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康复方案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120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通过抽密封的信封随机分配法分为康复组、中药组、针灸组、综合康复组,每组30例。中药组、针灸组、综合康复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分别予规范化中医辨证治疗、石氏醒脑开窍针刺及中药结合针灸综合康复方案治疗,治疗周期为4周,随访到24周。在治疗前,治疗4周,随访第12、24周分别采用简式Fugl-Meyer评分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FMA)、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中风专用生活质量量表(stroke specific quality of life scale,SS-QOL)及安全性对患者进行评定。结果 4组患者治疗前FMA评分、MBI、SS-QOL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随访12、24周后与治疗前比较,4组患者FMA评分、MBI、SS-QOL评分均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综合康复组FMA评分及SS-QOL评分各相应时间点较其他组显著提高(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卒中后偏瘫的综合康复方案能显著提高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其效果优于单一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微创透穴埋线法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患者随机分配至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观察组、对照组各脱落1例。在基础治疗上,观察组给予微创透穴埋线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针刺治疗。两组分别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Fugl-Meyer assessment,FMA)、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修订Barthel指数计分法(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两组各项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所改善(P0.01),治疗后组间差异P0.01,观察组的各项指标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结论微创透穴埋线法可提高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改善肌张力异常增高的程度,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王氏夹脊穴"逆针灸治疗对脑卒中偏瘫痉挛状态肌张力及运动功能的影响,寻找脑卒中后改善肌张力障碍的有效方法.方法 按照随机对照的临床试验原则,将117例入组病例随机分为观察组59例和对照组58例,观察组以"王氏夹脊穴"逆针灸治疗,对照组以手足十二针逆针灸治疗,均每日1次,每周5次.分别于治疗2周和4周后观察两组患者Ashworth评分、国内简化的Fugl-Meyer(FMA)运动评分的变化.结果 观察组预防肌张力增高的总有效率为91.52%,对照组为75.86%,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同时,观察组2周后和4周后FMA运动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王氏夹脊穴"逆针灸治疗能有效预防脑卒中后偏瘫痉挛状态的发生,显著提高患者的运动功能,疗效明显优于常规取穴(手足十二针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王氏夹脊穴”逆针灸治疗对脑卒中偏瘫痉挛状态肌张力及运动功能的影响,寻找脑卒中后改善肌张力障碍的有效方法。方法按照随机对照的临床试验原则,将117例入组病例随机分为观察组59例和对照组58例,观察组以“王氏夹脊穴”逆针灸治疗,对照组以手足十二针逆针灸治疗,均每日1次,每周5次。分别于治疗2周和4周后观察两组患者Ashworth评分、国内简化的Fugl-Meyer(FMA)运动评分的变化。结果观察组预防肌张力增高的总有效率为91.52%,对照组为75.86%,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同时,观察组2周后和4周后FMA运动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王氏夹脊穴”逆针灸治疗能有效预防脑卒中后偏瘫痉挛状态的发生,显著提高患者的运动功能,疗效明显优于常规取穴(手足十二针组)。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梅花针叩刺夹脊穴联合康复训练与单纯康复训练治疗小脑卒中共济失调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60例小脑卒中后共济失调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应用梅花针叩刺夹脊穴,均治疗4周。观察治疗前、治疗2周、治疗4周后采用神经病联合会国际合作共济失调量表(international cooperative ataxia rating scale,ICARS)、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Barthel指数(Barthel index,BI)进行评分,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2周、4周后,两组ICARS、BBS、BI评分均显著优于治疗前(均P0.05);治疗2周后,两组间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4周后,观察组各项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4周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7%(29/30),优于对照组的80.0%(24/30,P0.05)。结论:梅花针叩刺夹脊穴联合康复训练可显著改善小脑卒中患者的协调功能、平衡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优于单纯康复训练者。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电针夹脊穴联合穴位透刺法治疗脑卒中后足内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治疗组给予电针夹脊穴联合穴位透刺法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针刺方法治疗,治疗8周后观察两组患者痉挛程度、肢体运动功能和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49%,对照组为76.0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Ashworth量表评分均降低、Fugl-Meyer量表评分均升高,且治疗组较对照组降低、升高更显著(P〈0.01,P〈0.01)。结论:电针夹脊穴联合穴位透刺法治疗脑卒中后足内翻的临床疗效优于常规针刺方法,具有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针刺夹脊穴联合运动疗法为主对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1月~2013年2月收治入院的中风后偏瘫痉挛的患者10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0例予以脑卒中内科治疗及常规康复治疗方法,治疗组5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针刺华佗夹脊穴。4周后进行Ashworth肌张力量表评分和Barthel指数评定表评分,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痉挛程度、运动功能障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与治疗前比较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对照组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运动功能障碍均得到显著改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患者的痉挛程度、运动功能障碍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均明显改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夹脊穴联合运动疗法为主缓解中风患者肢体痉挛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针刺督脉穴、夹脊穴对中风偏瘫痉挛的发生及程度、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将90例脑卒中软瘫期患者分为观察组(针刺督脉穴、夹脊穴)、针刺组(常规针刺)及康复组(单纯康复训练),每组30例。观察组针刺百会、风府、大椎、陶道、身柱、神道、命门穴及C1-7、T1-3、Ll-5、S1夹脊穴(双侧);针刺组针刺肩髃、曲池、外关、合谷、环跳、风市、足三里、阳陵泉、太冲穴;康复组单纯进行康复训练。治疗4周,分别于治疗前后观察改良的Ashworth分级、Fugl-Meyer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的变化。结果观察组Ashworth分级、Fugl-Meyer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较治疗前得到显著改善(P0.01),在缓解肌痉挛方面,观察组疗效优于针刺组及康复组(P0.01)。结论早期针刺督脉穴、夹脊穴干预中风偏瘫痉挛状态比常规针刺和单纯康复治疗疗效显著提高,同时更明显改善偏瘫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热敏灸治疗脑卒中的临床疗效. 方法 将6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热敏灸组和对照组各30例.热敏灸组给予热敏灸及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对照组给予神经内科常规治疗,1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4个疗程.治疗前及治疗后4周末、6周末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巴塞尔指数(BI)、脑卒中专用生活质量量表(SS-QOL)进行评分,随访3、6个月末观察病死/残疾率、复发率,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 结果 热敏灸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为83.33%,热敏灸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4周、6周,两组患者FMA、BI、SS-QOL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治疗后6周热敏灸组FMA、BI评分较治疗后4周明显升高(P<0.05),对照组SS-QOL评分较治疗后4周明显升高(P<0.05),热敏灸组FMA、BI评分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结论 热敏灸能明显改善脑卒中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针刺督脉穴及颈椎夹脊穴治疗脑卒中后轻度血管性痴呆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6年5月—2018年10月于北京中医医院顺义医院脑病科住院治疗的脑卒中后轻度血管性痴呆患者12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马来酸桂哌齐特注射液、前列地尔注射液静滴和针刺治疗(主穴取印堂、四神聪、风池、太溪、悬钟、合谷、太冲);治疗组患者西医治疗同对照组,同时配合针刺督脉穴及颈椎夹脊穴(主穴取百会、神庭、人中、风府、哑门、大椎、至阳、腰阳关、颈椎夹脊穴)。针刺治疗每日1次,每周5次,治疗2周。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2周后采用简易智能量表(MMSE)、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估2组患者的智能、日常生活能力和认知功能,比较2组治疗2周后总体疗效。结果治疗2周后,2组患者MMSE、ADL、MoCA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且治疗组患者治疗后MMSE、ADL、MoCA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2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0.4%(45/5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2.1%(36/58),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督脉穴及颈椎夹脊穴治疗脑卒中后轻度血管性痴呆的疗效优于普通针刺,为脑卒中后轻度血管性痴呆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手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针刺外关、支沟穴治疗脑卒中手痉挛状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脑卒中后手痉挛状态改良Ashworth分级评价≥Ⅰ级且≤Ⅲ级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针刺外关、支沟穴结合康复治疗,对照组予单纯康复治疗,针刺治疗、康复治疗均每日1次,每星期5次,共观察3个月。通过改良Ashworth量表(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对患者治疗前后手痉挛程度的动态改变进行评价;采用Fugl-Meyer(FMA)运动功能评分法观察治疗前后患者手功能的变化;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观察治疗前后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MAS评定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MBI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关配伍支沟针刺治疗可以明显改善脑卒中患者手痉挛状态;针刺结合康复训练可以明显改善患手运动功能,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其效果优于单纯康复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董氏奇穴针灸配合十四经穴针刺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的效果。方法 120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患者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十四经穴针灸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配合董氏奇穴针灸治疗。2组均每天治疗1次,每周6次,共治疗8周。治疗后观察2组疗效,并比较2组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及Barthel评分。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3.33%,优于对照组的86.67%(P0.05);治疗后2组FMA及Barthel评分均有提高,治疗组较对照组提高更为显著(P0.05)。结论董氏奇穴针法配合十四经穴针灸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的效果优于单纯十四经穴针灸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解语丹化裁内服、针灸联合康复训练对风痰瘀阻证脑卒中后偏瘫患者FMA、MBI、SS-QOL评分的影响。方法将脑卒中偏瘫患者9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患者各49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康复训练,治疗组患者则加用解语丹化裁内服联合针灸治疗。对比2组临床治疗的有效率,评价主要中医证候积分,用神经功能检查量表(NIHSS)评价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用Fugl-Meyer(FMA)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和脑卒中专用生活质量量表(SS-QOL)对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生活质量进行评定。结果治疗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NIHSS评分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均<0.05),而FMA、MBI、SS-QOL评分则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均<0.05)。结论解语丹化裁内服、针灸联合康复训练利于缓解风痰瘀阻证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神经功能、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14.
《辽宁中医杂志》2016,(6):1202-1204
目的:观察补阳还五汤加减结合现代康复治疗改善气虚型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生活质量的疗效。方法:70例气虚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中药加现代康复治疗,n=35)、对照组(现代康复治疗,n=35),其中中药选用补阳还五汤加减,现代康复治疗包括西药常规治疗及康复训练治疗,治疗4周,并随访至12周。观察指标为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改良Barthel指数(MBI)及生活质量评分(SS-QOL)。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的FMA评分、MBI评分及SS-QOL评分均提高,治疗组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随访至12周时,两组患者的的FMA、MBI及SS-QOL评分较4周时评分上升幅度小,但仍较基线水平评分提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补阳还五汤加减结合现代康复治疗可有效改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生活质量,其中对运动功能、生活质量改善作用的持续性更明显,效果优于单用现代康复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针刺联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肢体痉挛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80例脑卒中后肢体痉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康复训练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针刺治疗。每日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治疗4个疗程后,比较两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Fugl-Meyer评测法(FMA)评分、Barthel指数(BI)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联合康复训练可有效抑制脑卒中后肢体痉挛患者的患肢痉挛,加快肢体运动功能恢复,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子午流注纳支针刺法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4例脑卒中伴有肢体功能障碍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42例。治疗组予子午流注纳支针刺法结合康复训练,对照组予普通针刺治疗结合康复训练。两组疗程均为1个月,观察比较简化Fugl-Meyer量表评分(FMA)、改良Barthel指数(MBI)及Berg平衡量表评分(BBS)的变化情况。结果 (1)最终完成试验者,治疗组39例,对照组39例。(2)组间治疗后8周、12周、16周比较,治疗组FMA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3)组间治疗后8周、12周、16周比较,治疗组MBI指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4)组间治疗后8周、12周、16周比较,治疗组BBS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子午流注纳支针刺法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肢体功能障碍,可明显改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平衡能力,提高生活自理能力,疗效优于普通针刺结合康复治疗。  相似文献   

17.
段凌云  徐军  石卉 《四川中医》2023,(2):213-216
目的:对“王氏夹脊穴”合“督脉十三针”逆针灸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选取医院2019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114例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n=57)采用常规针刺治疗,观察组(n=57)采用“王氏夹脊穴”合“督脉十三针”逆针灸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痉挛程度、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2.98%(53/57)显著高于对照组78.95%(45/57),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前,两组痉挛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痉挛程度均有缓解,观察组患者痉挛程度好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FM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FMA评分均有上升,观察组FMA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MB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MBI评分均有上升,观察组MBI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王氏夹脊穴”合“督脉十三针”逆针灸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效果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针刺腰夹脊结合拮抗肌组穴与常规取穴针刺治疗卒中后下肢痉挛的疗效差异。方法选择2018年10月—2019年12月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7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卒中后下肢痉挛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治疗组35例和对照组35例。在使用脑病科治疗卒中基础药物、护理和康复训练基础上,治疗组加用针刺腰夹脊结合拮抗肌组穴,对照组加用常规针刺,每隔1 d治疗1次,6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运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临床痉挛指数量表(CSI)和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对患者治疗后的疗效进行评价。结果疗程结束后,2组患者的下肢痉挛评级、临床痉挛指数、下肢运动功能评分与疗程开始前比较都有明显改善(P均<0.05),且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组总有效率88.6%(31/3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2.9%(22/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腰夹脊结合拮抗肌组穴与常规针刺均可改善患者偏瘫下肢的关节活动度和运动功能,针刺腰夹脊结合拮抗肌组穴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针刺夹脊穴结合脊柱推拿和单纯针刺夹脊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短期疗效。方法:将78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9例,治疗组采用针刺夹脊穴结合脊柱推拿,对照组采用单纯针刺夹脊穴,观察两组RMDQ量表评分、VAS评分。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RMDQ、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的RMDQ、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夹脊穴结合脊柱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短时疗效较单纯针刺优势明显。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针康法对脑卒中下肢痉挛患者肌张力及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1月—2020年12月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康复医学科门诊及住院的患者60例,均为脑卒中后下肢痉挛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治疗组(30例)。在进行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采用康复训练,治疗组采用针刺联合康复治疗。治疗前后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FMA)、Barthel量表(BI)和患侧下肢表面肌电数值进行疗效评价。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下肢MAS痉挛评级、股四头肌RMS均值、iEMG及膝关节屈曲CO较治疗前下降(P0.05);下肢FMA、BI评分和腘绳肌IEMG较治疗前提高(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MAS、下肢FMA、BI评分、RMS均值、iEMG和膝关节屈曲CO均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P0.05)。结论:针康法能有效改善脑卒中下肢痉挛患者的肌张力和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