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能否改善胺碘酮维持心房颤动患者的窦性心律的效果,并探讨其机制。方法:54例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经口服胺碘酮转律成功后,在继续口服胺碘酮的基础上,依是否服用ACEI分为ACEI组(23例)和非ACEI组(31例),随访12个月,分别于3个月、6个月、9个月和12个月统计窦性心律的维持情况,于转律后24小时、6个月和12个月分别做12导联同步心电图计算P波离散度,于转律后即刻、转律后12个月分别做超声心动图检查测定左心房直径、左心室舒张末期直径、左心室射血分数、二尖瓣前叶活动曲线E峰和A峰的比值(E/A值)等。结果:在随访的第9个月和第12个月,ACEI组维持窦性心律的效果显著优于非ACEI组(60.87%和29.03%,P< 0.05;52.17%和22.58%,P<0.05)。于随访的第12个月,ACEI组的P波离散度较非ACEI组显著缩小[(37.50±7.54)ms和(48.57±3.78)ms,P=0.001]。心脏超声随访发现,12个月时ACEI组的左心房直径较非ACEI组显著缩小[(3.23±0.15)cm和(3.50±0.28)cm,P=0.009]、左心室舒张功能(E/A比值)显著改善(P=0.039)。结论:ACEI有助于改善胺碘酮维持心房颤动患者窦性心律的效果,改善心房的电生理特性和左心房结构的重构。  相似文献   

2.
将60例恢复窦性心律的持续性心房颤动(AF)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口服胺碘酮0.2 g,1次/d;观察组加服卡托普利12.5 mg,3次/d,治疗6个月.观察治疗前后两组心功能相关指标变化及AF复发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AF复发率明显降低,左心房内径明显缩小,左心房压明显降低,P均<0.05.提示卡托普利有利于AF患者转律后窦性心律的维持,并能改善心房重构.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坎地沙坦酯联合比索洛尔及胺碘酮治疗高血压病合并持续性心房颤动的临床疗效。方法 96例高血压病合并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坎地沙坦组,每组48例,常规治疗组给予胺碘酮及比索洛尔治疗,坎地沙坦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坎地沙坦酯,随访6、12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窦性心律维持率、左心房内径缩小等指标。结果随访6个月,坎地沙坦组窦性心律维持率为91.3,常规治疗组窦性心律维持率为83.3;随访12个月,坎地沙坦组窦性心律维持率为85.4,常规治疗组窦性心律维持率为75.0,两组同期窦性心律维持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患者12个月后左心房内径均缩小,各组治疗前后左房内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坎地沙坦组左房内径缩小更明显,治疗后两组左房内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坎地沙坦酯联合比索洛尔及胺碘酮能有效提高高血压病合并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窦性心律维持率及缩小左房内径。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瑞舒伐他汀对阵发性心房颤动(PAF)复律后维持窦性心律及P波离散度的影响.方法 选择经静脉注射胺碘酮转复后的PAF患者80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8例单独口服胺碘酮;治疗组42例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瑞舒伐他汀口服.两组疗程均为12个月.结果 治疗组治疗后各时间段的C-反应蛋白(CRP)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1);两组患者治疗2周后复律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6、12个月治疗组窦性心律维持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组最大P波时限(P(max))、P波离散度(Pd)比治疗前和对照组显著缩短(P均〈0.05).瑞舒伐他汀的不良反应轻微.结论 瑞舒伐他汀联合胺碘酮用于阵发性心房颤动复律后维持窦性心律效果良好,显著降低CRP水平,显著缩短最大P波时限和P波离散度,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非瓣膜病阵发性心房颤动(AF)患者应用阿托伐他汀在AF复律后维持窦性心律的疗效.方法 选择2010年2月-2012年1月阳泉煤业集团总医院心血管内科90例非瓣膜病阵发性AF患者,AF转复后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5例,单纯口服胺碘酮,治疗组45例,口服胺碘酮及阿托伐他汀,疗程观察12个月.结果 治疗组血清C反应蛋白(CRP)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左房内径明显小于对照组,窦性心律维持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胺碘酮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阵发性AF,可有效维持窦性心律.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体表心电图P波形态与阵发性心房颤动(PAF)的关系.方法 选择52例非瓣膜性阵发性房颤患者及47例无PAF的对照组患者,测定窦性心律时12导联心电图P波离散度(Pd),最大P波时限( Pmax),V1导联P波终末电势(Ptfv1)及aVR导联P波面积和振幅,超声心动图测定左房内径(LA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Af)复律后维持窦性心律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06年~2008年首次诊断Af(发病时间〈3个月)经药物或直流电成功转复窦性心律的住院患者98例。随访6个月后Af未复发者为维持窦性心律组(A组)52例,Af复发者(B组)46例。回顾性对比分析两组的临床特征、心电图指标、超声心动图(UCG)参数及相互关系,探讨A组的独立预测因子及诊断价值。结果 6个月随访后,52例(占53%)仍维持窦性心律,46例Af复发,半数以上复发在复律后2周内。两组间在性别、年龄、基础心脏病、β受体阻断剂使用、复律方式、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组与A组相比,复律前Af持续时间(28.7±26.3d对1.3±1.4d,P〈0.01)、P波最大时间(Pmax)(P〈0.01)和P波离散度(Pd)(52±12ms对40±10ms,P〈0.01)、左心房直径(LAD)(47±4mm对41±3mm,P〈0.01)和左房自发性声学显影(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是两组间P波最小时间(Pmin)差异无显著性。多元回归分析显示:Af持续时间〈7d(OR=2.61)、LAD〈45mm(OR=2.10)和Pd〈47ms(OR=3.72)是复律后维持窦性心律的独立预测因子,准确性分别为82%、83%和86%。Pmax和左房无自发性声学显影仅是单因素影响因子。结论复律前Af持续时间、左房大小和Pd是预测Af复律后维持窦性心律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对缺血性心肌病合并持续性心房纤颤(房颤)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2年1月我院收治的缺血性心肌病合并持续性房颤患者71例,均按其条件限制及意愿非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35例和支架植入术组36例。两组均给予常规冠心病二级预防及抗心力衰竭治疗,并均于复律后口服胺碘酮;支架植入术组在此基础上行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6、12个月时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房内径(LAD)及窦性心律维持率。结果随访6个月支架植入术组窦性心律维持率为91.7%(29/35),常规治疗组为82.9%(33/36);随访12个月支架植入术组窦性心律维持率为86.1%(26/35),常规治疗组为74.3%(31/36),随访6、12个月时支架植入术组窦性心率维持率均高于常规治疗(P0.05)。随访12个月时,支架植入术组LAD、LVEDD及LVESD均小于常规治疗组,LVEF大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能更有效地改善缺血性心肌病合并持续性房颤患者左心功能,缩小左心房内径,提高窦性心律维持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胺碘酮对阵发性特发性心房纤颤(房颤)的复律及逆转左房重塑的作用。方法将150例阵发性特发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为胺碘酮组50例、倍他乐克组50例、对照组50例。计算3组治疗后3、6、12个月的窦性心律维持率和治疗前、治疗后3、6、12个月的左心房内径(LAD)、E峰、A峰以及E/A比值。结果胺碘酮组治疗后3、6、12个月较治疗前左室舒张功能明显改善,左房内径明显缩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倍他乐克组和对照组治疗后3、6、12个月左室舒张功能和左房内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2个月后,胺碘酮组窦性心律的维持率为87.8%,倍他乐克组为58.14%,对照组无1例复律。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胺碘酮维持阵发性特芡性房颤窦性心律的疗效和逆转左房重塑优于倍他乐克及对照组。  相似文献   

10.
对12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心电图、经胸心脏超声(TTE)、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等检查,随访3个月-2a[(12&#177;5)个月]。对36例发生心房颤动者(AF组)及保持窦性心律者(非AF组)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两组性别、心率、平均收缩压无显著差异,AF组年龄、P波最大长度(Pmax)、P波离散度(Pd)、左房内径(LAD)、左心耳最大容积(Vmax-LAA)、左心耳最小容积(Vmin-LAA)及左室重量指数(LVMI)较非AF组明显增高(P〈0.05),而左心耳容积变化率(EF-LAA)、左心耳峰值血流排空速率(PEV)较非AF组明显降低(P〈0.05)。认为LVMI、Pd、LAA功能变化与高血压患者AF发作密切相关,可作为无创、简便、敏感的指标及早识别高危患者,并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胺碘酮联合厄贝沙坦治疗老年慢性心力衰竭(CHF)伴阵发性心房颤动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老年CHF伴阵发性心房颤病人8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给予胺碘酮治疗,观察组给予胺碘酮联合厄贝沙坦治疗。治疗12个月后比较两组的窦性心律维持率、超声心动图指标、阵发性心房颤发作次数及心脑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治疗9个月、12个月后,观察组窦性心律维持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12个月后,观察组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左室重量指数(LVMI)、P波离散度(Pd)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阵发性心房颤动发作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心力衰竭再入院、脑卒中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胺碘酮联合厄贝沙坦能够明显降低老年CHF伴阵发性心房颤动病人的Pd,有效维持窦性心律。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厄贝沙坦对原发性高血压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PAF)患者左心房内径和P波离散度(Pwd)的影响。方法选择原发性高血压合并PAF患者93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厄贝沙坦+胺碘酮)47例和对照组(氨氯地平+胺碘酮)46例,观察2组治疗12个月后血压控制水平、Pwd、左心房内径、房颤复律后12个月内窦律维持率。结果88例完成整个实验,其中观察组45例、对照组43例。2组治疗前后血压控制水平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均〉0.05)。治疗12个月后,观察组最大P波时限(Pmax)、Pwd较治疗前和对照组缩短,观察组最小P波时限(Pmin)较治疗前和对照组增加(P〈0.01或P〈0.05)。在治疗6个月、12个月后观察组左心房内径均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观察组窦性心律维持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2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厄贝沙坦联合胺碘酮用于原发性高血压合并PAF复律后维持窦性心律效果良好,显著缩短Pmax和Pwd,显著缩短左心房内径,其作用独立于降压作用之外,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硝苯地平联合胺碘酮对高血压伴阵发性心房纤颤(AF)复律及窦性心律维持的影响。方法2004年9月删8年9月将丹风医院内科76例高血压伴阵发AF患者分为胺碘酮治疗组和硝苯地平+胺碘酮治疗组,观察AF的转复的情况。在AF复律后,继续药物治疗并随访观察一年,评价两组窦性心律维持效果。结果治疗组AF的转复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左房内经明显小于对照组,窦性心律维持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硝苯地平联合胺碘酮治疗高血压伴阵发性AF,可在有效持续降压的同时迅速复律,并且有效维持窦性心律。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雷米普利联合胺碘酮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合并心房纤颤(atrial fibrillation,AF)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6年1月至2008年1月住院的ACS合并AF患者163例,其中包括8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UA)和75例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UA组与AMI组分别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具体分组为UA治疗组(A组,n=44)、UA观察组(B组,n=44)、AMI治疗组(C组,n=37)和AMI观察组(D组,n=38)。4组均给予胺碘酮治疗,治疗组加用雷米普利(5mg/d)。观察治疗24h、3d和7d时AF的转复情况。治疗并随访2年,比较4组治疗前后左心房内径及窦性心律维持率。结果 4组24h和3d AF的转复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C组7d时的转复率均大于B组、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观察组的左心房内径、窦性心律维持率在治疗后6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治疗后12、18、24个月,治疗组左心房内径显著低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窦性心律维持率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雷米普利与胺碘酮联合应用于ACS合并AF患者能提高AF的转复率,缩短转复时间,长期使用可减小左心房内径,并且有效维持窦性心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二尖瓣狭窄并发心房颤动(房颤)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对连续行二尖瓣球囊扩张术(PBMV)的260例二尖瓣狭窄患者进行并发房颤的危险因素分析。PBMV后对房颤患者进行复律治疗并随访。结果二尖瓣狭窄并发房颤的预测因子是左心房内径(P<0.0001)、年龄(P<0.0001)及病程(P=0.0007)。PBMV后左心房内径缩小,113例患者经药物或直流电转复窦性心律;随访(12±6.8)个月,31例(28.2%)患者房颤复发,左心房内径(P<0.0001)是转复窦性心律患者房颤复发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左心房内径、年龄和病程是决定二尖瓣狭窄患者发生房颤的最重要的因素。左心房内径也是决定PBMV后转复窦性心律患者能否维持窦性心律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41例风湿性心脏病(风心病)二尖瓣病变患者(房颤29例,窦性心律12例)行心脏外科手术时取右心耳组织,用V—G染色法和VIDAS-21图像分析系统测量其心房组织胶原容积分数(CVF)。结果房颤患者的心房组织CVF明显高于窦性心律患者(P〈0.05)。房颤患者均转复为窦性心律,随访12个月后,维持窦性心律20例,转为房颤9例;房颤复发患者的心房组织CVF、房颤持续时间和左房内径均明显大于维持窦性心律患者(P〈0.05)。提示心房纤维化程度可能是影响风心病房颤患者复律后窦性心律维持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7.
风湿性心脏病合并心房颤动术中射频消融外科治疗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评价风湿性心脏病(RHD)合并心房颤动(AF)心内直视下射频消融(RFA)治疗的手术效果及影响手术效果的相关因素。方法2004年1月至2005年12月RHD心脏患者28例接受手术RFA治疗,其中男性10例,女性18例,年龄35~72(51.4±6.7)岁,AF病史为5~240(47.8±7.3)个月。心功能(NYHA)Ⅱ级9例,Ⅲ级16例,Ⅳ级3例。所有患者均在全麻低温体外循环下行心脏瓣膜手术,同时行心内直视下改良冲洗式RFA手术。结果RFA术后窦性心律17例(60.7%),AF心律5例(17.8%),结性和起搏心律6例(21.4%)。术后随访率为82.1%(23/28),平均随访(12.6±1.3)个月,78.2%(18/23)维持窦性心律,21.8%(5/23)为AF心律。术后随访转窦组AF病史(22.8±39.1)个月,AF维持组为(94.0±31.9)个月,P<0.01。转窦组左房内径为(50.3±11.3)mm,AF维持组为(63.2±11.0)mm,P<0.05。结论RHD合并AF术中RFA治疗,术后长期窦性心律维持率较高,RFA作为心脏手术的附加手术具有安全、省时、治疗AF效果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厄贝沙坦联合胺碘酮对阵发性心房颤动复律后维持窦性心律的临床效果及其对左心房内径的影响。方法:选择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89例,分为胺碘酮治疗组(44例,单纯服用胺碘酮),联合治疗组(45例,服用胺碘酮及厄贝沙坦),随访12个月,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窦性心律维持率,左房内径的变化,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治疗12个月后,与胺碘酮组比较,联合治疗组窦性心律维持率明显提高(64.3%比81.4%),左房内径明显减小[(40.12±10.6)mm比(34.10±10.11)mm],P均〈0.05。结论:厄贝沙坦联合胺碘酮对阵发性心房颤动复律后维持窦性心律的作用明显优于单用胺碘酮,且明显抑制左房扩大,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非瓣膜病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的患者应用替米沙坦在房颤复律后维持窦性心律的疗效. 方法 76例非瓣膜病变阵发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为胺碘酮对照组和替米沙坦+胺碘酮治疗组(联合治疗组),观察治疗后3、6、12个月两组患者左心房内径的变化及评价窦性心律的维持效果. 结果 治疗3、6个月两组左心房内径和窦性心律维持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t=0.04、0.51和t=0.03、1.12,均为P>0.05).治疗1年后,两组窦性心律的维持率分别为48.4%和73.5%,左心房内径分别为(37.26±4.85)mm和(34.38±3.85)mm,联合治疗组窦性心律维持率高于对照组(t=4.33,P<0.05),左房内径小于对照组(t=2.66,P<0.05). 结论 替米沙坦联合胺碘酮对阵发性房颤复律后窦性心律维持优于单用胺碘酮治疗,随着时间延长,维持窦性心律效果越好,可能与替米沙坦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降低心脏负荷,抑制心房电及结构重构有关.  相似文献   

20.
心房颤动复律后联用缬沙坦与胺碘酮的疗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口服胺碘酮和缬沙坦在心房颤动复律后维持窦性心律的疗效。方法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98例,成功转复窦性心律后随机分为两组:胺碘酮组48例和胺碘酮联用缬沙坦组(联用组)50例。随访2年,观察两组维持窦性心律及左心房内径。结果胺碘酮组和联用组维持窦性心律的有效率分别为68.8%和86.0%,联用组左心房内径明显缩小,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胺碘酮联用缬沙坦可降低心房颤动复发率,更有效地维持心房颤动转复后的窦性心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