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人类黄斑色素具有独特的生物学活性,对视网膜具有重要的保护意义.黄斑色素与人类视功能密切相关,如最佳矫正视力、视敏度等.其缺失在多种眼科疾病如老年性黄斑变性、视网膜色素变性、高度近视等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可通过体内测量法和体外测量法对其进行检测.深入了解黄斑色素的特点与检测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人类视网膜黄斑区富含黄斑色素(macular pigment,MP),MP对视网膜具有重要的保护意义,且与人类视功能密切相关。MP水平可通过黄斑色素光学密度(macular pigment optical density,MPOD)来评估。研究表明,MP的减少或缺失对多种眼科疾病(包括年龄相关性黄斑病变、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青光眼等)的发生发展及预后的判断具有重要意义,MPOD的测量在相关全身疾病(如Sjogren-Larsson综合征)的诊断、管理和治疗中同样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3.
黄斑色素主要包括叶黄素和玉米黄素,分布在整个视网膜上,以黄斑中心凹密度最高.现认为黄斑色素的功能减退与老年性黄斑变性(AMD)的病理生理改变一致,提高黄斑色素水平可降低AMD发生和发展的危险性.叶黄素和玉米黄素的补充治疗可能对AMD的防治有一定的作用.但其确切作用机制与临床应用价值亟待进一步探索.本文就黄斑色素的组成结构、分布、来源以及功能特点、检测方法及其与AMD的关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牛眼样黄斑病变最初是用来描述氯喹中毒性视网膜病变的临床特征,即黄斑区周围出现环形色素脱失。后来用于遗传性视网膜营养不良疾病的描述,目前其作为一种特征性的眼底改变用于多类疾病的描述。本文介绍引起牛眼样黄斑病变的一些眼底疾病如药物中毒性视网膜病变、黄斑营养不良、视网膜色素变性、陈旧性黄斑裂孔等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5.
叶黄素血浆浓度与老年性黄斑变性关系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老年人群血浆叶黄素浓度与老年性黄斑变性(AMD)的关系。方法选择确诊为老年性黄斑变性的患者42例,平均年龄69.2岁。无老年性黄斑变性的志愿者20例。对研究对象行视力、眼前段的检查,眼底照像的检查,同时询问吸烟史、饮酒史及心血管病史。对研究对象的饮食摄入进行询问,估计叶黄素的大致摄入量。并采集静脉血,测定血中胆固醇含量,利用高效液相分析仪检测了血中叶黄素的含量。结果比较AMD患者与无AMD人群的年龄、性别、饮酒史、吸烟史及血浆胆固醇含量,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两组间血浆叶黄素浓度,AMD组为1.73mg/L,无AMD组为3.12mg/L,两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叶黄素作为一种黄斑色素,对老年性黄斑变性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6.
黄斑色素密度检测方法的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结近年来黄斑色素密度的测量方法。目前相关研究中所使用的方法包括体内测量和体外测量,后者分为客观测量法与主观测量法,使用较多的是体外测量,现就这些测量方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单侧湿性老年黄斑变性对侧眼的长期随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承芬  张四力 《中华眼科杂志》1994,30(5):335-337,T043
对30例单侧湿性老年黄斑变性患者的对侧眼进行了5年以上的长期随诊。眼底检查及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半数患者显示正常,其余患者有黄斑玻璃膜疣和/或色素上皮改改变;4例分别于5、6、10、与11年后发生视网膜下新生血管。初诊时黄斑玻璃膜疣与色素上皮改变4各1例,眼底大致正常者2例,提示单侧湿性老年黄斑变性的另一只眼可能在很长时期以后发病。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黄斑囊样水肿(CME)眼底自发荧光与黄斑色素密度的相关性,以提供对其预后有临床价值的技术参数。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2009年8月至2010年7月于北京同仁医院确诊CME的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及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患者18例(24眼)。24只正常眼选自年龄及性别相匹配者。方法对所有患眼及正常对照眼行彩色眼底照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及相干光断层扫描(OCT)确诊CME。采用海德堡公司HRA一2共焦激光扫描系统的IR(infrared)及FA(不注入荧光素钠)模式进行眼底自发荧光及黄斑色素密度的检测。黄斑色素密度按Zhang等分期法分为完整的黄斑色素、部分黄斑色素及黄斑色素缺失三级。采用MonteCarlo精确检验说明不同分级的黄斑色素密度与自发荧光的相关性,线性相关卡方检验分析两个变量之间的变化趋势。主要指标眼底自发荧光的分布及形态、黄斑色素的分布及密度。结果24只CME眼自发荧光均为阳性(100%),并在黄斑区呈花瓣样表现,而正常对照眼的黄斑自发荧光均为阴性。CME眼中黄斑色素缺失22眼(91.7%),部分黄斑色素2眼(8.3%);正常对照眼黄斑色素密度均为完整的黄斑色素(100%)。黄斑色素密度与自发荧光的出现在本次研究中呈现负相关(x2=45.123,P=0.0001)。结论CME患者中黄斑色素密度大小与黄斑区自发荧光呈负相关,黄斑区自发荧光可做为其随诊的临床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9.
老年黄斑变性43例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分析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研究老年黄斑变性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特征.方法:对经眼底荧光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确诊的老年黄斑变性患者43例45眼,其中湿性型28例30眼、干性型15例15眼,按年龄匹配的正常人30例43眼利用OCT分别进行检测.观察黄斑部神经纤维层(nerve fiber layer of macular,MNFL)、色素上皮/脉络膜毛细血管复合层(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choriocapillaris,RPE/CC)及视网膜神经上皮层(retinal neurepithelium layer,RNE)的厚度变化.应用秩和检验比较其差异性.结果:MNFL厚度:湿性型老年黄斑变性组为76.5±51.7 μm、干性型老年黄斑变性组为32.5±7.6 μm、正常对照组为27.7±6.4 μm,湿性型组与其他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RNE厚度:湿性型老年黄斑变性组为307.1±130.8 μm、正常对照组为239.9±13.4 μm、干性型老年黄斑变性组为223.4±22.6 μm,湿性型组与其他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RPE/CC厚度:湿性型老年黄斑变性组为115.3±30.6 μm、干性型老年黄斑变性组为81.7±20.4 μm、正常对照组为76.4±11.5 μm,湿性型组与其他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黄斑部神经纤维层厚度、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及色素上皮/脉络膜毛细血管复合层厚度随着老年黄斑变性病程的发展,其厚度增加.OCT可以作为湿性型老年黄斑变性发生与发展的监测工具之一.  相似文献   

10.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是发达国家重要的致盲性疾病之一,其主要特点就是黄斑区玻璃膜疣,色素上皮萎缩和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成伴随着中心视力受损.近年对脉络膜-Bruch's膜-色素上皮复合体的病理变化做了大量研究,针对脉络膜新生血管的一些治疗方法如PDT、TTT、对抗新生血管生成疗法,基因疗法也有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中老年人黄斑光敏感度下降的原因。方法 :采用国产APS -60 0 0B型自动视野分析仪 ,对 14 0例 2 80眼的中老年人进行 0°~ 3 0°中心视野全阈值检测。其中老年黄斑变性组 60眼 ,青光眼组 5 6眼 ,糖尿病组 5 0眼 ,高血压组 44眼 ,分别与对照组 70眼比较。结果 :老年黄斑变性组、青光眼组和糖尿病组的黄斑光敏感度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而高血压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除年龄因素外 ,老年黄斑变性、青光眼和糖尿病可能是造成中老年人黄斑光敏感度下降的重要原因。其发病机理可能与细胞的凋亡、微循环障碍和血液流变学的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全层黄斑裂孔与板层黄斑裂孔以及囊样黄斑变性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方法:用Amsler方格表、Watzke征检查和激光瞄准光检查对30例全层黄斑裂孔、12例板层黄斑裂孔和8例囊样黄斑变性患者进行检查,其结果用四格表确切概率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Amsler方格表检查、Watzke征检查及50μm激光瞄准光试验在全层黄斑裂孔组中阳性率均为100%;板层黄斑裂孔和囊样黄斑变性组中分别为85%、65%及0。结论:对全层黄斑裂孔的诊断,Amsler表检查具有敏感性,但不具特异性;Watzke征敏感而且较特异;激光瞄准光检查非常敏感而且特异。这些检查有助于对全层黄斑裂孔的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13.
老年性黄斑变性 (AMD)确切病因仍不确定,氧化应激可能参与了AM D的病变过程。 视网膜的高耗氧性,高长链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和暴露于可见光的特性使其易产生氧化应激。 抗氧化营养素如维生素及矿物质类、黄斑色素类、ω-3多不饱和脂肪酸及多酚类等均有助于对AMD的防治。 (中华眼底病杂志,2008,24:232-235)  相似文献   

14.
老年黄斑变性外周血中视网膜抗体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索老年黄斑变性(AMD)的免疫发病机理。方法 运用SDS-PAGE电泳、免疫印迹技术检测老年黄斑变性患者外周血中视网膜抗体;运用免疫组化法组织定位。结果 老年黄斑变性患者外周血中存在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的视网膜抗体,其相应抗原相对分子质量为27000~35000,43000~50000,56000~67000,80000~90000,抗原定位在视网膜光感受器外节和神经元的胞核。结论 自身免疫反应是老年黄斑变性发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叶黄素和玉米黄素是视网膜黄斑色素的主要成分。研究发现人类黄斑色素的水平较低是罹患年龄相关性黄斑病变(ARM)的危险因素。摄入一定剂量叶黄素和玉米黄素,可以增加视网膜黄斑色素密度,降低ARM的发病率,并且对视网膜功能也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全层黄斑裂孔与板层黄斑裂孔以及囊样黄斑变性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 方法:用Amsler方格表、Watzke征检查和激光瞄准光检查对30例全层黄斑裂孔、12例板层黄斑裂孔和8例囊样黄斑变性患者进行检查,其结果用四格表确切概率法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Amsler方格表检查,Watzke征检查及50μm激光瞄准光试验在全层黄斑裂孔组中阳性率均为100%;板层黄斑裂孔和囊样黄斑变性组中分别为85%、65%及0。 结论:对全层黄斑裂孔的诊断,Amsler表检查具有敏感性,但不具特异性;Watzke征敏感而且较特异;激光瞄准光检查非常敏感而且特异.这些检查有助于对全层黄斑裂孔的准确诊断。 (中华眼底病杂志,1996,12:211-213)  相似文献   

17.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老年性黄斑变性(AMD)的发生具有一定的遗传病特性。本文从突变动物模型、经典连锁分析、单核苷酸多态性相关分析以及AMD与其他遗传性视网膜病变的比较等角度介绍了老年性黄斑变性的遗传学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8.
文峰  吴德正等 《眼科研究》1998,16(2):150-151
老年黄斑变性的一对双生子报道文峰吴德正吴乐正老年黄斑变性(agerelatedmaculardegeneration,AMD)是当前社会50岁以上老年人盲目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认为它是一种与年龄有关的脉络膜毛细血管层Bruch氏膜色素上皮外层...  相似文献   

19.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引起的黄斑下出血是一个棘手的视力保护问题。文献报道对黄斑下出血可采用多种手术方法进行处理。本文对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黄斑下出血的有关问题进行综述,包括出血的危险因素、继发损害、自然病程、特别是手术处理的技术方法、效果和并发症等。  相似文献   

20.
刘武 《国际眼科杂志》2008,8(5):867-870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引起的黄斑下出血是一个棘手的视力保护问题。文献报道对黄斑下出血可采用多种手术方法进行处理。本文对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黄斑下出血的有关问题进行综述,包括出血的危险因素、继发损害、自然病程、特别是手术处理的技术方法、效果和并发症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