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药用真菌——桑黄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正>桑黄属担子菌门,层菌纲,非褶菌目,多孔菌科的药用真菌,其药用最早记载于《本草纲目》中。《药性论》中称桑臣、桑耳,《酋阳杂俎》中称胡孙眼,《纂要奇方》中又称桑黄菇。因该菌在我国中南地区通常生长在桑属植物上,且子实体为黄褐色的缘故而得名。桑黄的多种功能特别是在抗癌方面的作用,已经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为此,本文就该菌的研究进行较全面的阐述。  相似文献   

2.
真菌多糖被称为生物反应调节剂,多糖及其复合物的研究已成为今年生物学、医学等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在广泛收集目前国内外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针对桑黄多糖的免疫功能研究现状就其多方面的免疫调节作用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药用真菌桑黄菌丝体多糖抗肿瘤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杨全  胡旭光  王琦  王文全 《中国中药杂志》2006,31(20):1713-1715
目的:研究桑黄菌丝体多糖对小鼠S180实体瘤、腹水瘤的生长抑制作用和对荷瘤小鼠免疫调节作用。方法:将昆明种小鼠接种S180实体瘤或腹水瘤后随机分组,饲喂不同剂量(100,200,400 mg·kg-1·d-1)的桑黄菌丝体多糖,以饲喂生理盐水和环磷酰胺为空白对照组和阳性对照组。检测受试药物对小鼠S180实体瘤生长的抑制作用以及对荷瘤小鼠脾脏指数和胸腺指数的影响,计算腹水型荷瘤小鼠的存活时间。结果:饲喂桑黄菌丝体多糖的荷瘤小鼠的脾脏指数和胸腺指数显著增加;3个剂量的桑黄菌丝体多糖对S180实体瘤的抑瘤率分别为31.88%,46.25%,53.13%;并且可以显著延长腹水型荷瘤小鼠的存活时间。结论:桑黄菌丝体多糖具有较强的抗肿瘤作用和免疫调节活性。  相似文献   

4.
恶性肿瘤是目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疾病之一,相关报道显示,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临床上放疗和化疗是癌症的主流治疗方法,这种治疗往往伴随着严重的不良反应,给患者带来不可逆的损伤,严重影响了患者治疗后的生活质量。因此寻找新型安全有效的抗肿瘤药物迫在眉睫,中药抗肿瘤治疗因其不良反应小、相对安全性高、抑制作用持久等优点获得了广泛关注。随着近年来医学科研水平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抗肿瘤化学成分从中药里被提取出来。桑黄作为一种名贵中药材,其化学成分主要包括多糖、黄酮、三萜、多酚等物质,具有抗炎、降血糖、保肝、抗肿瘤等药理作用。研究表明桑黄的化学成分对肺癌、胃癌、结肠癌、黑色素瘤等多种恶性肿瘤细胞显示出抗肿瘤活性,通过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抑制肿瘤细胞转移、诱导肿瘤细胞自噬、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和免疫调节发挥抗肿瘤作用,此外还可以通过联合放化疗增效减毒、增敏辅助治疗恶性肿瘤。基于中国知网、Web of Science、Pubmed、谷歌学术等数据库,以“桑黄、化学成分、抗肿瘤”等关键词检索近几年的相关文献,通过对桑黄的化学成分及其抗肿瘤作用机制进行分析总结,为其进...  相似文献   

5.
桑黄抗肿瘤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雯雯  张娜  俞淑文 《中国中药杂志》2014,39(21):4165-4168
桑黄(phellinus)作为一种名贵的真菌类药材,具有抗肿瘤、抗肝纤维化、抗氧化等多种生理功能。桑黄含有多糖类、甾体类、萜类、黄酮类、吡喃酮类、呋喃类、生物碱类等物质。其中多糖类提取物具有明显抗肿瘤作用,成为当前抗癌药物研究的热点;桑黄的其他提取物如乙酸乙酯提取物等也表现出抗癌活性。该文综述桑黄不同提取物的抗肿瘤作用,着重介绍其抗肿瘤机制的研究进展,为进一步开发桑黄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桑黄化学成分及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云云  刘锋  施超  张月  李宁 《中国中药杂志》2016,41(16):3042-3048
综合运用硅胶,Sephedax LH-20,RP-8,MCI等柱色谱及硅胶薄层制备色谱,从桑黄子实体的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纯化得到11个化合物,通过NMR和MS解析技术鉴定为3α-羟基木栓烷-2-酮(1),3-羟基木栓烷-3-烯-2-酮(2),麦角甾-4,6,8(14),22-四烯-3-酮(3),麦角甾醇过氧化物(4),尿嘧啶(5),尿嘧啶核苷(6),4-(3,4-二羟苯基)-3-丁烯-2-酮(7),原儿茶醛(8),inotilone(9),inoseavin A(10),phellibaumin E(11),其中化合物1,2,5,6为首次从该属真菌中分离得到。采用Cell TiterGLo ATP荧光活性检测法,11个化合物对41株离体肿瘤细胞和2株正常仓鼠细胞高通量筛选,结果显示化合物2~4对髓性白血病细胞系NOMO-1和SKM-1效果较好,其中化合物2,3体现出较好的选择性(对NOMO-1的IC_(50)分别为0.795 5,1.828μmol·L~(-1);对SKM-1的IC_(50)10μmol·L~(-1));化合物7对肺癌细胞系H526、前列腺癌细胞系DU145、白血病细胞系HEL效果较为明显(IC_(50)分别为0.533 4,1.885,1.057μmol·L~(-1)),并显示出较好的选择性;其他化合物体外抗肿瘤作用不显著或没有活性。此外,所有化合物对正常仓鼠细胞系CHL和CHO均无明显作用(IC_(50)10μmol·L~(-1)),显示所有化合物对正常细胞无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7.
桑黄黄酮提取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桑黄黄酮最佳提取工艺。方法采用单因素和正交实验选出桑黄黄酮最佳提取工艺。结果确定桑黄黄酮最佳提取工艺参数为:温度80℃,提取8 h,料液比1∶20;乙醇质量分数70%。结论在此条件下黄酮的提取可达到(15.502 7±0.331 8)mg/g。  相似文献   

8.
竹黄是一种名贵中药,为药用真菌竹黄菌(Shiaria Bambusicola P.Henn.)的子座。总结竹黄的生态学特性、化学成分、提取工艺、药理活性等几方面的内容,为全面评价竹黄的药用价值和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药用真菌竹黄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双柱  赵维民 《中草药》2010,41(8):1239-1242
目的研究药用真菌竹黄Shiraia bambusicola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硅胶柱色谱及高效制备液相色谱等分离纯化手段,并通过1H-NMR、13C-NMR、MS等波谱学技术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共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3,6,8-三羟基-1-甲基酮(1)、3,8-二羟基-6-甲氧基-1-甲基酮(2)、2,3,6,8-四羟基-1-甲基酮(3)、3,4,6,8-四羟基-1-甲基酮(4)、Δ5,10-3β,17α,20β-孕甾三醇(5)、macrosphelide A(6)、(+)-griseofulvin(7)、griseophe-none A(8)和抗肿瘤活性成分11,11′-dideoxyverticillin A(9)。结论化合物1~9均为首次从该真菌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0.
综述桑黄多糖的抗肿瘤机制及研究进展。桑黄多糖的抗肿瘤机制主要表现在免疫调节、抗血管生成、抗氧化三方面;桑黄多糖与环磷酰胺联合用药能够增强疗效,降低副作用。  相似文献   

11.
野生桑黄菌株的分离、鉴定和次生代谢物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丽洋  石卉  王晓婷  范桂枝 《中草药》2013,44(23):3394-3399
目的 对4种不同树种来源的桑黄菌株进行分离、鉴定,并对次生代谢物进行分析。方法 将分离纯化的菌株采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其菌丝形态特征,利用ITS序列分析技术对其进行分子鉴定,采用比色法分析次生代谢物量。结果 从松树桑黄、桑树桑黄、暴马丁香树桑黄、杨树桑黄分离的菌株,其菌丝体形态特征相同,呈有隔分支,而菌落的生长速率和外观颜色不同,其中杨树桑黄的生长速率最快,达0.47 cm/d。进一步通过ITS序列分析发现,松树桑黄菌株为松木层孔菌Phellinus pini,桑树桑黄菌株为裂蹄木层孔菌Phellinus linteus,暴马丁香桑黄菌株和杨树桑黄菌株为鲍氏木层孔菌Phellinus baumii。对多糖、黄酮、多酚和三萜物质的分析发现,子实体和菌丝体中均含有这些次生代谢物,但其量与菌株来源有关。暴马丁香树来源的子实体中多糖量最高,为98.20 mg/g;杨树来源的子实体中黄酮、三萜、多酚量最高,分别为548.49、1.48、33.70 mg/g。菌丝体中多糖、黄酮、多酚和三萜物质产量累积最高的菌株来源于桑树,分别为259.64、223.11、43.78、24.80 mg/L;同时发现,菌丝体中的三萜量高于子实体,其中桑树菌丝体中的三萜量是子实体的7倍左右。结论 4株桑黄菊菌株菌丝体形态基本无差异,rDNA ITS序列分析技术可以鉴定桑黄菌株;4株桑黄菌丝和子实体中次生代谢物量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2.
邹莉  孙婷婷  于洋  李丹蕾  张国权  谭昀  郭静 《中草药》2013,44(9):1176-1180
目的 对桑黄肌动蛋白(Actin)基因进行克隆及序列分析.方法 搜索网上已知数据库中Actin基因,与本实验室测得的桑黄转录组数据进行生物信息学比对,找到转录组数据中与Actin相似性最高的片段,并根据其设计引物,提取桑黄菌丝体总RNA为模板,采用RT-PCR的方法扩增Actin基因片段并对PCR产物进行测序.结果 得到一段839 bp的序列,序列分析表明,该片段编码279个氨基酸,与其他物种Actin基因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在87%以上.结论 首次从桑黄中克隆出了Actin基因,为有效利用该基因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地肤的各药用部位药用价值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邵荣杰  邵世宏 《中草药》2015,46(23):3605-3610
地肤的各部位均具有药用价值。通过对地肤子、地肤苗、地肤根的化学成分、药理活性及临床应用等方面的文献进行检索,系统地梳理了地肤各部位的药用价值。地肤子、地肤苗中三萜皂苷等活性成分具有抗炎、抗过敏和抗搔痒等作用,这与其传统临床上的清热利湿、祛风止痒等功效相一致;地肤子、地肤苗、地肤根都具有降血糖作用,其降血糖作用与地肤所含皂苷相关。为更加有效地利用地肤这一植物资源,研制低毒、高效、不良反应小的抗炎、抗真菌、抗过敏及降血糖天然药物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应用基础。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不同居群栝楼Trichosanthes kirilowii的瓜蒌子、瓜蒌皮、根(天花粉)的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建立栝楼各药材质量评价新模式。方法采用AA3连续流动分析仪、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硫酸-苯酚法对栝楼各药用部位蛋白、黄酮、多糖进行测定,HPLC法对瓜蒌子中3,29-二苯甲酰基栝楼仁三醇(3,29-DR)及天花粉中葫芦素B进行测定,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对栝楼各药用部位进行综合质量评价。结果瓜蒌子质量以河南安阳黎园栝楼最优,其3,29-DR和粗蛋白的量最高;山西绛县栝楼作药材瓜蒌皮质量较佳,其粗蛋白和多糖量较高;安徽岳西黑大片栝楼宜作为药材天花粉种植,其粗蛋白量较高、淀粉量较低、葫芦素B量适中。结论所采用的主成分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是栝楼各药用部位质量评价的有效方法,所建立的多指标综合评价模式在栝楼各药材研究中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蛇毒抗肿瘤作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车军  刘洁生  杨维东 《中草药》2001,32(8):757-759
介绍了近年来在蛇毒组分及其抗肿瘤作用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其杀伤和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6.
烟草黑胫病是由疫霉菌侵染引起的最具危害的土传病害之一,为寻找该病的控制方法,该试验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研究了玄参、川明参、半夏等作物茎叶根系提取物、根系分泌物以及提取物与分泌物组合对烟草黑胫病的抑菌效果,结果表明:(1)玄参、川明参、半夏的茎叶和根系提取物对烟草黑胫病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且随提取物浓度增大而增强;其中,玄参抑菌活性最强,0.5 g·mL~(-1)时茎叶、根系提取物抑菌率分别达74.88%,69.27%;川明参与半夏抑制效果相对较差;川明参茎叶和根系提取物组合后,有明显增益效应。(2)玄参、川明参、半夏根系分泌物对烟草黑胫病菌均表现出一定的抑菌性,随浓度增大而增强;抑菌强度为川明参玄参半夏。(3)提取物与根系分泌物组合的抑菌性,玄参、川明参相近而强于半夏,均介于各自提取物与根系分泌物之间。玄参、川明参具有防控烟草黑胫病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7.
该文建立了超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串联三重四级杆质谱同时测定雷公藤药材中5种有效成分的方法,并比较了不同产地及来源的雷公藤药材中5种有效成分的含量差别。以乙腈-2%甲酸铵水为流动相洗脱,Waters ACQUITY UPLC-CSHC18S柱(2.1 mm×100 mm,1.7μm),以电喷雾离子源为接口,正离子模式扫描,质谱多反应监测(MRM)模式检测。结果表明,5种有效成分在各自线性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7 8),加样回收率在96.72%~103.2%,RSD为1.0%~2.4%。该研究所建立的方法稳定性、精密度、重复性良好,适用于雷公藤中有效成分的含量测定;不同来源的雷公藤药材中成分含量差异显著,雷公藤药材的质量和安全性亟待提高,而对雷公藤药材实施多指标的含量控制是保证其临床药用安全可控的必要途径。  相似文献   

18.
目的:优选柚寄生总黄酮的提取工艺,并初步评价总黄酮体外抑制人肝癌细胞Hep3B的作用。方法:以芦丁为对照品测定柚寄生提取液的总黄酮含量,选取提取时间、提取温度、料液比及乙醇体积分数为影响因素,采用正交试验法优选柚寄生总黄酮的提取工艺条件,采用单因素试验考察提取次数;采用MTT法测定总黄酮对人肝癌细胞Hep3B的体外抑制作用。结果:优选的提取工艺为加30倍量60%乙醇于80℃提取2次,每次2 h;体外抗肿瘤活性试验结果表明,总黄酮质量浓度500 mg·L-1时对人肝癌细胞Hep3B的生长抑制率51.40%。结论:优选出的柚寄生总黄酮提取工艺条件稳定可行,柚寄生总黄酮有一定的体外抑制人肝癌细胞Hep3B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该文利用文本挖掘方法,探讨青蒿与肿瘤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利用生物信息学分子网络分析方法,探讨青蒿抗肿瘤的作用机制。通过文本挖掘工具Polysearch数据库完成信息检索,并将所得信息转换格式后,导入生物信息学分析软件Cytoscape3.2.1进行可视化处理与后续生物信息学分子网络分析。结果显示,青蒿通过TNF,VEGF,PI3K,ALDH1,Bcl-2,MicroRNA,p38和CASP3共8个关键蛋白与肿瘤建立关联。结果提示青蒿抗肿瘤作用主要涉及的生物学过程为细胞周期、翻译后蛋白修饰、细胞周期调控、蛋白泛素化和细胞器组织的调控等5个方面。通过中心性子网络分析其关键生物学作用,可能是通过甘油三酯代谢过程调控、甘油三酯代谢过程正调控、甘油三酯分解代谢过程中的正调控、出芽细胞顶芽生长调节、有丝分裂细胞周期的负调控、减数分裂细胞周期的负调控、转录因子活性的正调控等7个生物学过程实现的。表明青蒿可能是通过调节肿瘤细胞脂质代谢过程,分解大量脂质,释放能量,降低肿瘤细胞分裂速度,加速肿瘤细胞凋亡的方式产生抗肿瘤作用。  相似文献   

20.
瑞香属植物药用资源丰富,在我国应用广泛,历史悠久,大多以全草、地上部分或根入药,生物活性强,近年来其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的研究引起了国内外研究学者的广泛关注。为更好的对该属植物进行研究及开发利用,通过仔细查阅国内外各大数据库,综述了近5年来关于瑞香属药用植物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的最新研究进展,结果表明瑞香属植物中主要含有香豆素类、黄酮及双黄酮类、萜类、木脂素类等多种成分,最新发现100余种化学成分,并详细介绍了其化学结构。最新药理研究成果证实该属植物具有高效的抗HIV、抗肿瘤、抗炎抑菌、抗病毒、抗氧化、免疫调节等多种活性,为明确其药效成分以及作用机制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