温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与降低血脑屏障的通透性、降低大鼠脑组织缺血再灌注后t-PA和PAI-1的表达以及降低p-MEK1/2和p-ERK1/2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病变侧缺血至再灌注期亚低温(32~33℃)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梗死体积和β淀粉样蛋白(β—amyloid protein,Aβ)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改良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常温缺血组和亚低温缺血组,两个缺血组各分为5个亚组:分别于缺血后2、3、6、8、12h进行再灌注4h后处死,其中亚低温组于缺血后30min实施病灶侧脑部亚低温并持续至再灌注期。处死大鼠前进行神经功能缺陷评分,TTC染色及运用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观察各组大鼠脑梗死体积,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Aβ表达,末端脱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技术(TUNEL)观察神经细胞凋亡情况。结果与常温缺血组比较,亚低温缺血组大鼠脑梗死体积明显减少,Aβ阳性细胞数量明显减少(P〈0.05),凋亡的神经细胞明显减少(P〈0.05)。神经功能缺陷评分亚低温缺血组明显低于相应时间点常温缺血组(P〈0.05或P〈0.01)。结论病变侧亚低温对脑缺血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为亚低温抑制Aβ表达,进而抑制神经元凋亡,减少脑梗死体积,促进脑缺血后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非洛地平缓释片治疗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降压疗效及其对大动脉顺应性的影响。方法选择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02例,根据年龄分为老年组(≥65岁,78例)和非老年组(65岁,24例)。老年组患者又根据是否合并并发症分为并发症组(50例)和无并发症组(28例),其中并发症组合并糖尿病22例,合并脑梗死28例。比较各组患者应用非洛地平缓释片治疗12周前后血压和脉搏波速度(PWV)的变化。结果所有患者在应用非洛地平缓释片治疗12周后,其坐位血压及PWV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老年组PWV降低值明显高于非老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组与无并发症组的PWV降低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合并糖尿病与合并脑梗死的患者PWV降低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在应用非洛地平缓释片治疗12周后,血压降低的同时,其大动脉顺应性亦改善,老年患者获益更多,且在老年患者中有并发症及无并发症的患者获益相同,合并糖尿病与合并脑梗死的患者获益相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