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在子宫内膜癌手术治疗中的意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1986年9月至1994年5月,应用以手术为主综合治疗的104例子宫内膜癌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探讨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在宫内膜癌手术治疗中的意义.104例中,51例行盆腔淋巴结清扫术,13例(25.5%)淋巴结阳性。子宫深肌层浸润、腺鳞癌、乳头状浆液性癌、G3肿瘤的淋巴转移率分别为71.4%、75.0%、66.6%与53.8%,说明盆腔淋巴结转移与其密切相关.38例临床Ⅰ期中,11例因淋巴结阳性而上升为Ⅲ期.因此,系统地整块切除盆腔淋巴结,对于宫内膜癌正确分期、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在Ⅰ期子宫内膜癌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 1990年 1月~ 2 0 0 0年 12月 ,在我院住院治疗的Ⅰ期子宫内膜癌 112例 ,其中广泛或次广泛子宫切除术加盆腔淋巴结清扫术 6 6例 ,单纯广泛或次广泛子宫切除术 4 6例。结果 在 6 6例Ⅰ期子宫内膜癌中 ,发现 7例淋巴结转移 ,转移率为 10 6 %。Ⅰa期中无淋巴结转移 ;Ⅰb期转移率为 5 9% (2 34) ;Ⅰc期转移率为 2 5 % (5 2 0 )。Ⅰ期子宫内膜癌随着肌层浸润的加深其淋巴结转移率亦增加 ,P <0 0 5。而且特殊类型的子宫内膜癌其淋巴结转移率明显高于腺癌。但是行淋巴结清扫术与未行淋巴结清扫术的 5年生存率无差异。结论 Ⅰa期可以不做淋巴结清扫术 ,Ⅰc期和合并高危因素的Ⅰb期必须行盆腹腔淋巴结清扫术。且加强术前术中对肌层浸润程度的判断 ,以指导Ⅰ期亚分期的确定。淋巴结清扫术本身能否改善Ⅰ期患者的预后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盆腔淋巴清扫术对子宫内膜癌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癌盆腔淋巴转移的相关因素及盆腔淋巴清扫术对子宫内膜癌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 1981年 1月至 2 0 0 2年 12月行子宫内膜癌盆腔淋巴清扫术患者 90例 ,淋巴结取样活检术患者 12例 ,分析这 10 2例患者淋巴转移与各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随机选取同期未行淋巴清扫术的 90例患者作为对照与行淋巴清扫术的 90例患者进行比较 ,寿命表法计算两者的生存率。结果  10 2例患者中 ,低分化、深肌层浸润、宫颈浸润、腹腔冲洗液细胞学检查阳性、附件浸润、远处转移者 ,盆腔淋巴转移的发生率升高 ,分别为 46%、42 %、44%、52 %、75%、10 0 %。盆腔淋巴转移患者的 5年累计生存率 (3 7% )低于无淋巴转移者 (89% ,P <0 0 1)。 90例行盆腔淋巴清扫术患者与对照者的 5年累计生存率分别为 78%和 72 % ,两者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COX逐步回归分析显示 ,盆腔淋巴清扫术不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 低分化、深肌层浸润、宫颈浸润、腹腔冲洗液细胞学检查阳性、附件浸润、远处转移是子宫内膜癌盆腔淋巴转移的高危因素 ,有盆腔淋巴转移的患者预后差 ,但盆腔淋巴清扫术并不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4.
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rcinoma,EC)是女性常见恶性肿瘤之一,晚期EC的预后较差,淋巴结转移是影响其预后的一个重要因素。早期EC是否行淋巴结清扫仍有争议,可通过影像学检查、肿瘤标记物、前哨淋巴结活检等术前、术中评估淋巴结是否转移,拟定淋巴结清扫方式及范围。淋巴结转移即为晚期EC,治疗方式采取放疗、化疗及激素等综合治疗模式。淋巴结清扫术对EC的预后、分期和术后治疗方案有着重要的意义。EC患者手术治疗应遵循个体化的原则,制定合理的手术方案,决定是否需行淋巴结清扫及清扫范围。现就EC淋巴结转移的评估、治疗现状及预后相关因素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I期子宫内膜癌盆腔淋巴清扫术的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I期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及盆腔淋巴清扫术对其预后可能的影响。方法:收集1997年8月至2005年3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临床I期子宫内膜癌患者202例,分析影响预后的各项临床病理指标,寿命表法计算生存率,比较盆腔淋巴清扫组与平行淋巴结清扫组的复发率,并发症。结果:I期子宫内膜癌盆腔淋巴转移率1.53%。病理类型、腹腔细胞学、盆腔淋巴转移、手术-病理分期、肌层浸润及CA125,值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I期低危患者,盆腔淋巴清扫术无助于提高生存率(P〉0.05),其复发率也无明显差异(P〉0.05),手术并发症率明显增高(P〈0.05);I期高危患者,盆腔淋巴清扫术未能延长其生存期(P〉0.05),但可减少复发的例数。并发症率无明显增多(P〉0.05)。结论:特殊病理类型,腹腔细胞学阳性,手术-病理分期高,盆腔淋巴转移,深肌层浸润及CA125〉100U/ml的患者预后较差(P〈0.05)。I期高危子宫内膜癌患者盆腔淋巴清扫术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Ⅰ期子宫内膜癌盆腔淋巴清扫术的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Ⅰ期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及盆腔淋巴清扫术对其预后可能的影响。方法:收集1997年8月至2005年3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临床Ⅰ期子宫内膜癌患者202例,分析影响预后的各项临床病理指标,寿命表法计算生存率,比较盆腔淋巴清扫组与平行淋巴结清扫组的复发率,并发症。结果:Ⅰ期子宫内膜癌盆腔淋巴转移率1·53%。病理类型、腹腔细胞学、盆腔淋巴转移、手术-病理分期、肌层浸润及CA125值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Ⅰ期低危患者,盆腔淋巴清扫术无助于提高生存率(P>0.05),其复发率也无明显差异(P>0.05),手术并发症率明显增高(P<0.05);Ⅰ期高危患者,盆腔淋巴清扫术未能延长其生存期(P>0·05),但可减少复发的例数,并发症率无明显增多(P>0.05)。结论:特殊病理类型,腹腔细胞学阳性,手术-病理分期高,盆腔淋巴转移,深肌层浸润及CA125>100U/ml的患者预后较差(P<0.05)。Ⅰ期高危子宫内膜癌患者盆腔淋巴清扫术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妇科恶性肿瘤的治疗强调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性个体化治疗,通常手术治疗包括不同程度的盆腔淋巴结切除术,而盆腔淋巴结的切除常会引起术后淋巴回流障碍发生。患者的生存率随着肿瘤治疗方式的完善及放化疗的辅助治疗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同时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新模式的转变,临床医生更应着眼于提高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及心理健康。术后淋巴回流障碍是慢性进行性疾病,临床工作中应注重预防,围术期的预防尤为重要,本文主要介绍围术期淋巴回流障碍的预防进展。  相似文献   

8.
子宫内膜癌术后顽固性巨大盆腔淋巴囊肿一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患者48岁,于2005年9月27日因子宫内膜癌收入我院行次广泛子宫切除+双侧附件切除+盆腔淋巴清扫术,术后第8~9天予环磷酰胺+阿霉素(CA)方案全身化疗1次后出院,出院时无特殊不适。患者于术后第13天开始出现双下肢肿胀并迅速蔓延至腹股沟处,伴下腹胀痛、尿频。下肢血管超声检查未发现异常,盆腔B超检查提示盆腔内囊性占位,大小为25·0cm×20·0cm×15·0cm,初步诊断为盆腔淋巴囊肿,遂第2次入院并于10月16日在B超监视下穿刺放液,放出1100ml淡黄色清亮液体,细胞学检查发现囊液中淋巴细胞为99%,中性细胞为1%,穿刺后患者下腹胀痛及尿频等症状即消失…  相似文献   

9.
1991年Querleu等报道腹腔镜盆腔淋巴清扫术^[1]。国外许多文献相继报道腹腔镜手术应用于妇科恶性肿瘤^[2-4],我院在开展近千例腹腔镜手术基础上进行腹腔镜盆腔淋巴清扫术的初步研究,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20 0 1年 12月至 2 0 0 2年 12月我们用腹腔镜行广泛子宫切除加盆腔淋巴结清扫术[1] 治疗子宫恶性肿瘤 ,效果良好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患者均为我院妇瘤科住院患者 ,其中子宫内膜腺癌 9例 ,子宫颈鳞癌 5例 ;2 6~ 5 4岁 ,平均 4 5岁 ;按FIGO 1998年标准 ,Ia期子宫内膜癌 3例 ,子宫颈癌 2例 ;Ib期子宫内膜癌 5例 ,子宫颈癌 2例 ;IIa期子宫内膜癌与子宫颈癌各 1例 ,均经组织病理学确诊 ,按WHO标准 ,高、中分化癌 6例 ,低分化癌 8例。1.2 手术方法  ( 1)气管插管 ,全身麻醉 ,取膀胱截石位 ,头低臀高 ( 35~ 4 0 )…  相似文献   

11.
子宫内膜癌手术前分段诊断性刮宫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目的 评价分段诊断性刮宫(分段诊刮)对判断子宫内膜癌的组织类型以及判断宫颈是否受累的价值。方法 对691例子宫内膜癌术前均行分段诊刮,并对分段诊刮和手术切徐标本的病理诊断结果进行比较分析。根据肿瘤与颈管的组织学关系不同,将颈管刮出物分为4型:Ⅰ型即肿瘤组织完全与颈管组织分离;Ⅱ型即肿瘤与颈管上皮相连;Ⅲ型即肿瘤润宫颈间质;Ⅳ型即标本中仅见肿瘤组织。结果 ⑴分段诊刮与手术切除标本病理诊断为子宫内膜癌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不同治疗方法对Ⅰ、Ⅱ期子宫内膜癌治疗后复发、转移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根据不同治疗方法将 2 0 5例Ⅰ、Ⅱ期子宫内膜癌患者分为手术组、术前腔内全量放射治疗 (放疗 )组、术前腔内非全量放疗组和单纯放疗组 4组 ,对其治疗后复发、转移及并发症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手术组、术前腔内全量放疗组、术前腔内非全量放疗组及单纯放疗组的总复发转移率分别为 19.8%、8.1%、2 2 .2 %、34 .6 % ,其中阴道残断复发率分别为 6 .2 %、1.6 %、11.1%、11.5 % ;放疗并发症中 ,放射性直肠炎、膀胱炎的发生率 ,术前腔内全量放疗组均为 3.2 % ,术前腔内非全量放疗组分别为 2 .8%、0 .0 % ,单纯放疗组分别为 0 .0 %、3.8%。结论 术前腔内全量放疗组的复发转移率最低 ,而且放疗后并发症发生率也低 ,是治疗Ⅰ、Ⅱ期子宫内膜癌较为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子宫内膜癌是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关于其诊断和治疗国内外均有诊治指南,但是在治疗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应引起广大妇科肿瘤工作者关注。如,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子宫切除范围和淋巴结是否有必要切除,子宫内膜癌内分泌治疗的必要性,年轻的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能否保留生育功能等。针对上述问题进行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14.
子宫内膜癌是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关于其诊断和治疗国内外均有诊治指南,但是在治疗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应引起广大妇科肿瘤工作者关注。如,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子宫切除范围和淋巴结是否有必要切除,子宫内膜癌内分泌治疗的必要性,年轻的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能否保留生育功能等。针对上述问题进行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癌『微卫星不稳定性(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I)的发生及其与各临床病理参数和雌激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水平的关系。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等技术,在8个位点上对40例散发性子宫内膜癌病人进行MI测定。以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了27例病人的ER、PR水平,并比较MI与临床病理参数和ER、PR水平的关系。结果 9例  相似文献   

16.
子宫内膜癌是妇科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逐年上升。淋巴结转移为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主要转移途径,其中盆腔淋巴结转移较为常见,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较为少见。但存在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的患者预后相对较差。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情况可以通过术前、术中相关方法进行预测。预测子宫内膜癌患者是否存在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方法的研究近年来发展迅速,但目前尚无预测方法的统一标准。综合分析患者的病理、血清学和影像学检查方法对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对指导临床决策,避免不必要的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术,减少不良反应,降低手术费用以及选择合适的术后辅助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7.
晚期卵巢上皮性癌腹膜后淋巴结清除的合理选择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腹膜后淋巴结清除术在晚期卵巢上皮性癌治疗中的合理应用。方法对42例晚期卵巢上皮性癌行腹膜后淋巴结清除术,根据术后残留灶大小分成两组。A组:26例,残留癌灶直径<2cm;B组:16例,残留癌灶直径≥2cm。术后两组进行的联合化疗基本相同。临床分期和病理分级基本相同。结果A组5年生存率538%(14/26),B组5年生存率125%(2/16),两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意义(P<0.001)。结论晚期卵巢上皮性癌在残留癌灶直径<2cm前提下行腹膜后淋巴结清除术,可以明显提高生存率。如残留癌灶直径≥2cm时,不必行腹膜后淋巴结清除术。  相似文献   

18.
探讨子宫内膜癌组织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表达和微血管密度(MVD)与临床病理参数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66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bFGF的表达,利用Ⅷ因子相关抗原标记血管内皮细胞,选择能代表肌层浸润深度的切片进行染色。结果子宫内膜癌组织中bFGF有达与病理分级呈明显正相关;子宫内膜癌组织中MVD与年龄、病宫内膜癌组织中bFGF表达与病理分级呈明显正相关;子宫内膜癌组织中MVD与年龄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癌淋巴结转移的特征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7月至2008年2月间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妇科接受手术治疗并行淋巴结切除术的227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 (1)淋巴结转移的特征:227例患者均行盆腔淋巴结切除术,22例(9.7%)有盆腔淋巴结转移;此22例患者中20例进行盆腔淋巴结分组,12例有多组盆腔淋巴结转移,最常见的淋巴结转移部位为髂外淋巴结(12/20);138例患者同时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术,6例(4.4%)有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其中5例合并盆腔淋巴结转移.(2)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分析:不同年龄、宫颈和附件受累情况、肌层浸润深度、病理分级、ER表达的患者间盆腔淋巴结转移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不同病理类型和PR表达的患者间盆腔淋巴结转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上述不同因素的患者间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淋巴结转移患者的预后:有、无盆腔淋巴结转移患者的3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81.8±8.2)%和(97.4 4±1.2)%,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有、无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患者的3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100%和(96.7 4±1.6)%,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子宫内膜癌患者复发的影响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年龄>50岁、附件受累、盆腔淋巴结转移患者的复发率明显升高(P<0.01);而宫颈受累、肌层浸润深度、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病理类型、病理分级情况与复发无关(P>0.05).Cox回归法分析显示,附件受累和患者年龄是影响患者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1,P=0.025).结论 子宫内膜癌盆腔淋巴结转移最常见于髂外淋巴结,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常合并有盆腔淋巴结转移.宫颈、附件受累及深肌层浸润、病理分级高、ER阴性的患者较易发生盆腔淋巴结转移,有盆腔淋巴结转移患者的预后较差.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lymph nodes (LN) metastasis characters of the endometrial carcinoma and its relation with the patients' prognosis. Methods A retrospective study was carried out on 227 cases of endometrial carcinoma who admitted to our department and underwent LN excision from Jul. 2000 to Feb. 2008. Results Among 227 cases who underwent pelvic LN excision, there were 22 cases (9.7%) presented LN metastasis. There were 12 cases with positive external iliac LN from 20 cases of patients with data in LN grouping. Para-aortic LN excision was carried out on 138 patients. There were 6 cases with positive para-aortic LN, 5 cases of them together with pelvic LN metastasis. Those patients with cervix involvement, annex metastasis, deep myometrium infiltration, grade 2-3 and negative estrogen receptor occurred pelvic LN metastasis more frequently than the others ( P < 0. 05 ). Among the 6 cases with positive para-aortic LN, there were 3 cases ( 3/6) with deep myometrium infiltration. For those whose paraaortic LN was negative, it was only 16. 7% (22 cases). But there were no difference statistically between them ( P> 0. 05 ).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3 years disease-free survival rate between patients with positive pelvic LN or negative pelvic LN [(81. 8 ± 8. 2)% vs ( 97. 4 ± 1. 2 ) % , P = 0. 004]. While there were not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3 years disease-free survival rate between patients with positive para-aortic LN or negative para-aortic LN [100% vs ( 96. 7 ± 1. 6) % , P > 0. 05]. Single factor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age more than 50 years, annex metastasis and pelvic LN metastasis related with the recurrence (P <0. 01). But cervix involvement, deep myometrium infiltration, para-aortic LN metastasis, pathology type, tumor grade and estrogen receptor did not relate with the recurrence ( P > 0. 05 ). Cox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annex metastasis and the age of patients were independent risk factors affecting the recurrence ( P = 0. 011, P = 0. 025 ). Conclusions The most common site of pelvic LN metastasis is the external iliac LN for endometrial carcinoma patients. The patients with positive para-aortic LN always accompanied pelvic LN metastasis. Those patients with cervical involvement, annex metastasis, deep myometrium infiltration, poor differentiation and negative estrogen receptor be more likely exist pelvic LN metastasis. Pelvic LN metastasis may affect the prognosis of endometrial carcinoma patie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