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是由外周静脉穿刺插管,并使其尖端位于上腔静脉的深静脉置管技术.PICC具有中心静脉置管的各种优点,而且只需外周血管穿刺,便于护士操作,不受性别年龄等限制,现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尤其在极低出生体重儿营养支持方面,已成为建立静脉营养通道的首选方式.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应用组合式感染管理措施对极低出生体重儿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术(PICC),导管感染发生率的影响,为更好的临床控制导管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将2011年7月-2013年6月入住医院NICU、留置PICC导管的极低出生体重儿,按是否实施组合式感染管理措施设为对照组和观察组;组合式感染管理措施包括:成立PICC组合式感染管理措施小组、规范PICC置管、维护流程、建立积极有效的感染监督和控制程序;统计、比较两组极低体重儿导管感染的发生率。结果 33例观察组患儿导管出口部位感染1例,感染率为3.03%、病原菌定植率为3.03%、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率为0;17例对照组患儿导管出口部位感染3例,感染率为17.64%、病原菌定植率为23.53%、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率为11.76%,观察组的导管感染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ICC置管的极低出生体重儿实施组合式感染管理措施,能有效减少其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极低出生体重儿应用经周围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美国,2000年极低出生体重儿(very-low-b irth-we ight infants,VLBW I)的发生率约为1·4%。由于早产和低体重,VLBW I生后即刻的母乳喂养较少能成功,而胃肠喂养也不易耐受,大多需要长期的胃肠外营养和抗生素的运用〔1,2〕,由于①VLBW I外周静脉纤细、发育不完善,故穿刺较困难且易外渗;②反复头皮静脉的穿刺增加了对VLBW I的干扰,增加了颅内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率;③外周静脉不能耐受较高的输液浓度及较长的输液时间,限制了静脉营养应用的浓度及时间,因此,只有中心静脉插管才能彻底解决上述问题。但是中心静脉插管并发症众多,技术要… 相似文献
4.
经周围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应用于极低出生体重儿过程中易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直以来,儿科病人静脉输液治疗要求的静脉通路开放,对护理人员是一种挑战,特别是极低出生体重儿(very lowb irth we ight infants,VLBW I)要求的穿刺技术更高。经周围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就是由外周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穿刺插管,其尖端定位于上腔静脉。我科于2003年4月8日在全省第1次开始将PICC成功地应用于VLBW I以来,大大减少了反复穿刺给VLBW I带来的痛苦,也避免了高浓度、强刺激的药物(如静脉营养液)所造成的外渗,避免了医疗纠纷。1护理问题1·1家长拒绝使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极低出生体重儿体重增长对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尖端位置影响分析.方法 选择2017年3月-2019年10月东莞市滨海湾中心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留置PICC极低出生体重儿46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所有患儿胸片导管尖端的位置信息,并通过椎体定为计算导管尖端位置改变情况,以计算拍摄胸片当天和首次定位时...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极低出生体重儿经颞浅静脉留置PICC导管的效果.方法:将79例极低出生体重儿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9例经颞浅静脉留置PICC导管,对照组40例经贵要静脉留置PICC导管,比较两组患儿导管的留置情况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1次穿刺成功率为97.4%,对照组1次穿刺成功率为7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静脉炎发生率7.7%,对照组静脉炎发生率2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在穿刺部位出血量、导管异位率、导管使用时间、液体外渗和导管相关感染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极低出生体重儿进行PICC置管评估时颞浅静脉应作为备选静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分析腔内心电图定位技术相较传统胸片定位法在极低出生体质量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置管(PICC)头端位置定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6月在宁波市妇女儿童医院NICU治疗符合置管指征的60例极低出生体质量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患儿使用腔内心电图定位技术定位PICC头端位置,对照组患儿按外测量定位穿刺深度留置PICC。两组患儿穿刺后均采用胸片确认PICC头端位置,比较两组方法的到位准确率、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及定位导管的灵敏度、定位导管的特异度,同时探讨最佳位置时P波振幅占R波振幅的比例。结果观察组患儿定位准确率(83.3%)高于对照组(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22,P<0.05)。观察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3.3%)低于对照组(2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定位导管的灵敏度为91.3%、定位导管的特异度为100.0%。观察组患儿中上肢静脉穿刺的有21例出现特异性P波,经X线胸片验证位于最佳位置,P波比例平均在(0.60±0.12),导管头端在最佳位置T4~T6时,P波比例95%CI为0.56~0.65。结论腔内心电图定位技术对于极低出生体质量儿PICC头端位置的定位具有准确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定位灵敏度和特异度高等特点,在极低出生体质量儿PICC头端定位方面值得推广。特异性P波比例在0.56~0.65之间时,PICC导管头端95%处于最佳位置T4~T6。 相似文献
8.
刘春梅 《中华临床营养杂志》2014,22(2):124-125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是从周围静脉导入导管且导管末端位于中心静脉的深静脉置管技术,避免了患者反复外周静脉穿刺的痛苦,具有一次穿刺成功率高、并发症低、留置时间长、安全性能较高等优点,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患者对治疗的耐受性,在肿瘤化疗中得到广泛应用。但是, 相似文献
9.
徐兰香 《中华临床营养杂志》2010,18(2):124-125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是指由外周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穿刺插管,并使其末端位于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内的深静脉导管置入术。与传统的静脉给药和锁骨下深静脉置管术相比,PICC具有留置时间长、能够安全地输注刺激性药物、保护患者血管、减轻患者痛苦及可由护士操作等优点,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PICC)与中心静脉置管(CVC)在外科肠外营养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PICC与CVC的置管用时、置管成功率、导管留置时间、穿刺异常及不良反应.结果 CVC组置管操作平均时间(28.67±5.13) min短于PICC组的(45.20±6.89) min (P=0.035);PICC组平均导管留置时间(114.85±10.29)d长于CVC组的(24.78±8.42)d(P=0.033);PICC组与CVC组的置管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ICC组优于CVC组的并发症有5项,而CVC组优于PICC组的并发症仅为静脉炎.结论 对于长期营养(>4周)的患者提倡使用PICC,护理管理者应着眼于PICC技术的培训与发展;而CVC具有置管操作时间短、流速快的优点,更适合于重症急诊患者的抢救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微格教学法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维护模拟教学中的作用。方法选取72名未经PICC导管维护培训的护士和护生作为模拟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n=38)和对照组(n=34)。研究组使用微格教学法进行PICC导管维护技能培训,对照组使用传统教学方法进行培训。培训完成后,对两组导管维护操作进行考核,并对教学满意度进行调查。结果研究组学生PICC导管维护操作考核成绩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对教学的满意度也明显高于对照组(97.37%vs64.71%.P〈0.05)。结论微格教学法能有效提高临床带教质量。 相似文献
12.
陈素梅 《中华临床营养杂志》2009,17(4):241-243
静脉化疗是恶性肿瘤患者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为避免化疗药物产生的局部不良反应及反复静脉穿刺带来的痛苦,减少护理工作量,建立一条良好的静脉通道以保证药物准确输入很有必要。我科自2007年9月起,对需要行多周期化疗的患者采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总结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成功和置管后的并发症。方法 对640例有长期输液适应的病人行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使用美国B-D公司生产的一次性PICC(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导管。外径为0.8mm(Fr3)、(Fr4),1.6mm(Fr5)结果 本组穿刺成功率95.1%(包括:穿刺2次成功),失败率为4.9%。609例插管成功后的临床表现:(1)上臂胀感占12%;(2)重症静脉炎在一周左右发生占2.6%;(3)导管异位占3%,经调整后恢复正常位置;(4)导管堵塞率在20天以上90天以内发生的占21.4%。(5)清洗堵塞导管成功率占33.1%,失败率占66.9%。结论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操作简单,可长期安全保留在血管内,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极低出生体重儿静脉营养支持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静脉营养对极低出生体重儿体重增长及预防并发症发生的作用。 方法 :将 90例极低出生体重儿分成观察组 (46例 )和对照组 (44例 ) ,观察组均用外周静脉法微电脑输液泵 2 4h内均匀输入静脉营养液 ,对照组给予一般综合治疗。 结果 :观察组出生后 4~ 10天 (平均 7天 )起体重开始增加 ,每天增重 15~ 30 (平均 2 2 .91± 7.2 2 ) g ;对照组出生后 12~ 16 (平均 14 )天 ,体重开始增加 ,每天增重 10~ 19(平均 14 .2 4± 4 .6 8)g。两组比较 ,有显著差异 (P <0 .0 5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 19.6 % (9/ 4 6 ) ,对照组为 70 .5 % (31/ 4 4 ) ,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 (P <0 .0 5 )。 结论 :静脉营养对极低出生体重儿非常重要 ,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提高生存质量 ,促进体重增长及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静脉营养对极低出生体重儿的重要性。方法对166例符合条件的研究对象进行随机分配,观察组96例,全部采用静脉补充营养,而对照组例采用常规的母乳喂养。观察2组的住院时间黄疸出现时间,消退时间,并发症情况。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在住院时间,黄疸出现时间,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并发症方面,呼吸暂停,黄疸,RDS,新生儿硬肿症方面亦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对于肺出血,感染,消化道出血等方面两者意义无差别(P>0.05)。结论单纯消化道营养作为极低出生体重儿是有危险的,不可取的,静脉营养对极低出生体重儿是必需的安全的。 相似文献
16.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从上肢浅静脉,经腋静脉、锁骨下静脉、头臂静脉达上腔静脉,导管尖端最终停留在上腔静脉的下1/3到上腔静脉与右心房的连接处。常规上腔静脉在心脏的右侧,但也会有上腔静脉畸形。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PICC导管常见并发症及护理对策.方法:对我科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60例PICC留置导管的病人进行观察,并对24例PICC导管留置失败原因进行分析.结果:24例PICC置管患者中,留置时间为3-90天,血栓形成8例,留置导管滑脱6例,导管不通4例,穿刺局部感染6例. 相似文献
18.
19.
陈素梅 《中华临床营养杂志》2009,17(3):241-243
静脉化疗是恶性肿瘤患者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为避免化疗药物产生的局部不良反应及反复静脉穿刺带来的痛苦,减少护理工作量,建立一条良好的静脉通道以保证药物准确输入很有必要.我科自2007年9月起,对需要行多周期化疗的患者采用经外周静脉置人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以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患者的满意率,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