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据专家研究认为,巴马人之所以长寿,其中的一个原因是:和谐的家庭环境。晚辈都十分尊重长辈,孝敬长,以家有高寿老人为荣。而老人们亦都心胸开朗,性格平和,安享天伦之乐。[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在我工作的医院附近,经常有一位老奶奶佝偻着身体,坐在医院门前的花坛边做童鞋、卖童鞋。这位老人已过百岁,但身体很好,飞针走线一点也不吃力。老人做的鞋很好卖,因为人们说,孩子穿上老人亲手做的童鞋,可以免灾。听了人们的讲述,我对老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她究竟是一位什么样的老人呢?[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开心果     
孝敬 一个老人受尽了儿子媳妇们的虐待。一天,有人问他:“你儿子媳妇对你怎么样?”老人想了想说:“我这三个媳妇和儿子对我都很孝敬。大媳妇怕我太寂寞,常敲锅打碗给我听;二媳妇怕我想女儿,常催我到女儿家串门;三媳妇对我更贴心,常对我说:晚饭少一口,活到九十九。现在连早饭也给我省去了。” 下次我一定去 “老兄,你太不够意思,昨天我结婚你怎么没去呢?” “对不起,昨天我家有急事,没能脱身,实在抱歉。下次吧,下  相似文献   

4.
逢年过节,做晚辈的总想买些补养品孝敬老人。一般都认为,衰老既然是器官退化、功能虚衰所致,只要多服些补品就可以返老还童延年益寿,而中医的看法却不是这样。  相似文献   

5.
与一位从事老年工作的朋友聊天时,他谈及了一些颇具导向性的事例,这对广大老年朋友来说很有启发。老刘夫妇没亲生儿女,年轻时他们收养了个男孩,本想靠这养子照料晚年生活,不料这养子没孝心,不尽扶养义务,婚后另立门户不理老人。老人年纪在增长,病痛在增多,十分需他人关照,去央求养子,结果吃了闭门羹。  相似文献   

6.
黄亦兵 《养生月刊》2006,27(11):1029-1029
时下,许多老人都非常重视身体保健,特别是在购买保健品方面很舍得花钱,而在“精神食粮”方面的消费,却少之又少。比如我认识的几个老年朋友,都很喜欢《养生月刊》杂志,平时想办法借来阅读,很不方便。每月区区3元5角钱,也就是一包普通香烟的价格,全年42元,相当于一瓶普通白酒的价格。少抽一盒烟,少买一瓶酒,就可以看一年的好刊物。对一些有退休金的老同志来说,一年42元钱,只不过是很小的一笔开支。可就是这点钱,一些老年人也舍不得。而更多的老人,则是不读书不看报,认为只要把身体养好就行了。笔者对这些老年朋友感到无法理解。按照现代医学…  相似文献   

7.
墨非 《科学养生》2009,(9):15-16
若不是亲眼所见,你简直感到不可思议!当笔者见到105岁高龄的黄朝桂老奶奶时,她正在湖边忙碌着洗衣服。她耳聪目明,对记者的问话对答如流;见到104岁的杨玉亭老人时,他正在菜园里忙着拔草;还有百岁老人在家门外生炉子煮卤鸡蛋……这些长寿老人一生都生活在—个神奇的小岛上。  相似文献   

8.
老人最害怕的是什么?冷漠与孤独。老人最需要的是什么?孝敬与关爱。  相似文献   

9.
李盛仙 《养生月刊》2008,29(12):1127-1129
百岁老人们作的长寿诗,既是百岁老人自我保健,养生经验的总结,也是老人健康生活的座右铭。读来既能解惑释疑,亦可修身养性,对老年朋友很有实用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肖原 《科学养生》2007,(1):49-50
城市上班族多数都要每日和公交车打交道,还有很多离退休老人外出时也要乘公交车。几乎每个人都有乘坐公交车的经历,但乘车时有很多妨碍人体健康且影响养生的习惯,可能少有人注意,在此列出八条不宜。希望经常坐公交车出行的朋友对照一下,如错了,及时改掉:  相似文献   

11.
有位朋友,春节前还欢欢喜喜讨论着原地过年,没隔几天打来电话,说母亲骨折了,原因是照顾好动的小孙儿时不留神扭了一下.这一扭就是股骨颈骨折,医院建议马上手术,置换人工股骨头.老人担心风险,害怕留后遗症,很紧张,朋友也大大的不理解——怎么简单一个动作会骨折呢?  相似文献   

12.
《养生大世界》2007,(5):50-50
睡不好是很多老人都要面临的问题,但吃安眠药毕竟不是长久办法,不如学日本老人的福寿操。这种由日本琉球大学和日本国立精神神经中心共同设计的简单体操,结合了腹式呼吸和身体伸展,对改善老人的睡眠很有帮助。  相似文献   

13.
外感表证的热型,一般来说多为恶寒与发热同时并见,而且恶寒之有无,更是辨识是否为表证之征,所谓“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是也。但在临床中,表证的热型却不尽然,在一些特定的情况下,则有单发热而不恶寒者,即使可见恶寒,时间也很短暂,寒象也很轻微,几乎让人觉察不出来;  相似文献   

14.
杨宗正 《养生月刊》2021,42(3):272-273
从前有个孤寡老奶奶,无儿无女,年轻时靠挖药为生.她采来的药草大都送给了有病的穷人,所以年老了却毫无积蓄.这苦日子倒能熬,但老人有块心病,就是自己的认药本事无人可传,想来想去,她决定沿街讨饭,希望遇上个可靠的小伙子,认作干儿子,了却自己的心愿.讨饭老奶奶要认干儿子传授采药本事的消息很快传开了,不久,有个富家公子把她带回了...  相似文献   

15.
孝敬老人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老有所终""老有所养"既是社会的责任,更是儿孙的义务。  相似文献   

16.
到南京开会,抽暇逛玄武湖。在波光粼粼的湖边,在寂静的明长城小径,到处是三五成群的老人。一走一过,听到他们所谈的话题,多和养生保健有关。哈尔滨晨练的老人其实也是如此。这些老人不是专家,也不是学者,但它们都有自己的养生经,都是养生专家。养生来自实践,人人得而谈之。通过“答读者问”这样一个窗口和大家交流,对于我自己,也是一个学习和提高的难得机会。  相似文献   

17.
晓丽 《家庭中医药》2006,13(7):43-43
我有一位朋友,妻子下岗且有病,父母年迈无退休工资,家庭经济很拮据,但他一直信奉一条原则:认真做事,愉快做人。我们在一起共事,几乎每时都能听到他爽朗的笑声,每天都能听到他快乐的歌声。有人笑他是在穷开心,他却回答得很哲理:我已经穷得一无所有了,如果再不开心一点,我真的就什么也没有了。  相似文献   

18.
患者张某某,女,62岁,重庆市黔江区某某镇人,是黔江城因请治病而成为朋友的段氏兄姊母亲。2006年8月12日上午,老人在土里翻苕叶(红薯叶)时,发觉右脚面忽然被什么东西叮咬了一下,很是瘁通。当时就嚼了一把苦蒿叶敷上,到了晚间,感觉没用,又胡乱扯了一把南瓜叶来搽,谁知次日右脚就肿了起来。段氏弟(因肝大,正服用着郎中的药)以为疔疮,也就没太当成回事,没及时告知城里兄姊。段氏兄后来很是生气,认为太大意了。责其弟曰:“为什么不及时告诉?张医生当初从成都回来正经过黔江,14号请张医生下去看看不就解决了?还用得着这么折腾,恁么多钱花了,老人连命都几乎搭进去了!”  相似文献   

19.
《双足与保健》2008,(5):46-47
选择工作 四年前,两位学生分别找老师咨询大学毕业的就业问题。他们都是很聪明的年轻人,读书时成绩都十分优秀,兴趣和爱好很相同,对于他们来说,有许多工作机会可供选择。当时,老师的一位朋友创办了一家小型公司,也正委托老师物色一个适当的人做助理,于是老师建议两个年轻人去试试看。  相似文献   

20.
正5年前,我认识一位朋友,他当时也就50多岁,手脚勤快,性格开朗,唯一遗憾的就是身体不太好,他有近20年的慢性支气管炎(即"慢支")病史。每到秋末冬初,伴随着冷空气入侵,他就三天两头感冒,咳嗽、咳痰、喘息,都是家常便饭,有时甚至出现心慌、胸闷的症状。老人服用了许多药物,症状虽然减轻,但病根并没消除,必须等到次年春暖花开,老人病情才"自然消解"。时轻时重、年年复发的病情,使老人对寒冷的天气特别痛恨,他甚至幻想人类能控制自然气候,让四季都变成春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