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 毫秒
1.
膝关节是全身最大、结构最复杂的关节,运动功能要求很高。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要求达到负重、伸屈、外展及旋转功能、稳定性好。2003年至2005年我院进行了45例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重视对术后患者采取系统的早期功能康复练习,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背景:同期双侧全膝关节置换与选择性单侧全膝关节置换后的早期功能恢复一直存在着争议。 目的:评价双膝骨关节炎患者同期双侧全膝关节置换与选择性单侧全膝关节置换后功能恢复情况的差异。 方法:根据置换方案将初次行全膝关节置换的双膝骨关节炎患者86例(116膝)分为两组,双膝组(n=29,58膝)行同期双侧全膝关节置换,单膝组(n =57,57膝)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分别对两组患者置换前后的关节活动度、屈曲挛缩度、肌力、疼痛评分、双下肢不等长及HSS评分进行比较分析,并记录并发症的发生率。 结果与结论:置换后1年随访,两组患者置换后关节活动度和肌力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171,0.418);置换后屈曲挛缩度、疼痛评分及双下肢不等长双膝组均显著低于单膝组(P=0.006,0.0013,0.026);同时双膝组置换后HSS评分优于单膝组(P=0.003)。提示同期双侧全膝关节置换患者在屈曲挛缩度、疼痛症状评分、双下肢不等长及HSS评分方面优于单侧全膝关节置换,而两种方案在置换后关节活动度和下肢肌力方面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膝关节镜下胫骨平台骨折治疗的综合效果.方法 选取2006年1月~2009年2月于我院进行治疗的46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后将两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传统手术组)23例和观察组(膝关节镜辅助组)23例,后将两组患者的LKSS评分、并发症发生率、患者满意率、住院时间、出血量、手术时间及SF-36量表评分进行统计及比较.结果 经研究比较发现,观察组的LKSS评分及SF-36量表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惠者满意率高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出血量少于对照组,P均<0.05,均有显著性差异,而手术时间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膝关节镜下胫骨平台骨折治疗的综合效果较佳,对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作用较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赵建军  胡仲云  董大勇  张义万 《医学信息》2010,23(14):2320-2322
目的探讨膝关节镜下胫骨平台骨折治疗的综合效果。方法选取2006年1月~2009年2月于我院进行治疗的46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后将两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传统手术组)23例和观察组(膝关节镜辅助组)23例,后将两组患者的LKSS评分、并发症发生率、患者满意率、住院时间、出血量、手术时间及SF-36量表评分进行统计及比较。结果经研究比较发现,观察组的LKSS评分及SF-36量表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满意率高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出血量少于对照组,P均〈0.05,均有显著性差异,而手术时间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膝关节镜下胫骨平台骨折治疗的综合效果较佳,对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作用较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对比单髁关节置换术与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患者术后运动功能恢复状态。方法 收集2022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云南省滇南中心医院关节外科治疗的55例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全膝关节置换组(TKA组,25例)和单髁关节置换组(UKA组,30例)。对比两组患者术后1、2、3、6个月的爬楼梯测试、起立行走测试、6分钟步行测试的功能恢复情况及膝关节WOMAC评分。结果 所有患者均随访6~9个月,平均(7.15±0.81)个月。UKA组患者比TKA组患者较早地获得更好的WOMAC评分(P<0.05)。UKA组术后1、2、3个月时在爬楼梯、起立行走及6分钟步行测试方面均优于TKA组(P<0.05),但在术后6个月时两组之间除在爬楼梯测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外,起立行走及6分钟步行测试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从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术后早期恢复情况来看,单髁关节置换术较全膝关节置换术能够更快、更好地获得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早期康复训练对下肢骨折致膝关节功能障碍患者骨密度的影响.方法 选择甘肃省康复中心医院康复科下肢骨折致膝关节功能障碍患者80例,随机分为康复组与对照组.康复组在术后4周开始进行早期康复治疗,包括主动、被动运动训练及不同物理治疗,持续20周;对照组在术后24周内未进行系统的康复训练.术后4/24周检测股骨、腰椎2~4、ward's区骨密度,并测量患者膝关节活动度.结果 与结论 无论是否进行早期运动康复训练及锻炼,下肢制动患者股骨、腰椎2~4以及ward区骨密度均下降,但康复组与对照组骨密度下降程度不同,康复组各部位骨密度的减少量均低于对照组(P<0.01),关节活动增加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1),说明运动康复训练可以有效地减少下肢骨折患者康复期间骨矿物质的丢失,减少局部骨密度下降量,有效预防和改善失用性骨质疏松的情况.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建立膝关节三维有限元模型,研究内侧副韧带维持膝关节稳定性的作用。方法膝关节韧带用金属丝标记,止点采用钻孔标记,行CT扫描,应用Mimics、Geomagic和Ansys软件对数据进行三维重建,建立膝关节三维有限元模型,在膝关节5个不同的屈曲角度下模拟膝关节的前后平移、外翻和内外旋运动。结果膝关节在屈曲0°、30°6、0°、90°和120°时,MCL的应力为4.84、3.55、2.17、1.26和0 MPa;膝关节在5个角度下向前平移时,MCL的应力为7.22、5.78、4.07、2.84和1.4 MPa;向后平移时,应力为8.14、6.454、.19、2.92和1.6 MPa;内旋时,应力为6.815、.233、.292、.25和0.97 MPa;外旋时,应力为6.285、.003、.342、.21和0.82 MPa;外翻时,应力为11.00、9.55、7.25、5.94和3.11 MPa。结论通过建立膝关节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拟膝关节前后移、外翻和内外旋各动作,可以有效地分析膝关节内侧副韧带的生物力学功能。  相似文献   

8.
浅谈骨折迟缓愈合与局部血供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骨折迟缓愈合是指骨折经过治疗后,已超出同类骨折临床愈合时间一倍以上,骨折部位仍然有骨折的表现及特征,X线显示骨折处骨痂少,骨折线仍然存在,但断端无硬化现象。骨折愈合过程中的组织再生,需要足够的血液供给,因此影响骨折迟缓愈合的因素虽多,但骨折断端的血液供给,是决定骨折愈合快慢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背景:应力刺激可以促进四肢长骨干骨折愈合。 目的:观察应力因素对微小骨折块愈合的影响。 方法:制作兔双侧股骨大转子劈裂撕脱微小骨折模型,一侧采用克氏针固定(对照组),另一侧采用拉力螺钉置入固定(实验组)。 结果与结论:①X射线表现:实验组骨痂生长速度较对照组快,外骨痂量多,灰度高,骨痂塑型时间短。②CT表现:实验组内外骨痂生长速度比对照组要快,骨折处塑形较对照组好。③骨痂组织切片光镜观察发现,两组骨折愈合都表现为软骨内成骨方式,实验组血肿消失、机化较快,修复性纤维组织较早被软骨性骨痂取代,骨痂生长旺盛,断端骨痂愈合早且快,而且软骨性骨痂骨化、骨样小梁转化为编织骨均较对照组早,骨改建塑型亦较对照组好。④实验组和对照组骨折间隙内骨痂钙、磷元素的含量术后均逐渐升高至6周后开始下降,4周时实验组钙磷含量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1)。表明微小骨折块的愈合方式表现为软骨内成骨,适宜的加压固定较不加压固定骨折块周围组织水肿消退快,炎性反应小,骨痂中钙磷沉积早,含量大,骨折愈合时间短,骨痂质量好塑型快。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预期条件下不同角度侧切触地过程中膝关节运动学、地面反作用力(ground reaction force, GRF)特征以及软骨、半月板的应力状态。方法 采集14名受试者在预期条件下分别进行45°、90°和135°侧切时的运动学和GRF数据,通过Visual 3D逆动力学计算获取膝关节反作用力,基于膝关节三维有限元模型分别对3种侧切角度下触地过程进行数值仿真。结果 预期条件下3种侧切角度在触地过程中的膝关节运动学特征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1),膝关节屈曲程度随侧切角增大而增加;垂直GRF随侧切角增加而显著减小(P<0.001),水平GRF呈现出相反的趋势;3种侧切角度下,90°侧切时髌骨软骨以及股骨软骨接触应力峰值较大, 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接触点主应力峰值较大,其次为135°和45°侧切;3种侧切角度下,外侧股骨软骨接触应力峰值均大于内侧。结论 90°侧切运动时膝关节损伤风险更大,135°侧切时膝关节内部的应力状态与90°侧切相比较为良好。预期条件下膝关节损伤风险并不随侧切角增大而升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建立膝关节有限元模型,研究正常及软骨硬化情况下膝关节的应力、应变变化,为临床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提供参考。方法通过Mimics、ANSYS等软件结合正常膝关节CT扫描图像数据,建立膝关节三维有限元模型,并施加350 N压力载荷,设定软骨硬化前后相关的材料参数,分析膝关节主要组织的应力、应变改变情况。结果膝关节股骨远端软骨硬化后,关节软骨的减震和传递负荷等作用基本消失;股骨应力、应变变化量最大,受力分布极不均匀,股骨前端应力、应变较内、外侧髁明显,整体受力也有明显增加;半月板的应力、应变值最大。结论长期的软骨破坏会影响关节软骨营养代谢,导致骨性关节炎疾病进一步恶化。研究结果可以较好阐释骨性关节炎发病过程和机理,同时为建立参数化研究系统提供相关数据。  相似文献   

12.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measure three-dimensional knee motion or functional laxity with implants which either retained the 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PCL+) in ten patients, or substituted for excised PCL with a posterior stabilized articulating surface (PCL-S) in ten patients. The intent was to identify the specific influence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presence of the PCL under active flexion and extension. Internal-external rotation (screw home movement) and anterior-posterior translation (femoral rollback phenomena) with active extension and flexion were chosen to characterize knee joint functional laxity, and were measured using an instrumented spatial linkage. Knees with a PCL+ implant exhibited both screw home movement and femoral rollback, while knees with a PCL-S design exhibited only femoral rollback. A knee with a PCL+ implant was more able to reproduce the normal kinematics of the screw home movement and femoral rollback, compared to a PCL-S design.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肿瘤型铰链式膝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胫骨复合体正常站立状态下的生物力学响应,探讨病人术后发生股骨穿孔的原因,为肿瘤型铰链式人工膝关节假体的优化设计与制造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兼顾CT及三维光学扫描数据建立股骨远端骨肉瘤瘤段切除肿瘤膝关节置换后的病人股骨-假体-胫骨有限元模型,并进行相关有效性验证,从而进一步分析人体站立状态下股骨-假体-胫骨复合体的应力分布及应力遮挡现象。结果 (1)在站立加载状态下,相对胫骨,股骨的应力明显更大且集中分布趋势显著,股骨前1/3区域应力较大,呈现应力遮挡效应。(2)由于模型基于临床病人几何及骨质特征建立,股骨应力集中位置与临床中病人股骨穿孔位置接近,表明在施加自身重力状态下可能发生与病人病症一致的股骨损伤行为。结论肿瘤型铰链式膝关节假体植入后,由于假体髓针深入骨髓腔,正常站立状态下亦对骨髓腔产生一定的压力;由此产生的应力遮挡效应以及假体髓针与特定骨髓腔的匹配情况均可能引起股骨应力集中,从而将可能引起股骨开裂,甚至穿破,影响手术质量。建议术前优化假体设计以减轻或避免此类现象,从而减少术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选择性切断膝关节神经支对兔膝骨性关节炎模型关节软骨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采用Huhh法复制兔膝骨性关节炎模型,通过外科显微镜下选择性切断兔膝关节神经支,对关节软骨等结构进行形态学观察,运用TUNEL法检测软骨细胞的凋亡,并应用透射电镜观察关节软骨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模型组兔膝关节软骨出现退变的表现,软骨细胞过度凋亡,其凋亡指数(31.25±6.83)明显高于正常组(3.16±0.65;P〈0.05)。模型组关节软骨超微结构明显受损,软骨细胞出现核固缩,线粒体肿胀,粗面内质网扩张、脱颗粒;软骨基质内胶原纤维断裂溶解,结构模糊。治疗组兔膝关节软骨退变有明显改善,细胞凋亡指数(15.43±3.72)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关节软骨超微结构较模型组有明显改善。结论选择性切断膝关节神经支对膝骨性关节炎模型兔关节软骨细胞凋亡有抑制作用,并能改善关节软骨的超微结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报道应用等速测力仪静态进展性牵伸治疗膝关节挛缩的方法及疗效。方法选取因骨折术后造成膝关节挛缩的患者16例,其中股骨干骨折2例,股骨远端骨折5例,髌骨骨折4例,胫骨平台骨折5例。术后平均病程13.7周。在等速测力计上实施静态进展性牵伸。每次关节活动在一个方向上牵伸,每次分5组牵伸,每组治疗时间5 min,组间休息1 min,下一组关节角度渐增。患者每日接受SPS治疗2次,每次治疗时间30 min,每周5 d,治疗疗程2月。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后6月使用角度计测量伸膝角度E、屈膝角度F和关节活动度R。结果治疗后以及治疗后6个月,膝关节E、F、R 3个指标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应用等速测力仪静态进展性牵伸可以治疗膝关节挛缩。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兔膝关节血管分布及关节囊附着,为兔膝关节动物模型建立提供解剖学基础。  方法     将20只新西兰大白兔麻醉后,4%多聚甲醛灌注固定。解剖分离兔膝关节的动脉来源及分支、暴露兔膝关节囊的附着点。测量各动脉起始处及其在水平方向上和关节囊附着点距髌骨下极的距离。  结果    分布兔膝关节的各动脉距髌骨下极的距离上、下和左、右约为20 mm和5 mm,关节囊的上、下端和左、右侧的附着点距髌骨下极约为10 mm和4.5 mm。  结论 在制备兔膝关节模型时,髌骨下极可设为参考的基准点,并通过距其距离判断手术安全范围。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后邻近下位关节突关节内压力的变化,为其在临床应用提供生物力学依据,方法:在11具保留C3至T1的新鲜成人颈椎标本上,采用自行设计的圆片状微阻电式传感器测量C5/6椎间盘完整、椎间盘摘除、人工椎间盘置换和椎间融合4个模型组C6/7关节突关节内的压力负荷.结果:人工椎间盘置换组C6/7关节突关节内的压力在轴向(16.98±3.74)N、左侧弯(26.87±5.78)N、右侧弯(12.91±3.50)N、前屈(20.88±5.77)N、后伸(20.63±5.30)N,与完整组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于椎间盘摘除组(P<0.05),低于椎间融合组(P<0.05).结论:人工颈椎间盘置换后邻近下位关节突关节内的压力接近正常,提示人工椎间盘置换符合颈椎正常生物力学要求.  相似文献   

18.
人体膝关节动态有限元模型及其在TKR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膝关节高屈曲活动下运动和应力等的动态特征。为膝关节生物摩擦学研究提供相对运动和应力分布等生物力学数据 方法 建立包括人体主要骨与软组织的全膝关节置换前后的膝关节的动态有限元模型,对天然及全膝置换后膝关节下蹲运动和接触应力分布进行分析,并与相应的尸体实验的结果进行验证分析。结果 通过有限元分析,获得高屈曲膝关节的三维相对运动参数,胫股关节和髌股关节的接触位置和应力等动态力学参数。有限元分析结果表明,分别在膝关节过伸和高屈曲时,在胫骨高分子聚乙烯平台的胫骨平台轮柱和平台前部的交界处、胫骨平台内后方和轮柱后部三个区域发生较高的接触应力。这些也正是假体发生较高磨损率的区域 结论 所建立的有限元模型能够对于膝关节下蹲动作的运动、接触等力学行为进行评估,为临床膝关节全膝置换术、膝关节假体的摩擦学研究及其膝关节假体设计提供有力的分析工具。  相似文献   

19.
Mesfar W  Shirazi-Adl A 《The Knee》2005,12(6):424-434
Bioemchanics of the entire knee joint including tibiofemoral and patellofemoral joints were investigated at different flexion angles (0° to 90°) and quadriceps forces (3, 137, and 411 N). In particular, the effect of changes in location and magnitude of restraining force that counterbalances the isometric extensor moment on predictions was investigated. The model consisted of three bony structures and their articular cartilage layers, menisci, principal ligaments, patellar tendon, and quadriceps muscle. Quadriceps force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the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patellar tendon, and contact forces/areas as well as the joint resistant moment. Joint flexion, however, substantially diminished them all with the exception of the patellofemoral contact force/area that markedly increased in flexion. When resisting extensor moment by a force applied on the tibia, the force in cruciate ligaments and tibial translation significantly altered as a function of magnitude and location of the restraining force. Quadriceps activation generated large ACL forces at full extension suggesting that post ACL reconstruction exercises should avoid large quadriceps exertions at near full extension angles. In isometric extension exercises against a force on the tibia, larger restraining force and its more proximal location to the joint substantially decreased forces in the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at small flexion angles whereas they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forces in the 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at larger flexion angl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